首页 > 企业文档 > 实施方案 > 详情页

县医院医改实施方案(推荐2篇)

2024-09-12 23:11:5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医院医改实施方案(推荐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医院医改实施方案(推荐2篇)》。

第一篇:紧密型医共体实施方案

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模式、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度整合域内医疗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资源,促进市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进一步完善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推动医共体向紧密型过渡和发展,重构和升级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上下贯通,医疗和预防有效融合,整体提高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能,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最大能力服务群众、最好政策惠及群众、最高标准让群众满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二、工作任务

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建设路径,从资金打包、清单管理、服务群众三个方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到20xx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两卡制”全面推进,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进一步规范,居民健康管理持续推进,群众就医获得感和信任度明显增强,全市域内就诊率(住院)达到90%,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界首资金界首用、界首病人界首治”“好看病、看好病、成本低、服务优”的目标。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紧密型医共体。

(二)坚持机制创新

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逐步理顺财政投入、医保支付、药品供应保障、人事管理等,进一步落实牵头医院人事、经营及财务自主权,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三)坚持分级诊疗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加快推进医防融合,构建有序就医、分级收治的新格局,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群众负担。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启动阶段

1.印发五个文件。印发系列文件,包括《界首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相关配套文件:《界首市紧密型医共体党建工作实施方案》《界首市紧密型医共体总体建设发展计划》《界首市政府办医财政投入清单》《界首市紧密型医共体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指导细则》等。

2.召开四个会议。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研究决定启动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召开市委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确定紧密型医共体机构、组织人事等改革事项;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紧密型医共体政府投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施按人头总额预付管理等改革事项;召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启动会,统一思想、宣传动员、部署推进。

3.建立三个清单。明确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和保障责任,建立政府办医清单;厘清体内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医共体内部运行管理清单;细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外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

4.落实“两包”政策。落实医保基金打包预付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打包预付政策。

5.实现一体管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组建市人民医院(成员单位有:东城、西城、芦村、大黄、光武、田营、陶庙、王集、泉阳、任寨、顾集、靳寨共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市中医院(成员单位有:颍南、新马集、邴集、砖集、舒庄、代桥共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家紧密型医共体,成立各医共体筹备组,全面赋权筹备组一体化管理权限,依法办理法人变更登记手续,完成紧密型医共体组建工作。

(二)全面启动阶段

1.“十五部门”全部成立。牵头医院统筹科室资源,成立医共体办公室、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专家服务中心)、财务核算中心、审计中心、医疗保险结算管理中心、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医防融合促进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远程医疗服务中心、中心药房、信息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办公室等。

2.“八个统一”全面完成。在“十五部门”成立的同时,打通市乡两级机构壁垒,实现体内各机构间行政(党建)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医疗业务管理、药械业务管理、医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统一。

3.“六个贯通”全面实现。在一体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的基础上,畅通体内资源流动机制,确保“六个贯通”全面落地。

(1)专家资源上下贯通。促进市乡医务人员双向流动顺畅,市管乡用,实现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可以享受到市级医疗专家服务。

(2)医疗技术上下贯通。统一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推进服务同质化,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能看得好病,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Ⅰ、Ⅱ类手术等问题。

(3)药品保障上下贯通。牵头医院全面建立医共体中心药房,医共体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统一药品采购供应、药款支付和药事服务,保障乡镇卫生院药品有效供应和合理使用。

(4)补偿政策上下贯通。完善医保补偿政策,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起付线标准和补偿比例,支持分级诊疗,保障乡镇居民在乡镇卫生院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保补偿标准。

(5)双向转诊上下贯通。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需要转诊的疾病患者,及时上转县级医院或市妇幼保健院,安排专人跟踪负责。疾病康复期,下转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6)公卫服务上下贯通。融合疾控和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实现医防融合,让乡镇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

(三)正式运行阶段

1.医共体运行机制全面建立

各牵头医院制订完善紧密型医共体章程、绩效考核等医共体内部管理制度。公立医院重要行政、业务工作先由行政办公会讨论通过,再由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医共体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十五部门”实现良性运转。

2.“两包”及时足额到位

(1)医保包干资金核拨到位。按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当年筹资总额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与上一年相比筹资增量的10%)进行预算,将不少于95%的部分按人头总额预算基金,每季度前10个工作日内,市医保局按预算拨付当季度预付资金,交由医共体负责承担辖区居民当年门诊和住院、按规定支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市外住院(不含大病保险对象)等规定的报销费用,包干使用。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核拨到位。财政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进行预算(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服务经费=医共体辖区内常住人口数×当年人均标准),并按季度及时拨付到位。

3.“三单”切实有效履行

(1)政府办医责任清单。保障“一稳定三落实”,即稳定原有财政供给渠道和标准,落实县级公立医院投入政策,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发展建设补助等,落实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村卫生室日常运行补助、村医养老保险、退出老村医生活补助等。

(2)紧密型医共体运行管理清单。包干医保和基本公卫资金体内结算机制和流程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转。在行政后勤管理、人才队伍管理、财务审计管理、绩效分配管理、医卫服务管理、药械业务管理、医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全面实现一体化管理。

(3)紧密型医共体外部监管清单。全面建立维护公益性、依法执业与行风监督、医疗质量和安全、医共体运行、医共体人事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六项监管清单,并明确监管责任单位,构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同步全面启动监管工作。报告审议、专项审计、督导检查、社会监督、考核评估五项监管举措得到落实。

4.推进机制基本建立。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紧密型医共体及时研究解决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推进工作。围绕乡镇居民看病就医问题,实现上下贯通,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及时总结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医共体内畅通沟通协调机制,按照《安徽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操作指南》,逐条对标完成任务,推动“两包三单六贯通”在体内有效运转。

(四)推进提升阶段

1.督查评估。对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经常性督导,及时了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确保按时完成紧密型医共体组建各阶段工作。20xx年8月份、11月份分别开展专项评估和“回头看”,总结工作进展,形成阶段性报告。

2.总结考核。对紧密型医共体“两包三单六贯通”建设路径进行全面总结,对包干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核算,全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市卫健委、财政局、医保局等相关部门协同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织推进机制,严格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规定要求,序时推进,确保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实效。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精心实施、有效落实。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本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组建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及序时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牵头医院制定的实施方案要经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

(二)强化部门职责。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职,按照“两包”“三单”要求,大力支持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市卫健委负责统筹指导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市医保局负责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及时足额预拨到位,合理确定城乡居民医保补偿标准,体现分级诊疗的改革要求。市财政局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时足额拨付,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负责落实编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事项等;市委宣传部要积极宣传,着力营造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经费保障。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主体责任不变,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落实县级公立医院投入政策,乡镇卫生院实行“事业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落实村卫生室补助政策。对于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应承担的投入,按有关规定和标准纳入预算。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和中央的项目资金投入。

(四)强化政策支持。市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从有利于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出发,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为医疗卫生机构人、财、物等方面一体化管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医共体在编制、人才流动、多点执业、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要按照各自职责支持紧密型医共体组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指导帮扶,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稳步发展。

(五)强化舆论宣传。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改革平稳顺利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推动全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21〕120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亳政办秘〔2022〕2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综合实力提级,诊疗能力明显提升,县域内就诊(住院)率提升至90%以上;

(二)精细管理提级,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物耗成本降至50%以下;

(三)要素配置提级,学科水平明显提升,综合医院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1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5个以上,中医医院建成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个以上;

(四)持续推进区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鼓励支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完成三级创建工作。

二、重点任务

(一)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1.打造市级高水平医院。统筹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集中支持区级公立医院,重点打造优势学科群,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基本达到市同类医院水平。

2.构建整合型服务体系。

(1)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水平区级公立医院,根据县域病种外转情况,建设重点专科,柔性引才引智,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政策,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2)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集中力量支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建设成高水平市级公立医院,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按照网格化布局要求和“五包十统一”路径,高水平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2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

(3)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医共体牵头单位将以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逐步下沉基层,到2025年三甲综合医院普通门诊服务量减少30%以上。持续推进亳州市人民医院、亳州市中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千医下乡”工作。

(4)建设智联网医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构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和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并逐步拓展到各级公立医院。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智慧中药房”建设。

3.构建“1+5+N”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和可转换病区。

4.加强专科医院建设。推进区级公立医院精神专科、口腔专科建设,实现区级精神卫生、口腔专科全覆盖。推进妇幼保健院规范化建设,逐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5.建设更有特色的中医医院。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力争建设1-2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服务体系。

6.减少跨省异地就医。依托高水平医院,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医保政策联动、转诊备案管理和专项考核,力争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住院)率提升至90%以上。

(二)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7.提升临床专科能力与水平。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省、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1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5个以上。

(2)加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建设。力争建立区级紧急救援中心和队伍,加强院前急救转运与院内救治协同衔接,打造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急救圈。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初步建设胸痛、卒中和创伤中心,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

8.推进医学技术创新。

(1)实施科研强院。争取到2025年,申报获批省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立项项目不少于1个。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以技术创新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部分临床学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省级高水平医学转化中心对接,拓展院、校、企合作,争创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主要用于奖励做出重要贡献人员。大力支持临床单中心、多中心研究,支持公立医院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承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占比。

(3)促进医院新技术临床应用。及时学习、引进国内、省内先进成熟医疗技术用于临床。积极支持医院开展的医疗新技术价格立项,加快审批,促进医疗新技术临床运用、收费内容与标准与沪苏浙等地医院对接。

9.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1)综合医院全面开展多学科诊疗,中医医院推广中医综合诊疗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

(2)建立临床药师下临床制度,临床药师参与疑难复杂疾病多学科诊疗。

(3)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延续护理服务。

(4)规范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达10%以上。

(5)优化预约诊疗服务流程,设置入院准备中心,提供入院一站式服务。推广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服务。

10.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1)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2025年,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达到5级以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达到4级以上,全区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智慧服务平均级别达到2级和3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达到1级和2级,三级公立医院院内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甲等以上水平,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达到四级乙等以上水平,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大数据分析,赋能智慧医疗体系。

(2)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3)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间信息共享。落实全省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十四五”期间实现公立医院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认。2022年,实现医共体远程心电平台应用;完成区域影像中心建设,基本覆盖本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接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安徽省影像云平台。

(4)加快推进全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应用。探索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基于平台的互联互通和数据资源整合,推进等级保护测评,提升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和网络安全水平。2023年实现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居民授权调阅共享。2025年实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综合管理等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改造用卡环境,推进电子健康卡(码)运用,与安康码互通互认,实现区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疫情防控、信息查询等一卡(码)通用。

(三)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

11.健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成立运营管理委员会,建立科学决策、分工负责、协同落实、分析评价、沟通反馈的高效运营管理机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推动运营管理全面融入现代医院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深度融合医院核心业务,强化成本管控与投入产出评价,提升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1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机制,发挥总会计师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内控机制,对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关键岗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与内控评价,有效防范管控风险,提升医院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

13.实行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将市级和区级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薪酬分配、院长年薪制、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公立医院达到B等级及以上。

(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4.改革人事薪酬制度。

(1)深化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加强制度规范管理,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将社会化用人员额纳入岗位基数,开展周转池编制使用评估。根据公立医院发展需要,合理制定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实行编制动态调整。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合理设置岗位,科学编制岗位责任书,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动态考核。

(2)增加护士配备。科学测算护理服务成本,合理确定护理服务价格标准。按照岗位标准,合理配备护士,2025年底前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1.3左右。

(3)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培养达到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遴选综合素质优秀、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医院或科研机构深造培养。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基层名中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

(4)改革薪酬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要求,根据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医院奖励性绩效薪酬水平和主要负责人年薪水平,人员支出占比力争达到40%。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提高固定薪酬比例,合理确定临床执业医师、其他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薪酬水平。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公立医院可自主设立体现行业特点、劳动特点和岗位价值的薪酬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2022年,公立医院全面推开主要负责人年薪制。

15.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1)实施卫生招才引智工程。区级公立医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鼓励柔性长期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星期六医师”制度,柔性短期引进省外专家来我区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等。

(2)落实人才保障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保障,积极支持公立医院引进来、留得住高层次人才和专科团队,按规定对引进人才落实安家费、生活补助、工资报酬、职称晋升、安家落户、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为引进人才开展临床新技术、新项目和科研等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

(3)加强引进人才目标考核。区级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力争“十四五”期间,区临床专科医疗水平显著提升。

16.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对照沪苏浙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内涵、水平和报销比例,稳妥有序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积极申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学习三明经验,改革优化调价规则和程序,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重点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支持公立医院开展标志性领先技术,对于技术难度大、外转率高的项目,优先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支持儿童专科等薄弱学科发展;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提高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逐步达到30%以上。积极申报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

17.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积极稳妥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试点。探索按床日付费。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按人头总额(含外转病人额度)预付政策,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严禁挪用医共体内医保结余资金。实施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

18.优化医保管理改革。科学制定区域总额预算,合理确定、动态调整付费标准。规范协议管理,明确结算时限,细化结算规则,确保基金及时足额拨付。指导推动公立医院积极参与药品(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简化考核流程,严格落实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保基金监管。

(五)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文化。

19.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始终坚持把“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各环节和全流程,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患者友好、老年友善医院。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减轻工作负荷,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提供年轻医务人员进修培训机会,构建多层次、多渠道职业成长通道。开展平安医院创建,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注重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加强爱岗爱院教育,创建人文关怀医院,提高公立医院公信度美誉度软实力。

(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20.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党组织建立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督促指导行业党的建设,确保相应的机构、人员、工作机制落实,符合条件的医院配备纪委书记;建立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入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要确定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清单,定期研究推进,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保障。要加强督查考核,区政府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区直相关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落实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参照沪苏浙有关做法,结合地方实际,合理有效、逐步提高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力度,财政补助收入占比逐步提高。公立医院长期负债率逐步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三)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区级公立医院要对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按季度开展自评;区政府按年度对所属公立医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鼓励各医院积极探索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并复制推广,培育名院名科名医,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荐专题: 县医院医改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