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文档 > 实施方案 > 详情页

阅读课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全)

2023-08-28 07:56:2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课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课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大全)》。

第一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项目是__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课程改革中首要的教改实验项目,是课堂教学的重大革新,是全面实现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遵循市、县课改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立足我校开展新课程的基础,本着稳步推进,不断深入,由点到面的原则,特制定小专题、三核心、序列化“353”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机制:

组织机构:

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x

副组长:x

成员:x

运行机制:

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方案。

教务处负责全校课改的宣传、氛围营造;做好课改过程中的调研;做好方案修订研究和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做好课改档案资料的整理、完善;做好教师的培训;做好教学措施的落实;课改进程的推进。

政教处做好班级课改的宣传、教室课改氛围的营造;做好对班主任的培训。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做好班级课改措施的落实。

总务处做好实验设备的供给,教学用品的提供,教学环境的改善。

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的划分:

(一)启动阶段:20xx年11月1日--11月30日

主要做好宣传、学习、考察、方案拟定工作

(二)试点阶段:20xx年12月1日--12月20日

主要抓好高一2班和高二1班教师培训,教室布置,课堂试点。

(三)推广阶段:20xx年3月1日--11月30日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高一年级和高二文科全面推行。每学科、每节课都为课改课。

20xx年4月1日--11月30日,在高二年理科全面推行。

(四)总结阶段: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对高效课堂实验进行教师总结、班级总结、年学总结和学校总结。整个实验期间都要做到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安排;周周有总结,天天有变化。按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总结、提炼,深化、精细的模式,实现人人过关,个个精品的目标。

三、“353”高效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小专题,三核心,序列化”的.内涵:

“小专题”:每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小专题,组织教学。可以是一节课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专题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知识模块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主题的教学内容。

“三核心”:每一个课堂都应该包括三个核心,即知识点、疑惑点、技能点。知识点,由教师依据课标、大纲、考试说明,把学生必须识记的概念、规律、公式、推论、类型题解法等归纳形成“教学单元知识结构预习单”,供学生理解、识记。“疑惑点”,由三部分构成,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学情分析预设的问题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即生成的问题。疑惑点应成为学案呈现和解决的主要内容。技能点,即考试说明中学生必须达到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层级要求。教师应根据技能要求,编订“教学单元技能达成训练单”,通过组织训练、阅卷、讲解、反馈、矫正,达到学生技能的形成、巩固、迁移。简称“一案两单”,即导学案、预习单和训练单。

“序列化”,一是教学内容序列化,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一章、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都应该形成知识点(知识结构)的整理、识记、理解,疑惑点的破解、提高、升华,技能点的形成、巩固、迁移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教学组织序列化,每个学科、每个堂课都应该按这个模式来进行教学;三是教学管理序列化,学生、班级、年级,教师、教研组、各处室都应该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

(二)“353”高效教学模式的含义:

“353”是指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三核心(知识点、疑惑点、技能点),五环节(导学、探究、展示、整理、检测),三工具(预习单、导学案、训练单)。

导学--明确学习目标,提示自学方法。开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准确、清晰、明了地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用时1到2分钟。

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包括独学、对学、群学。

展示--共享学习成果,互相评价,自我完善。包括小组小展示和班级大展示。

整理--整理学案,课堂小结。

检查--达标测试。教师利用对子互查,当堂落实目标。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先学后教,问题评价。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以课标为依据,以大纲为主线,立足教材,落实好考试说明,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试题化、试题高考化、高考试题熟练化。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的主动学习模式。

3、实现老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使老师从过去传统教学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不学不教。

5、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训练提升。

6、“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五、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流程:

六、处理好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教学单元知识结构预习单”的编写

编写依据:课标、大纲、考试说明、学情分析

编写要求:

1、做好全学期预习单编写计划和分工

2、每科每一个单元编写一个基础知识识记与问题生成单

3、每个单元预习单教学前发到学生手中。

编写目的: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识记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

(二)做好“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基本模式:

1、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2、学习重点、难点;

3、学习进程;学习进程分四大块:

呈现问题。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展示。

探究问题。合作探究、引发讨论、多元评价。

成果展示。分组展示、导师参与、点评提升。

整理学案。知识归类、达标测试、同桌互查。

4、反思小结。

①、我的收获;

②、新的问题。

编写要求:

1、做好单元或章学案编写的课时计划和分工,严格课时内容范围,统一编号。

2、年级组必须统一教学进程,同学科共撰共享学案。

3、语、数、外超前三天,其它各科超前一周,将学案发至学生手中。

4、备课组做好学案资源建设。

编写目的:

1、自主学习部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部分在于着重解决重难点、疑惑点的问题,成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呈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通过实施突破疑惑点。

拓展训练部分在于通过课堂训练的设计与实施,初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教学单元技能达成训练单”的编写

编写依据:

考试说明,对历届高考试题的研究,高考新信息。

编写要求:

1、知识考点化、考点试题化、试题高考化。

2、题型依本单元、本章内容在高考中的试题模式呈现。

3、难度控制应达到学生中上水平,并有梯度。

编写目的:

通过实施训练、阅卷、讲评、反馈强化,使学生巩固知识,突破重难点,形成技能。

第二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尺,以省教育厅、合肥市教育局《课改实施方案》为依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1、科学设置课程开设方案,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开设体系。

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与高中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管理,学校特设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新课程实施办公室和课程指导小组,学生课程实施活动小组。

(一)学校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

成员:

其主要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职责:负责组织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课程实施指导小组

组长:x

成员:xxxxx

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协调和联络小组

组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成员:各班级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

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及时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提供课程个案,协助教师做好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

四、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支持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保证新课程的实施

(1)建立例会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研究,组织管理、协调和实验,利用每大周一次的备课组教师例会和教研活动,总结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2)建立教学研讨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教育教学部、年级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载体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组织家长听课、座谈会、交流会、咨询活动等,使家长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5)完善教学奖励激励制度。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学评比活动,对课改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

2、抓好教学研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确立课程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

(2)理清课程结构,实施课程整合。着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3)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优化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

3、完善评价和考核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a、在评价过程中,把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b、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的自评结合起来;采取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评价形式地多样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方式、操作途径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课课有反思,周周有回顾,月月有积累,期期有总结。坚持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与领导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3)教育教学部、教研组、年级管理委员会应及时收集处理教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具有一六八中学特色的课程评价机制。

4、完善保障措施。

(1)实行经费倾斜政策,选配文化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承担课改任务。

(2)确保学校经费优先用于开展活动,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设备添置,教学奖励等,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第三篇: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读法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想象法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表演法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4、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6、故事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7、音乐法

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小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些教师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朗读,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获得情感的熏陶。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如果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以前,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

1、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

2、能够引导小学生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如果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3、可以小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小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4、能够锻炼小学生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从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自然上升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多层次、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益立竿见影!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及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作文教学中的评议、修改)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在口语交际课上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二阶段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年级(3----4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正常的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同时,侧重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第三阶段培养高年级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和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标准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标准5--6年级)。”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所以,教学中,教师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应侧重对5----6年级学生培养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四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让“导学案”课堂教学方式和“3012”教学模式形成我校特色,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小组竞赛”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特制定本学年课改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纲,以《滨海县推进初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为标尺,以“温故互查、导读检测、互动释疑、巩固训练、拓展延伸、课堂检测”六个环节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以本校“3012”为基本教学模式,有效落实“自学、导学、互动、巩固”的精髓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教学质量走出全县后五名的困境。

2、课堂教学合格率90%以上,优质课要稳步提高。

3、通过进一步实践与研究,确定课堂运用“导学案”教学,初步打造形成本校的“3012”教学模式。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秀教师队伍。

5、创建有效的学生学习型小组,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遵循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二)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体验中掌握方法,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体验中享受思维的跳跃。

(三)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充分利用好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要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下真功夫。

(四)评价激励原则

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3012”教学模式阐述

本教学模式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教改的一些尝试,具体要求如下:

1.授课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以内,课堂至少有12人次上黑板板演;

2.每个班级依据学生学情进行分组,并且对组员进行编号。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方便课堂进行小组竞赛。每节课都进行竞赛,在结束时对小组得分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阶段性进行总结,提出表扬或奖励。

3.每节课老师要带着小黑板上课堂,黑板上的题目应该是导学案上没有的,可以出补充性题目,也可以出提高性题目。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避免让学生不至于因用导学案失去听课兴趣。

五、现状分析

我校在落实“3012”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理论指导。本教学模式制定的原因是因为我校老教师多,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往往还是以教师讲为主。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因此进行了“3012”教学模式的强制规定。但毕竟是出发点低,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二)目标确定未求正确。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所学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学习实际,按照课标对所学内容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再则,学习目标的出发方式不够灵活自然,唤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不到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学案的引领功效较差,讨论的问题缺必要性,讨论时缺正确的点拨引导,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在组织学生黑板板演时候,容易出现学习效率低,未板演同学未能积极参与学习情况;在组织竞赛过程中,由于竞赛机制不能到位,导致学生失去竞赛兴趣。

(四)老师教学理念领悟不到位。“3012”教学模式本质上是要确立以学生为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老师在导学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的东西。因为常出现课堂很热闹,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一般。

六、主要工作与措施

根据本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县课改新精神确定我校本学期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强化培训。全校教师都要下大力抓对课模运用意义、操作要领、创新做法的定期再培训,做到自我培训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专题讲座与校际交流有机结合,使用模成为每位专任教师的熟练功,并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各项技能。

(二)强化示范。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大比武教研活动,让一些骨干教师多上课改课、示范课,来实现以点带面,打造典型,带动整体。

(三)强化重点。在教学中强化教学管理,通过推门听课等方式督促运用“3012”教学模式。另外通过示范课、赛课等形式推广和巩固使用“3012”教学模式。

(四)强化教研。校本教研,贵在实效。本学期常规教研内容要注重“三抓”,即“抓集体备课、抓教师培训、抓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对导学案每个环节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细致研究,提高教师备课的能力。坚持师能培训为重,组织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手段的培训,不断增多优秀教师数量,提高优秀教师素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带动作用。注重研究学校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近、小、实的问题。研究导学案编制内容,根据不同形式的导学案,设计不同的流程;研究学案导学应用方法,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与教学设计结合,优化教学过程;研究使用导学案的活动评价方式,研究从哪些角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怎么评价自主学习能力,怎么评价学案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研究导学案编制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知识线、学法线、能力线。设计学案时,怎样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注重常规教研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教研的力度,通过网络教研,来解决运用课模中的疑难问题,分享运用课模中的成功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根本目的。

另外,通过教研活动研究“3012”教学模式的运用技巧、效果等,让“3012”模式成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五)强化激励。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期末要表彰一批在推进课改,特别是在运用“3012”课模方面成效显著的把关领导和骨干教师,并且将课改与管理绩效挂钩,以此来推进高效课堂大面积创建的步伐。

(六)强化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的制度标准、考核细则,对导学案的编写和“3012”教学模式要求要制定的更细致一些,特别是导学过程。做好课模达标验收工作,哪些人可以一步到位先达标,哪些人可能逐步到位,校领导要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培养、验收。

六、推进“3012”教学模式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学习培训、初步运用阶段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全面施行、总结反思阶段

七、保障措施

1、设立推进课改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和各教研组组长。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滚动修改、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要我们团结协助,不怕困难,自我加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点滴积累,不断努力,就一定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和成果。

2、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用课改资金,专款专用,在去年投入的基础上,再加大投入,让课改有强大的经济支持,让课改成为学校最亮的风景线。

第五篇: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促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的教学改革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制定《南灌县第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关键,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发展出发,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学、合学、对学、群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教学案”为抓手,实施“自学、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学生合作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个体展示为主,以教师点拨引导为补充,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双向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实践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化,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合一”;建立高效、民主、和谐课堂。

三、课堂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

1.发挥集体智慧。课前教师集体备课,探讨研究教学内容,选取最优化的教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3.充分相信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发掘潜能,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抱怨学生到喜爱学生,由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发展。

4.认真研究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互学、展示交流与总结反馈。做到预习到位,学习充分,反馈及时。

5.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备课、讲课、复习、提问、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课堂用语、授课方式等习惯,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听课、回答、练习、作业、听课方式等习惯,培养新的学习行为。

6.遵循及时总结、经常反思、交流探讨的原则,不断成熟具有我校特色的“四学”课堂教学模式。

四、课堂教学改革试行年级、学科、教师

1.年级:七、八、九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

3.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各组备课组老师

五、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

1.调研、考察阶段(20xx.9――20xx.10)。

选派部分教学骨干外出学习。

2.宣传、动员阶段(20xx.11――20xx.12)

(1)教学、教研管理干部向全体教师汇报考察结果。

(2)确立课改方向,并召开动员大会。

(3)向学生宣传“课改”,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3.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4.实践阶段(20xx.2起)

5.课改教师学习安排

A、走出去。

(1)遵循学习、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原则,借鉴他人经验,立足校情、校本,“摸着石头过河”。

(2)加强交流,注重合作。

B、请进来。

c、校内采取:

(1)推门听课:各教干依据我校高效课堂的“四学模式”进行推门指导。通过听课、查教教案、交流、评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模式的运用指导,使广大教师理解模式的内涵。

(2)强化训练:对积极性低、课堂转变慢的教师进行专项跟踪强化训练,同时,请其他教师进行捆绑帮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尽快转型,使每个教师尽快掌握高效课堂模式,确保每一位教师不掉队。

(3)骨干示范:对课改过程中发现积极性高、课堂转变快、善于学习提高的骨干教师,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精心组织与安排观摩课、示范课等,促使教师迅速加快提高实施高效课堂的能力。

(4)交流研讨。各学科组召开关于高效课堂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进一步修正本学科组的高效课堂推进方案。

六、“教学案”设计原则、要求、使用及流程

1.“教学案”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教师复备栏和学生笔记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教学案”设计要求:

第一“教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教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教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用几句话通俗易懂地告诉学生怎么样读教材;

第四“教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练习,习题要精选;

第五注意“教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教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教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第七自主学习模块的编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教学案首先是学案。题目设计要针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考点设计题目,数量不能多。

第八合作探究模块的设计,探究重点、难点,设计有层次的含金量较高的问题。

第六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部署,20xx年秋季,我市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以下简称“新课改”)。为了确保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好地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20xx年修订)》《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有机衔接,引导普通高中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二)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原则。坚持在自治区教育厅统筹下,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结合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三)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原则。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

从20xx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将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重点任务

(一)落实课程方案。

1.教学时间安排。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普通高中每周35课时,1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计2学分,1个专题教学时间18课时计1学分。模块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为18课时的倍数。

2.开齐课程。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具体安排见附件2。

3.学分计算。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为144学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的1个模块通常为36课时,学生学习1个模块并考试(或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1个模块原则上为18课时,相当于1学分;也可灵活处理模块内容,按0.5个学分组织学习,增加课程丰富性。学生高一高二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应获得一定的学分。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共8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研学旅行和生涯规划等,其中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劳动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包括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以及校本课程统筹。

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具体安排见附件1。

(二)扎实做好培训工作。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校长、教师积极参加自治区级骨干培训、地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教育行政干部、教研员、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切实提高组织实施能力。各学校要根据使用新教材的具体时间安排,分年度、分年级、分学科开展培训,在完成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基础上,制定和实施2022年和2023年新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三)加强课程管理。科学安排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保障实验教学内容和课时,不得随意增减各科目学时总量。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强化铸魂育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体育与健康三个学年每学期必须开设,并结合学生运动爱好和特长以及个性发展需要提供选择性模块。鼓励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发展学生艺术兴趣和特长。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开展志愿服务,与通用技术选择性必修及校本课程相关专题内容统筹。推进“五育”课程融合,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丰富选修课程,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四)深化教学改革。市、县(市、区)教研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坚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要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学校要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市、县(市、区)教研部门要完善适应选课走班需要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学分认定办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指导学校有序推进选课走班、科学开展学分认定工作。学校要结合实际,合理开设学科组合的数量和学科组合结构,科学指导学生选课。加快建立完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学分认定办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

(六)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各学校要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修订)》及《贵港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纳入评价内容,要做到客观真实。

(七)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并涵盖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学生发展指导方案,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组建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注重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选修课程、选考课程、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八)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各校因地制宜,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大区域内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统筹使用力度,探索课程、教师、场地、设施设备区域共建共享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通过校际合作、社区合作以及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方式共同研发课程资源,实现校域间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市本级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学指导专班,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各学校要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教师培训,注重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沟通,做好实施工作。要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扩大教育资源,加快化解大班额,完善专用教室、功能教室配置。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配足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各学校要根据学科组合开设情况,制定专任教师补充计划,并及时组织招聘,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学生选课人数较多的学科教师招聘,优化教师学科结构,保障学生选课需要。鼓励支持建立“教师岗位不变、编制不变、统筹调配”的区域内(包括教育集团内)学科教师流动机制,调剂学科教师余缺,更好适应学生选课的需要,增强选课教学质量。在完成全员培训的基础上,要聚焦新课程实施重点难点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各学科教师全面掌握新课程内涵和要求。

(三)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进一步强化市、县(市、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高中各学科教研员。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探索区域联合教研、校际联合教研,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健全学科教研员联系制度,密切教研与教学的联系,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研究,不断提高教研水平,及时推广教研成果,指导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自治级示范校10所、市级示范校15所。通过示范校示范引领,带动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组要深入示范校,了解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推广经验,为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强对示范校课程改革的指导,研究解决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五)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根据自治区课程实施监测方案对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执行情况、课程标准落实情况以及新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六)强化督导检查。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纳入综合督导和责任督学日常工作,督导结果作为对下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广泛宣传课改。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班、县(市、区)教育局、学校要认真制订宣传工作方案,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和印发宣传资料、进行宣传。各学校要通过校园网、宣传板、召开家长会、开放学校和开放课堂等途径让社会、家长了解课改,认同课改,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广泛理解、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推荐专题: 阅读课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