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XXX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中共XXX市委 XXX市人民政府 (2017年2月26日)
尊敬的忠鑫局长、魏清主任,检查组各位领导:
正当我市上下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时刻,忠鑫局长及检查组各位领导一行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不辞辛劳,莅临XXX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工作,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此,我代表X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60万老区人民,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XXX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市情
XXX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系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市辖5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XXX历史文化厚重,于公元301年置县,1993年原XXX县与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XXX市。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XXX进行了彪炳史册的“XXX保卫战”。XXX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XXX区位优势明显,襄渝双线铁路、
包茂高速、国道210线纵贯南北,国道347线横穿东西,国家二级火车站—XXX火车站扩能改造全面完成,巴万高速开工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XXX特色资源富集,是中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唯一天然富硒区,XXX富硒茶、旧院黑鸡(蛋)、蜂桶蜂蜜等农副产品享誉省内外;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系“川气东送”重要气源地。XXX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台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黑宝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龙潭河等景点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5%,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秦巴地区消夏避暑的胜地。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7亿元、增长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9亿元、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4亿元、增长1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9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7元,分别增长8.6%、9.8%。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等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全年实现减贫13547人,并顺利通过省、达州市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按照省、达州市统一部署,我们举全市之力,严把政策关,算好统筹账,同步推动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十三五”期间,上级共下达XXX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7271人。2016年,我市易地扶贫搬
迁计划1133户3722人,其中集中安置87户293人、分散安置1046户3429人,涉及22个乡镇112个村。累计完成投资21327.49万元,投资完成率100%,其中,住房建设计划投资9626.565万元,已全面完工,并拨付项目补助资金7391.6955万元,资金拨付率达76.7%;各安置村配套设施工程顺利推进,已拨付配套设施补助资金7206.1056万元,预计2017年5月全部完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摸准实情早部署。一是精准识别对象。严格对照易地扶贫搬迁准入条件,按照“宣传动员、贫困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等程序,户户核查、层层把关,共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133户3722人。二是周密安排部署。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同安排、同组织、同推进。制定出台《XXX市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计划》、《XXX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及《补充意见》,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召开推进会4次、现场会2次,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常态化培训机制,实行县级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组、村组培训到群众“三级联动”的办法,对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培训。全年共开展大型政策专题培训4次、乡级培训150余次,发放培训资料和政策宣传单共计5000余份。
(二)健全机制强保障。一是领导挂包机制。建立市委常委挂包集中安置点、县级领导挂包联系乡镇、乡村干部挂包到户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协作联动机制。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年度重要工作计划、资金安排计划、项目实施计划,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监督管理机制。抽调市发改局、扶贫移民局、住建局、以工代赈办等部门工作人员20余名,成立四个工作组,切实加强对22个项目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进度、建筑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四是督查考评机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跟踪稽察和对标整改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安排、资金使用、工程推进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考核,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及时曝光处理;对推进迟滞、违规违法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严格政策控标准。一是科学选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做到“三个不选”(有地灾隐患的不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不选、发展前景不好的不选),确保选址科学、条件优越、建设安全。二是严控面积。由市住建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户型图,严格执行搬迁户新建或购置住房人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住房质量须经行业部门认定为安全。三是合理补助。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对集中安置、分散自建、购房等方式安置的按照2.5万元/人进行补助,对投亲靠友方式安置的按照1.75万元/人进行补助。同时,严格控制房屋建设成本,确保搬迁户自筹每人不超过3000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
(四)有序实施见成效。一是科学规划。围绕全市脱贫攻坚总体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及2016年年度实施计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任务到乡、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二是加快建设。与各项目乡镇签订《易地扶贫搬迁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制作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作战图,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阶段完成的工作时间节点,建立责任倒逼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逗硬验收。项目竣工后,督促项目村自验、乡复验,及时完善项目资料,由相关行业部门组成验收组进行实地逐户验收。同时,及时组织搬迁户限期拆除原旧房,并根据原宅基地状况进行平整。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2016年度1133户3722人搬迁入住,搬迁入住率100%。
(五)完善配套谋发展。一是强化基础配套。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村道公路300公里、硬化240公里,新建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366处,农网改造基本完成,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二是发展增收产业。坚持“五个一律”原则,确保财政资金优先安排贫困地区、新增财力90%用于贫困村及贫困群众,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6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3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649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948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1240万元,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增收产业,确保当年投入、当年受益。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
等模式,实施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种)、订单采购等模式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推进新村建设。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统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项目,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5个,新建和改造提升新村聚居点36个。
(六)加强管理促规范。一是强化项目管理。明确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加强住房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选址、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房屋质量合格达标。二是强化资金管理。加强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债务和信贷资金的监管,实行专户专帐管理、落实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照《XXX市政府性投资管理办法》规定进行资金拨付。截至目前,未出现任何截留、挪用、占用项目资金的情况,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正常运行。三是强化档案管理。按照“四书一报告”的规范要求,完成项目材料立卷、归档、编号、编目、排列入柜,做到户户有档案,人人有记录,确保信息完整、详实、真实,并通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同步管理和项目资料查询的准确、快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圆满完成了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既定目标任务,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省、达州市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期待,还有一些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务实担当、苦干实干,全力以赴做好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坚持“一个标准”。坚决守住“搬迁户新建或购置住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这条政策红线,围绕不举债建房,督促项目乡镇和施工单位加强工程管理,将房屋主体建设成本控制在1100元/㎡左右。实行搬迁户住房建设差异化补助政策,确保建房补助标准能够满足搬迁户的资金需求。
(二)突出“两个结合”。一方面,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加大产业培育和劳务技能培训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使搬迁群众能够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将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房、新村、新景。
(三)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领导,严格落实扶贫、财政、住建、国土、交通、水务和城投公司等部门以及乡镇的责任,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沟通协调,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健全督查机制。健全多形式项目检查制度和跟踪稽察机制,实行自查、互查、抽查、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抓好日常监督。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及时调度工作情况,以查促干,以查促变。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项目建设的督查、指导、考核,对违规违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落实不力、效果不好等行为及时曝光处理。
(四)紧扣“四个环节”。一是因地制宜选址。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统筹考虑,科学选址,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含购房、投亲靠友)等方式,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址难问题。二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力求规模到乡、计划到月、安排到点、落实到户,严格做到无规划不审批、不建设。在安置房建筑风格和颜色设计上体现地方特色,简洁大方、协调美观。三是加快建设进度。及早下达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将7884人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配套设施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村、户、具体工程,确保3月10日前全面开工,7月10日前完成住房建设工程,10月10日前全面完成旧房拆除、配套设施建设和搬迁入住等工作。四是认真组织验收。项目竣工后,及时督促项目村自验、乡镇复验,规范完善项目资料,组织行业部门实地验收并完成报账,充分发挥好项目投资效益。
尊敬的忠鑫局长、魏清主任,检查组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交叉检查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达州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查找差距、总结经验,苦干实干、创新突破,严格按照既定方针,统筹抓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力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出新成效,确保XXX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镇小学“保学控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镇小学秋季开学“保学控辍”工作。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目的。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好会议精神
今天在这里召开我镇小学“保学控辍”专题工作会议,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扎实认真地做好我镇小学“保学控辍”工作,确保我镇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全员入学,全额巩固。希望各校校长、全体教师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保学控辍”工作,努力实现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的目标,把“保学控辍”工作推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来。做好广泛宣传,确保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在我镇小学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要根据本乡镇、本学校学生流失情况,制订有效措施,全面安排部署“保学控辍”工作。
二、落实责任,迅速行动
能否做好“保学控辍”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员入学,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各校要明确目标、分清责任,切实把“保学控辍”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不断巩固和提高“保学控辍”工作成果。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到村入户,让学生和家长知道不送孩子上学和不上学都是违法行为,从而依法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权利及义务。中心校将加强对“保学控辍”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解决问题,推动“保学控辍”工作有效开展。
三、工作程序
1.各校要摸清未到学校学生数及具体名单、住址,及时安排家访,发现学生辍学应将名单统一上报给村委会和中心校校长办,并研究下一步控辍保学保学工作对策,采取进一步措施,千方百计动员学生返校学习。
2.各校要摸清学生的就学思想动向,要组织教职工进村入户做好辍学学生和有辍学苗头学生的动员返校工作。同时,做好随家长外出务工就读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取证工作。
3.各校要随时对已辍学和有可能辍学的学生认真进行排查摸底,弄清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学生返校。
四、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切实加强领导。各校要构建控辍保学的长效机制,确保控辍保学工作取得实效,确保辍学学生回校读书。要及时把控辍保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中心校校长办汇报,使中心校及时了解情况,落实镇、村两级控辍保学的责任制。
2.创新形式,扎实工作。各校要积极开拓思路,对有辍学苗头的学生和留守儿童要时刻关注,多进行辅导、家访等活动,了解其思想动向,遏制辍学苗头。
3.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中心校要对各村小学控辍保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劝学力度不大,效果不好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把控辍保学工作效果列入校长绩效评定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重要内容。各校也要将教职员工的控辍保学工作效果作为其绩效评定的重要内容。
五、主要措施
思想重视,分类指导,动态监控,包班到人,积极动员,奖惩分明。具体要求是:
(一)依法控辍
1.学校领导、教师应知法、懂法,利用各种活动宣传《义务教育法》,并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各校都要事前制定好“控辍活动月”活动方案,使活动期间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认真宣传执行《义务教育法》、《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杜绝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务农、务工行为的发生。
3.要根据新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控辍保学措施,明确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的保学责任。
4.要协助镇政府、村委会对辍学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及时发出《限期返校就学通知书》,对未按规定返校的应及时报告乡镇政府实施行政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
5.要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
(二)管理控辍
1.各校要把控制学生辍学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学校校长是学校控辍的第一责任人,各班是控辍的主体,班主任、科任老师是直接责任人。学校校长要与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教师要与学生家长签定控辍责任书,责任到人。
2.为促进控辍各项措施的落实,准确掌握控辍工作动态,中心校校长办将在活动月结束后对各村小学保学控辍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
3.进一步完善辍学学生报告制度。各校要实行班级学生考勤汇报制度,并在全校公示各班每天的考勤情况。
4.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各校要在三月底前办理好学生休退学、转出转入手续上报中心校校长办,中心校教导处要建立规范的学生学籍档案资料。
5.实行控辍保学追究责任制度。中心校将对控辍工作不力的责任人追究责任;对存在问题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者,
予以通报批评并处以相应处罚。
(三)教学控辍
1.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进一步做好教学研究和教育质量评估监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这一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各校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次,不得歧视学困生、后进生,不得强行或变相要求学困生退学、转学和休学,对学困生、后进生要做到关爱到位,耐心帮教。
3.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不断增强吸引力,同时,要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班集体建设,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5.各校应按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教学工作要有计划目标、有措施行为,教学工作思想科学可行。
(四)扶贫控辍
认真贯彻国家义务教育的“一补”政策,将生活费补助资金尽可能准确地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管好、用好中心校的贫困生救助金。
申 请 书
花桥镇人民政府:
我家居住在 村 组,现有人口 人。由于现居住地地处山区、水源匮乏、交通极不方便、且现有房屋无法居住,家庭人均收入低,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改变恶劣生存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经全家商议(以下5项措施只能选择一项):①自愿申请搬迁到 (安置点)新建房屋;②自愿到 场镇购房;③自愿在本村 组购房;④自愿到 县(区) 乡镇(街道) 亲戚处去投亲靠友等;⑤因本人确实没有自筹能力建房,自愿申请政府修建廉租房、公租房(无所有权)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我户属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有关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同时自愿拆出旧房退出原宅基地,并自觉遵守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之规定,请予以批准!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汇报
来凤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易地扶贫搬迁调研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工作方案
易地扶贫搬迁表态发言
精准扶贫工作讲话稿
同志们:
这次全市精准扶贫动员会,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指示精神,动员部署全市精准扶贫三年攻坚行动。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扶贫工作形势,保持定力、乘势而上
一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中央和、省政府要求及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来看是:成绩不少、压力不小。
1、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脱贫任务还比较繁重。2001年以来,我市大力开展项目扶贫和定点扶贫,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贫困人口累计减少36.5万人,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按照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新标准计算,我市仍有35.2万贫困人口。现在距我市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不到3年时间,平均每年要脱贫10多万人,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要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以超常举措推进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公共服务还比较滞后。“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改造村组公路710公里,实施水利工程1424处,完成贫困村电网改造45个,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但对照xx考察时提出的“要有基本公共保障”等要求,我们工作依然滞后。全市412个贫困村,大多还存在就学难、就医难、安居难、用电贵、路不通、饮水不安全等问题,如全市还有82.1万群众饮水不安全、8.7万困难学生需要生活补贴。这些都是精准扶贫躲不过、避不开的难题,必须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3、产业发展不断进步,但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中之重,依托贫困地区优质资源,大力培育特色种养、特色旅游、特色加工等特色产业,很多地方成功甩掉贫困帽子。但我们也要看到,产业扶贫犹如登山,越往后越难。特别是我市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弱,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形成真正的主打扶贫产业,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4、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但收入水平还相对偏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幸福不幸福,还要看收入。近年来,各地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强化项目资金扶持,贫困群众口袋鼓了、生活好了,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但还有部分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缺少技能等原因,生活十分艰辛。我们要想尽办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决不让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落伍。
5、扶贫机制不断健全,但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各地按照中央“精准扶贫”要求,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机制。特别是领导联点帮扶、干部驻村帮扶、企业结对帮扶、志愿者自发帮扶等措施力度大、效果好。但我们也要看到,少数同志对扶贫工作认识不统一,存在被动应付、疲劳厌战、消极对待等现象,扶贫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佳。这些错误思想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效果,必须纠偏调向、端正认识,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科学把握扶贫工作重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
实施三年精准扶贫攻坚,关键要按照“四个一批”、守盛书记“五个突出”、家毫“四个精准”的工作要求,牢牢抓住扶贫开发难点与重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一个地解决好突出问题。
1、要把产业发展问题解决好。产业问题是贫困地区其他问题的总症结、总根源,必须下决心抓实抓好。要抓特色产业培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尽快建立扶贫主打产业。要抓产业项目落地。坚持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尽可能安排一些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项目与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到村项目要符合地方实际、发展需要与群众意愿,成长性要好、带动性要强;到户项目要符合农户自身条件和经济实力,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要抓产业帮扶转型。产业扶贫方式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重点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给钱给物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入股合作,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与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关联体。要确保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村集体收入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要把帮扶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整合人社、扶贫、移民、工会等培训资源,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技能培训力度,尤其要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力争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培训全覆盖。要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门和各类劳动服务公司要加强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贫困地区倾斜,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转新格局。要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加快“135”工程、工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搭建更多就业平台,吸纳贫困农民就近就业,真正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弃农不弃业。
3、要把危房改造问题解决好。安居才能乐业。目前,我市一些贫困户仍居住在d级危房里,有的甚至居无定所,危改问题重任在肩、迫在眉睫。要发挥部门单位联动作用。坚持政府牵头,农委、住建、扶贫、国土、规划等部门参与,摸清底子,挂号销号,尽快消除农村深度贫困户d级危房。要发挥政策导向杠杆作用。充分利用市政府规范农村村民建房新政策,严格按照“两鼓励、两禁止”要求,引导贫困户合理选择建房方式,有效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撬动效应。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扶持贫困户建房原则上以自筹为主,不能大包大揽。要拓宽专项补助、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等筹资渠道,不能因建房加剧贫困度。要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生产生活要求,不仅要让其有房住,更要让其住得称心、舒适。
4、要把教育扶贫问题解决好。扶贫先扶智。最大的贫困不是经济贫困,而是知识贫困、智慧贫困。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让贫困孩子“有地方上学”。要提高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加快实施“雨露计划”和“一加一”项目,健全勤工俭学、扶贫助学等机制,落实助学贷款政策,让贫困孩子“上得起学”。要加大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保障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让贫困孩子“上得好学”。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业能力和致富技能,让贫困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要把搬迁安置问题解决好。对“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实施搬迁安置,既能成功脱贫,又能长效长久。要抓好科学统筹。将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范农村村民建房等有机结合起来,优化搬迁方案,兑现安置政策,充分调动困难群众搬迁安置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抓好用地协调。积极探索贫困户搬迁安置用地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兑换、闲置农林场转让等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问题。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河道整理等项目新增土地,要优先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抓好后续管理。高度重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搬迁后贫困群众就业、就学、社保、生产等跟踪服务力度,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6、要把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好。农村扶贫要达到“走得出去”、“引得进来”的双重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所在。要严格按照省里精准扶贫要求,加快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六到农家”。农田水利方面:要突出贫困村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山塘水库清淤扩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建设,强化水利保障;电力电讯方面:要突出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村村通三网融合工程等项目建设,消除贫困地区用电与通讯盲区。道路交通方面:要突出乡村通畅工程、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等项目建设,畅通农村道路节点中的盲肠路、半截路。生态环境方面:要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持续开展造林绿化,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到2017年,贫困村电网改造、交通通畅、互联网覆盖、安全饮水等比率达到100%。
7、要把政策兜底问题解决好。政策兜底是扶贫工作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必须切实用好用足用到位。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真正保基本、托住底。要严格落实社保政策。坚决兑现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基本社会保障等政策,该提标的要提标,该扩面的要扩面。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要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农村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要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灾、因病、因残、父母或子女死亡丧失劳动力、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等五类特殊贫困户,严格按相关政策给予临时救助,真正让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全力支持公益性民间组织发展,倡导开展群众间经常性互助互济活动,帮助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齐奔全面小康。
三、全面强化扶贫工作举措,合力攻坚、决战决胜
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必须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决胜战。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亲自部署、协调与调度,抓好工作落实。各县市区要担当主体责任,抓好责任分解、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一项一项压茬推进。各部门要立足职能抓扶贫,各负其责,联动协作,形成整体合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支部书记,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有能人干事、有条件办事。
2、进一步突出科学统筹。要统筹项目。科学捆-绑发改、财政、水利、交通、卫生、电力、移民、农业等部门项目,引导投向贫困地区,收拢五指、集中力量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要统筹资金。重点整合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部门资金,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更多地往贫困地区投放,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要统筹平台。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科学对接商务、供销流通平台,远程教育平台,人社、农业、教育的职业培训平台,构建“一平台、两系统”,提升扶贫效率。
3、进一步强化督查考核。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通报情况,发现问题严格整改。特别是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发放情况督查,确保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要完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对扶贫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有激励有约束。要落实三年攻坚方案“精准考评”办法,提高考核权重,强化结果运用,奖优罚劣,特别是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的要坚决问责。
4、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扶贫开发是全社会共同责任,要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投身扶贫事业。重点引导企业参与扶贫,吸引金融资金支持扶贫,开展志愿者行动自觉扶贫,形成互助互济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扶贫宣传报道,坚持典型引路,倡导自力更生,激发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向贫困宣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志们,扶贫开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全市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加速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融融的春日里,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作为阿坞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代表。此时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今天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公司,向我们学校捐赠40万元改造我们的校舍,将为我们营造一个优雅、舒适、快乐的学习环境。公司的颗颗爱心,将成为__镇中学一千多名同学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源动力。
现在,请允许我代表__镇中学全体学生,向泸州市酒业发展区有限公司的领导及全体职工致以最祟高的敬礼!向为促成此次捐助做了大量沟通工作的领导表示最真挚的谢意,谢谢您们!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们这种高尚的义举、这份慷慨的资助,让我们感受到爱无处不在,让我们可以沐浴着阳光的温暖,无忧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也将会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你们因你们的捐赠而高尚,我们因你们的高尚而成长。小草,因为有阳光的照射,才呈现出勃勃生机;鲜花,因为有水分的滋养,才愈显娇艳美丽;大树,因为有土壤的供给,才傲然挺立;我们,因为沐浴着社会的阳光甘露,才健康成长;青山有了绿水的相伴,才会显得更加灵秀;天空有了白云的映衬,才会显得更加蔚蓝;而__中学的明天,也会因为有你们的支持而更加辉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我们想,只有用行动——让我们刻苦学习、开拓创造、广泛交流,健康成长、立志成才,才是对泸州市酒业发展区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最好的报答和感谢,才能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无私关爱和殷切希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同学们,让我们好风凭借力,直上九天揽月吧!
最后,祝公司越来越红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祝各位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__中学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本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发展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科学指导全省“十二五 ”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农牧民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范围重点为中央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贫县”),兼顾我省其他贫困地区。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投向,结合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以及促进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民生工程,瞄准改善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扶贫和生态两个方面的目标加快实现。累计投资13.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7.4亿元,在全省13个市(州)57个县(市、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计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25万户14.99万人,实施成效显著。
一是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搬迁群众新建住房332.2万平方米、附属设施(含圈舍)101.6万平方米,打井2203口(处),建人饮蓄水池7.7万立方米,引水渠(管)2980公里;在安置地整治水池(塘、库、堰)40万立方米,建设灌溉渠道643公里,改善中低产田土7.6万亩,新、改建乡村公路和村内道路2844公里。搬迁群众实现了家家户户住新房,并配有院坝、畜圈和厕所,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彻底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促进解决了游牧民族数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问题,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安置地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搬迁群众安置地新、改建校舍1.6万平方米,卫生院(站、点)0.7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一批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解决了搬迁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和学习培训难等问题,切实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三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在安置地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后续产业,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增产增收问题,同时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平台。在新环境中,搬迁户对教育、卫生、文化的认识和商品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转变了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苦熬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创建美好新家园的观念蔚然成风。
四是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居住在水源涵养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内的贫困农牧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和“天保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随即退耕(封山)还(育)林;搬迁后农牧民不再砍柴烧饭、取暖,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降低了政府对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避免了对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地区的重复投资;改善了安置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社会同步实现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架起了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干部竭力为人民服务,深得群众欢迎和拥戴,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建房资金缺口较大。广大困难群众要求搬迁的积极性很高,但按现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工程建设能兑现到搬迁户建房的国家补助资金一般为每户0.8—1万元左右,搬迁户建房资金缺口大,已影响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安置土地调整较难。搬迁安置地大多属于高寒山区或深山河谷地区,可供安置的用地资源极少,搬迁安置土地调整难度越来越大。尤其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耕种的土地不仅不用纳税,还能享受国家对种粮户的“定补”政策,并且还具有土地被征用赔偿的潜在价值,安置地原住农民因为大多不愿转让土地,客观上增加了易地安置土地的调整难度。
三是后续产业发展较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和口粮问题,但由于搬迁户文化程度低,贫困程度深,缺乏实用技术和市场意识,缺乏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导致搬迁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彻底转变,后续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四是易地搬迁任务较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在我省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希望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落后面貌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仍高达200万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复杂,大多数分布在边远、高寒、多灾地区,搬迁成本高,搬迁难度大,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已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扶贫政策,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我省已经建立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在政策宣传、群众发动、规划组织、项目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土地调整、产业选择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经验,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各地特点的不同的搬迁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总结形成了《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为“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展开和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备良好群众基础。通过多年的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人心,深受贫困地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拥护,贫困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实施对象,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稳步推进,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县级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
----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加强与其他移民工程和全省新村建设的衔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促进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分批逐年实施,确保搬迁工程有序推进。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情况制订安置方案,确定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搬迁对象,优先保障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搬迁。
----基础配套、产业跟进。通过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和开展技术培训,为搬迁群众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又实现脱贫致富。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美好新家园;克服“等、靠、要”落后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地方病多发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包括四类:
----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无法就地脱贫越温,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亟需避险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地方病严重威胁,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人口,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搬迁方式
整体迁出。对相对集中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位置重要或地方病严重区域的贫困群众,以自然村或组(社)为单元,采取整体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地方病严重,应尽可能采取整体迁出方式。
部分迁出。对分散居住在高山峡谷、洪涝灾害频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贫困群众,且不宜实施整体迁出的,采取部分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搬迁对象类型复杂,难以实施整体迁出的,可采取部分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集中安置。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要能满足搬迁人口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且无地质灾害隐患。规划区域中的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大多属高寒山区或深山峡谷区,公共服务配套成本较高,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可能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 分散安置。采取分散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要尽量靠近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站)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降低搬迁成本。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相对贫瘠,集中安置点选择较困难,依托新农村、中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主要采取插花分散安置的方式。
其他安置。对于少部分不适宜或不愿意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方式的搬迁群众,可依据群众意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依托城镇、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
(四)安置地选择
安置地的选择坚持以有条件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能落实土地、实现稳定增收为重点,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较丰富,集中安置点所需土地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按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及程序调地安置或多渠道解决,安置对象人均耕地不低于安置地平均水平;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无安全隐患的地点。
二是水、电、路、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内即能完成配套建设任务,且能就近解决搬迁群众入学、就医问题的地点。
三是可开发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变搬迁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助于搬迁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的地点。
四、建设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对36.2万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生存环境彻底改变,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稳定后的生产生活不低于迁入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按扶贫区域划分:
在川西北高原藏区搬迁安置1.97万户8.6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3.8%;
在大小凉山彝区搬迁安置2.97万户13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35.9%;
在川东北秦巴山区搬迁安置2.14万户9.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6%; 在川南乌蒙山区搬迁安置0.62万户2.8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7.7%。
在其它贫困地区搬迁安置0.56万户2.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6.6%。
(二)建设内容
围绕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搬迁群众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安置地基本生产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发展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为:
改善搬迁群众生活条件。修建住房727万平方米,附属设施200万平方米,建设安全饮水工程2000处。
改善安置地生产条件。建设基本农田32.5万亩,草场20万亩,乡村公路3000公里,小型农田水利3200公里。
改善安置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村学校2.2万平方米,卫生院(站)1.8万平方米,乡村公共活动场所1.5万平方米。
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农家乐”、“藏家乐”等新兴服务业。
五、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53.9亿元,其中:搬迁群众住房、附属设施、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投资40.7亿元,小微水利、基本农田、草场、乡村公路等基本生产设施建设投资12.5亿元,学校、卫生站、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0.7亿元。后续产业发展投资4亿元。
(二)资金来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人均补助标准为6000元。拟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21.7亿元,占总投资的40.3%;地方投资6.5亿元,占总投资的12.1%;搬迁群众自筹资金25.7亿元,占总投资的47.6%。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由整合中央其他支农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解决。
(三)中央补助资金投向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补助性资金。中央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在安置地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包括住房及必要的附属设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乡村道路,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得用于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在40-6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做到机构、领导、人员和职责四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责任主体,均应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包括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国土、建设、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广电、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和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技术方案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二)抓好前期工作
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大会、走访农户、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各种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消除安置地原住居民“排外”思想,调动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调查摸底。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并登记造册;在调查摸清可供安置区域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电、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和评估后续产业发展潜力和群众就业机会,择优确定安置地,并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安置地可安置人口数量。
搞好项目储备。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加强市(州)和县(市、区)项目储备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抓好动态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及时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三)严格项目管理
实行公告公示。各市(州)、县(市、区)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上级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面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项目乡(镇)、村应以乡村公告栏(墙)、广播、告示等形式,直接面向群众进行公告、公示。迁出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搬迁群众名单、国家补助政策和投诉电话等内容;安置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投诉电话等内容,扩大项目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抓好工程建设。各市(州)应与各项目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项目县(市、区)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与工程主管部门和项目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做好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项目乡(镇)政府应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搬迁户生产生活用地的调整、户籍迁转、子女入学等问题。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组织施工。
健全项目档案。市(州)、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档案。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文件、计划表册、政策文件、协议合同、项目竣工报告以及搬迁户花名册、备案表等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四)发展后续产业
坚持“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安置区的后续产业,努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与搬迁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或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加强搬迁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其它职业培训,改变搬迁群众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增加和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实现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五)落实配套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中的生产、生活用地、税收、户籍、医疗、保险、子女入学、信贷等相关配套政策,为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六)强化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项目公告公示、项目检查、项目专项稽查、项目审计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增加监督层次,落实监督责任,保证监督效果。通过交叉检查、重点抽查、随机抽查、工程检查、财务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包括借助中介机构,委托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开展第三方检查审计,加强对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管理情况的检查,确保各级严格执行项目计划,严格按资金管理规定拨付资金,杜绝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现象,确保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清正为民。
最新消息:
1.四川支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
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3日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将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其中,对于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
记者从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了解到,四川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按照此次制定的相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秦巴山、乌蒙山片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70%给予支持;其他地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60%给予支持。 在土地支持政策方面,四川将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开展增减挂钩的,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四川将优先安排省级土地整治项目覆盖,提升耕地质量,改善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
此外,四川将支持各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安置地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服务业,推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四川今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
2016年,四川省计划在20个市州144个县市区对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记者从2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省脱贫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会上获悉的。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主持会议并讲话。“十三五”期间,我省“移民搬迁安置一批”规模为120万人,其中35万户、116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占建档立卡人口总数23.3%,占全国搬迁总规模1000万人的11.6%,计划分四年安排,2020年巩固提升,总投资约700亿元。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平台四川省国农投资管理公司已正式运行,国土部门已明确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此前产生至今尚未使用的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挂钩使用,有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方案正在修改完善,将对搬迁资金筹措、还贷来源、贫困户搬迁安置住房补助及土地、产业、就业等方面提出系列扶持政策。
会议要求,要提高思想认识,易地扶贫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