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
《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郭镇中心小学 黄辉 胥雅薇
一、研究背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就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1、顺应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2、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3、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成为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等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研究假设
1、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人的自主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自主学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够把握自己的学习,并通过“改革自身主观的实践”,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发展状态转变为主动发展状态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以学习者为中心”学说认为: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引导,即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2、“自主性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形成的流程及其发展趋向,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3、“自主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作为语文课题研究的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五、研究的方法和举措
从一年前本课题开始实施至今,我们围绕“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经验筛选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体实施措施是:
1、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六年级和二年级开展小范围的语文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使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加浓郁。
3、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在课题组形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我组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以“五重”促“五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建设研究,并建构了自主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自主性学习评价框架。
1、以“五重”促“五性”,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以认识和把握有效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围绕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性”,逐步建构了以“五重”为主的自主性课堂教学特色,旨在以“五重”促“五性”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五重” 学习方式的“五性”:重情感体验性、重个性独特性、重自主独立性、重探究主动性、重实践问题性
(1)重情感——激活学生学习方式的“体验性” 体验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情感”,就是强调教师要巧用有情、有趣的教学语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各种灵活的组织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进入“学生”这一角色,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重情感”还强调教师必须具有民主教学的思想和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师生对话平等而互敬互爱;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与独特体验,努力树立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勇气;精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凭借教材解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使每个学生衷情于学习,热爱于学习。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走进课堂必须达到四有:有爱心、有童心、有微笑、有激情。一句话,“重情感”就是以教师的真“情”激活学生的真“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追求成长。
(2)重个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个性”,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源头来自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教学有“个性化”的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个性了然于胸,他们才会懂得去真诚地、善意地对待个体差异,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用心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才会萌发教师的创造力量,萌发课堂的生命意义。因此,诱发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需要用教师的个性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应面向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教法和学法适应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倡导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解读,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为“鲜明独特”的自我。(3)重自主——展示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具体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各种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重自主”,让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转化。“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我们不必怀疑学生与文本有独立对话的能力,而应当很好反思是否给予了这种“独立性”生成的机会与环境。所以,我们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四有”要求: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有自主合作的时间,有自主对话的时间。目的是要强化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信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无数次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学习的独立与发展。2、整合教研、科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研和科研是相互信赖、相互促进,不事剥离的组合体。整合分割已久的教研和科研,就是要将两项工作纳入同一轨道,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增强课程改革的含金量。我们紧紧依靠这种事例力量,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置于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我们基本建立了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个性、自主教学、合作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七个块板及十二条具体细则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一阶段:观念引领与课题理论相结合,初步确立评价标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之核心理念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它与第斯多惠向我们提出的人是一种能自主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全人教育”观一脉相承。在这种理念和理论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思考和研讨的主题,努力把教师的兴奋点和研究着力点集中到“自主性课堂教学”中。在观念引领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学科组教师遵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讨论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第二阶段:展示活动与模式构建相结合,不断发展评价标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实际上为教师明确了新的教学追求目标,是促进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向个性化模式构建的有力导向。在组织开展各种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依照评价标准,一方面强调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要以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实录,或经验文章,进行总结、反思,为教学风格的形成积累底蕴;从而,初步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评价标准的实验预设目标,为自主性教学特色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
七、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
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一)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教师个人为主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校本科研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原则上,从上一学年的“智慧项目”中择优转化,即把有一定实践积累的“智慧项目”改为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四、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可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五、实施流程
(一)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二)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科室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
(三)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教研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四)结题(包括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
(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五)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六、课题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三)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四)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技术评审组
(一)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职责:负责规划、计划、督导教师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中期进行检查指导;最后进行小课题鉴定评审工作。
(二)指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八、其他
(一)小课题成果按照具体等级在教师个人年度中加分。
(二)教科室将优先考虑将优秀的校级小课题培育成市级及以上课题。
(三)教科室定期对校级小课题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其概念界定
1.课题提出背景或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应和“返朴归真”的呼声,为了避免课堂走上“重分析轻感悟”的老路子,于是,“琅琅书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唱起了主角。于琅琅书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由师生共同演绎的激情飞扬。每一次聆听中,也总期待着心潮与之共同起伏的'时刻,然而,又有几次真能让自己尽兴而归呢!。基于以上情况,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是当务之急,根据本人所任教年级和区教科室对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提出的相关建议,特确立此课题。
2.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朗读,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收获,如何让朗读读得有意义,这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于“琅琅书声”中我们共同期待着:“读”占鳌头的阅读教学中,真能“读”当一面!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1.研究目标:
(1)进一步研究小学四年级此年龄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2)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切合学生并利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地相关练习片断;
(3)通过研究,形成小学四年级朗读能力训练的相关方法及系列性集子。
2.研究内容:
(1)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内容及相应的训练要点;
(2)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
(3)立足课堂,设计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反复实践,证明其有效性。
3.研究措施
(1)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研的内容和训练要点排出并进行整合;
(2)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普遍现象和特点设计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朗读训练是否有效,并归纳整理。
三、研究时间与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时间:
2.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或报告;
(2)《立足课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一、课题名称
培养学生数学推理、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素养
二、课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方面,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用类比、归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形成严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制定计划要求。
(2)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
(1)实施具体方案。
(2)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
1、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
2、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己,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己。
3、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4、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
各位领导,我是“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课题主持人田杰,现就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课题摘要
2014年3月27日,我校向丰县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申请了题为《“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并于4月22日在县级立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市中小学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但是,在农村部分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与教的方式,仍然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市本着“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的行动策略,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旨在通过推进“学讲方式”应用,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更具教育和生活的意义,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我校从实际出发,对农村小学实行“学讲方式”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调查和材料分析,深入调查农村小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揭示农村地区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认知特点及教育规律,从理论和实践中探寻在农村学校教学活动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策,使农村教学实践也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学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
2、农村孩子需要的学习方式;
3、农村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
4、农村小学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需要的外部条件;
5、在农村小学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6、“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实施,老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分析,确立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实施方案;第二阶段:分析调查报告阶段。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第三阶段:实践阶段。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性成果;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
从确立课题至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相关工作:
1.理论学习。组织多层次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使全体教师深刻领会“学讲方式”的意义和内涵,规范教学行为,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大转变。我们阅读了一些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和书籍,并书写读书笔记。
2.教研引领。加强校本教研,形成教改合力,推动“学讲方式”的实施。教务处根据学科将教师合理分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师沙龙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阔教师教学思路,让“学讲”课堂活起来。
3.赛课推动。从研究学情、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着手,着力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常规性的听课、评课、教学检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以“赛课”的形式,发挥能手引领作用,推动教学方式转变。开展教学效果调查活动,调研了“学讲”课的教学效果和受欢迎程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书写了教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等。
4.典型示范。通过实施“学讲方式”,使教学观念新、改革意识强、转变教学方式卓有成效的教师脱颖而出,作为示范、榜样,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如:①学讲方式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层次展开调查研究;②采取同课异构方式,调研“学讲”课与传统课不同的教学效果;③采取测试等手段,调研“学讲”方式课前、后的效果对比;④课题组成员每人读一本书,上一节课,分别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⑤汇集研究成果,写一篇论文。
各位领导,关于课题方面我们需要学习、研究、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一定继续努力,争取年底如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顺利结题。谢谢!
推荐专题: 军训成果个人总结 质量月活动计划及方案 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