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近两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拓宽了学生视野
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精彩课件,在计算机题库中查找各科试卷。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经验缺乏、资料匮乏等问题,快速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及教学设计有多篇分别在省、地获奖,我校有11位老师的录像课送地区参赛。
6、通过课题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存在的不足
1.在课题研究中,有部分教师对课题的理解还很片面,课堂上只注重了课件的使用,而忽略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要形成新课堂的教学观。
2.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我们虽然利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培训,每周一次的培训时间也比较少,教师运用计算机的熟练成度还不是很高,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都有等提高。
3、学校还应加大投入,增加计算机的台数,保证各班都有计算机,为各科教学提供便利条件,还要使电子备课室的上网速度快些。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名校长”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推进思路
“办名校、塑名师、出名校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示范性、激励性的特殊意义。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关于建设高素质队伍、办优质学校的战略任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亟需在战略层面进行战略谋划,对区域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优质教育发展路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更需要明晰学校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为帮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优质教育战略规划、各级学校实现优质教育发展目标,巜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名校长”之成长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立足自我与放眼世界的统一。理论层面,凭借课题专家组和中央教科所的教育及科研专家,定位高远、视野开阔、融合中西,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证层面,课题组汇聚了国内一线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名校校长、教育专家,立足一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权威性;操作层面,课题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搭建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实现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课题组采用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研究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提炼,使研究主体率先受益提升,产生示范效应。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开展课题研究,诊断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通过总课题对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研究,在调查、梳理、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特征、标准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加速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影响区域、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进行深度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学校的快速发展。
/ 8
2.设立课题组秘书处,协调课题组与区域、学校的有效互动。
负责落实课题组制定的计划和任务,负责与子课题承担机构、课题实验基地、课题成员校的联络、沟通、组织工作,并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工作。推进课题研究和推广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专家指导组、理论研究组、实证研究组、课题实验基地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同步协调。
3.设立子课题,建立课题实验基地,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针对区域特征和当地教育战略规划,设立子课题,选择区域内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小学,作为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实验基地,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如何促进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及提升层次的战略和策略。
各申请子课题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及未来发展需要,可以从以下课题中选择适合的子课题进行申报,同时也欢迎自立子课题申报。(1)学校选修课课程规划与特色学校建设(2)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研究
(3)学生综合素质目标质量等级标准、检测办法和数学计算的实验研究(4)高中生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研究(5)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6)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7)多元智能与教师教学风格研究(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教育研究(9)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10)信息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11)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研究(12)学生学业规划研究
(13)新时代下学生学业管理的研究(14)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15)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16)教师队伍管理的研究
/ 8
(17)名校长的人格魅力的研究(18)名校长领导能力的研究(19)名校办学特色的研究(20)名校校园文化的研究(21)名师特征的研究
(22)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23)名师教学特色的研究(24)名师精品课的研究(25)名师成长因素的研究
4.开展专题论坛和学术研讨,组织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
通过开设名校、名校长、名师论坛和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规律,提升认识,促进发展。组织校长、教师参观、考察国内外办学特色鲜明的名校,亲身体验和感受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策略、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及其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开拓视野,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5.开展研修培训,加速名校长、名师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举办《北京大学基础教育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不仅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而且让名校长、名师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传播给更多校长和教师;通过专家引领,专题研究,团队互动,为更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和成功创造条件。
6.编辑出版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编辑出版书刊,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其影响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名校录》、《中国名校长录》、《中国名师录》和《中国名校办学案例集》、《中国名校长成功案例集》、《中国名教师教育、教学案例集》及《中国名校丛书》、《中国名校长丛书》、《中国名教师丛书》等“名”系列书刊,整合和优化名校、名校长、名师的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为更多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子课题研究推进方案
/ 8
课题组在坚持实效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下,结合课题组的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通过专业方式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因素,作为子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专家组的理论高度和经验优势,帮助区域进行教育服务设计,在充分遵循区域教育“多元、公平、均衡、优质”的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各级“团队专业培训方案”、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帮助落实“学校综合管理改进措施”。
帮助制定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
总体思路: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和战略措施为基本指向,进行战略层面的决策谋划。在系统分析本区域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确立本区域的区位优势;提出符合实际的、具有超前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1.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上一阶段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区域教育未来进行展望,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进行总体发展规划布局。
2.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和整合,激发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引进更多更好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资源,充分弥补区域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亮点。
3.课题组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帮助区域教育各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重新认识、了解区域教育的现状,明晰区域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帮助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
课题组从区域社会、家长及学生的整体教育需求、现实办学条件出发,开展课题研究。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梳理该区域中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系统化机制,规范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管理行为,最终实现保障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
团队专业培训服务
课题组针对区域管理团队、教育团队及教辅团队现状与需求,提供专业的 4 / 8
教育培训服务。成立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培训激励机制,设计受训团队“五级”、“双通道”的专业发展模式。帮助设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研发培训课程,组织实施培训,进行课程反馈与评估。
三、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方案
课题基地校成员校综合改进
1.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发展为核心,课题组在对学校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最终搭建起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
第一,学校背景分析
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 学校现状及问题分析(SWOT法):优势、劣势、机遇与不足。第二,学校发展定位与阶段目标 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学校文化体系: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
第四,学校特色设计:特色定位——特色文化——特色项目——特色活动 第五,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措施保障; 第六,影响学校规划实施的因素分析。
2.构建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课题组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目的,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影响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针对学校目前管理和发展现状,逐步调整和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构建以学校为单位,规范教师教学与管理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课题组差异化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工
/ 8
具服务学校,辅助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课题组对涉及到学校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对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的整体办学状况作出一个综合判断。同时查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调整或改进性的措施和建议。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的流程设计:
学校的委托管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课题组整合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使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可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者委托,全权接手学校的管理运行。通过对学校实行托管服务,全面提高托管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教育质量,实现双方共同约定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
1. 对于委托管理,课题组所设计的具体服务如下:
/ 8
品牌支持:纳入课题试验校统一品牌管理和宣传; 理念导入:将现代教育理念引进学校管理和日常工作中;
组织保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组选派专家和教育教学管理骨干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制度保证:帮助学校构建现代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引入:重新梳理常规课程的开设,指导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课题组已成功推广的校本课程引入到托管学校;
团队保证:对学校已有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前期并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资源共享:课题组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内部平台与托管学校进行共享; 服务保障:课题组通过质量管控、办学评估,加强后续跟踪服务.2.委托管理的类型:(1)优质学校托管
优质学校标准:办学条件相对完善,师资配备较完整,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实现目标:把托管学校打造成全区最优质、在所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成为本区域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对全区基础教
/ 8
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地区名校或全国名校。 托管时间: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周期特点具体确定;
师资团队:帮助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对现有教师进行系列培训,争取在每一学科打造1-2名地方名师,乃至全国名师,带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校实现名校发展战略目标。 经费方面:学校办公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常规计划拨付,硬件投入应纳入到区域教育事业的总体考虑中;
自主招生:允许全区范围内招生,除计划内生源外,可招收一定名额的择校生;
(2)薄弱学校改造
薄弱学校说明:薄弱学校是指办学条件在本区处于中等水平,师资队伍数量充裕,但素质参差不齐,因管理不善,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低下,生源流失严重,在教师、家长、教育局领导心目中的满意度较低。 实现目标:,课题组针对学校发展实际,挖掘学校发展潜力,进行特色发展战略,经过一个周期的服务,使学校各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争取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以此促进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向本区一类优质学校的标准靠近,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8
一、课题名称:
《幼儿生源问题初探》
二、问题的提出:
本园位置处于孟家沟村,前身为孟家沟小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幼儿园的性质为公立幼儿园,无论在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和教学物资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幼儿园的生源现状却不甚如人意,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了相对较远的孟家沟仁和小区里面的私立幼儿园。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这对我们幼儿园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但生源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环境下,如何扩大幼儿园的生源,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幼儿园,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成了我们当务之急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
三、研究对象:
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其家长
四、研究时间: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五、研究方法: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现实需要:由于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全面、不准确,思想上比较浮躁,行动上比较激进,在课堂教学中赶时髦,盲目追“新”,使得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情境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活动组织偏差、手段运用偏差以及课堂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初衷的行为,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主体作用轻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导致课堂教学失控、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现实问题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2、改革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但我县的实际状况是不少教师还没有进入角色,思想和行为都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水平上,“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独霸课堂。那些照本宣科式的“机械教学”、唱独角戏式的“表演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打乒乓式问答的所谓“启发教学”等问题在我县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发展需要: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研究需要:目前对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但是理论研究较多,行动研究不够深入,这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三、研究的目标
1、调查和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探索和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接受学习、模仿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合理而有效的运用。充分领悟各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主体与主导的协调,扎实与灵动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4、通过实践研究,进行理性思考,形成小学数学中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5、在本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
2、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1)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
(2)有效的新课导入策略;
(3)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3、形成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包括:
(1)概念教学基本模式;
(2)计算教学基本模式;
(3)解决问题教学基本模式;
(3)统计教学基本模式;
(4)概率教学基本模式;
(5)练习课基本模式;
(6)复习课基本模式。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课堂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己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1)加强业务学习: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阅读有关的报刊、杂志,每周进行一次网上读书活动,并做好读书记录,确保课题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2)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做好记录,写好研究报告。
2、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各类报刊杂志。力争本研究课题得到课题组成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开县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成员所教班为研究对象,同校同年级的其它班为对比班。进行跟踪课堂观察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提炼专家引领推广应用。
2、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数据整理。
(2)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策略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关注市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3)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4)比较法:与对比班进行对比分析,对课题实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在课题组成员中开展同课异构,一课多磨,对比分析相关要素的关系,提炼有效教学的策略。
(5)个案分析法:重视案例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突破。
(6)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展示,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体育活动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而且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活动能力,提高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培养幼儿优良品德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一、选题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于专项体能活动,很少使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器械活动,形式上是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器材不丰富,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强、器材投放不合理等,造成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对孩子肢体和动作的训练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在难以确保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并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不断优化我们上林苑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幼儿具有强健的身体。
二、研究目的
(一)研究活动的总目标
1.制作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创设活动环境,引导幼儿体验活的乐趣。
2.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的整体功能,使孩子德、智、体各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
3.教师通过探索,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各年级研究活动目标
小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幼儿在走、爬、钻、跳、滚接等方面
中班:通过走、跑、跳、拍皮球等方面锻炼幼儿的体能,灵活性的运用器材,体现器材的趣味性……
大班:通过走、跑、跨跳、匍匐爬、跳绳、拍球等方面锻炼幼儿的体能,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四、操作实践
(一)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的素材
为了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观察、研究幼儿入手,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根据每个幼儿发展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我园在体育器材在配置上只有购买的和一些简单的器材,所以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用油桶、报纸球、绳子等制作自己使用的活动器具。如我们可以将小竹棍当成接力棍、跳竹竿舞、走迷宫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废弃的饮料罐和塑料瓶,如:将粒粒橙、酸奶瓶等用松紧带连接起来做成拉力器;还可以用各种易拉罐做成高跷,做成梅花桩练习平衡能力等等的一些活动。
2.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物多玩。例如我们前面用竹子制作出来的金箍棒,我们也有很多种玩法:“钻洞、跳格子、跳竹竿舞、扮演孙悟空玩金箍棒、走迷宫”等等。还可以用一些废纸做成纸球,可以进行抛、扔、投等多种玩法尽量拓展幼儿的发散思维。
(二)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为了将活动从“形式”引向“过程”,从“内容”引向“发展”,从而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我们课题组制定了相应的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我们遵循层次性、操作性的原则,既有长期目标,又有近期目标。我们参照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目标,针对各班不同水平的幼儿,遵循层次性、操作性的原则,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目标。
1.晨间锻炼活动
为提高幼儿晨间锻炼的质量,我们在组织形式及内容编排上尽量采用分散式,以自制的材料为主,内容丰富,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选择自己的同伴、自己喜欢的内容,全面锻炼身体,提高体能。
2.户外体育活动
户外活动我们也将以器材为主,多给幼儿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尽可能多安排活动,让孩子想尽办法扩大户外活动空间。提供简单的材料供游戏进行,让幼儿在想象情境中愉快地游戏,使户外体育活动更富特色。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成为户外活动的真正主人,使户外体育活动达到活而不乱、有条不紊、生动活泼,从而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活动能力,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养成自觉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3.体育教学活动
我们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延伸到户外活动之中,《开展体育活动观摩》和《开展户外体育器械评比活动》,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并不断创新提高,使户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器材的使用的科学合理,丰富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我们把体育教学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并针对大、中班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竞赛性的游戏,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评比活动》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培养幼儿积极进取精神的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四、成员组成与分工
组长:
成员: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条件:
1、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相一致,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课题的预见性效果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
2、课题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基本达本科学历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强,所写论文多次获奖,多位成员开设过市级、片级研究课、观摩课,并获得一致好评,教学质量名列前茅。
3、课题组成员平时教研气氛浓,有集体备课的良好习惯,经常互相听课帮助指正缺点,坚持写教后札记,教学水平进步较快。
4、课题组人员对本课题的认识统一,决心大,积极性高。
三、研究意义:
1、长期以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都是教师意志的“复制”,这样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压制,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如今,正直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新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自主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1)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2)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
(3)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培育学生独立性、创造性,塑造完美个性的重要条件。
四、研究内容
(1)定义:自主参与数学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己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模式研究:教师、学生、数学信息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表现为: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师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2、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方法:
1、自然实验法: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同时暗设对比班进行平行班对比实验。
2、文献法: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教育理论,并及时总结。
推荐专题: 军训成果个人总结 质量月活动计划及方案 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