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2号文库 > 详情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03-23 22:10:5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打破定势思维的限制,从各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以及创造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的关键因素。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人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科特点,物理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许多自身优势;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更新传统观念,创建科学氛围

1.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2.克服从众思想。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锐意求新。但应提醒学生发表思想、观点时应有理有据,切勿草率行事。

3.克服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育学生以物理学家为榜样,无论是从物理课本和教师那里,还是从报刊杂志学到的知识,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要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后才能接受。决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观点是出自某个权威人物之口,就不加思索地盲目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此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大量的物理史实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献身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每一章节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的地位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清醒的认识,并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较深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同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为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离开学生的知识储备,空谈发散思维能力,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的几种发散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将顺着想的思路加以颠倒用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可使我们得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

2.“独辟蹊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面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棘手问题,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当我们利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在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或特殊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3.辐射思维方式与辐辏思维方式:“辐射发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朝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要使这种思维方式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充分调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新奇独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或者一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与前者相反,辐辏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分别从四面八方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使用辐辏方式来思考;也可以先利用辐射思维方式获得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再利用辐辏思维方式进行筛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相辅相成。

4.直觉思维方式:所谓直觉,就是洞察事物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是人们对事物和问题不经反复思考的一种直觉洞察,这是一种自古就有且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常发挥重要作用。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和发现规律,就需要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生产、走向自然,进而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从中受到启迪,激发直觉,产生灵感。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猜测性,因此,它需要与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才能保证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还是对中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值得全体物理教师乃至所有教师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第二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长期以来,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对人类思维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将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思维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常常将思维过程的敏捷和思维结果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的符合程度作为判断思维能力强弱的指征,这种判读必定是一种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但人与人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于是,人们将思维形式进行了分类,以概念作为思维基本元素、以判断、推理、演绎等逻辑方法作为思维的的基本运动形式,提出了不少思维的分类方法,如逻辑{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尽管思维是人类的普遍现象,但对它的认识到今天还并不深刻,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个体中思维能力是有差别的、比如女性与男性之间就存在着思维形式的强弱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对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化学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思维形式是可以改变的,思维能力也是完全可以提{的。

我们在长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发现,这门课程从内容到结构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得当则特别对训练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医学和遗传学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其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不同于普通遗传学,也不是普通遗传学与医学的简单的结合。该课程课时较少(36学时),一般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课,学生的相关基本知识支撑不足,且实验手段贫乏,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本门课程内容逻辑性较强,因果关系明晰,如何在这种“课程条件”下“因课施教”,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效果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护理专业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

遗传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医学遗传学则是应用遗传学原理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认识、研究和防治的新兴学科,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医学遗传学也从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大量的遗传性疾病被发现和认识,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主动防治遗传性疾病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护理专业的专业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从大纲到教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多元性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基础知识很广,其所需的基础知识涉及生物、化学、物理、数学、解剖、生理、病理、临床以及人文学科的众多学科,其知识结构呈多元性的特点,某一方面知识的欠缺,对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难度。同时遗传性疾病涵盖了人体十大系统,医学遗传学自身建立在普通遗传学的基础之上,从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到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诠释复杂的遗传性疾病的规律,医学遗传学本身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有机结合的边缘学科,大量的遗传性疾病被发现,遗传性疾病的规律也不断地被揭示,遗传性疾病的表现与遗传的基本规律密切联系,因此医学遗传学需要很多基础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支撑,基础知识的多元性决定了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知识的复杂。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一些遗传学概念也进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优生优育、基因、转基因、克隆、DNA检测等,这些概念与医学遗传学有直接关系,这种在应用层面的多元性使医学遗传学的内容更加广泛,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

(2)逻辑性

尽管遗传工程突飞猛进,但目前为止遗传疾病在绝大部分没有的治疗方法,严格地讲,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应用还不得不停留在“知识性诠释”的层面,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益处启发大于实用、思维强于操作,学生毕业后更多地应用于应对咨询,这个特点提示我们在实际教中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思维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医学遗传学从遗传四大规律入手推论遗传现象、从基因型来判断表现型、从碱基配对分析蛋白质的多样性,大部分内容呈现遗传物质与遗传现象的逻辑关系,因此思维形式对于学习这门课程尤为重要,我们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正是根据其教学特点所设计的

(3)差异性

差异性突出表现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护理专业的学生女生占了98%,以上,且年龄偏小,在思维形式上,与男性不同,女性擅长的感性思维,逻辑认知的能力相对弱势;而且社会经历不深,知识整合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对于医学遗传学这样的知识性课程,不针对学生思维差别和生龄特点,只能学成一门为取学分的学科,是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其次,医学遗传学的差异性还体现在护理专业与医学遗传专业之间的课程结构差异。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应用专业学科,对于护理专业而言,是介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内容的编排方法一般也按大学医学遗传学的体系进行,学时较少,很多内容不能讲深讲透,但又不得不涉及,于是内容{度缩简,知识的明晰度就差了很多,即使知其然,也很难知其所以然,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奏效。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种相对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性所带来的教学困惑。

(4)抽象性

普通遗传学及医学遗传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如最基本的遗传规律就是从八年的豌豆种植的实验中得出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如细胞染色体的制备、谱系调查分析、掌指纹分析等,DNA基因指纹检说染涞囊窖б糯笛橐膊蝗葜梅竦赝贫艘窖б糯У姆⒄梗庑┦笛樘跫蠼象{,实验控制难度大,谱系调吮砻嫒菀祝婕暗难竟惴憾⒃冢膊蝗菀壮隼硐虢峁虼嗽诨だ碜ㄒ悼枰窖б糯У目纬蹋涫笛槟谌荽蠖嗍粲诟粗ば缘男灾剩簿褪撬涤檬笛榈慕峁粗馗此得骼砺鄣恼沸裕跃脱酆纤刂手械亩帜芰凸鄄炷芰Φ呐嘌裕饷趴纬趟⒒拥淖饔帽绕鹚嘉芰Φ呐嘌〉枚唷

通过分析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至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小;二是作力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重点不应放在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而是基础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框架的构建

我们在分析了医学遗传学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系互连、三层互渗、三段实施”的教学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思路是:突出思维能力发展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精简,教学方法以围绕案例分段实施,由于大胆地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通过舍弃、补充、重组的手段进行了优化,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将整个课程结构进行结构调整,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知识体系,一是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医学基础知识,三是遗传性疾病知识,而这三个知识体系独立则可作为自身学科,互连则化生为护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遗传学知识,重点抓住遗传的基本规律,医学基础知识则利用其它医学基础的知识,我们则作一些具体应用中的重点集中讲习,来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支撑不足的问题;对于遗传性疾病部分,只针对常见的、遗传规律显著的案例展开教学,并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适当删减或充实,将缩简的内容优化为精简的内容,这种“三系互渗”的教学思路能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达成明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针对遗传性疾病的表现在遗传层面月微观(如DNA水平),其表型与正常的差别越小的现象,在构建“三系互渗”来承载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从三个遗传层面进行了归并,即:染色体层面、基因层面、和分子层面,并在教学中引导按各种表型异常层面来分析遗传层面,从遗传层面来推断表型异常层面同,同时将原来的课程分类进行了明确的遗传层面分类,更有利于教学的展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知识扩充、引导推论、模拟分析”的三段教学方法,“知识扩充”一方面指利用已经有的医学遗传学知识来扩充新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另一方面指按照教学内容,扩充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引导推论”则将每一案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孥前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相关素材,教师在课堂进行素材的引导整合,让学生积极发言、老师适时引导,展开因果关系的推论,从遗传原理、遗传层面、遗传表现分层分析,得出结论,最后再以教师准备的相似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分析,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疑点和破绽让学生发现并解决,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案例为单元的系统知识体系,整个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基因,而是充满逻辑的探究,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益处。

3、讨论与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表现是人的聪慧,而思维能力除了受先天遗传影响外,更多地是后天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一门专业看成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而课程构成了这个系统中的各子要素,显然,各要素的功能不完全一样,也就是说,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也包涵着教育目标中的方方面面,但要求一门课程都从知识、技能、做人、做事面面俱到,相反会弱化整个系统的教育合力,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具体的课程要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明确课程在专业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根据课程在特[下的专业中的作用及其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和创新实践,是现代教育中应予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从课程结构人手,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进行了初步的尝拭,将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定位于护理专业普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的拓展型基础课,其主要功能是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并结合课程特点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是符合课程规律的一种新的尝试。当然认识还不够深刻和全面,实践也是初步的,其目的是能够引起更多的对特定专业的系统化研究,不断地提{教育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答应用题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小学应用题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引导学生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则是思维训练获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证。为此教育告诉大家:

一、认真审题,揭示联系,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能否正确的解答应用题,首先是审题,我注意从读题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具体做法是:

(一)熟悉性的读,分清题中的情节、条件和问题。读完后,不看书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中的意思;

(二)批划性的读,即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将题中表达情节和数量关系的词语划下来,帮助理解题意,疑难之处也应标出来;

(三)推理性的读,以弄清条件与条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寻求解题的基本途径,明确解题思路的指向。

一题多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好形式。如给学生一组条件:“西村小学五年级有拉生50人,女生40人”。要求多方位地提出新颖的问题。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议论,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五年级共多少人?

2、男生它女生多多少人?

3、女生它男生少多少人?

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

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6、男、女生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7、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8、男生它女生多百分之几?

9、女生它男生少百分之几?

10、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它是多少?……使他们的.思维多方面、多层次地扩散,为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创造条件。

二、合理想象,多向探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例如:从“一本书8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0%,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0%”三个条件中,可以想象出什么结果。经过思考后学生提出:

1、从第一个条件和第二个条件可知小红第一天读书的页数;

2、从第一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小红第二天读的页数;

3、从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中可知:

(1)两天共看56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第一天看的是第二天的1。

4、从以上三个条件可知:

(1)两天共看45页,

(2)还剩24页没看;

(3)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8页;

(4)两天看的页数的比是4:3,……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锻炼;解题思路它以前活跃,化难为易的本领也逐步具备了。

让学生掌握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多种解法,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训练,学生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使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自我评估,比较鉴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少数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有时解答了却不知确与否。为了杜绝此类现象发生,我要求学生在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后,不要忙于计算结果,先要讲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题意,是否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检验自己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

有的题虽然计算出结果,还应要求学生根据题意估算结果是否合理。例如:“车站有货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运完,两车同运,几小时可运完?”有的学生算式误为:45÷(+)=270(小时)。

我先不肯定结果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估算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1)同一批货物,用两辆车同时运比一辆车单独运所用时间一定要少,而270小时却大大超过一辆车运所用的时间;

(2)甲10小时能运45吨,乙15小时能运出45吨,如果甲、乙各运270小时,所运货物总重量应大大超过45吨;(3)甲运45吨需10小时,每小时运4.5吨;乙运45吨需15小时,每小时运3吨,则甲乙一小时共运(3+4.5)吨,甲乙共运45吨,只需45÷7.5=6小时。

由于平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对各类题目的理解透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明显增强。但仍有学生思维狭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促使他们用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第五篇: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一、以开启思维,拓展思路,发展智力为宗旨的解题思路分析

例题:有一堆煤,一辆汽车6小时运走了它的3/8,照这样计算,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思路一:先求每小时运总数的几分几,再求剩下的煤要几小时运完算式为(:1-3/8)÷(3/8÷6)=10(小时)思路二:先求剩下的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几倍,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1-3/8)÷3/8]=10(小时)思路三:先求出运完这堆煤总共要花的时间,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3/8-6=10(小时)或者6÷3/8×(1-3/8)=10(小时)思路四:先求出已经运走的煤是剩下的煤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煤还要几小时才能运完算式为:6÷[3/8÷(1-3/8)]=10(小时)思路五:先求出这堆煤是已经运走的煤的多少倍,再求出运完这堆煤一共所用的时间,然后求剩下的煤还要多少时间才能运完算式为:6×(1÷3/8)-6=10(小时)思路六:原则是用方程的思想,假设剩下的每还要x小时才能运完,则根据题目要求就有如下的方程等式:3/8:6=(1-3/8):x解得x=10(小时)

二、扩散思维、发展智力的意义和问题分析方法

综合以上例题各种解题思路的分析,结合现代教学改革机制和要求,结合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扩散思维、发展智力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中,似乎各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思想、智力的发展的重要性,但确很少有人真正地把它落实于行动,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智力得到真正的发展。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此子就可教矣;相反,学生的考试成绩低就成了此子不可教矣。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对学生真正的思想和智力得不到真正的开发。那么,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呢?诚然,能够发展学生智力、扩散其思维的学科是不胜枚举,然而数学教学就显得更为明显。

上面的例子虽然解答过程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这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去认识问题,从而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浓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真正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往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更能全面的解决各种问题,成为实在的人才!

2.扩散思维、发展智力中的问题分析方法

(1)正面分析。正面分析也叫直接分析或顺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最后,先按照题目的顺序找出所有已知条件,并按照逻辑的方法来一步一步地推算问题的结果。上例中的思路一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2)反面分析。反面分析也叫间接分析或倒序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在前面,而先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条件,从而倒推出答案,上例中的思路七就是这种方法,先找到问题是“要算剩下的煤还要多少小时运完”解题分析过程是:还要多少小时―――剩下的煤是多少(份)―――l份需要多少小时―――找已知条件。

(3)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整体分析、整体和局部比较:就是把问题看着是由整体、已知局部和未知局部组成,而要求先求出整体数据,再通过已知数据来求得未知数据。上例中的思路3和思路5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先求得整体时间需要(6÷3/8)或[6×(1÷3/8)]小时,再通过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等关系(6÷3/8)-6或[6×(1÷3/8)]-6来求得未知局部数据,从而得到解答。

(4)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局部分析、局部与局部比较:就是通过已知局部数据和未知局部数据的比较直接求得未知数据的方法,上例的解题过程是:已知局部数据为3/8―――未知局部数据为5/8―――未知局部数据是已知局部数据的(5/8÷3/8)倍―――未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已知局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的(5/8÷3/8)倍,那么还需要的时间就是(5/8÷3/8)×6小时。

(5)假设分析或叫方程分析。就是假设所要求的问题为一个未知数,通过数学中的立方程的思想来获得一个包含未知数的等式,通过解方程来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是要解答的答案。上例中的思路2和思路4就是这种方法。

推荐专题: 小学数学教师述职报告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