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贸易地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对策
[摘 要]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扩大,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有深刻的影响,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3]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吴永林:缔造强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发布时间:2008-11-29)
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班级:经济学班 姓名:戴
梦 学号:121231120
摘要.............................................................................................................3 关键词.........................................................................................................3 1.引言.........................................................................................................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意义.......................................................................................2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3 2.1 运营模式分析...............................................................................3 2.2 发展现状分析...............................................................................3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5 3.1 支付问题.......................................................................................5 3.2 政府监管问题...............................................................................5 3.3 物流问题.......................................................................................7 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7 4.1 支付方面.......................................................................................7 4.2 监管方面.......................................................................................8 4.3 物流方面.......................................................................................9 4.4 信用体系........................................................................................9 5.结论......................................................................................................10 参考文献...................................................................................................1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的传统企业已经搭载电子商务的顺风车,走向了网上销售、网上营销这一新型渠道。而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球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研究跨境电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跨境电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此研究能够给准备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或者已经在做的企业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跨境电商 对外贸易
1.引言
1.1选题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和互联网宽带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电子商务的主力军。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正成为国际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要力量。企业的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实体渠道与网络渠道相辅相成,逐步融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产业链布局。由于国际贸易进出口环节中往往涉及国际货款结算、进出口通关、国际运输、保险等这些国内贸易通常不需要涉及的复杂又繁琐的问题,再加上必要的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更多局限于信息沟通、营销宣传,而进出口业务的后续环节仍要在线下进行。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传统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以跨境交易为代表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有了新发展。2012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达到150亿美元,数年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速。1
其中就增长结构而言,除了传统国内贸易采用电子商务交易之外,跨境外贸电子商务也为其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2研究意义
跨境电子商务是融合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种业态的新型跨境交易模式,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及相关的物流、结汇、退税、通关模式等方面,而且这些文献主要是一些报道型文章,理论研究较少。综上,虽然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贸易模式正蓬勃发展,但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对贸易模式转型的影响机制,并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我们无法利用统计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这里主要运用当前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中的障碍和问题。
2.电子商务在中国以及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
2.1 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可简单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和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贸易模式。就前者而言,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以广告和信息发布为主,成交和通关流程基本在线下完成,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的统计口径。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传统贸易模式的诸多制约因素,越来越多的海外采购商开始尝试在线交易方式,并使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大势所趋的态势。
2.2 发展现状分析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整体国民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据统计,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现已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外贸企业已超过二十万家。中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在近几年内也有明显的增长。据估算,目前每年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的新经营主体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已经占到90%以上。另外,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交易额大幅提升,推动了境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的发展。目前,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进口规模小、出口规模大、进口商品主要包括奶粉等食品和化妆品等奢侈品,规模较小。出口商品主要包括服装、饰品、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日用消费品,规模较大,每年增速很快。2.3 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在信息沟通的方式上产生了影响,原本的信件传递等已经和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实现能够将电子文本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发送,对沟通的成本有了降低,并有效的将沟通效率得到了提升。交易双方能通过网络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避免了贸易当中不必要的费时,对国际贸易效率有了提高。另外在外贸企业方面能够将其国际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市场是充满着竞争力的环境,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面临的生产压力愈来愈大,为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通过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而电子商务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对交付方式变化以及信息成本的降低和洽谈成本的降低,运输成本的降低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3.电子商务对外贸易现如今存在的问题
3.1 支付问题
传统外贸的支付过程成熟规范,具备健全的争端处理机制,而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面临着较高的支付风险,例如支付系统的稳定性、网络安全、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法律监管以及争端解决 等问题。因此支付方式,安全性,规范性仍有待于完善。3.2 政府监管问题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贸易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对传统贸易下的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特别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趋势,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商业环境条件还远远无法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并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无法纳入海关监管统计口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目前,门户类跨境小额批发零售平台出口大量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因此,这部分出口无法纳入海关货物贸易监管与统计,漏税现象严重。
问题二:检验检疫问题。按照现行体制,进口商品应在产地对法定检验商品进行报检。而门户类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的商
品具有来源地广泛、批次多、批量小、单件金额低等特点,很难按照要求在产地进行报检。如 2013年 10月聚划算推出德国大闸蟹团购。不过,国家质检总局 22日通报称,大闸蟹类水生动物在首次对华出口前,须由出口国官方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提出申请,经严格的风险评估和一系列检疫准入程序,如中国官方认定其风险可控并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由进出口国官方确认卫生要求和检疫证书后方可对华出口。一些通过网购邮寄方式入境的食品和服装,同样没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测,多数在网上出售的进口食品价格比正规商店售价便宜,但质量和食品安全性难以保证,出问题后取证不便,容易出现投诉无门“维权费用昂贵等状况。而且,进口食品的说明是外文,一般消费者难以弄清该食品所含的成分,也无法准确判别该进口食品是否经过卫生检疫”是否有食用禁忌"是否符合中国的食品检验检疫标准等。
问题三:市场秩序问题。信用体系不完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部分企业在跨境批发零售平台中内外勾结,不重视商业诚信,侵犯知识产权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欺诈等违法行为。同时,相关法规、标准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执法部门对上述行为的应对办法不多,行之有效的信用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有待于建立。
3.3 物流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小批量、多批次、订单分散、采购周期短、货运路程长等特点,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中采用的物流形式主要有:中国邮政的国际小包、国际快递、海外仓储等形式。每种形式各有利弊。对跨境电子商务而言,选择物流服务必须在成本、速度、货物安全、消费者对在途商品的追踪体验等几方面权衡考虑,尤其是如何获得廉价、快速、安全的国际物流是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最关心的问题。3.4 信用体系和争端解决机制问题
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使得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严重,再加上对国外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程度低,信息不对称成为交易的巨大障碍。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对买卖双方进行身份认证、资质审查、信用评价的信用体系就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另外,跨境电子商务涉及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交易主体,一旦发生争端,适用哪国法律,该如何解决也都是跨境电子商务不容回避的问题。第4.对电子商务对外贸易发展的改进意见
4.1 支付方面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防范网络安全事故,规避技术问题给跨境电子商
务支付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扩大在跨境支付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还需要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的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制度。如跨境支付的管理统计制度,第三方支付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人民币和外币跨境资金往来情况,准确提供交易信息。多部门(工商、商务、海关、央行等)联合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审核等。4.2 监管方面
海关应创新监管模式,在有效履行监管查验实物的前提下,依托电子口岸,探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报关、报检、收汇、核销、退税、结汇等问题40的办法,探索无纸通关和无纸征税等便捷措施,做到快速通关。法律方面,应完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主体身份核实与管理、跨境电子支付、跨境电子商务税收、用户隐私保护、电子数据法律效力、知识产权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政府部门间加强国际协商与合作,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合作的对策,建立国家之间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关税优惠、争议解决以及防范打击计算机犯罪方面的协调机制,合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4.3 物流方面
从国家层面做好第三方物流的全局规划和部署,对第三方物流行业进行重新洗牌,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形成一些具有规模效应、信息化水平高、管理科学、服务专业的大型物流企业,由它们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快捷、安全、低价的物流服务。这些大型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向海外扩张,以追求跨境物流的低成本。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可统筹各方资源争取多建海外仓储基地,在外贸出口的主要流向国多设立第三方仓储设施,既有利于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易于为当地的消费者所接受。4.4 信用体系
构建一个第三方信用中介体系,加强商家资质审查、机构评估、交易评价反馈,核实买方(特别是个人买家)的信用状况,防止恶意订单、信用卡支付时收货后撤回资金、恶意拒绝收货等情况。从卖方角度而言,需要加强自律,以优质的商品和诚信的经营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角度而言,需要采取措施,去伪存真,确保平台上交易商品的质量,防止“假冒伪劣”毁坏平台声誉和其他出口商形象。此外,政府主管部门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协商,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明确出现争端时适用哪国的法律法规以及解决的程序等。
5.结论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行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也成为未来跨境贸易的必然趋势,这对中国广大外贸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据艾瑞预测,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持续高速发展,在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基本实现,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随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退税与电子支付问题的有效解决,我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必将实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樊文静.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J].对外经贸.2015(1 2.任志新,李婉香.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外贸转型升级的策略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4(4).3.来有为,王开前.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态、障碍性因素及其下一步[J] 改革,2014(5).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J],2014(9)10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国际贸易地理
《浅析新加坡地理区位优势对外贸经济影响》
姓名: 袁成鹏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009
学号:100520236
摘要: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的高速发展也与其政权高压、经济自由的政策有关,政府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当地经济向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新加坡的自然条件状况,地理位置及交通信息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浅析,从而有利于我们多角度了解新加坡外贸地理的区位优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1.优越地理条件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新加坡位于东经104度,赤道,属于东南亚一带,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710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所以,新加坡优越的地理区位为其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气候条件
新加坡地处热带,相对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和 31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因此,对于那些喜爱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运动的人来说,新加坡可称得上是天堂。那些讨厌炎热阳光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罪,因为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楼以及饭馆都装有空调设备。
新加坡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 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新加坡一年到头都有雨水,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最冷月份:12月到1月;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年降雨量:2,353毫米;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
新加坡有两个不同的季候风季节,从12月到翌年3月吹东北季候风,相当潮湿;6月到9月则吹西南季候风,最为干燥。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形成下午至傍晚时分,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
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所以植被是雨林。地表径流大,由于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大多数进出亚洲的货轮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并在新加坡港进行补给,而新加坡政府则从中获取巨额的税收。
二.人文地理环境对新加坡外贸经济影响
人文地理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国家、居民、宗教、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环境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1.人口及劳动力条件
新加坡有近400 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但自从史丹福莱佛士爵士来到并建立英国贸易中转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尽管异族通婚早就开始了,但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新加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其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
2.交通运输条件(1)海运方面
新加坡是国际海运、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目前(1999年,下同)有六个大港区,160多个轮船泊位,最大的巴西班让码头能同时停泊30多艘远洋巨轮。至今,新加坡已开通400多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国800多个港口,每年进出船只10多万艘,货物吞吐量3亿多吨,海港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00多亿美元。1998年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510万个标准箱,超越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其集装箱的装卸速度达到每小时220个标箱,创造了世界纪录。新加坡港务集团到1998年已连续10年获得“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的大奖。新加坡在近两年还将投资70亿新元在巴西班让码头再兴建26个泊位,待整个工程完成后,新加坡港口一年可装卸约1800万个标准箱。(2)公路方面
据1989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公路系统和比利时并列世界第一。新加坡公路四通八达、快速通畅,为世界最优秀的交通网络。目前,新加坡公路总长2976公里,其中有高速公路8条、共109公里。有汽车近70万辆,平均7人有一辆车。新加坡虽然地小车多,但其交通非常顺畅,很少发生交通堵塞现象,市内道路平均时速30公里,而其他城市如曼谷才5公里,伦敦15公里,香港16公里。岛内的高速公路时速一般都在80公里以上。另外,在新加坡路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3)城市公共交通方面
新加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服务,地铁提供从各住宅区到市区、商业中心及各旅游点的快捷交通服务。目前,有南北和东西两条地铁线,共48个车站,总长83公里。并且正在投资50亿新元兴建长20公里的地铁东北线,2002年即可投入使用。全长约6公里,耗资达8亿5000万新元的樟宜机场地铁线2001年完工后,樟宜国际机场将直接与市中心相连,乘地铁来往市中心与樟宜机场之间只需30分钟。此外,还在三个住宅小区兴建无人驾驶、无人售票的轻轨客运系统。新加坡的巴士服务四通八达,同一条路线通常都有多种巴士服务定时穿行。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地铁与巴士服务衔接得很好,在主要的交通集散点设有地铁与公共巴士的换乘站,给搭乘地铁或巴士的乘客带来极大的方便。
(4)民航方面
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航空枢纽,1997年数据表明,在新加坡有68家航空公司运营,航线联系52个国家的133个城市,每周有3118架次航班降落(同期我国只有国际航线通航31个国家和地区的57个城市)。1997年新加坡樟宜机场旅客吞吐量25174344人次(世界排行第28位,亚太排行第5位),但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达2379928人次(世界排行第6位,占总吞吐量的94.5%),新加坡航空枢纽地位可见一斑。新加坡的航空货运业也十分发达,设在樟宜机场内的航空货运中心面积达47公顷,是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该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从飞机卸下的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前后只需一个小时。1997年樟宜机场共装卸1336254吨空运货物,世界排行第10位。
3、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4.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5.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黄森才.杨青,《国际贸易地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2】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地理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期 【3】李树藩.[M].最新各国概况—亚洲分册.长春出版社.2007 【4】陆大道.《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及其特点》地理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期
【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评述》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作者:徐莉薇指导老师:李纪生
摘要:历史上远距离的贸易活动不胜枚举,这些贸易活动因其性质和目的的不同,而具有多种贸易形式。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国际贸易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为辅。汉代时,丝绸之路以官方与民间贸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到15-17世纪时,“地理大发现”则是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贸易形式。以上三者作为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远距离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形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着重通过对以上三个贸易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对其国际贸易形式进行比较。
关键词:贸易活动性质;贸易活动目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性质及目的
1、郑和下西洋的性质与目的公元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着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以及东非地区的友好关系。郑和船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先后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郑和一共奉命远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开辟了明朝通往南洋,非洲东岸的海上贸易路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世界性的盛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作为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性质的远洋活动,郑和下西洋也具有着多重的目的。首先,郑和大航海的首要目的就是对外贸易。当时,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同时,郑和把“扩大经商”、实行开放式贸易作为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始终在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并逐步将以纳贡和皇帝赏赐为主要内容的朝贡贸易转变成持久均衡的贸易往来,与所到国公平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利润。
其次,他出使另一目的,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并赠送礼物,赐与各国国王诰命银印,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丝绸之路的性质与目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洛阳、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重要交通线,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与贸易并无太大关联。公元前137年,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等西域国家,共同夹击匈奴。这便是丝绸之路最初开辟的目的。尽管它最初带有着鲜明的政治军事色彩,但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两汉王朝的不断经营,这一路线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在沟通中土与西域的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土和西域各国日后的贸易往来开辟了重要的道路。
3、地理大发现的性质与目的“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些航海远洋系列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而贸易的形式则是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对于亚欧及欧美地区贸易影响深远。首先,它扩大了当时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引起了西欧商业性的革命;其次,“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另外,“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海外贸易公司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
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有很多,相较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目的少了许多政治色彩,更多的是商业贸易的动因。
首先,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阻碍了原有的亚欧贸易路线。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欧洲人从此不能再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巨大港口的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其次,寻找新的殖民地以及更多的财富,推动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又一目的。很久以来,阿拉伯人与意大利人垄断了整个欧洲与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正因如此,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的君主以及商人,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直接通过某一航路,前往印度、中国和其他盛产香料的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提高贸易利润。
最后,寻求更多的黄金用以进行更多贸易成为了另一重要的目的。当时,欧洲贸易对于中国和印度长期处于出超状态,导致了欧洲商人在与中印两国进行香料和丝绸等贸易时,耗费了大量的金银。长期的入不敷出,引发欧洲人对于中国、印度的金、银、宝石和香料等资源的渴求。
二、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比较
1、郑和下西洋的国际贸易形式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贸易形式主要有三种: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以及民间互市贸易。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通过这种形式来获得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
第二种官方贸易。这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期间开创的击掌定价法对当时的国际贸易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种民间互市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贸易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
2、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形式
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形式是由最初的官方贸易过渡到日后的民间贸易。
首先,官方贸易形式。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因此,丝绸之路开辟初期,贸易形式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由出使西域的官员带着丝绸等物品到西域各国,通过贸易,得到西域国家盛产的香料、象牙等珍贵物品。
其次,民间贸易形式。丝绸之路开辟后,历经两汉王朝的经营,特别是后来东汉时期,班超对西域的妥善管理,扫清了大部分丝绸之路上的胡匪沙盗,维护了沿途贸易线的安定,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更加通畅,民间贸易更加频繁。在此期间,中国与西域客商互通贸易,促进了这种民间贸易形式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主流贸易形式。
3、地理大发现的国际贸易形式
相较于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的贸易形式则显得较为特殊和单
一。这段时间的国际贸易主要是由各国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能差异决定的,贸易的形式主要以暴力控制下的殖民贸易为主。
殖民贸易形式,是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及美洲等地进行的,以暴力控制为手段,通过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获取资源及财富的贸易形式。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美洲大陆便遭受了残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殖民者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强行与当地居民进行不平等的贸易。同样的,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致使我国在当时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严重损害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
三、总 结
通过对以上三者的性质和目的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远距离贸易活动需要强大的政治权利作为其实施,进行的基础和后盾,正因如此,这些贸易活动在形式上多带有着官方的政治性色彩。如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带有明显政治行为的贸易形式---朝贡贸易。
2、贸易活动的目的往往直接影响到贸易形式的正义性。贸易活动目的以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国与国贸易发展为主的,在其贸易形式上表现出正义性,并且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正向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反之,贸易活动的目的带有着掠夺性时,贸易形式表现出非正义性,对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致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遭受不平等待遇,严重破坏了国际贸易合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