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植入式”教学法浅谈
摘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发生场所是课堂。因此,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对学生的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有所帮助。笔者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简要阐述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植入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植入式;情境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教学是最多姿多彩、能以各种教学形式呈现的学科,没有之一。在各种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植入式”教学法。
“植入式”教学法一:情境的植入
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情境植入,相信每位教师都不陌生。情境的植入也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但笔者的情境植入,又和大部分教师的情境植入不一样,因为笔者是通过多媒体的音效、影像等手段,为学生塑造与当堂所学的课本内容相融合、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或场景的。通过这种情境的“植入”,让学生在气氛的烘染下进入课文,体验情感。
比如,在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提前搜集并下载好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在课上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堂上,有风吹过竹林的呜呜声,有山麓间望去的满眼绿,有竹坞深处的山村人家,有竹林丰收的喜悦之感。于是,学生马上被茂密的竹林、竹乡的富饶美丽吸引,满怀热情地被笔者渐渐带入课文学习中。
“植入式”教学法二:音乐的植入
多媒体教学中本来有音效、图画的配合,但笔者仍把音乐的植入单独提了出来。因为笔者认为,与其他方式不同,音乐在教学中是极富内涵的一种语言,它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宣泄、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的享受。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笔者有时会选取音乐植入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来引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自我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中,笔者就选取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母亲》,虽然歌曲有点老,但歌词很切合学生的实际:“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给你包„„”阎维文演唱的深情动人,歌中的片片话语也勾起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联想,很多学生都感动了。然后,笔者适时引出课文,开始讲解朱德和母亲的故事。有了歌曲的铺垫,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植入式”教学法三:问题的植入
课堂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听课”上,还要引导他们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忆读书》中,笔者刚上课就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读书,上课读书,下课也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你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书的吗?你知道名人又是如何读书,有所成就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冰心是如何读书的。”笔者利用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自发地就会进入课文中探索。
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飘满园。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以上如此种种行为,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在实质却把学生引入了无序、盲目、混乱的学习状态,如此则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自不必说,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所以强调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标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
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学习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使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简单。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探索
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
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
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 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写作教学课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出示写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2.学生课前根据教师预置文题的基本要求,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明确任务要求。
二、作文指导与写作 1.指导
①审题:先让学生自己审题,之后小组讨论探究话题的内涵及其含义、揣摩作文题目所允许取材的性质和范围。
②指导:师生列出习作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批阅评分分值和记分方法,激励学生完成训练目标。 ③交流:取材性质和目标确定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构思行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评选出优秀的、新颖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评价。目的是让学生矫正自己达标误差,扩大取材范围,开拓写作视野,并修正自己本次写作的素材、构思。 2.写作
根据写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常规目标,学生开始作文。 3.批改
①师批: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其行文速度不同,对于早完成的几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批阅,,教师当面指出习作的成功与不足,根据“批改要求”填好每一项目标的得分及共计分数,然后让学生回去修改。同时把典型问题和优点记在作文批改记录上,以备后面讲评。
②组长批阅:组长批阅和教师批阅形式相同:当面指点、打分,然后学生用红笔修改作文。因为牵扯到小组组员竞争,每个竞争小组的三个成员,可以在组长批阅对手文章时,进行监督。批阅过程中如遇纠纷或其他批阅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的,可由教师进行定夺,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批改记录中,典型的作预备讲评。 ③修改: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后,不管修改还是重写都必须在作文本上进行,组长可以对比第一次的批阅进行复查。如果是小错误,直接在作文中进行修改,如果错误比较大甚至需要全文重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讲评
①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规定的重点和常规目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过关人数统计,如果某个训练目标过关人数不足四分之三,那么这个目标将继续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如果重点目标只有少数不过关,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为下一次的常规目标。 ②逐项统计每一项目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并及时评价,同时欣赏优秀文章,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形成《优秀习作集锦》:每次习作每班都要选出优秀的作文5—10篇编成《优秀习作集锦》,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作为图书传阅。传阅者要在《集锦》中部分文章后面的“传阅留言”中留下对某篇作文或褒或贬的意见。
2.实施评价激励: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汇总一次,评价作文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3.每天写作900秒:课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写作900秒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多感悟、多动笔,同时做到规范书写。 文言教学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提前明确预习要求或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熟读课文。 2.学生课前根据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工具书,落实学案内容。 3.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读通: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避免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使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
2.读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文本的大意。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储备和辅助资料,解决通假字、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①首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学生一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大体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果遇到查阅不到的词句,在文中做出标记。
②小组互助,解决自学过程中查阅不到的词句。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小组长提到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
③班级集体讨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的知识,可以由教师精讲点拨解决。
3.读精与读新: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一步是学生汲取思想精华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方式。学生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用合适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4.读深: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与争论。
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古人的观点,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背诵或默写课文,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专题复习课
一、课前预习
1.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专题复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前检测,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以此了解学生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复习重点。
2.教师提前出示复习提纲,明确复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务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学生课前根据复习提纲提示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材料,搜集有关专题的相应知识性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复习,梳理知识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结合课本材料,自主、有序地进行自主复习,初步感知所要复习的内容,主动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 2.合作探究,判断归纳
教师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要注意选择与复习重点相关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拓展延伸知识的探究性题目,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先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有关问题,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之后,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本组成员出现的疑难点、易混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并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利用情况。 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语言材料展示各组对知识的理解,全班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教师的点拨,一是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纠正错误的;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作出准确答复;三是对各组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内容,重点讲解,归纳方法、规律。教师的点拨要有意义,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简单重复,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学生运用复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巩固训练,拓展迁移。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当堂反馈矫正。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转化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有所创造。
三、课后拓展延伸
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复习的相关知识并辅以巩固练习。作业内容可以体现层次性,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内容的作业。也要体现探究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在阅读中,关照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 专题探究课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出示专题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 2.学生根据活动提纲,查阅相关材料,落实探究的内容。
3.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对需要讨论探究的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二、课内探究 1.自主思考
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专题探究活动提纲,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自主整理材料,形成初步的认识。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②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重点探究的内容,对材料进一步进行取舍,并查找相应资料,形成文字材料。 2.互助合作
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探究的重点内容。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制定活动计划,合作搜集研究相关资料。 3.交流展示
①教师精心创设交流展示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②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展示各组对专题探究内容的理解,在全班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③教师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全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要进行活动指导、方法指导、评价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协调听者与说者双方的互动,组织各组同学对展示小组的研究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总结提升
在梳理专题探究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三、课后拓展延伸
1.进一步梳理课堂探究的材料,继续搜集相关材料,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专题探究活动研究报告》。
2.围绕相关主题,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形成新的课题研究思路。 第三部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初中语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
姓名 年级 学科 得分
课题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学设计
(分)
教学目标(4)
(每项2分) 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 切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可行,贯彻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②有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并搞好课堂落实的措施
教学内容(4)
(每项2分) ①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时拓展,分量深度适当,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②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内容安排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教学过程(4)
(每项2分) ①教学过程总体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②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环节要求
教学手段(4)
(每项2分) ①根据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②注重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2) 使用自学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2)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小组互助合作 教学过程
(分)
学生表现
(30)
(每项5分) 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学知识内化、重组且效果明显
②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助与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③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积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④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较高,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90%以上 ⑤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⑥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教师表现
(30)
(每项5分) ①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师生关系平等
②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能够尽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案)情况,并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④课堂内容(学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解决;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恰当点拨;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的反思总结过程方法灵活、扎实、有效
⑤及时进行跟踪训练;注重课堂反馈训练(检测)的作用 ⑥课后延伸训练题量适中,题目质量好,并能搞好落实
教学效果
(15) 目标达成 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所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每人学生都能愉悦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欢乐中成长 教学评价
(5) 多元评价 能够多层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 合计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共20分)
1.教学目标的确立(4分,每项2分)
①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可行,贯彻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和课程标准以及素质教育要求一致,要更多地运用行为动词,引导学生用行动去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初中生的实际相结合,体现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②有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并搞好课堂落实的措施
教学目标的展示要避免大而空,要结合具体问题展示。教师所展示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把握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使得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 2.教学内容的选择(4分,每项2分)
①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时拓展,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差异等学生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适当向外拓展材料,增加语文课堂的容量和深度;在问题设计、预习要求、小组划分、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②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内容安排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充分体现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言语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语文学习内容上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整体提升的认知规律,安排富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的学习内容;在语言习得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学习材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情感。
3.教学过程的设计(4分,每项2分)
①教学过程总体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
课前延伸即预习,教师解决好预习时间、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要掌握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要设计好预习学案;课内探究教师要体现“三讲三不讲”,应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等。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和训练环节的设计等;课后延伸: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②突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环节要求 能有效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活动,弄清什么是自主,为什么要自主,什么情况下合作更有效,精讲点拨的分寸应如何把握,训练的质量和落实应如何体现等。
4.教学手段的运用(4分,每项2分)
①根据教学内容和语文学科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能充分、恰当地使用教学材料和教学辅助设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注重发挥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注重挖掘校本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口语交际、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学方法的运用(2分)
教学方法科学灵活,新颖实用,大胆使用自学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要杜绝一种方法一堂课的陈旧做法,用不同的方法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6.教学活动的设计(2分)
应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活动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要体现小组互助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共60分)
1.学生表现(30分)
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内化、重组且效果明显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将相关学习内容理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并能在深度思考过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迁移、应用。
②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助与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从问题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过程都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通过各种途径动员所有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小组划分、小组合作等各个方面作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互助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遇的所有问题,体现分层次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③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通过积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混淆点进行大胆质疑,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生能够通过积极的互助合作合理矛盾,解决困难。
④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较高,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90%以上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合作合理解决达标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⑤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学生不仅关注语文文体知识的学习,还能够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积极主动地去探寻语文学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避免学生过程中的盲目性。
⑥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学生能够对每一具体学习内容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分析所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够科学合理地对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并能对所学内容内涵、规律和方法进行合理总结。 2.教师表现(30分,每项5分)
①理念先进、方法科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师生关系平等 教师应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展示教师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素养;能够建立平等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差异,能够尽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教学过程设计到教学过程实施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关注学生差异。从备课、上课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等各个方面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③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案)情况,并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解决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能够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重点体现。
④课堂内容(学案)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为主解决;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恰当点拨;课堂教学环节紧凑;学生的反思总结过程方法灵活、扎实、有效
课堂学习过程要着重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重要环节。要科学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内涵,从提高效益和提升能力的角度去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⑤及时进行跟踪训练,注重课堂反馈训练(检测)的作用
每节课都要针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设计训练题,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目的;每一堂课应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反馈训练,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⑥课后延伸训练题量适中,题目质量好,并能搞好落实
应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设计适量的课后延伸训练,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和延伸。教师应对课后延伸的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搞好落实,真正发挥作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促作用。
(三)教学效果(共15,每项5分)
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通过课堂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和课堂检测过程,学生能够对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牢固掌握,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 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出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使自身的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③所有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地发展,每人学生都能愉悦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在欢乐中成长
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愉悦中渡过自己的学习时光。
(四)教学评价(5分)
要用赏识的眼光、积极的态度从多层面、多角度去评价自己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机制。要发挥小组评价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的《登岳阳楼》,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古诗词以及《水浒传》等四大名著的章节节选。以及对于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如鲁迅、巴金、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名作,毛泽东的诗词歌赋等。还有不少外国的经典名著,如泰戈尔的诗集,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安徒生童话里的《皇帝的新装》,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某位教师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时,并没有直接对诗的内容进行宣读和讲解。而是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历史纪录片,里面讲述了那一时期的俄-国社会状态以及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学生们都看的很认真,也就因此在学习这首散文诗之前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环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这位老师又播放了一段充满了感情波动的《海燕》的有声朗读音频文件,让学生们又对这首诗的情绪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之后老师再开始讲述《海燕》这首诗时,学生都纷纷能跟得上老师的讲解节奏,并且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好,对课文的掌握也很牢固。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其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于当时俄-国文化的兴趣,该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是指老师和同学二者产生的一切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而语文教学的
真谛也是旨在借助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让师生达成一致,最终促成师生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应该严格遵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不仅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放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双边互动,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实践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某位教师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除了讲解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外,她还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遇到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她才帮助学生解答。最后还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作者感性的情况下比试诗词朗诵,而且自己也参与其中。这样就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因为能和教师比试而纷纷赶到新奇,并且也都踊跃上台比试。最后整堂课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少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二、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学好语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语文还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实现自我心灵的升华。良好的.语文基础会为学生未来的独立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在每篇课文中都得到听说读写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到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某位教师在教授学生《饮酒》、《行路难》等古诗词时,不仅要求学生对诗词要充分理解,还严格要求学生要熟读熟背甚至能默写出古诗词。而在教授学生《故乡》、《背影》等现代散文时,则要求学生充分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并且要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平时更是注重学生对于生词的积累,以及字词的读音认识。虽然在短期看来这位老师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效果,但是到了年终期考的时候,她班上的学生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绩。因此,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业上的测试,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肃宁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2011.3
教学目标(10分)
1、教学目标设计明确,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准确,体现“学情”,把握教材重点、课程标准。
2、目标表述清晰、内容具体、便于操作。
教学内容(15分)
3、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突出重点,显现课文的特色),恰当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布局合理、衔接自然。
4、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
5、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和方法(45分)
6、导入合情合理、简洁明快,(达到收心、引趣、激情、启思的功能);收束情绪饱满、语言精练。
7、教学方法恰当,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符合语文课型(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诵读欣赏课、语文实践活动课、专题学习课、语文知识教学课、复习课)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灵活,能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组织教学;正确、合理运用“三三”课堂教学模式。
8、营造安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
9、自学指导任务明确,操作性强;教师点拨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充分。
10、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1、师生交流多元、互动;评价及时准确,有激励性和指导性。
12、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审美和创新的能力。
13、适时、适度、熟练、高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设备。
14、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环节节奏鲜明,有条理;按时上下课。
教学效果(15分)
15、教学民主,课堂气氛活跃、宽松、和谐、有序。
16、学生思考、发言、质疑有一定深度和价值;学生活动多,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好。
17、基本达到预订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素质(15分)
18、能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准确、流畅,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19、板书设计简明实用、科学艺术,书写规范、工整、美观。
20、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能从容驾驭学习过程;有鲜明的教学特色。
推荐专题: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