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情报综述(范文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情报综述(范文3篇)》。
《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情报综述
上海市进才中学蒋金珍李莉陆佳婕
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
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师研修模式的研究。
保障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运行机制的研究。
情报综述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创新和创造
创造在《辞海》中定义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创新则是指在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或者对他人已有的成果提出创造性的运用。两者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其核心均为“新”,不同点在于创造强调独创性,创新强调继承性。从概念的外延上比较,创新比创造范围大,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但是在现行的研究中,两者经常是通用的。
我们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乐于探究发现,主动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2、创新素养与创新素质
曹红旗(2003)认为,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修养,即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杨曼英(2009)认为,创新素质是主体在创新行为和创新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于子轩(2005)认为创新素质由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部分构成。
创新素养与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只是前者更强调动态的养成过程。基于以上“创新素养”相关概念的分析,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创新素养界定为: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动态养成过程。创新人格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而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的集中体现以及可测量的指标。
二、创新素养培育与课堂教学变革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出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而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制约了学生主动、有个性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所以,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需要教育教学根本性的变革,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变革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本课题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研修模式、保障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运行机制,弱化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干扰作用,积极探索高中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途径。
三、国内外关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的现状综述
在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的核心目标之
一。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主要在心理学领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创造力概念引入科学领域,首先制定了创造力量表。心理学家托兰斯提出了创造力的特征和表现,德国心理学家韦特默专门对创造思维进行了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创造性教育的研究从理论层面逐渐转向了实践层面。美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课程设置侧重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的兼顾综合与分科的实践性课程,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教学模式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将着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融入到学校每一门课程、教学和活动中。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在学校推进思维课程,核心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创造型学生的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也得到了重视。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培训项目,其培训对象为经过严格选拔和筛选的优秀中学生和中学教师;培训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让中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浸润在一流大学的实验室里,获得与科学家共同研究和工作的机会,激发研究的兴趣,经历研究过程,培养创新能力。这种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实践经验”的培训方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近年来,我国部分区域和学校在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如北京市教委启动的“翱翔计划”,以“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宗旨,为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翱翔计划”项目在学习空间、课程模式、评价标准、学员选拔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人大附中前瞻性地提出“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倾力打造创新型教师队伍,落实“普及+提高”的科技教育模式,在关注提高全体学生科技素养的同时,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江苏省天一中学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方面主要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质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搭建学生参与的舞台,采取多元化、个性化、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估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上海市教委启动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共有26所学校、4个区参与。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交大附中四所学校主要以独立设置创新试验班的形式承担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华师大二附中以“德育引领”和“教师创新引领学生创新”为特色;在课程建设方面,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实施特色创新拓展课程,尤其是科学技术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部分大学的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在学生科研小课题指导方面,学校给予学生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主要立足于资优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综观文献的查阅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空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选拔学生的方法、学生评价、与高校合作培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大学资源、企业资源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1、在培养对象上,大多数学校的项目研究主要面向经过严格选拔和筛选的少数优秀学生,组建成实验班或重点班,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学资源,探索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没有惠及学校全体学生,试点学校的研究成果很难推广到面上所有学校。
2、大部分研究都十分突出科技创新素养的培育,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重要地位。
3、国内外对“创新素养培育”和“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呈哑铃状,单独来看,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但是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仍比较缺乏。
四、国内外关于“阻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因素”的现状综述
徐丽华等(2011)认为,学生的创新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创新意识、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创新表率及善于激发、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效教学,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培养。但是,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存在师源性障碍,主要表现在培养内容上的失衡、培养观念上的偏见、教师人格的缺失、培育环境上的专制、评价方式的单
一、教师情感上的匮乏以及教师情绪上的焦虑。
张景焕(2004)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前的,但是在高中阶段却出现“低潮”。究其原因主要有: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其智力发展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但是心理和其他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智力发展。
徐丽华等(2011)认为中学期青少年的创新心理呈现出如下特点: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想象日趋现实化、主动化;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抽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且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也得到提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坚持不懈。
李燕芳(2009)认为,相对于成人而言,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具有可塑性,而有碍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更多地来自于客观环境,在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及潜能开发的因素中, 学校比家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Angela(2007)对比了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同,并分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提出通过教师行为、学习氛围和指导策略的改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Beghetto(2005)对评估策略的研究也发现教师不同的评估反馈方式以及营造的评估氛围都对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有着显著影响作用。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任国荣(2006)认为家庭教育中的过度关注、滥用奖励、不当竞争、过分控制、选择约束、过分期待以及贬低等行为会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形成阻碍。
基于文献研究,我们认为
1、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创新素养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其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了限制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干扰因素,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关注。
2、综合文献研究中的相关内容和对我校师生的初步调查,我们将阻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因素大致分为四类,即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师生关系因素和评价因素,本课题研究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的相关探索,以期弱化这四个因素在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阻碍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和思考,我们认为
1、创新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难点,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全体学生素养提高的基础上,鼓励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本课题研究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而不仅是少
数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2、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一样,都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方面,不应该被忽视。本课题认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要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阵地,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通过课堂教学变革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这里所指的课堂教学不仅指基础型学科课堂教学,还包括拓展型、研究型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
近年来,我校在市级课题《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及实施对学与教的有效性研究》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制订了学校课程方案,确立了“科艺交融,人文固本”的课程理念,构建了有利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把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与三类课程建设有机整合,着力建设科艺相融、凸显人文的特色课程。为本课题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课题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开展积极的实践探索,以弥补这方面实践研究的不足,并使得本研究能够丰富创新素养培育的理论内涵。相信本研究,也会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林崇德:教育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林崇德等: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英)苏.考利:教会学生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徐丽华,吴文强,傅亚强: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徐长发:创新人才从这里起步——特色学校精彩案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杨曼英:创新教育导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刘慧琴等:创新与创造的若干概念辨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39、于子轩:“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10、曹红旗等:创新素养与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3.91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社科版),1999.112、钟启泉:课堂评价的挑战,全球教育展望,2012.
113、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关资料汇编,2010.1114、王湛: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坚定地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12.115、张民生:建立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系统,中国教育学刊,2012.
216、裴娣娜:教育创新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论纲,中国教育学刊,2012.
217、张武升:试论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开发,中国教育学刊,2012.
218、张伟,杨斌: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教育研究,2011.1119、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科学研究,2012.
220、赵双玉,王升:论教师发展的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
52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2、聂衍刚等: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2)
推荐专题: 《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