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2022-09-23 08:24:2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篇:初中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6.4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6.45?-4.29

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6.4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6.45 6.4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6.4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第四篇: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初探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解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但目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基本运算易失分。

审题阅读有待加强,对应用题、文字量大的试题有恐惧心理。

书写格式不规范,数学语言表达不严密。

对陌生题束手无策,尽管有些学生做题不少,一旦碰到没做过的,失误较多,甚至有些题找不到解题思路。

2.当前解题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对于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解题教学设计.在数学解题教学设计中,常见的形式是“例题讲解、学生模仿、变式训练”.即教师通过思考,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将这种逻辑思路传递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和变式训练.这种一招一式的归类,缺少观点上的提高或实质性的突破,对问题的“提出“和“应用”研究不足。

现代意义上的“解题教学设计”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策略以及思维方法,更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旨在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解题教学设计,想方设法将这种逻辑环节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思路的心理环节。

二、基于心理取向的解题教学设计

基于心理取向的教学设计,重在对学生探究发生问题思路的认知结构分析,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序列展开,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此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的特征,萌生具体的数学观念,并检验这些观念正确与否,从而决定再生观念等的多伦循环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解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取向呢?我们看一个具体解题教学的例子。

例1如图,已知抛物线y= x2+bx+c(b,c是常数,且c

(1)b=,点B的横坐标为(上述结果均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

(2)连接BC,过点A作直线AE∥BC,与抛物线y= x2+bx+c交于点E.点D是x轴上一点,其坐标为(2,0),当C,D,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P是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接PB,PC,设所得△PBC的面积为S。

①求S的取值范围;

②若△PBC的面积S为整数,则这样的△PBC共有 个。

(1)(2)学生很容易解答出来,结论为(1)+c,?2c;(2)y= x2? x?2.关于(3)的思路:①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Ⅰ)当?1

教师设计这道解教学的思路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从教师自己获得的解题思路中定位关键环节;(2)追踪获得解题思路时处理关键环节的数学观念的源头;(3)揣摩并模拟学生萌生处理关键环节的数学观念指令的心理活动过程。

针对例1的思路,教师需要确定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于两个“数学观念”的形成:

(1)①中面积的求法由于点P位置的变化需要进行分类讨论;

(2)由①中求得的S的范围为基础,获得△PBC的个数,不妨称为“枚举”的数学观念。

师:要求△PBC的面积取值范围,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1:如果能够获得面积S的一个表达式,就能求出范围,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获得这个表达式.我尝试过割和补的方法,都不行。

生2:我在尝试求面积时发现如果点P在抛物线AC段运动时,面积S

即0

生3:如果能找到△PBC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就好办了?

师:如果我们单纯地以PC、PB、CB为底,好像没法找到相应的高,怎么处理呢?

生4:既然以以PC、PB、CB为底,没法找到相应的高,那么我想能不能过点P作 轴交 于,把它分成三角形 和三角形。

师:真是好想法!大家试探生4同学的这种想法能否实现。

生5:我发现了。

当0

生6:我得到了,当?1

师:很好!生4的创造性观念的贡献已经由生5和生6解决.那么当 为整数时,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呢?

生7:由0

生8:当0

数学解题思路表达的逻辑过程要求简练合理,数学解题思路发生的心理过程要求自然流畅,这两者的合理整合是教学设计的理想状态.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力求达到两者的平衡,将知识产生的逻辑过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观念进行心理解释.如果教师在解题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创造性地提出环环相扣又不道明的提示语,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掌握这样的方法,形成这样的意识,那么学生的心灵就能从眼睛的专制中解放出来.于是这种依据数学知识发生的逻辑线索,偏向于学生数学知识生成的心理过程,整合这两者的优势,促进数学教学的高层次目标的实现的基本保证.参考文献: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1(6):52.张乃达.过伯祥.张乃达数学教育――从思维到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86.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程方案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函数教学是比较难的章节,我们该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很浅的看法:首先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下面我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一、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可称为类比教学。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学会到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习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例如:

《正比例函数》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用函数y=200x来反映汽车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引入新课。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问,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函数关系式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描述定义及解析式特点。

(二)环节二:函数图象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学生先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画函数y=2x和y=-2x的图象,相互交流比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环节三:探究函数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从左往右的升降情况,经过的象限及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这几个方面来归纳,最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环节四:概念的归纳

将观察、探究出的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性质等做出系统的归纳。

二、注重数形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本身就体现着函数的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就是将变化抽象的函数拍照下来研究的有效工具,函数教学离不开函数图象的研究。在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习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要在简单的函数中讲出待定系数法的本质来,等到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及综合情况,学生已能形成能力,自如使用此方法,这时就是技巧的点拨。

推荐专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