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教学标兵发言稿

2022-09-23 08:23:3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标兵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标兵发言稿》。

同志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我们满怀喜悦,欢聚一堂,表彰先进,共同庆祝第xx个教师节。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表彰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示热列的祝贺!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全区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亲切的慰问!向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xx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届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教育是塑造未来、孕育希望的伟大事业,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春蚕,比作人梯,比作园丁,教师的职业普通而崇高,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长期以来,我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受到表彰的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有率先垂范、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善于管理、治校有方的优秀校长;有爱岗敬业、矢志不渝、以身立教、甘为人梯的优秀教师;有倾尽爱心、爱生如子、精心育人、春风化雨、默默奉献的优秀班主任;有重教兴教、善于创新、扎根基层、成绩显著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全体教师献身教育、甘于清贫的崇高境界,代表了广大教师任劳任怨、呕心育人的可贵品质,展示了广大教师为人师表、忘我奉献的可敬风范,引领了广大教师在新时期“传道、授业、解惑”的时代风貌,弘扬了社会各界尊重教师、关心教育的良好风尚,映衬了xx教育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他们不愧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爱的化身”。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经济腾飞,源于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既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应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现阶段,我们要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发展瓶颈的硬约束,就必须依靠教育大发展提升科技、文化、人才、劳动者素质等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教育的更大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的更大突破。目前,我区教育还存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两个不足”和民办教育发展滞后于公办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基础教育“两个滞后”的突出矛盾。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生产力、抓经济建设”的理念;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要牢固树立“关心教育就是崇尚文明,关心教师就是尊重知识”的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核心资源的理念。要切实做到民主化、法治化、人性化管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爱护教师,支持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心教师的思想政治进步,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有体面的职业,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xx文化的鲜明特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现代新xx建设的重要责任,9月8日,在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表彰会上,xx对人民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

希望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尊自励、自强不息,以特有的学识魅力、高尚的情操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

要淡薄名利,志存高远。

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德教相长,以德立教,铸就师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当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党的政策的模范执行者和推行者。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各位老师、同志们,“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我们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推荐专题: 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标兵发言稿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