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世界音乐论文(优秀范文六篇)

2022-09-20 18:49:21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音乐论文(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音乐论文(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儿童是家长的最珍贵的宝贝,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必须提升对儿童的关注和关怀。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幼儿教师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能力作为教学出发点,开展灵活多样、易于幼儿接受的教学措施。在学前教育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潜力,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

前言

现阶段,幼儿音乐教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学前教育正处于奠定学习基础的主要时期,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考虑到幼儿天性好玩好动,所以音乐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特性、同时合理安排课程,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心态。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小学教育不同的是,幼儿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可以根据感知来展开学习。所以,不管是开展品德行为、思想意识教育,还是认知理解、知识技能等教育,均需要幼儿具备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学前音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先关、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和儿歌,此类音乐作品不仅节奏简单、旋律优美,并且很多都是对一个故事进行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2]。音乐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实的还原音乐作品的内容,极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说《数鸭子》儿歌,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展示出音乐内容,一个个欢乐的画面浮现在幼儿眼前,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受,通过儿歌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还愉悦了心情。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感受,体验到美的感觉,从而可以对一些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进行辨别,学会认知事物。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对于儿童音乐作品来讲,必须具备健康活动、积极向上等特点。利用音乐开展激励情感的教育,通常都会比直接说教更加具有效果。比如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幼儿可以联想到动画内容,从而通过对儿歌的学习,不由自主的模仿动画中羊儿们的团结和勇敢、友爱与合作等精神,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升。此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可以促使幼儿展开相应的身体动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日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能够通过音乐得到情感的平衡,进而实现情绪的表达,丰富幼儿的心理世界;且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能够增强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认知并提高集体荣誉感[3]。

(三)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生活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主要有孝道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教育等等。生活教育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展开生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说《好妈妈》儿歌,唱出了幼儿如何表达最妈妈的尊敬和爱意,一些被溺爱的幼儿在学习此歌曲之后,都会模仿歌曲的内容作出尊敬和爱护妈妈的一些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看出幼儿学会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关心关爱家人。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为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具体方式

(一)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

一方面,音乐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力较差的音乐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也就无法利用伴奏或者形态来影响幼儿学习。所以,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熟练运用各种乐器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幼儿积极投入了学习中,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有乐趣[4]。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名善良、负责、乐观、意志坚强、自信心强、自控能力好、具有上进心,且能够合理调节自身情绪、适应工作压力的幼儿教师,更容易被学校、家长以及幼儿所接受,且也更易获得幼儿们的喜爱和尊敬。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更多的途径引导幼儿接受音乐熏陶,用心培养社会的下一代。

(二)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如今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的现象,从而致使幼儿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局面,避免出现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提升对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幼儿成为课堂学习的探索者和主动者。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保证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活泼性,使幼儿能够在兴趣中进行音乐活动,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不仅仅是学会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更是需要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5]。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音乐教育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感悟和理解,音乐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且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们参与学校音乐节目的制作,或是为幼儿们拍摄一些校园足迹、儿时风采等主体的音乐纪录片,让幼儿们能够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拥有更为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三)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学前教育不能较多的开展数学或者文字课程,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全面的安排唱歌和跳舞课程。所以,还需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生长时期和年龄特点进行考虑,合理穿插音乐教学,比如说上午幼儿精神饱满,在一节课程感觉有所疲劳之后,可以安排一节音乐课程,以此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不仅可以环节幼儿的精神疲劳,还可以使幼儿进行肢体锻炼。比如,将音乐课程安排成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富有情趣,寓教于乐,生动活动以及能够直接表达幼儿生活和感情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在延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幼儿的个性特长。将音乐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能够让幼儿突破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此外,也可以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对幼儿进行舞蹈、乐器、唱歌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和训练,满足幼儿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需求,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石,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们的关注,尤其是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但是,因为我国教育教学还处于不断改革的时期,学前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与教育部门携手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长特性,从而开展多样丰富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感觉,从而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放松心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同时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对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芬.发挥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下,2013,(3):116-116.

[2]王成英.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5,5(20):148-148.

[3]王丽新.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86-288.

[4]林红.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的思考与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117-120.

[5]蒙廷慧.略谈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性[J].未来英才,2015,(11):12-12.

第二篇:音乐美学论文

【摘要】声乐是一门对直觉性和灵感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声乐人们还是可以保持相当高亢的热情。而现代音乐美学就是利用音乐中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规律来进行表达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和现代大众审美相符合的。因此,文章就现代音乐美学与声乐表演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再将前者对后者的作用进行一个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现代音乐美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11-02

通过人发出的声调再加上语言并用人们的歌唱表演表达出对音乐情感和音乐性质的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声乐艺术。可是作为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代音乐美学却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状态,这并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学得会的。现代声乐表演艺术也在得到了现代音乐美学的帮助下,变得更加赋有现代性魅力。所以,对于二者的结合是未来声乐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只有将二者更好的进行融合,声乐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音乐与音乐美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音乐表演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在演奏音乐时,将自身的灵魂与想要表达的请看全部注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让音乐也能赋有灵魂。而这说来简单,对于表演者来说就是相当困难的。表演者必须要有扎实的音乐素养以及对艺术有独到的见解。可是音乐的本身是不存在表达力的,这需要音乐家成为一个桥梁,将表演和音乐进行充分的结合。不仅如此,抛开音乐不谈,乐器的伴奏也是重要的道具。演唱者会利用歌唱与乐器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抒发,音乐的表演是游走在创作与欣赏之间的一种存在。因为每个人对音乐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音乐世界会如此的异彩纷呈。灵感不同创作感觉就会不同,即使是一件作品也会被风格感较强的两个创作者变得好不相同。总而言之,音乐各种形式的表演都属于音乐美学的一部分,而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者音乐效果的传递。

二、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作用

(一)音乐美学现象学理论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理论指导

就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上来看,现象学美学绝对称得上是重要的内容。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表,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1]。不仅如此,罗曼还在这篇论文中说明了哲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前者是与人的意志无关且不受意志影响的;而后者则是依附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且也是意志发生一定变化时,会产生变化进行转移的。对于音乐美学的现象学研究时,主要是从主观性这一方面进行研讨的。哲学现象时有哲学家胡塞尔第一次提出的,不仅如此,他还是罗曼的教师,所以会对罗曼产生较大的影响。正所谓艺术是人类最高层的精神文明,声乐作为它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创作要始终将人类的意志作为核心。这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优秀的艺术家时刻都会这样想,并获得人们的深切喜爱。每个时代的声乐表演艺术都是具有一些明显特征的。在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的特征就是革命歌曲,旋律多以斗志昂扬为主;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由于西方舶来品的日益增多,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这时期的曲风更加具有多样性,呈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从中我们也快可以看出,音乐的创作是离不开人们的意志的。因此,在现象学理论被提出之后,音乐作品的创作变得有了理论依据[2]。

(二)在声乐表演“同一性”中对现象学理论的应用

现象学音乐美学将“同一性”解释为是具有特异性的。其中说到,剧本与乐谱是声乐表演的两大参照物,且剧本与乐谱是两种可以独立的个体。简单来说,演奏者按照乐谱来进行乐曲的演奏,每个人会因为个体间的差异而让与乐曲有不同的感觉,且差异性也很明显[3]。对于这个问题,相关音乐家们也做出了讨论。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利用现象学美学就能对此问题加以解决。结论中说道,乐谱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创作与表演的一种记录形式,可是人类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与多变性,这是随着意志与需求进行改变的。而且相同的音乐作品也会出现演绎上的差异,演唱者在保留了作曲家原有的精神下,将个人感受融入到歌曲当中,就会形成很强的个人风格。就用《我爱你祖国》这首歌为例,这首歌就曾被很多演唱者演绎过,每个演唱者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叶佩英老师曾经演唱过的版本,相当富有艺术色彩又充满爱国热情,让人印象深刻[4]。还有,呼斯楞演唱的《鸿雁》,作者实在不舍兄弟之间情谊以及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歌词,作品中“天苍茫,雁何往,心中的是北方家乡”就是对家乡的思念。这些独特的演唱都让人们感到印象深刻。

(三)音乐美学释义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美学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在这其中就有释义学,虽然它是发展中才形成的,但是也为现代美学发展带来了生机与血液。很多人一直以为狄尔泰是提出释义学美学的第一人,因为它不仅将历史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真实还原,还将历史进行了一个客观的解释,可是对于声乐表演艺术却只字未提,没有涉及。释义学美学在不断发展下,已经在二十世纪被正式纳入了音乐的表演艺术中。而完成并开创这种形式的则是克莱茨施玛尔,在其大力的推进下,声乐表演艺术也靠着释义学美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5]。另外,当时的声乐表演也非常具有时代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气能够很好的加以融合。可是由于当时一些不可抗力与其他因素的影响,让此种音乐并没有深入到音乐的本质当中。一直到伽达默尔提出了具有深刻性的音乐作品,才让释义学美学的相关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美学为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现象学音乐美学指引声乐表演艺术能够进行深度发展

现在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在现象学美学研究的所有对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意向性非常强,当然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意向性较强的事物。这种情况,就会为表演者的表演提供了难度,表演者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创造性以及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完成一次对声乐作品合理的二次加工,然后将这部艺术作品尽可能的进行合理修改,让其可以发挥它的最大意境,从而完美的展现在广大的观众面前。

(二)释义学美学为声乐表演艺术提供更加强大的理论支持

音乐作品的存在状态相对特别,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存在,却又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寓意。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更要将作品本身的意义进行最大化诠释。在这方面,如果用现代美学的眼光来看,声乐的表演并不是对乐谱的呈现,而是要给作品第二次生命,将自己的情感与心情全部都寄托在作品中,让观众能够深刻的进行感受。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美学派系较多,而最为主要的两部分也就是现象学与释义学两种学派,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对这两种学派的理解和延伸,并保证了长久的音乐发展道路。现在是新时代,对于声乐音乐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年轻的音乐人不应该将自己的思维局限于乐谱和乐器中,因为那些都只是你创作的工具,真正的主人是你自己。只有现代风格浓厚的创新性音乐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将现代音乐美学完美的融入到声乐当中,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邹俊星.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艺术作用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4):144-144.

[2]尹旭.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通俗歌曲,2015,(7):124-125.

[3]刘承华.中国古代声乐演唱美学的历时性展开――从《师乙篇》到明清“唱论”的历史演进轨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2):7-14.

[4]赵继红.声乐表演艺术中观众的审美心理探析[J].黄河之声,2015,(7):93-93.

[5]王静.基于美学视角下声乐艺术的内容和特征分析[J].音乐时空,2014,(22):186-186.

第三篇:音乐美学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关键词:西方音乐剧悲剧美学

在人类漫长的的文化发展历史中,西方古老的音乐剧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据说目前我们能够完整欣赏的剧本且有史可记载的,就是西方的古希腊音乐剧。西方的音乐剧中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受到任何公式化模式的约束。音乐剧的作曲风格分为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等,其中不少也采用了混合式的作曲方式,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西方音乐剧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音乐剧作品不仅在对传统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还大胆地引入了异域的许多音乐元素,使得西方音乐剧成为一门兼容并蓄的丰富艺术。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加大对西方音乐剧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不少人开始对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进行研究,认为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美学蕴含了不少动人心弦的艺术元素,本文就深入浅出的对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原因、构成因素、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填补西方音乐剧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西方音乐剧中加入悲剧因素的重要原因

从古至今的艺术史上,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往往都不是喜剧而是悲剧,无论是西方古希腊中的《美狄亚》、《奥德赛》还是中国传统的《霸王别姬》、《梁祝》,无一不是以悲剧的情节内容和表现形式扣人心弦。西方音乐剧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艺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好莱坞音乐剧,既要讲究艺术的价值性,又要考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这就要求西方音乐剧不得不越来越多的考虑加入悲剧因素来吸引眼球。现代西方音乐剧中的悲剧元素由现代的歌舞手段来进行演绎,将歌唱、舞蹈、布景等音乐元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悲剧的渲染力就更加强烈了。想要充分的表现出西方音乐剧的魅力,那么悲剧因素就是不得不重视和表现的。音乐剧的创作要调动一切手段和形式为剧情演绎故事而服务。西方音乐剧的不断多样化发展,促使我们向往能在更大范围里和更高层次上展现音乐剧中悲剧美学的表现力和审美功效。

悲剧因素和西方音乐剧的结合,从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能够积极发挥想象,进行创造,以求最大程度的达到音乐剧出神入化的完美表现力。 西方音乐剧中悲剧美的表现方式

1.通过音乐旋律诠释音乐剧中的悲剧美

音乐剧中号的旋律,往往可以引起演员和观众的情感共鸣。虽然有的西方音乐剧的台词十分冗长,但是感人至深的旋律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西方独特的诗化语言和演员演唱的旋律通过良好的结合,辅助以布景、道具等,常能将音乐剧推向高潮。以著名的悲剧式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此部音乐剧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中就具备了“悲剧美”的潜质。当音乐剧发展到高潮的时候,尤其是男主人公殉情的时候,此时全剧的高潮来临,小提琴演奏出哀怨婉转的主旋律,甚至轻而易举的就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感人效果。此时此刻,在旋律的指引下,一部音乐剧隐藏在悲剧因素下的巨大美感被无限的放大出来,不得不说为音乐剧的表现力增添了十足的色彩。

2.通过舞蹈等织体语言表现音乐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音乐剧中的舞蹈动作以及其他肢体语言也都严格表现出“动作性”的艺术特性,音乐剧通过演员流动性的动态肢体语言来塑造音乐剧中的形象,并且反映音乐剧中的美感。很多音乐剧的创作者利用舞蹈和戏剧的共同冲突来抒情达意,他们通过音乐中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演员的舞蹈动作,其动作幅度的不断变化能够来表现塑造形象的内心情绪变化。例如音乐剧《红色的天空》中,为了表现黑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以及其他种种悲剧,演员采用了爵士舞步,虽然这和传统的音乐剧有很大的差别,却很好的融入了黑人本土的音乐元素,大力量的舞蹈动作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一种内心的悲愤之情,让观看之人也不得不为之感叹。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西方音乐剧注重的美学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感觉和感知,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对观看者造成视听上的强烈冲击力。西方音乐剧越来越重视悲剧美的演绎,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心理和感觉上的强烈冲击力,并使观众与整个音乐剧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康洪兴.《戏剧导演表演美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4】刘佳《试论西方音乐剧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倾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第四篇:音乐美学论文

引言

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

(1)审美内容人性化

流行乐是对比于传统音乐而言的,我国流行乐真正流行时间大约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受到集体文化影响,讲究以集体为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后来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也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个性得以彰显,也可以说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内容更趋向于人性化。以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难免遇到困难,导致其对生活的状态进行思考,而流行乐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的情感,使受众的感情得以宣泄,尤其在爱情方面,流行乐中涉及爱情的歌曲,从各个层面、多种视角进行解读,也能够证明流行乐更为贴近生活,趋向于人性化。此外一些流行乐作品涉及一些人性话题,会通过对生存环境、社会一些重大事故进行反思等。例如: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便反映了一场缆车事故,在歌词中体现出父爱、母爱的伟大,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流行乐人性化的体现。

(2)审美包装时尚化

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当明星与时尚结合,广阔的舞台、梦幻的灯光、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绚丽着装,无一不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在音乐方面让人们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流行乐作为时尚的引导消费产品,不仅引领时尚潮流,也是审美包装时尚化的代表。

二、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意义

(1)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以往的大众音乐中,人们往往作为听众,静静聆听表现者宣泄个人情感,对于一些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种聆听方式是享受,但是很显然这种方式并不适合大众审美。随着人们观念不断改变,如今音乐文化逐渐从聆听转变为通过各种方式宣泄所有人的情绪,如某歌星演唱会,万人共同演唱,这种震撼,让所有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不仅能够宣泄个人的情感,还能帮助自己喜欢的歌星完成一首曲目。@种对于音乐欣赏观念性的转变,深化了大众对于音乐的理解,使人们对音乐拥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让所有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以体现。此外,一些KTV的推广普及、大型音乐竞技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唱歌软件如《唱吧》的流行,都为人们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人们在宣泄个人情绪之余,对音乐的好坏具备一定的辨析能力,使大众对于音乐审美领域从自在审美变成自我审美[1]。

(2)体现了音乐的人文精神

在过去,高雅严肃的音乐,并不是所有人能够享受的,而随着流行乐的流传,音乐逐渐趋向于大众化。流行乐起点的核心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以及为大众娱乐而创作,因此,流行乐具备浓重的人文精神和平民化色彩。也因此,音乐从高雅的传统音乐逐渐转变成为所有人能够接受的流行乐,才是体现出音乐人文精神的主要原因。而且最主要的一点便是,其依靠极为张扬的个性、具有时代意义时尚色彩的审美以及一些对于生活、社会问题具有批判性的歌词,都在冲击人们的主观意念以及其原本的社会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流行乐也可以作为人们批判传统的有利武器,在社会价值中,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的音乐价值,这也是音乐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乐从出现,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根据本文分析可知,作为大众生活需求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为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基于中国流行乐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王磊,李建林,魏玲,秦庆昆,王江奇,李慧敏.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06-110.

第五篇: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

音乐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论文发表,发表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投稿

一、音乐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

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追求善良之美,最终达到道德塑造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道德塑造功能,将社会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生活,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音乐的形成与人们的伦理道息息相关,它是社会伦理之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青少年塑造更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音乐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歌词可以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并在音乐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青少年在这样激昂的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历史使命感,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断努力奋斗。

二、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功能

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中许多名人都进行过音乐教育,有一些甚至在音乐中颇具造诣,比如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音乐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号称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接受过音乐的训练,不仅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做好智力开发教育工作,通过音乐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智力开发目标。比如在进行钢琴训练时,学生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让大脑与手指高度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作品,提升钢琴音乐的感染力。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手指速度,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脑部细胞,从而实现智力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音乐以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鉴赏功能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它本身也含有一种魅力,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充足,审美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奠定基础。在音乐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可以去逐渐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与音乐创作者产生共鸣,让美好的事物进入到青少年的视野。比如学生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能够在欢快的音调与节奏中逐渐进入到音乐为其创造的情景中,感受农村田园风光的魅力,体会到丰收时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升其审美水平,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总结

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逐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感受身边事物之美,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音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心灵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也能够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今后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最终达到音乐美育教育的目标。

第六篇:音乐教育论文

摘要:

音乐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论文发表,发表音乐教育教学论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投稿

一、音乐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

音乐教育还具有道德塑造功能,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用道德来约束自我,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音乐中也存在美、丑、善、恶的人物形象,并且音乐中更加弘扬一种美善理念,引导人们去追求正义、追求善良之美,最终达到道德塑造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道德塑造功能,将社会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这些思想去指导生活,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音乐的形成与人们的伦理道息息相关,它是社会伦理之美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青少年塑造更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音乐品性。比如学生在学习《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通过歌词可以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并在音乐中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青少年在这样激昂的音乐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升其历史使命感,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断努力奋斗。

二、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功能

音乐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历史中许多名人都进行过音乐教育,有一些甚至在音乐中颇具造诣,比如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音乐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号称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接受过音乐的训练,不仅会弹钢琴,也会拉小提琴,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做好智力开发教育工作,通过音乐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智力开发目标。比如在进行钢琴训练时,学生需要保持身体的协调性,让大脑与手指高度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作品,提升钢琴音乐的感染力。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手指速度,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脑部细胞,从而实现智力开发,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今后音乐以及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鉴赏功能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它本身也含有一种魅力,音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充足,审美能力也不高,需要教师通过引导来逐渐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奠定基础。在音乐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可以去逐渐体会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并与音乐创作者产生共鸣,让美好的事物进入到青少年的视野。比如学生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时,能够在欢快的音调与节奏中逐渐进入到音乐为其创造的情景中,感受农村田园风光的魅力,体会到丰收时劳动人民的喜悦之情,增强其音乐审美能力。在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升其审美水平,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总结

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时,应该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逐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感受身边事物之美,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音乐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心灵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也能够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今后其他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最终达到音乐美育教育的目标。

推荐专题: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世界音乐论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