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计学简答题及答案(推荐2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统计学简答题及答案(推荐2篇)》。
1.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2.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调查对象是由调查目的决定的,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下所包含的具体单位。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
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每一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工业企业职工收入状况调查,每一个职工是调查单位,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4.举例说明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区别 答:(1)选取调查单位的方式不同。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的选取是根据重点单位的标志总量是否占全部单位标志总量的绝双比重这一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标准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易于确定。抽样调查中的调查单位是按随机原则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选出来的,不受人的主观因素所影响。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在对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抽选出来的。(2)调查目的的不同。重点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重点单位的调查,掌握总体的基本情况;抽样调查的目的则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算总体的数量特征;作为统计意义的典型调查,其目的的类似于抽样调查。(3)推算总体指法标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不同。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都要以部分单位调查的结果推算总体指标,由于二者调查单位选择的方法不同,其推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也不同。抽样调查按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因而在给定概率和误差范围条件下,可保证推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典型调查单位的选择完
全由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因而难以保证推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断误差既不知道也不能控制。5.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织。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变量有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两种,离散变量可一一列举,而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相邻两组之间可作无限分割。所以,离散变量可作单项式分组和组据式分组,而连续变量则只能作组距式分组。在离散变量中,当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时,采用单项式分组;当变量值变对幅度较大时,则采用组距式分组。
7.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是为比校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8.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答: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说明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9.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10.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勤的差异程度不同,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统计学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描述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统计学分支。
研究内容: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和描述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目的:描述数据的特征;找出数据的基本数量规律。2.简述推断统计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目的。
概念: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分支。研究内容: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目的:对总体特征作出统计推断。3.什么是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指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有限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的,可数的。•无限总体所包括的元素数目是无限的,不可数的。
总体单位数可用N表示。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记为n。
4.什么是普查?它有哪些特点?
普查就是为了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它有以下的特点:
1)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
2)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3)数据的规范化程度较高 4)应用范围比较狭窄。
5.什么是抽样调查?它有哪些特点?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数据搜集方法和统计推断方法。
它具有经济性好、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6.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概念及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就是统计调查前所制订的实施计划,它是指导整个调查过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调查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计划书。
它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 〈1〉明确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设计调查项目;
〈4〉设计调查表格和问卷; 〈5〉确定调查时间;
〈6〉组织实施调查计划;
〈7〉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等。
7.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和具体方法。
答:(1)概念 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客观现象的内在特点,按照某个标志(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组,称为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标志有两种: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2)原则
①穷尽原则;②互斥原则。
即“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3)具体分组方法 ①按品质标志分组 ②按数量标志分组
(A)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
(B)间断组距式分组和连续组距式分组;
应遵循“上限不在组内”原则:凡是总体中某一个单位的变量值为相邻两组的界限值,则这一个单位就归入作为下限值的那一组内。
(C)等距分组与异距分组。
8.简述组距分组的基本步骤。
(1)确定组数: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2)确定组距:组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即:
组距=(最大值临界值,拒绝H0 右侧检验:统计量 > 临界值,拒绝H0 31.简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陈述原假设H0和备择假设H1
2.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抽出一个随机样本
3.确定一个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并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出其具体数值 4.确定一个适当的显著性水平α,并查表得出其临界值,指定拒绝域 5.将统计量的数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作出决策
统计量的数值落在拒绝域中,就拒绝H0。否则,就接受H0
也可以直接利用P值作出决策。如果Pα,就接受H0
32.简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之间的联系
1)有共同的研究对象:都是对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2)只有当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时,用回归分析去寻求相关的具体数学形式才有实际意义。
3)相关分析只表明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性质和程度,要确定相关的具体数学形式依赖于回归分析。
4)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确定,建立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33.直线相关系数有哪些特点?
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与1之间。 当r=0时,表明X与Y没有线性相关关系,但可能存在着其它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当 00, 表明X与Y 为正相关;若r
若r=-1,称X与Y完全负相关。34.为什么只能对未知的总体参数作估计? 总体参数是未知的、不可直接观测的、不能精确计算的,能够得到的只是变量的样本观测值。
结论: 只能通过变量的样本观测值,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去近似地估计回归系数等总体参数。
前提: u是随机变量其分布性质不确定,必须作某些假定,其估计才有良好性质,其检验才可进行。
原则: 使参数估计值“尽可能地接近”总体参数的真实值。35.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及其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可比性原则---保证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序列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要求是:(1)、时间一致;(2)、总体范围一致;(3)、经济内容、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等方面一致。36.比较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之间的4个不同特点。答:
①时期序列的各个数据为时期指标值(流量),表示时期现象在各段时期内的发展总量。
时点序列的各个数据为时点指标值(存量),反映时点现象在各个时点上所处的数量状态和所达到的水平。
②时期序列中各期数据具有可加性,通过加总即可得到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总量,有实际意义。
时点序列中各时点数据不能相加,具有不可加性,即它们相加的结果没有实际意义。
③时期序列中数值的大小与所属时期长短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是时期越长,数值就越大。
时点序列中各时点数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的联系。并不是时点间隔长,时点数就大一些。
④时期序列中各期数据是对每段时间内发生的数量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时点序列中各数据通常不可能、也不必要连续登记,一般是对代表时点进行间断计数的结果。
37.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有哪些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是:
(一)现象Y只有四个构成要素:长期趋势T、季节变动S、循环变动C和不规则变动I。
(二)构成要素存在以下的组合模型: 乘法模型: Y = T·S·C·I 加法模型: Y = T + S + C + I 乘加模型:Y = T·S + C·I,等等。
38.简述季节变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季节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因受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在一年内有规则的周期性变动。
测定季节变动的意义在于:
分析与测定过去的季节变动规律 对未来现象的季节变动作出预测 消除季节变动对时间序列的影响。
39.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及其相对数指标有哪些?
答: 根据分析目的和比较基准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分析主要有下述几种常用方法。
(1)结构分析,可计算结构相对数(即比重);(2)比例分析,可计算比例相对数(简称比例);
(3)空间比较分析,也叫横向对比分析,可计算空间比较相对数;(4)动态对比分析,也称为纵向对比分析,可计算动态相对数;(5)计划完成程度分析,可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6)强度、密度和效益分析,可计算强度相对数。40.简述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指数是一种对比分析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其对比方式有: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实际与计划对比。指数的分类有:“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个体指数”、“总指数”与“类指数”;“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简单指数”与“加权指数”等。41.简述加权综合指数的概念及其编制原理。
答:采用加权综合方法计算的总指数,称为加权综合指数。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
⑴.为了解决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化指标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必须引入同度量因素,使其转化成相应的、能够相加的价值总量形式;
同度量因素通常也称为综合指数的权数,因为它具有权衡各个个体重要性的作用。
引入了同度量因素的综合指数,通常被称为加权综合指数。
⑵.为了在综合对比过程中,单纯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或差异程度,又必须将引入的同度量因素的水平固定起来。
要注意同度量因素的两个问题:指标性质(数量或质量指标)的确定、固定水平所属时期的选择。
42.简述加权平均指数的概念及其编制原理。
答: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的总指数,称为加权平均指数。其编制的基本原理是: 先计算出个体指数,再将个体指数加以平均即可求得总指数,这种方法计算的总指数也称之为平均指数。
由于各个个体指数的重要性不同,所以,平均指数通常需要加权。
编制平均指数有两大问题: 采用哪种平均法?
(1).算术平均法计算较为简便,也比较直观,所以其应用较为普遍。(2).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和服从研究目的之需要,调和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权数如何确定?
(1).既要考虑实际经济意义,又要考虑获取资料的可行性和简便性。(2).权数主要有:基期总值(q0p0)、报告期总值(q1p1)和固定权数(wi)等三种。
要注意平均指数的两个问题:“权数”的选择、“型式”的选择。
推荐专题: 统计学简答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