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2022-09-09 11:43:0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第一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在历史课堂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现象,教师为了更好地处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中的问题,进行慎重思考。教师以自身、学生、教材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升级,把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的有效整合,从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整合;理性思考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历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运用时形式单一,课堂效果不明显;过度注重多媒体信息的呈现,忽略对教材的挖掘;依赖信息技术引领,师生、生生互动环节较少等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重新开始定位、思考信息技术的运用,从而真正为历史课堂增添活力,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确保信息技术灵活运用

现在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会熟练操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课堂展示丰富的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媒体信息,帮助完成教学任务。这些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同样重要,一线历史教师要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多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反思,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教师的操作水平才能提升,才能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的追忆》探究活动课时,对于此课的学习,教师需要呈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大量图片,这就需要教师会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会设计PPT,知道PPT设计技巧。在展示“丝绸之路”沿途的风景时,教师要会选取视频,会对视频进行截取加工,选出最适合的呈现内容,凸显教材知识。还有对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教师更应该下功夫,除了网上现成的历史地图,还有必要深加工,比如在地图上标注关键地点,利用动态标志展现“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这些信息能够显示的前提,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信息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达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完美配合。

二、启动教材支撑作用,提升信息技术针对程度

信息技术只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历史教材才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时,只顾课堂教学的热闹,忘记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容易使一堂课学生感官受到多次冲击,海量信息交替出现,其实课堂教学没有多少内涵。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如在课堂进行《唐诗中的社会风尚》探究活动课时,教材要求是让学生通过相关唐诗感受盛唐气象和唐朝时社会生活。一般情况下对这一课的讲授,教师利用多媒体时多呈现诗歌、诗人、历史故事等感性资料,信息量大,虽然学生感知到诗歌的魅力,但针对性不强。学生只能对唐朝诗人和诗歌有大致了解,但是对唐诗中的社会风尚体会不深,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教材为支撑,认真搜集唐诗,进行分类,按唐初、盛唐、唐末三个阶段,展示自然风光、社会气象、人文情怀等专题。这样课堂教学才更具针对性,学生才能轻松从形象资料中,获得深刻认知。这节课,教师转变观念,以教材为依托结合信息技术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积极介入课堂学习,这样课堂针对性强,历史课堂效果才更显著。

三、深化课堂互动指数,体现信息技术实用品质

信息技术最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在课堂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把历史材料直观化、形象化,这容易导致教师通过多媒体直接指导学生思考,得出教学结论。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教学,生生之间交流太少,思维缺少碰撞,不能获得满意互动效果。如在学习《科技成就与书法艺术》时,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对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整体认知,教师就简单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功能,让学生欣赏这些成就。这导致学生一堂课都在观看,没有深化、交流的机会,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方式,在用多媒体投放科技和艺术成就时,给学生留出交流时间,让学生与教师和同伴谈谈这些成就的体会。比如在展示王羲之的楷书和行书作品时,教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感受,让学生交流一下对这些书法作品的初步认知,尤其有过书法练习学生发表见解更多,课堂互动氛围高涨。教师使用多媒体协助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探究、互动,学生在互动中,思想得到快速启动,为历史教学带来重要成长力量。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课堂,可以给历史教学带来许多便利。但任何手段的使用,都需要从课堂和学生情况出发,理性思考、反复整合,在初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实现师生的共赢。这样才能促使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整合,不断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西坡。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广西教育,2015(10)。

[2]沈斌。例谈信息化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6(03)。

第二篇: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论文

【摘要】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很多老师或同学都称它为微机课。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如何调整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饶有兴趣地开掘信息技术未知领域,成为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教学,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发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实际发展。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也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一纲”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删掉一些过时的、被淘汰的知识,添加一些相应的新知识,使所教授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应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动态,而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规范化。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前提,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引导法。所谓引导法就是指运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的方法。引导法可分为理论引导法和实践引导法。理论引导就是教师利用自己对电脑的丰富知识去引导学生打开电脑这个神秘的殿堂。例如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可以插许多正在流行的信息动态,让学生对电脑产生新鲜感,讲一些有关电脑的奇闻怪事。如电脑骇客(骇客闯进美国五角大楼安全系统,印尼小神童险进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网上病毒,把电脑能说得多神奇就说多神奇,把学生带入那神秘的殿堂,再打开它。实践引导法就是教师要利用自己对电脑的熟练操作的优点,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老师在电脑房里上课,让学生各自坐在自己的电脑前,老师可以运用深蓝公司的易多思软件----网络教室软件来控制学生机,然后老师进行如下演示操作:开始→程序→附件→游戏→纸牌,这样,游戏就启动了,这时同学们肯定会很愕然,心里不尽会想:电脑也可以用来玩纸牌,真是新喜若狂。这里老师可以乘势而入,马上玩胜一局游戏,这样学生不仅想自己玩,而且还会对老师很佩服。然后老师把一些游戏规则及技巧讲给学生们听,再让学生们自己操作,这样,还有助于学生熟练使用鼠标。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也就尤然而生了。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操作实践出发,强调的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易消化、易吸收。

二是比喻法。所谓比喻法就是采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来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生动性和积极性。比喻法可分为故事比喻法和实物比喻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计算机的软、硬件而定的方法。故事比喻法就是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授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初一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一章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个古老离奇的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故事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相对于电脑来说,就是一个古代的人,然后呢,通过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他们看到一栋装饰华丽的小楼房(老师停顿,做补充:把电脑比喻成小楼房),然后想进入小楼房去瞧一睢(老师解释:我们要学习电脑,那么就要开电脑,进入楼房就是开电脑),他们进入楼房后,来到一个大厅(windows的桌面)里,然后走进其中一个房间(打开“我的电脑”),看见衣柜和几个箱子之类的家具(老师解释为:这是a盘、c盘、d盘和控制面板等之类),他们再打开其中一个箱子(打开其中一个盘符)。发现箱子里还有些漂亮的小箱及衣服(解释为:文件夹及文件)……,如此精彩的讲下去,再加上老师栩栩如生的描绘,同学们一定听得嘴如痴如醉,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以上是从教学微观方面讲的,从宏观方面讲就是实物比喻法,即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物体联系起来,以加强无意识中的记忆的一种教学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捕捉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学生不由的想起课本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学生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之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推荐专题: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