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质量分析(1)(范文六篇)

2022-09-06 14:48:3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质量分析(1)(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质量分析(1)(范文六篇)》。

第一篇: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的质量分析范文

一、命题原则

1.严格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确定的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规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注重培养能力。

2.试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工具*与人文*相统一的特点。

3.语文试卷的内容覆盖了中学语文教科书1-4册所涉及的语文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4.密切结合生活,充分体现大语文观。

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本套试卷分值150分,由卷Ⅰ和卷Ⅱ两部分组成。卷Ⅰ为选择题,10个小题,共30分;卷Ⅱ为非选择题,10个小题,共120分。难中易比例(1:4:5)完全符合上级领导对本次考试试题的要求。知识覆盖面全面,既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内容分析

依据2009年考纲规定内容,本试题包括七道大题,20道小题。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共12分

分别是辨识字音、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清晰连贯。字音涉及词语均出自教材,引导学生注重教材。成语是常见易错词语如不耻下问、差强人意等,病句涉及常见典型类型,如:搭配、残缺、语序。这些也是高考的重点。

第二大题:社会科学类阅读题,3道题,共9分。

科技文阅读考查了信息筛选、分析判断、内容理解、归纳推断等题型,注重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辨析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试题整体难度适中。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共3道题,共9分。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实词词义、词类活用、内容分析概括以及句子翻译。文本出自课文,另选一段与课文相关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第8题、第9题偏易。

第四大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名篇默写。共18分。

翻译题选句较典型,综合考查了实词、虚词、句式,考查侧重基础,难度较低。古代诗歌鉴赏选择的是李商隐的《端居》。选材上充分体现重视教材。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整体把握,考查识记能力。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就艺术手法某一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充分体现了考题的开放*。学生可以充分展现其鉴赏能力。

名句默写涵盖了高中三、四册必背篇目,这对提醒学生,“回归课文,关注课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共18分。

现代文阅读命题遵循《考试大纲》,考试内容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范

围;没有偏题、怪题;现代文阅读材料兼具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同时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净化涤荡学生的心灵,题型传统与开放结合,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第六大题:语言运用共17分。第17题是续写,综合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本题体现了新大纲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第18题把成语、古诗句的背诵、默写、含义、概括有机结合,考查综合能力。第19题是概括,考查提炼信息能力。

第七大题:写作60分。

新材料作文,文题范围广,开放*强,给考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引导学生提炼生活、提升思想。学生有话说,有内容写,中等偏上作文较多。

(三)试卷特点

1.试卷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材特点。

试卷在题型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考出学生的水平,又考出了学生的信心。

2.试题有创新和突破,注意贯彻“高中新课改”精神。

在追求试题平稳*连续*的同时,不固守单一模式,注意贯彻“高中新课改”精神,例如第12题诗歌鉴赏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鉴赏诗歌,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开放*。现代文阅读第16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语言两方面鉴赏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点。第17题根据情境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体现了试题的灵活*。

3.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充分体现语文的特征。

语文是工具*与人文*相统一的学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也是一种教育。试题的情境设置所体现的价值观和考查方向的追求也会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甚至能引导语文教学的价值判断。例如文言文阅读在选材上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才智,机智勇敢,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现代文阅读材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真情的珍惜与呼唤。

4.*多元,开放灵活,训练学生语文思维品质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它尊重学生的个*差异。本套试题从问题的设置到*都注意了试题的多元化和灵活*。

总之,本套试题既注重基础又注重能力,既稳定扎实又灵活开放,既是阶段*水平测试又与高考紧密衔接,是一套具有浓厚人文**的好试题。

三、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是高一学生最后一次大型考试,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考虑到当前时间段学生的心理,所以本次试题既考出了学生的水平,又考出了学生的信心,是一套难度适宜,信度精准,对学生最后冲刺具有指导意义的好试卷。

1、试卷情况分析

试卷抽样人数56人,平均分99.8,优秀率达1.8℅,及格率达88.9℅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学生的答题技能明显提高。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以前考试。

(2)学生在审题环节做得不够仔细。如第18题续写题,学生没有审出信息,造成答题任意而为的现象。

(3)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诗词鉴赏和现代文大阅读需要学生高度概括能力,化形象为抽象。

(4)作文方面学生的文体意识淡薄,审题布局谋篇明显经验不足。如学生不能做到以小见大,不能通过自身体验写出真情实感,使作文不能达到生动感人。

(5)卷面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

四、今后教学建议

从学生卷面来看,识记部分得分并不是很高,如默写部分,平均分是4分,没有达到百分百,还有常见字音字形学生掌握并不扎实,由于是整个试卷的前两道题,一旦遇到障碍,会严重干扰心情,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因此在今后教学中一定重基础,把能拿分的题先做好。

第二篇:高三上学期数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由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是一次高考前的实战演练、全真模拟,从上到下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学校、老师和高三学生都非常重视。本次统测共有昆明市一、二级完中4625份理科数学试卷与2439份文科数学试卷参加网上统一阅卷。由市教科院数学教研室组织,根据计算机统计的数据、人工抽样搜集的素材及阅卷教师搜集的材料,通过定量与定*分析,形成本次统测数学质量分析报告。

本次质量分析报告分为:试题分析与评价、典型题例分析、考试情况分析、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建议四个部分。

一、试题分析与评价

(一)总体评价

本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一是在重视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数学主干知识的考察力度,使基础知识的考察达到了必要的深度,并以此构成了数学试卷的主体,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二是对重点知识的考察内容先设定考察重点与要求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情景,通过数学知识的考察有效地反映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的程度,注重通*通法、常规解法,淡化特殊技巧。三是重视数学语言的考察,尤其是符号语言的考察,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巧妙的设问着重考察学生观察与分析、判断与概括的能力,体现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对问题本质的把握。四是重视数学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各部分知识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着眼于知识板块的综合*,突出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命题的命题原则,既符合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宗旨,又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提高我市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导向作用。

(二)试卷的有关统计数据:

表2的统计数据说明:本试卷突出了重点内容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由于是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所以本试题的比例对高一的教学内容较侧重,分值高,试题集中在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等第一轮复习的高一的大部分教学内容与高三的概率统计、导数等内容,充分体现高三上学期的教学内容,通过检测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知识主干,也是历年数学高考的考查重点。导数是对函数的*质与图象的更精确、更深刻的刻画;导数与传统内容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的综合考察成为新的知识交汇的热点。导数不仅是一种解题工具的考查,而且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考查,导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极值、最值,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过该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概率与统计作为新增加的内容,试题考查数理统计中分层抽样的概念,相互*事件同时发生和对立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及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加强能力的考查力度和综合*,使试题具有更广泛的实际意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三)对命题的几点建议:

1、为确保考试对每个学生的公平*,建议坚持不出陈题的命题原则,尽可能避免采用高考原题,当然个别立意较新的题例外。

2、建议降低入口试题的难度,最好在排序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个别试题在试卷的相对位置可以调整,如文科、理科第17题与第19题,理科第21题、文科第22题的第(1)问与第(2)的位置可以对调,让学生有更多的得分机会。

3、适当增加文理科试卷的差别,本试卷选择题文理科完全相同;可适当降低文科的试卷难度,增加容易题的比例。

二、典型题例分析

1、问题情景新颖,要求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第2题,初看似“陈题”,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以向量为载体,巧妙地进行设计,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其实质是考察函数图象平移及坐标变换公式。

第3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渗透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考查。在解题中从数、形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既充分发挥形的直观*,又注重数的严谨*,这种数与形相互转换的策略便于学生迅速决策。

2、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要求新,注重对运算的合理*与简洁*的考察

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对运算的准确*与熟练程度是一对矛盾,而运算的合理*与简洁*是解题速度快慢的决定因素。

第4题,解题方法灵活,突出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与准确地把握算理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阅读与观察对题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能否将通*通法与特殊解法相结合,如何快速求解,充分体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的层次。

第8题,涉及分式不等式、对数函数的单调*等知识。若观察到隐藏条件x>0即可去掉绝对值符号使问题简化,体现在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问题的深层把握上。

第9题,选项的设置可用特殊值方法获得,淡化了三角恒等变换技能的考查,这也是某些选择题的特有做法。

3、开放*试题考查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数学思维的灵活*与创新能力

第16题,是一个最具亮点的题,类比的思想在教材中也做了要求并在练习、习题中出现了相关题型。该题的*不唯一,所以学生的*非常丰富,只要掌握类比推理的思想,学会从数学本质上理解问题,把握“连续三项”与“等比”的特点,不难得出真命题,这恰好也是教材的要求:“对等比数列可对比等差数列进行学习”,所以本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4、设问方式独特,使“常规题”不常规,做到推陈出新,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下积极探索,立异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17题(2)、(3)问考查函数的奇偶*、函数图象对称的坐标关系、对数函数的单调*以及不等式的*方法等常规知识点,而设问的方式却“不常规”,没有陈题的迹象。“当x∈(0,1)时,f(x)恒大于0”,其实质是“已知0<x<1,则f(x)>0”的不等式的*,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文科第22题(理科第21题),重点考察分段函数、导数等相关知识,初看似乎是一个含参数不等式的问题,而实质是反映函数单调*的一个*质,即区间内的函数值的变化程度不会超过区间端点的函数值的变换程度。如果学生观察到了这一点,这个题就有多种方法可以求解,否则无从下手。这样的设问方式非常有新意,在重视通*通法的同时,考查学生对新问题、新情景的分析与思考、发现与探究的能力。

三、考试情况分析

2、主观题错因分析

文科第13题,是填空题4个题中得分率较高的题。少数学生乱填一个数,其原因是不明白分层抽样的概念。理科第13题,学生对复数的运算不熟悉。

第14题,最具共*的错误是遗漏负号,只填常数项为20。学生在运用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时,忽略了是二项“之和”的展开式,把(-1/x)r误为(1/x)r。这样的错误在平时训练中也常犯,相信老师也多次强调,但未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

文科第15题,是填空题中空题率较高的题,其实质是考查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学生对对数运算或惧怕或陌生,对对数的运算法则不熟悉,不作深入思考进行转化就轻易放弃。理科第15题,最具共*的错误是遗漏-1,即抢到题但回答错误的扣1分,属审题不仔细。

第16题,从学生作答的情况来看让人欣喜,该题较少人空题,给出的命题也非常丰富,其中不乏有很多新意的命题,较具创新能力。分析错误的原因:①不理解“类比”的思想,不会将等差类比为等比,②命题要求连续3项:an、an+1、an+2,而学生忽略了这一要求,③忽略了对公比的考虑或者是公比错误,这样的错误比例较高。

第17题(文科、理科大致相同),第①小题许多学生虽然考虑到了真数大于0,并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却忽视了高次项系数为负的事实,导致求不等式解集错误。第②小题,学生对奇偶函数的概念与*质不知或不清楚,也不会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进行对数运算。第③小题,空题较高,一方面学生认为设置在此位置的题很难,心理上惧怕不敢下手,另一方面不会转化为不等式的*进行解答。

第18题第①小题(文科、理科相同),学生对数列这一特别的符号语言不理解,不会将an-1作为通项来考虑,总是习惯于视an为通项;*中学生不明确*的目标,盲目变形,不懂得利用通*通法,即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来进行*;有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递推公式an=2an-1-1(n≥1),a1=3,分别计算出a2,a3……以及a1-1,a2-1,a3-1……,从而猜测出an-1=2n。第②小题(文科、理科都需先求出通项bn),学生不会利用①的结论由bn=log2(an-1)得出{bn}的通项,对对数运算有心理惧怕而轻易放弃;许多学生利用递推公式bn=log2(an-1)计算出b1,b2,b3……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测出bn=n;;理科学生不会利用拆项法求和。

第19题文理相同,属常规题型,题目难度不大,但文理学生作答的程度与得分差别较大。文科生得分率较低。第①小题,主要是对三角恒等变形与化简的运算能力较差、公式记忆不准确,甚至自造公式;少数学生看到f(x),以为是函数的问题会很难,没有认真审题确认f(x)是向量数量积;有的没有对f(x)化简就盲目求解方程f(x)=0,结果往往写了一大篇却找不到得分点。第②小题,由于第①小题没有顺利的化简f(x),导致无法求出单调区间;有的虽然化简出f(x),却忽略了定义域x的限制加了周期;或因定义域的限制,给单调递减区间的确定遇到了障碍;也有的理科生较多采用导数求解,但对复合函数求导的运算能力较差,对正弦函数导数公式记忆不准确导致错误。

第20题文理相同,题目较常规,但从作答的情况上看,文理得分差异较大,文科的平均分仅达1.74分。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高考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对文科生的要求较理科学生低,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少数老师不重视这部分新增内容;另一方面概率统计的内容较抽象,文科生不易理解。

文科第21题,考察数列的相关知识,但此题的平均分仅1.36分,为主观题中最低。一方面该题位置靠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对符号语言的理解不深刻,不能较好地把握{1/sn}为等差数列的实质是:①视1/sn为该数列的通项②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推*1/sn-1/sn-1等于常数,再利用题设an=-3sn·sn-1(n≥2)进行合理变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求值a2,a3……,s2,s3……试图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结论,这是数列主观题中学生最常犯、最典型的错误。

文科第22题与理科第21题相同,第①小题许多学生懂得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符号,转化为二次函数,在利用“不等式f(x)-a<0在r上恒成立”的条件时,盲目运用判别式求参数的范围,忽视了函数的定义域;当然此问也有几种较具创新的思考方法,分别考虑函数g(x)=x(或g(x)=x-a)与h(x)=|x2-4|,深刻理解两函数的图象关系,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很快得出结论。若第②小题与第①小题对调位置,也许得分率会高一些,主要考查导函数在某点处的函数值,即为过该点的切线的斜率这一知识点,但学生同样忽略了对自变量a的限制或将两个小题中的a混淆导致错误。

理科第22题空题较多,得分低,主要考查导数、数列、不等式等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四、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建议

1、以“双基”为立足点,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理解能力,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养成合理而有意的数学思维习惯

说到“落实双基,夯实基础”也许是“陈话”,但真正的数学基础是什么?如何才能夯实仍是一线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不完全在于数量,重在精选有代表*的题进行研究,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好好讲、精心地展开,重在在条件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原有知识,推动问题的解决。避免反复测试,反复讲评的“惰*教学”,为什么平时讲过、做过、考过类似的题,学生虽有似曾相识之感却仍不能很好的完成。04、05高考试题的连续稳定,体现在检测双基落实和突出能力的考察上,不出偏题怪题,不搞僵化模式,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基础考在明处,落在实处,着眼点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基本运用,通过编拟立意新颖、背景公平的试题,在大纲和教材规定的考试范围内,不断寻求知识点间新颖巧妙的组合,以区分考生的能力,其结果是使一些数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一些只会记概念背公式、记套路背题型的学生不能很好解答,使高考能够真正选拔出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同时也对学生复习中存在的大“运动量”“钻研”难题的倾向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加强数学语言,尤其是数学符号语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重视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数学语言的水平,不仅要读懂,而且要理解数学语言所设计的概念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还要将题设中零星的语言整体化,形成理*的思考即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转换为能力的桥梁。高考十分重视深入地考察数学思想方法,把它融会在双基的能力检测之中。从学生的答卷来看,不少人找不到解题思路,解题繁琐费时,特别是遇到背景新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交流与表达的工具,高考加强了对数学语言的考察,从答卷来看,学生或不解题意,或表述紊乱,或似是而非,出现思维障碍的重多表现往往在于数学语言表达的差距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高三复习课要加强过程教学,注重数学语言的培养与训练,既要正确理解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并能相互转化,做好“翻译”工作,又要能够条理清晰、准确流畅的表达解题过程,并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地、长期地积累,所谓*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三篇:年级语文期末检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范文

本次期末试卷和以往练习相比,知识的覆盖面较广,题量适度,有一定的难度,试卷既检查学生的语文积累情况,更着重于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测试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221人,优秀率是24.4%,及格率是71.0%,平均分是64.9分,不及格的同学有64位同学,最高是98分,最低4分。总体是优秀的学生少,六七十分的同学较多,整体情况比预期的要好一些。

二、存在问题

1、还没有养成认真读题,仔细答题的考试好习惯。

2、卷面分析。在第二题中的形近字组词,失分多,同音、形近字不能正确辨析,该掌握的基本句型也容易出错,句子仿写失分较多。在阅读题中,有部分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不能准确领会,特别是语言概括能力。标点符号运用不当。在作文中,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事例,很多学生把作文内容写成了关于“爱”的主题,所以失分较多。

3、课外知识较贫乏,阅读理解部分学生不会抓住重点词句入情入境深入体会,只能读懂文章意思,不会读出文字背后表达的情感,所以理解句子和文章意思学生错误率较高。。

4、学生的卷面不整洁。在检查平时的作业时,全班几乎都能工工整整地写字,虽然有的学生的字的结构不是很好,但足可以看出是在认认真真地写。可从试卷中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好像又回到了以前的字,潦潦草草。

三、整改措施

1、得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

提高课堂的有效*,钻研教材十分重要。真正要吃透教材,洞悉教材的内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要研究班级的学生,做到有效的“学”而设计有效的“教”。所谓磨好快*好砍柴。只有多下功夫研究教材,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达标*才更强。

2、尽可能地去照顾学困生,让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和做完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进一步加强阅读、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水平。继续加强对后进学生的辅导。

第四篇: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一、试卷情况综述:

本次期中考试由本部命题,整份试卷按照高考试卷的模式出题,所有试题均来自近年的高考试题以及今年广东各地的模拟试题,试题难度大大增加。试卷内容与近段以来课堂学习内容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纵观全卷直接考察课内知识的只有默写的6分(且分布范围及广,涵盖高中阶段所有要求背诵的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很高。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高考的模拟考,学生成绩较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知识太弱,平时不注重积累,缺乏学习的恒心。27的基础知识选择题,全级平均只有不到11分。而这些对于拼音、字词、成语、病句的知识靠的就是平时的积累,有些平时早读材料中的出现过,练习中遇到过的知识点还是未能及时巩固。

2、阅读能力太差,看不懂文章,审题不明,对主观题的答案组织能力不强。

3、听课效率低,只会死学死用,不会灵活运用。

4、课外阅读面太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单凭每周的几节语文课就想提高能力,这是十分有限的。没有一定的语感培养,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量的积累,能力提高谈何容易。

5、写作素材及其陈旧,几个事例炒来炒去,学生肚子里没“油水”。

三、应对策略:

1、强化学生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尽快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学习任务的落实与监督,每一项作业要求要落到实处。

3、强化学生的习题训练,加强学生的答题能力,提高答题的严谨性。

4、加强学生作文的结构和材料分析的指导。

第五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对语文试卷做一个分析,能够让你受益匪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试题分析

这次考试的试卷从总体上来看难简程度是比较适中的,而且从试卷上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和教材联系非常紧密。既考了三个单元课内的东西,又有由此而生发的能力测试。语文这一科是历来为学生忽略的一种,这次考试的试卷就起了一个警示的作用,它无形地告戒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课,考试就考不好。它对促进学生听课这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觉得对高一学生很适用。

第二方面,考察的知识点很全面,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而且难简程度也很适中。既考了字音,字形,词语填空|,成语运用,病句修改。又考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果不好好听课的话,肯定答不对)。文言文这一块除了有正常的一道文言翻译题以外,还有许多课内学过的。通假字,词语解释,文言句式,重点实、虚词用法,文言翻译,这些不仅需要认真听课,还需要较扎实的基本功。而文言阅读题可以说是以上方面的综合运用,一种能力检测。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备于课外。”这道题就可以看出来,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了。

二、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但由于学生来源不一样,听课能力也肯定有所区别。重点班及格以上人数53人,普通班也能达到近30人。百分以上人数重点35人,普通班10人左右,平均分都能及格,所以还是有潜力可挖的。

但是,学生还主要把精力放在课外而极少关注课内。可以说错置了主次,这次他们也吸取了教训,知道不能忽视课本了。

另外,他们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还停留在初中阶段死记硬背的层面上。而高中更注重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更多的需要去理解,去进行信息筛选,知识整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说,这次考试的现代文阅读是《人在风中》,文章并不难,学生也基本上能读懂。但十八分的现代文得一半的学生都很少(普通班),原因是能意会而不能有效的言传。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有:

1、对语文的重视不够。

2、读书太少,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没有素材。

3、不会答题。

4、学习方式不对。

5、基础薄弱。

6、不会写作文。

三、对策

1、对语文的.重视不够。老师就要提高讲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对学生也要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不是没什么可学的。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而重视语文。

2、读书太少,主要表现在作文方面没有素材。所以老师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优秀文章推荐,好书大家读,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3、不会答题,学习方式不对。老师就要多练习,在练习中更多的是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答题,怎样形成语言。

4、基础薄弱。对待基础薄弱的问题,就要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进行基础的夯实。例如多背课文,多默写,多看名句,诗词等等。

5、不会写作文。老师就要利用周六进行作文方面的专题讲座。

另外,从入学开始我们高一语文组老师就一直让学生写小楷和周记,写小楷的目的是三年后学生能达出漂亮、干净、清晰的试卷。而写周记的原因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量到了才会有质的变化。

以上是我们高一语文组共同的策略,不足之处还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六篇:高中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这次期中试卷由兰州市51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命制。试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题型完备,覆盖全面。全卷共计23道小题,六大板块。分别测试学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写作能力。涉及到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阅读及写作要求。

(二)体现课改,指引高考。命题者完全按照高考试题类型设置题型,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考试卷面的布局,将语文素养的培养放在有效位置。如第21题,通过对联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23题写作,既有高考话题作文的要求,又突出高一学生对记叙文体的重点把握。

(三)激发信心,重视基础。全卷36分选择题中,直接出自必修一教材的就有18分,占50%的比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对认真学习的学生起了激励作用。全年级及格率78%,多数同学得分在100分以上。可人的成绩可以激发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课内课外,相映成辉。试卷中现代诗歌阅读鉴赏取材课外读本一,对我们的启发作用是必须研究在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对待语文读本。

当然,本次命题中也存在知识点重复,18、22题,两题考文学常识,虽然,形式不同,侧重点各异;答案错误,15、16题;个别地方有错别字、符号标注不对;赋分不合理,第8题12句默写,只给6分等瑕疵。这也提醒我们在命制试卷中,必须有严谨的态度,集体合作的精神。

二、 学生成绩分析:  

通过答题情况及得分对比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差,卷面潦草、不规范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扣书面分的`.力度很大,有的学生因此丢掉了3―4分。

2、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思维不严密,会做的题得分率低。如很多基础不错的同学选择题只得了一半的分,与第二卷得分不成正比。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不善于归纳、总结,个别学生学习动力还不足,作业、错题本落实不到位。

4、学生应试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习惯;审题不仔细,答题不严谨,规范性不够,很多解答题中的常规步骤写的不全、不准。

三、近期目标:

加强备课组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法指导,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和各班学困生的推进工作,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四、几点建议

1.强化课前预习和课后整理,进一步夯实基础。

2.切实抓好文言文直译的训练。每课重点文言字词、句式有意引导整理归纳。

3.通过背诵及赏析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对诗歌、散文语言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4.通过《40分钟课后练》,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克服审题不清、答题不当的毛病。

5.找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你的微笑》《一朵午荷》,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创作。

总之,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根据各自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通过找准对策,查漏补缺并延续上一阶段一些成功的做法,加上全体教师群策群力,一如既往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推荐专题: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质量分析(1)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