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放战争局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放战争局势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解放战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八课,是单元之末。解放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诞生。在教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的要求: 1)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材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技能:
1) 通过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2) 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括,使学生们联想到政治学上的一个规律——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终结,是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利用巩固性原则和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这样的政党采取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著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历史史实更加具有生动性)、问题探究法(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程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潜伏》的片段,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策略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则成会背叛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呢?这样带着问题,而导入今天的解放战争的学习。
2.新课讲解
(1)内战爆发
运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1)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及矛盾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以及各种力量的斗争。
2)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从而认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平诚意以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 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 4)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式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式,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 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 2) 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的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北平和谈
通过对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和谈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2) 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信仰,浩瀚人生中的北极星
《解放战争》是王树增的抗日、解放、朝鲜战争三部曲中的一部。《抗日战争》把我从抗战神剧中浮夸的手撕鬼子,虚假演技之中拽到了现实。而《解放战争》作者以广阔的解放战争历史背景和全景视角描述了1945年至1950年解放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说到解放战争,浮现在眼前的诸如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这些也都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个缩影。虽然这场战斗胜利了,但我党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一条血与肉铸成了坚实的和平之路,它引领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人非草木,战场上子弹呼啸而过,炮火飞溅,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么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还会义无反顾的去战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
信仰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象征着坚定,执着和永远守护。是支撑人们前行的动力,之前看了二战的电影《血战钢锯岭》,描述了一个军医一夜之间救下75人,他一直祈祷让他再多救一个。支撑他的就是他独特的信仰。这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的精神是多么的相似?《解放战争》这本书不光描述了国共两党的军事间较量,包含了背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角逐。以军事方面为视角,对双方进行了描述和对比。
共产党人的信仰从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的白色恐怖开始就没有变过,矢志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而反观国民党。以抗战期间曾经担任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期间徐州剿总的刘峙为例。胡宗南对他评价道,徐州之地应派一虎将,次至派一个看门狗总行吧?结果派了一只猪。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岂能不败?当时的刘峙以及部下沉浸在贪污腐败,包养二奶,奢靡享乐之中。反观的他对手粟裕却将指挥部放在村子里,在战争之余和村民话家常,帮助村民干农活。当部队差距大,装备差距大,人员差距大,训练差距大的时候,信仰却成了影响战局的砝码。
解放战争这本书的背后,隐隐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第一点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国民党将领及军队,信仰信念的缺失,不知道为什么而战,许多抗日名将在内战上一败涂地。所以说信仰是支撑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攻坚克难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第二点是团队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内部混乱,派系斗争不断。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军队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第三点是腐败,互相拆台、贻害无穷,平时工作中也更要注意,不将自己手中的权利筹码化,利益化,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兑现自己承诺,坚守自己的信仰,谨守职业道德。
信仰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使人拥有力量,但也使人失去力量,信仰不该用来“造神”,而是应该用来造“我”,愿我们的人生都拥有一个伟大的信仰;愿我们的人生时时绽放着耀眼光茫,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辉煌!最后以一首毛主席的七律诗作为结尾。致敬那场战争,缅怀那些牺牲的先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三章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案二)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中国土地法大纲》;土改总路线;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及胜利原因和
意义。
思想教育:1.解放区的土改具有极大意义,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三大战役是空前的,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能力培养:1.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原因及具体过程,培养学生把握历
史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难点知识:土改政策的改变;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进程及胜利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复习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情况。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改 时间:1947年
内容:
意义: 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思考:自1931~1947年来,中共先后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原因是什
么?各有何意义?有何认识?
(提示:主要原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中共的政策具有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战略反攻
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方向:中原地区。 情况:(略)
意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思考: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敌人力量空隙;(主力在陕北、山东)
大别山地区是老区,群众基础好;
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引用课本61页材料,分析:人民解放军第二年的任务是什么?主攻方向?具体情
况怎样?有何意义?
三、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数量、民心、装备、士气、后方、战略上)
2.三大战役的概况:(略) 播放电影三大战役的片段。
3.意义:是空前的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 中共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努力;
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小结]:(略) [作业]:
一、选择题
1.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是(
)
A、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按阶级成分分配土地
C、按实际劳动力分配土地
D、按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标准分地
2.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特征是(
)
A、内线防御为主
B、内外结合,外线反攻为主
C、内线相持为主
D、内外结合,外线决战为主
3.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由于这
一地区(
)
A、群众基础良好
B、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C、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 D、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
4.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
“转折点”是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B、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议召开
5.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说:“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根本原因是(
)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正确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二、材料题
材料1 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①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②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③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
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需要的贫民使用。
──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3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为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4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回答:
①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比较材料2.3,指出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③比较材料3.4,指出材料4中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结果?
④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基本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B 5.D
二、材料题
①材料1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材料2没收地主土地,保留农民的土地私有,具有资本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②材料3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
结果:减轻地主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日积极性,联合开明地主一致抗日。
③材料4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结果: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特点: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解放战争》读后感
从公司将《解放战争》发到手中,出差的时候即使行李再多,也习惯将他塞进鼓鼓的行囊,断断续续终于看完。阅读过程当中有时候难免蜻蜓点水,但细细想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阅读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他帮助我梳理未成形的思绪,帮我走出惯性思维,起了很大帮助。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我军队武器简陋、兵力不足,在内忧外患中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庞大军队,在摸索、挫败、转折中不断前行,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大浪淘沙,渐成中国之特色共产主义。我仅结合自身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1、清醒的自我认知与定位
一场战役从对当前局势的认知,对于自我实力、定位的判定,对于全局与局部战况的考量、战前侦察与情报、对战斗条件的判断、作战部署、展开战斗及战场指挥与控制、甚至需同步进行的策反工作、对战后战场的清理、对俘虏的收编、对战利的分配等等。这均可被理解为是一项复杂的有系统性的事物,通过有效的组织,得以策动和实施,且得到控制,以相对合理的代价,取得局部乃至全局的胜利,这就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审时度势的部署。
我军的力量可以说是在通过在战场的缝隙中求存、通过游击作战而逐渐累积的,进而逐步在条件艰苦的局部区域建立根据地,通过对
各局部区域的切实控制进而实现各区域间的联动,达成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局部作战的条件,并最终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胜局。不同于国民党军队的外强中干,我军的力量是星星之火最终燎原。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无论何种方法,也都只是战术层面,要想真正成功驾驭市场,从容进退,拥有看清市场大势的大局观,拥有团队至上的全局胜利意识,总是至为关键的。
我们做市场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可谓人人皆知,但固步自封、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我们的行为,了解同行业的定位、发展、长处、短板,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不盲目、被动地单纯跟风,在不同的情形下有自己的策略组合和实施方案。要求我们必须懂得如何稳定、发展自己的目标市场,保持现有顾客。并努力争取新的消费者或用户;必须设法创造独有的优势,给自己的目标市场带来如地点、服务、保障等某些特有的利益;还必须尽力降低成本并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和保证较高的服务质量,提防同行业的模仿与攻击;必须防备竞争对手的进攻和挑战,保护企业现有的市场阵地。最佳的战略方案是不断创新,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还应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主动出击。当我们不准备或不具备条件组织或发起进攻时,至少也应使用防御力量,坚守重要的市场阵地。
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
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这几年行业飞速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地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经营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利益,但利益之定义各有不同,有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有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公司一直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长足发展的目标,投身于农村市场,到农村去,到群众去,占领农村市场,包围城市化建设。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活动、品牌内涵;锁定不同客群不同需求;以品牌为核心的针对性主题促销;以顾客为中心的体验式营销都将在到农村去的核心方略下带来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
2、高度的思想统一,高效的执行力、战斗力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战争就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更有许多宣传文稿,都是他亲自操刀的。在强大的思想宣传、耐心的说服引导、人民队伍纪律严明的表现、结合明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下,我们党,我们的队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现代企业中的很多领导思维模式都是结果导向,很多领导喜欢说,“别告诉我过程,我只要知道结果。”其实,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如果你有一个凡事只让你讲一遍的下属,无疑你会剩下很多心思专注于其他事务,而不用时刻想着去提醒下属要做什么,该怎么做。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思想的培养。历史上很多建立功勋的伟人并非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本领,而是他们都十分重视思想的培养。只
有思想上高度统一,执行力才能贯彻落实。
3、团队精神与强大的执行力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声势浩大”并不等于“拥有真实有效地的力量”——国民党的兵力曾一度“声势浩大”,但通过实际战争可以看到,其力量的有效性其实非常有限,缺乏意志、不战而逃、一战即溃,派系角斗、为保自身实力置全局于不顾避而不战见死不救……其浩大的声势背后其实并无有效力量及真实效率的支撑。国民党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分裂!事实上国民党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仅仅只是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一方面在政治组织形式上,不要说三十年代初的中原蒋冯战争、蒋阎战争,以及后来的蒋桂战争,就是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特别是在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突围向西长征的时候,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势力军阀之间的内讧的疯狂程度就已经可见一斑了。另一方面,在文化舆论上,国民党也没有统一,而且分裂的更严重。文化舆论的力量决定着大多数人对于一个政府的态度。如果文化舆论反对政府,那么社会舆论将成为执政者的最可怕的敌人,因此,一般说来,失去文化舆论支持的政府统治基础是极不稳定的,很难有效控制武装力量。武装力量一旦失控,那么将陷入混乱,所以,在国民党政府内部经常出现反蒋力量,即使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蒋介石也不可能完全有效的控制部队,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在政治组织与文化舆论上分裂的表现就更明显了。一直记得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
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黄埔系”、“中央军”、“嫡系”、“桂系”、“滇系”、“粤系”、“杂牌军”等字眼更反复出现。拥有军队,就是拥有话语权、拥有势力,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它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这是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是酿成最终苦果的根本原因之一。
枪杆子里出政权——拥有军队,拥有思想统一的军队,拥有强大执行力的军队,才是取胜之关键所在。高度的思想统一,行动的绝对一致,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团队精神”的群体不过是乌合之众,一个人没有团队精神将难成大事;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盘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难以强大。公司也是同样,文化的传承是我们要思考、要重视的。
一个战术问题:
“集中兵力”——简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以多打少。此战术说来简单,实则很难,在实战中需要军事将领有优秀的战略分析能力,抓住时机,不被复杂的环境迷惑和被敌人吓倒。反观现实工作,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目标任务不同,根据不同的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向目标冲刺,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的市场的核心打造、强势区域的建立值得很好的借鉴。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历史和政治的魅力逐渐展现在我的面前,读史使人明智,政治使人清醒和成熟,希望自己可以借两面明镜,明思路、智方略、长发展。
推荐专题: 解放战争局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