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放战争局势分析(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放战争局势分析(范文6篇)》。
解放战争有感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观解放战争一书,对我感触最大的,我想就是这句古话了。解放战争这本书不仅全方面的撰写出了1945年到1949年这四年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同时也展现了那段时期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历史。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数量和装备都处于绝对的劣势的情况下,以近乎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将国民党政府赶出中国大陆,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所有的这一切都揭示了人心所向才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共产党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以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策略,才能在最终获得了胜利。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大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当时是在国际上唯一被认可的合法政府,因此也得到了美国等多国的大力支持,而中国共产党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民心所向,一切以为了人民利益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握住任何可以发展的机会,终于一步步的走向了胜利。而这一切,都是以取得了民心为基础的。紧密的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最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力量和源泉。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谁就会获得最后的胜利。
国家是这样,企业也应该是这样。企业的发展也如同战争一样,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关键是要看公司的全体员工是否能够拥有共同的信念以及领导层的策略是否正确。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我相信,不要说企业去发展壮大了,能否坚持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再大的企业也经不起折腾。因此,构建一个管理有序的至上而下有着共同远景和目标的体系,并使这个体系内的所有人能够共同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奋斗,才是战胜强大对手并将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这也是一种民心所向的过程。公司发展壮大,关乎到我们每个人个人自身,是个人的利益及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的前提,而我也相信,在公司的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公司现在正一步步的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而我们公司的所有员工也都在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这一共同的目标在努力的奋斗中,让我们所有职工一起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解放战争读后感
(一)
王树增的书,以前看过《血红雪白》,感觉相当的不错,有大局观,也有小细节,于是利用kindle买了最新的《解放战争》一书,总体感觉非常好,完全和现代军史中的《东进:苏德战争》一样,文学性、艺术性、军事性、专业性俱佳。
应该说,这本书是批驳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也是我自美国人写的那本《中国的内战》?之后,再次深刻认识到历史书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是多么的高度概括和精辟。史学家的眼光好毒辣!
应该说解放战争,或者说内战,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国民党压着共产党打,共产党军队应该说主要就是在应对。但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占据了军事、法统上的绝对优势,为什么最后敢反推,而且在一年之内就如同摧枯拉朽之势,完全占领中国大陆,这绝对是值得所有人反复思考,反复玩味的。
读完这部报告文学,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心所向。这是决定是否胜利的首要因素。国民党军队到了解放区就如同瞎子、瘸子、病人,驻地之外的军情就两眼一抹黑。侦察队出去都给吃掉了,全靠飞机侦察,主席在刘堪眼皮子底下都能溜来溜去,这样的前敌情报下,能打得过才奇怪了。反观共产党军队,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伤员有人治疗,敌情有人汇报,逃兵有人抓。西北苦寒之地,老乡饿死了孩子,也要供应上军粮。部队?就是人民的亲孩子,血浓于水,焉能不胜。
2、组织水平。国共军队当年的军事训练水平,应该国军还要略胜一筹,但是双方战役级别的筹划水平,现在看来还都很幼稚,所以经常出现双方在热兵器时代还有敌我混战的情况。问题在于,为什么只要一混战,肯定是国军一塌糊涂,一败涂地,而不是共军?即使像新1军、新6军、5军、18军之类的王牌部队,在野战中可抵?解放军2-3个纵队,在混战中居然一下子就垮掉了。原因仔细想来,还是军队的组织水平。国军全靠长官命令,不下命令谁也不做主,共军更尊重前线人员意志,临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所以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非常重要。因此现在国内的军改对于战斗力提升应该是数量级的。
3、团结合作。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国军系统派系太多,嫡系有土木系、何应钦系、汤恩伯系、胡宗南系,旁系有桂系、晋系、西北军系、二马系、粤系等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成为了传统。不仅嫡杂不相救,嫡系之间也不相救。74师找同是嫡系的李天霞部救援都不救,还能怎么办?74师被歼灭,李天霞逡巡不进贻误军情而不枪毙,这不是说明人情大于军情?这还能打什么仗?所有的部队长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如何从大局上消灭敌人,这怎么能打得赢?别的不说,辽沈战役时,傅作义部从山海关出辽东,就比起海运去辽宁给1野造成难以抹平的压力?中原大战时,胡宗南部东出潼关,山西河南的糜烂局面则会有明显改观。淮海战役时,本来就是锅吃不好的夹生饭,如华中白崇禧部出击,中野必定方寸大乱,战力最强的黄维部就围不住,吃不掉。而傅作义部提前撤离,江淮之间必定稳固,渡江战役就无从打起。反观我军,中野响应中央号召,一会分兵,一会挺进,其部队一会加入陕甘宁战区,一会加入晋察冀战区,一会与华野合并,大别山一战损兵折将,但是硬是靠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整个解放战争的主动权。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确实是国民党军队永远学不会做不到的。
4、为谁而战。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远大的目标。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越大越少,共产党军队越打越多,就是因为士兵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了什么而战,所以才舍生忘死勇于牺牲。国民党兵脱下黄皮,就成为了共产党的好战士,俘虏兵在后期都成了解放军最为重要的兵源。很简单,就是士兵知道了打仗的目的和意义,知道了自己战斗的价值。一句“为了新中国”的口号,就成为了士兵前赴后继的不竭动力。
5、指挥创新。?战略层面,千里挺进大别山绝对是神来之笔,而国军应对策略则是毫无亮点。战役层面,我军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国军则绑在大城市,机动兵力反而越来越少。
总而言之,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神州江山,太不容易。一个崭新的中国,如果用代入感进入那个时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解放战争读后感
(二)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该书讲述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严格履行这个协定,但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不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是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广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民心所向是什么?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不横行乡里,不草菅人命,不横征暴敛,不贪赃枉法,不独裁专制。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194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十分肯定地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会被雨水冲跑…….共产党有力量,因为他能够启发人民的觉悟。在我们中国这里,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最后证明比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事实如此!正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站在了“最大多数”的人民中间,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这场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制胜法宝。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淮海战役时我们党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数次因为支前民工的作为而湿了眼眶,他们心中充斥着对国民党政权的新仇旧恨,以他们的方式投入战斗、作出牺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取得胜利,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们党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执政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是马克思执政党和执政党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人民决定历史”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广大人民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6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尽心尽力尽责,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的添砖加瓦。
解放战争读后感
(三)
王树增《解放战争》一书,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深刻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中国的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算得上是一场奇特的战争。战争爆发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惊人的乾坤大扭转。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的身后会有那么多的人民群众奋力支前,没有哪一支军队曾经在作战中享受过如此巨大规模的后勤支援。
《解放战争》一书详细介绍了人民群众如何无私支援解放军战斗的具体情节,真是到了毁家纾难、舍身支持的程度啊!书中写到,在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达到500万之多。直接在战场提供作战服务的有50多万。由支前民兵组成的40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1.6万多副担架,推着1万多辆小车,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那里。书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在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抱着“毁家支前”的决心,绵延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路上,“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老百姓凭什么支持共产党、支持解放军?是因为共产党分给了老百姓土地,是因为解放军保护了老百姓土地。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利益,带来了实惠;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廉洁公正。对照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败,国民党军队的残暴抢掠,老百姓怎能不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跟定共产党就有好日子过,自己的队伍打赢了好日子就来了。《解放战争》一书告诉我们,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其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兵力不可谓不强大、武器不可谓不极其精良,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坚韧顽强的作战风格,最后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其原因在于“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有众多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民胜其政,下叛其上”,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人民决定历史。
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所在,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检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党执政的基础。
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9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解放战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八课,是单元之末。解放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诞生。在教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的要求: 1)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材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技能:
1) 通过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2) 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括,使学生们联想到政治学上的一个规律——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终结,是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利用巩固性原则和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这样的政党采取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著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历史史实更加具有生动性)、问题探究法(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程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潜伏》的片段,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策略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则成会背叛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呢?这样带着问题,而导入今天的解放战争的学习。
2.新课讲解
(1)内战爆发
运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1)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及矛盾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以及各种力量的斗争。
2)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从而认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平诚意以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 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 4)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式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式,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 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 2) 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的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北平和谈
通过对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和谈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2) 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信仰,浩瀚人生中的北极星
《解放战争》是王树增的抗日、解放、朝鲜战争三部曲中的一部。《抗日战争》把我从抗战神剧中浮夸的手撕鬼子,虚假演技之中拽到了现实。而《解放战争》作者以广阔的解放战争历史背景和全景视角描述了1945年至1950年解放战争中的点点滴滴。说到解放战争,浮现在眼前的诸如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这些耳熟能详的事件。这些也都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个缩影。虽然这场战斗胜利了,但我党我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一条血与肉铸成了坚实的和平之路,它引领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人非草木,战场上子弹呼啸而过,炮火飞溅,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么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还会义无反顾的去战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答案就是信仰。
信仰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象征着坚定,执着和永远守护。是支撑人们前行的动力,之前看了二战的电影《血战钢锯岭》,描述了一个军医一夜之间救下75人,他一直祈祷让他再多救一个。支撑他的就是他独特的信仰。这与解放战争中董存瑞的精神是多么的相似?《解放战争》这本书不光描述了国共两党的军事间较量,包含了背景,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角逐。以军事方面为视角,对双方进行了描述和对比。
共产党人的信仰从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的白色恐怖开始就没有变过,矢志与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而反观国民党。以抗战期间曾经担任过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解放战争期间徐州剿总的刘峙为例。胡宗南对他评价道,徐州之地应派一虎将,次至派一个看门狗总行吧?结果派了一只猪。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岂能不败?当时的刘峙以及部下沉浸在贪污腐败,包养二奶,奢靡享乐之中。反观的他对手粟裕却将指挥部放在村子里,在战争之余和村民话家常,帮助村民干农活。当部队差距大,装备差距大,人员差距大,训练差距大的时候,信仰却成了影响战局的砝码。
解放战争这本书的背后,隐隐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首先第一点要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国民党将领及军队,信仰信念的缺失,不知道为什么而战,许多抗日名将在内战上一败涂地。所以说信仰是支撑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攻坚克难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具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第二点是团队精神和强大的执行力。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民心所向、腐败堕落、指挥不力,这些都是重要原因。但究其原因是因为内部混乱,派系斗争不断。书中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对部下说的一句话:“校长之所以还器重我,是因为我手上还有军队。”在这些国民党大员的眼中,军队不再是作战的力量,而是对自身利益进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筹码。第三点是腐败,互相拆台、贻害无穷,平时工作中也更要注意,不将自己手中的权利筹码化,利益化,牢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兑现自己承诺,坚守自己的信仰,谨守职业道德。
信仰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它使人拥有力量,但也使人失去力量,信仰不该用来“造神”,而是应该用来造“我”,愿我们的人生都拥有一个伟大的信仰;愿我们的人生时时绽放着耀眼光茫,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辉煌!最后以一首毛主席的七律诗作为结尾。致敬那场战争,缅怀那些牺牲的先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解放战争(套装上下册)》作者是王树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它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如何艰难新生的历史。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兵力庞大的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通过《解放战争》这本书,算是对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斗争有了一个全貌的了解。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光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相差万别的结果。
《解放战争》在还原当时战争环境时,很注重人性,细节注意很好,不但是叙述战争人员伤亡、战术战略指挥、战争结果及影响。而且在还原“人”的丰富性和立体感的时候,抛却了“成王败寇”的历史功利主义,深入体察人物在历史大势难以抗拒的时候,个体命运的悲喜忧欢。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作者对解放战争中的共产党与国民党将领的描写上。除此,作者还详细描述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客观再现了当年马歇尔、司徒雷登等美国高级将领在中国这个战场上所做的事情。
以前在学习解放战争的书中,感觉很枯燥乏味,都是以战争来讲,看到的都是些数字,路线图什么的,都是很严肃的在看,缺乏激情与热血。但是这本书很让人动容。举个例子,同样是介绍中原战争,该书通过细节描述,还原了作战主要将领我军粟裕,与国民党将领李默庵等当时的生活与战术指挥中的风格。在1946年6月,国民党撕破伪装,拒绝组建联合政府,两党关系破裂。而得知中原即将爆发军事冲突的时候,粟裕随即公开对新闻界表示:“蒋不攻李,粟比攻蒋”。而话音刚落,国民党即开始对共产党中原军区李先念部进行军事打击,而李先念部则开始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此时,担任国民党军第一绥靖区司令一职的李默庵则要面对的对手就是粟裕。李默庵威望极高,在黄埔军较流传“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其能力可见一斑。然在战争准备阶段以及战争结束,李默庵都始终没能研究透的一个人就是粟裕。粟裕在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眼里的形象是:个子不高,文质彬彬,寡言少语,面带杀气。李默庵与粟裕在苏中战场上开始了七场对决,而结果呢,苏中战役在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被称为“七战七捷”。李默庵后来说:“粟裕在指挥作战中的卓越的指挥艺术很值得总结”。书中关于战术的描写不一一列举,而全书对于战役的描述都是基于此种方式,细节入微,而整体布局又大开大阖,读起来思路清晰,令人爱不释手。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兵力不可谓不强大、武器不可谓不极其精良,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坚韧顽强的作战风格,最后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其原因在于“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有众多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民胜其政,下叛其上”,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援助。
毛泽东说:“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过革命,忘记了农民,就是你做一百万件事情,也没有用处,因为没有力量。”
而国民党方面呢,蒋介石、杜聿明、胡宗南、阎锡山、张灵甫、陈诚、卫立煌„„这些名字被中国百姓熟悉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在写到国民党的失败时,作者强调,长官意志难以统一和派系斗争只是一个方面,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这个政党的主张背离了人民,因而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历史大势。
194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十分肯定地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会被雨水冲跑„„,共产党有力量,因为他能够启发人民的觉悟。在我们中国这里,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最后证明去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事实如此呀。就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站在了“最大多数”的人民中间,才有此最终赢得这场战争。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6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
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不积极的思想糟粕。很多党员与官员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摒弃了人民的利益,脱离了人民群众,一味的追求权力、金钱,丧失公共道德与做人的底线。政府虽然也颁布很多条例,提倡反腐倡廉,也加大扫黑除恶的力度,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一个堡垒的攻破往往不是从外部攻破的,而是从内部开始的。
希望政府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官员与干部们都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中间,倾听最底层人民的需求,做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看不惯很多社会上的那些不良现象的,这说明我们都还有一颗纯洁正直的心,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可以更美好,否则真的对不起为我们流血牺牲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烈士们。
解放战争读后感
(一)
王树增的书,以前看过《血红雪白》,感觉相当的不错,有大局观,也有小细节,于是利用kindle买了最新的《解放战争》一书,总体感觉非常好,完全和现代军史中的《东进:苏德战争》一样,文学性、艺术性、军事性、专业性俱佳。
应该说,这本书是批驳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也是我自美国人写的那本《中国的内战》?之后,再次深刻认识到历史书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是多么的高度概括和精辟。史学家的眼光好毒辣!
应该说解放战争,或者说内战,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是国民党压着共产党打,共产党军队应该说主要就是在应对。但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占据了军事、法统上的绝对优势,为什么最后敢反推,而且在一年之内就如同摧枯拉朽之势,完全占领中国大陆,这绝对是值得所有人反复思考,反复玩味的。
读完这部报告文学,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心所向。这是决定是否胜利的首要因素。国民党军队到了解放区就如同瞎子、瘸子、病人,驻地之外的军情就两眼一抹黑。侦察队出去都给吃掉了,全靠飞机侦察,主席在刘堪眼皮子底下都能溜来溜去,这样的前敌情报下,能打得过才奇怪了。反观共产党军队,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伤员有人治疗,敌情有人汇报,逃兵有人抓。西北苦寒之地,老乡饿死了孩子,也要供应上军粮。部队?就是人民的亲孩子,血浓于水,焉能不胜。
2、组织水平。国共军队当年的军事训练水平,应该国军还要略胜一筹,但是双方战役级别的筹划水平,现在看来还都很幼稚,所以经常出现双方在热兵器时代还有敌我混战的情况。问题在于,为什么只要一混战,肯定是国军一塌糊涂,一败涂地,而不是共军?即使像新1军、新6军、5军、18军之类的王牌部队,在野战中可抵?解放军2-3个纵队,在混战中居然一下子就垮掉了。原因仔细想来,还是军队的组织水平。国军全靠长官命令,不下命令谁也不做主,共军更尊重前线人员意志,临时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所以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非常重要。因此现在国内的军改对于战斗力提升应该是数量级的。
3、团结合作。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国军系统派系太多,嫡系有土木系、何应钦系、汤恩伯系、胡宗南系,旁系有桂系、晋系、西北军系、二马系、粤系等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成为了传统。不仅嫡杂不相救,嫡系之间也不相救。74师找同是嫡系的李天霞部救援都不救,还能怎么办?74师被歼灭,李天霞逡巡不进贻误军情而不枪毙,这不是说明人情大于军情?这还能打什么仗?所有的部队长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如何从大局上消灭敌人,这怎么能打得赢?别的不说,辽沈战役时,傅作义部从山海关出辽东,就比起海运去辽宁给1野造成难以抹平的压力?中原大战时,胡宗南部东出潼关,山西河南的糜烂局面则会有明显改观。淮海战役时,本来就是锅吃不好的夹生饭,如华中白崇禧部出击,中野必定方寸大乱,战力最强的黄维部就围不住,吃不掉。而傅作义部提前撤离,江淮之间必定稳固,渡江战役就无从打起。反观我军,中野响应中央号召,一会分兵,一会挺进,其部队一会加入陕甘宁战区,一会加入晋察冀战区,一会与华野合并,大别山一战损兵折将,但是硬是靠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整个解放战争的主动权。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确实是国民党军队永远学不会做不到的。
4、为谁而战。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远大的目标。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越大越少,共产党军队越打越多,就是因为士兵们知道为谁而战,为了什么而战,所以才舍生忘死勇于牺牲。国民党兵脱下黄皮,就成为了共产党的好战士,俘虏兵在后期都成了解放军最为重要的兵源。很简单,就是士兵知道了打仗的目的和意义,知道了自己战斗的价值。一句“为了新中国”的口号,就成为了士兵前赴后继的不竭动力。
5、指挥创新。?战略层面,千里挺进大别山绝对是神来之笔,而国军应对策略则是毫无亮点。战役层面,我军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国军则绑在大城市,机动兵力反而越来越少。
总而言之,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神州江山,太不容易。一个崭新的中国,如果用代入感进入那个时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
解放战争读后感
(二)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前辈们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该书讲述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斗争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严格履行这个协定,但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不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内战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此正式开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后是一份新的感动和体验。感动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体验到了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走向的最终力量!
《解放战争》一书开篇就有这么一句话:“1945年至1949年发生在中国的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的一方称之为‘解放战争’,另一方称之为‘戡乱战争’。”从这种称呼上的差距,我们就可以看到战争双方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解放战争,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是为了解放广大劳苦百姓的目的,而国民党则是为了一统中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这两种可以称之为对立的立场,显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结果。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民心所向是什么?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不横行乡里,不草菅人命,不横征暴敛,不贪赃枉法,不独裁专制。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装备精良;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当时的世界舆论,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所有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阐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1946年8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十分肯定地说:“如果蒋介石维护人民的利益,那么他就是铁老虎;如果他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就像他现在做的那样,那么他就是纸老虎,会被雨水冲跑…….共产党有力量,因为他能够启发人民的觉悟。在我们中国这里,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是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最后证明比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事实如此!正是因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站在了“最大多数”的人民中间,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在政治方面,共产党所主张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抗战结束之前,毛泽东就说过,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自由民主的中国,即:“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政府,建立一个自由、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在经济方面,党的土地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和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参军支援前线成为热潮。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在延安的时候,外国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而这也正如作者所言:“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这场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制胜法宝。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一种最终的信念。淮海战役时我们党只有60万人,国民党有80万人,但共产党背后有500万老百姓的支持!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那样身后会有那么多的民众奋力支持。“在所剩无几的境遇里甘愿倾其全部的百姓,是共产党官兵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在淮海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自觉的行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战争。“从临沂到莱芜,直线距离140多公里。鲁中山区道路崎岖,雨雪严寒中,华东野战军十几万官兵以最隐蔽的方式连续行军。在蜿蜒不断的大军两侧、身后甚至前面,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便跟着前进一步。”“他们已经铁了心,将自己的命运和共产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愿意和共产党官兵分享好日子一样,他们也心甘情愿,与自己的部队一起承受苦难——生来便一无所有的他们,在向战场走去的时候,镇定而从容。”……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不停、川流不息地行进在淮海战役的所有道路上,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与此相反,人民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态度却是天壤之别。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后回忆说:“第十二兵团11月由确山出发,经过豫皖边境时,老百姓逃避一空,几乎连个带路的向导都找不到……当了俘虏,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行人如织,家家有人,户户炊烟,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一辆辆大车经过,有的车上装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围着一个锅台烧饭,同槽喂牲口,除了便衣与军装不同,分不出军民的界限。”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与国民党着眼于控制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和重要城镇不同,我党建立根据地、通过严肃军纪和进行充分的群众工作,尽可能地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进行动员。要知道,打仗并不是只靠军队就行的。从后方筹集向前线运送粮草,行军奔袭中军械辎重的同步运输,在战场上向前沿进行弹药补给、将伤员转移并安置到后方,甚至战斗减员后的军员补充……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我数次因为支前民工的作为而湿了眼眶,他们心中充斥着对国民党政权的新仇旧恨,以他们的方式投入战斗、作出牺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谁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谁就能取得胜利,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们党所处的情况和面临的任务都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我们应该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作为执政党,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却也是脱离群众。人民的选择,以及人民何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解放战争》一书所承载的重要命题。正是人民的选择和支持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审视这段历史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战争中作战双方军事较量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的较量和人心向背的较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创建新中国的艰难进程中,共产党人高举理想的旗帜前赴后继,其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为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的理想,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热诚而坚定的拥护,而人民一旦认清他们的社会理想,迸发出来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足以摧毁一个旧秩序并创建一个新世界。”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执政规律,是马克思执政党和执政党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人民决定历史”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广大人民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铭记历史,是要鉴往知来。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又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6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要尽心尽力尽责,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的添砖加瓦。
解放战争读后感
(三)
王树增《解放战争》一书,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深刻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中国的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算得上是一场奇特的战争。战争爆发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数量和武器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一跃成为一支摧枯拉朽的强大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惊人的乾坤大扭转。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一支军队的身后会有那么多的人民群众奋力支前,没有哪一支军队曾经在作战中享受过如此巨大规模的后勤支援。
《解放战争》一书详细介绍了人民群众如何无私支援解放军战斗的具体情节,真是到了毁家纾难、舍身支持的程度啊!书中写到,在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达到500万之多。直接在战场提供作战服务的有50多万。由支前民兵组成的40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1.6万多副担架,推着1万多辆小车,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那里。书中还生动地描绘了在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抱着“毁家支前”的决心,绵延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路上,“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老百姓凭什么支持共产党、支持解放军?是因为共产党分给了老百姓土地,是因为解放军保护了老百姓土地。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利益,带来了实惠;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廉洁公正。对照国民党政权的贪污腐败,国民党军队的残暴抢掠,老百姓怎能不支持共产党和解放军?!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跟定共产党就有好日子过,自己的队伍打赢了好日子就来了。《解放战争》一书告诉我们,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队,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其中人民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即民心所向、民智所施、民力所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民党军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相比,兵力不可谓不强大、武器不可谓不极其精良,而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能以坚韧顽强的作战风格,最后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其原因在于“政胜其民,下附其上”,有众多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国民党军队迅速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民胜其政,下叛其上”,战争中完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援助,人民决定历史。
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正确对待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之所在,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检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准。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党执政的基础。
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注定繁荣昌盛;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党和国家,必然永葆青春。新中国90年的探索和成就表明,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推荐专题: 解放战争局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