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范文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报告-《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范文6篇)》。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1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与无措。本课题就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上述背景,我校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着力点,开展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创建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服务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科学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其次,对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地域教育资源进行准确调查分析,拿出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课程开发决策参考。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分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两类《校本课程纲要》、《开发建议》等,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包,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代表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开发策略的研究。第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拿出实施建议,然后在全校展开,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问题,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定位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形成具有东亭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该课题2006年5月8日经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学校首先调整组建了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建章建制;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地域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针对两类校本课程模
2
块内容的设定,对学生进行了需求以及水平的调查评估。此后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先后进行了开发策略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确立了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秉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宗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和成长特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生活实际,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使研究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制定详实的开发与实施方案是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它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性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根据研究的总体方案,对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教育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课题组在实施开发前,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处地域——东湖风景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开发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们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三)研制了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为资源包的编写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必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与地方课程有课程标准,校本课程也应有课程标准,当然,在不够成熟时可称为课程纲要,我校暂定名为《课程纲要》。
3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2008年元月,学校课题组在参照上述精神,考虑教师特长、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学硬件设备)、学生兴趣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这两个纲要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五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两个纲要的制定给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
(四)研究撰写了《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模本与素材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
从调研分析和需求报告可以看出,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浩瀚如海,学生的需求包罗万象。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收集线索引导,将是无法完成的。于是由课题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两类课程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建议》从编写原则、编写结构、编写体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资源包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与《资源包编写建议》,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板块的资源包。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历经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特色必修科1——9年级共五大板块、90个主题、302个课时的《资源包》;兴趣选修科3大板块19个主题,285个课时的《资源包》。
板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等。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同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资源包的内容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调整、完善和更新,因而校本课程的资料就不能以固定的教材形式呈现。为了适应这一态势,我校开发出的资源包是以活页式“资源包”的形态出现的。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精神,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定要求的。
(五)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预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4
问题,制定出若干对应的方案,再根据开发工作的推进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完成开发任务,达成开发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我们探讨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是: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发与实施,由科研室策划,学校成立了以行政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14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并组成为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
2、全员培训,建设队伍
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及学生家长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只有社会、教师、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域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课题组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等教育理论论著为依据,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开发前的通识培训。然后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有关地域文化研究人员,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队伍。
3、分层开发,逐步推进
在《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开发进展情况分步骤制定《开发推进计划》。按照义务教育九个年段,分层科学开发,通过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成果。
4、制定纲要,提供指南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两类《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为开发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与指南。
5、拟定建议,撰写内容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即根据两类《课程纲要》,进行资源包编写建议拟定。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分担板块的资源包。
(六)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实施的程序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相应的策略,应该讲究程序与方法。我们探讨的操作办法是:
1、专业培训,提升认识
首先是校本课程观的培训。校本课程只有一个课程纲要和一个资源包,如何准确把握就
5
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对教师实施课程观的培训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其次是校本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校本课程呈现的学习主题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内容,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才能掌握与实施。因此,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增加实施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校本课程实施与再开发的重要条件。
为此,在2008——2009年开始实施校本课程时,我们首先组织了《研究方案》的再学习。还请武昌区主管校本课程的专家作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增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接着又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了解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把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熟悉校本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2、整体规划,分步落实
校本课程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成熟案例。它的实施必须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先试验,找到突破点,形成可供参考的实施案例,再行推广落实。
学校在考虑上级部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我爱江城东湖美》为我校特色必修校本课程;《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为兴趣选修校本课程。同时还分别确定了两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步骤: 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分三步走先试点,再推广,后普及;兴趣选修课边开发边实施,逐步完善。最终达到校本课程可选科目30个以上,每周开课2——3课时的开发目标。
3、规范程序,合理开课
规范的实施程序,有利于课程的管理。课题组经研究确定了实施的操作步骤,具体如下:每学期预备周,两模块课程小组集体研究制定本组的开发实施计划(编写纲要),提交校本课程资源包编写、使用或开发、实施申请等,报送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审批。然后按照计划认真、真实地加以实施。
特色必修课开设,经审批以班为单位上课,按每周1课时计划排入课表。
兴趣选修课开设步骤:首先学校编制学生选课手册,学生填写选课意向,科研室统计学生填报情况;然后根据填报人数,适当进行平衡,组织动员部分学生重选课程;最后确定开设的课程门类、选学各门课程的学生数、上课的时间地点等,并排出课表。经审批兴趣选修课每周1课时,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实行年段走班上课。
为了促进各门课程的均衡发展,兴趣选修课类课程必须保证每个年段都开设《学科拓
6
展》、《科技探究》、《文艺体育》三个板块内容。
4、注重过程,纳入常规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要使实施工作有序的展开,教师专业发展得到落实,实施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教师实施的过程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四有:实施前有计划;实施中有记载;实施后有反思;学期末有成果(教学案例集)。同时科研室与教育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目前已形成两类四个模块案例集,反思集等研究成果。
5、搭建平台,以研促教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要想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提高实施效果,必须进行专题研究。在学校十一五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由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究活动。落实间周一次的集中研究例会制度。为及时反馈研究与实施的成果,指导实施教师高质量地完成实施任务,2007——2008年课题组开办了校本课程专刊《研究行动》,目前已出版5期。
6、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管理的跟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课题组在边实施边完善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开发管理制度、备课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校本课程再开发目标等。分别就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要求。同时要求科研室与教导处每周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把该项检查的结果纳入到教师月考评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它需要教师用心、用力、用情、用智去完成。就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来讲,远远大于其他学科教学。为了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工作中来,潜心研究、勇于开发、乐于实施,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工作保障奖励制度,并在实施中切实加以落实。
7、 开展实践,拓宽渠道
校本课程设置初衷就是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对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大舞台,促进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中受到启迪与磨砺,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必由之路。
因此,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根据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结合现实情况及学生教育需求,
7
课题进入实施研究阶段以来开展了多次大型的校外实践活动,
(六)研究了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
既然是开发实施的课程,就要对课程的效益进行评价。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层面的课程,它的评价体系该如何构建,它的评价标准该如何界定,这是开发与实施必须研究的内容。
课题组在参考国家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好的经验做法,就校本课程的初步评价体系做了一定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应由: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实施评价、课程的价值评价三个方面组成。在操作上,学生的学习评价要考虑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品质与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这三个维度;教师的评价从实施的准备、实施的过程、实施的效果、以及教师再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课程的价值评价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关注、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框架之上,要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果进行整体考量
三、研究的成果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
学校课题组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并对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经过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5月,制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课程背景、开发目标、开发内容、开发步骤、开发方法、开发条件、人员分工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表述与说明。它的制定对这一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见附件一)。
(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及《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1、《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分为前言、东湖的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地域资源分类及评析、学校开发资源与条件、社区资源条件分析、工作展望等七个部分(见附件二)。
2、《校本课程学生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包括三个部分:我已经知道、我想知道、呈现方法和学习方式建议(见附件三)。 根据上述调研分析,我们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结构。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上说,可分为特色必修课——《我爱江城东湖美》;兴趣选修课——《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这两大类4门课程。
(三)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1. 特色必修课
8
我们定名为《我爱江城东湖美》,这是我校校本课程的主导课程系列。 2. 兴趣选修课
我们编制了《学科兴趣》、《科技探究》‘《文艺体育》系列三大系列(见附件四)。
(四)校本课程资源包
特色必修类校本课程资源包包括编写建议、编写线索、编写主题及1——9年级实施的板块内容、单元课名、单元目标、分课时课名、分课时目标、教学素材内容、课后实践与思考、教学建议等。
选修类兴趣校本课程资源包主要是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见附件五)。
(五)其他成果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收集整理了课程实施的相关案例、总结、反思等形成了案例集、总结与反思集。
四、实施效果
(一)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五年来,在选修课内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在必修课内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特长、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学习的方式更具个性化;学生的创新意思、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加强。特别是在以校本课程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墙建设中,学生们用书法、摄影、绘画、报道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展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成果,扩大了课程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还利用网络、报纸、图书等工具查找相关学习主题的资料,组建文学社、摄影社、美术社等学生社团,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得到有效拓展。
据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特长比赛获奖370余人次。
(二)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理论水平、科研方法等得到普遍提高。2007——2009年年学校教师申报校本科研课题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49项,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研究的发展态势。 近三年学校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论文共获奖14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30次。
(三)科研管理得到完善
9
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工作中,我们深有感触。2009年9月,在参考武昌区有关名校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原有的科研制度制定了学校科研制度集,学校科研制度集包括:科研室职能、科研工作管理条例、科研室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细则、课题组管理、教科研奖惩办法、教育科研月考核标准(讨论稿)等八大块,制度集的制定与颁布对今后学校科研的发展及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配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科研室在十一月底拿出了《学校教职工评比奖、辅导奖、发展奖奖励办法(细则)》。
(四)学校特色得到彰显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五年,学校先后获得湖北省、武汉市两级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两级青少年红会模范学校;武昌区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荣获武昌区中考质量奖。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校长、管理干部及教师逐渐意识到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教育,就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2009年在学校工作中明确提出打造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这一学校特色开始形成,并初步得到有关领导与专家的认可与赞誉。
五、结论与问题
(一)重新认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应该说从上世纪就提出来了,且并不神秘。上世纪80--90年代全国开展的第二课堂、兴趣课以及一些学校传统优势项目如足球、乒乓球、田径、合唱、围棋等,其实就具有某些校本课程的性质。因此只要我们去挖掘整理,把它以课程的形态呈现出来,它就是这些学校特有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除了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兴趣选修课程以外,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讲,还要有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主导必修课程。做到主导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满足了多方的需求,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有利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培养,他们的发展路径、成长方式、成才轨迹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人其人生成就斐然,不同凡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正确开发课程资源
本土化、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是立体的多元的,需要我们遵循课程理念,采取多种方式去
10
开掘,我们体会到开发时必须实现两有:一有“人”——要考虑人的需求,即要学生能够喜欢,要教师能够驾驭;二有“益”——要考虑有无效益,即要使学生从中能受到教益,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三)科学实施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造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不断地合理地剪裁连接、拓宽延展、灵活运用、更新求实;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学习空间、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创新的过程,因为教室不是唯一的课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植物园等场所都可以成为教室课堂,其教学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依据学生学习需要,承担实施的教师进行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开展鲜活的教育研究。
(四)探讨评价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学校开发实施的课程,必须对课程进行价值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评价、课程开发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结果评价。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课程全部过程的关注、对课程目标达到的成效之上。到底该怎样进行?这是我们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校本课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五)构建和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使主导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均衡和谐的发展。就目前现状来看,由于主导性课程,举全校之力,集体打造,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课程,而选择性课程相对薄弱。这一课程的建设将是我们今后课程建设的重要项目。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平台,三者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知识综合化、教学方式多元化、管理能力艺术化上下功夫、用气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机遇。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建设。我们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契机,在开发与实施的策略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让我们用孙中山的一句话来勉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上述报告,请评审委员会审议。
11
武汉市东亭学校课题组 执笔:王汉桥、张湘文
2009年12月
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中期报告
X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2017年4月,我校申报了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近半年来,我们积极组建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框架;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省研修平台“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远程研修;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达成的主要问题;制定“微视频课程建设”研究方案;鼓励教师就“微视频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已初见成效。
二、建立课题小组,形成研究网络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实验队伍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我校成立了“微视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学校主要行政和电教骨干教师为科研实验研究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负责行政管理的学校领导,也有教学教研业务精、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
- 1
(一)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大家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如对挖掘出来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整理不全;相关资料、图片等不完善。
(二)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还不够顺畅,设备提供厂商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三)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研究不够深入。
五、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提升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微视频课程建设”理论以及有关的书籍以及报刊上的文章和经验总结等,在学科组内进行心得交流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做好调查研究。再一次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全面分析反思,肯定成绩,寻找继续研究的重点,深入开展“微视频”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积极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提高微课质量与利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创造条件提高微课质量,进一步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好云平台,实现学生无缝隙学习。
- 3
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近两年,“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样式不断出现,可以说进入了“微”时代。同样这股“微”风,刮到了教育领域,“微课”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
- 1 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中学生间的信息能力差距。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主选择微课学习,教师更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当前,教师的课时量仍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中学综合实践的微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微课的设计和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从探究微课着手,分析中学综合实践课堂中使用微课的恰当时机,制作符合学情、符合大脑认知的微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中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
2、从教学设计着手,在课堂使用微视频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从教学效果着手,在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开发新的微课教程,
- 3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七、研究成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1、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微课与中学各个学科教学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做更好的自己》、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八年级物理《光现象》等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也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该课程愿望。
2、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方案,阅读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相关书籍和资料并撰写了多篇读书心得。深入了解了微课的含义、制作高质量微课的方法,制作了相关微视频,收到预期的效果。
八、存在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书籍、实践研究,收获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对微课在综合实践课堂中的应用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确实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
- 5
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渗透到了教育领域。近两年,“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样式不断出现,可以说进入了“微”时代。同样这股“微”风,刮到了教育领域,“微课”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课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则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
- 1 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中学生间的信息能力差距。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主选择微课学习,教师更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当前,教师的课时量仍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中学综合实践的微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微课的设计和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从探究微课着手,分析中学综合实践课堂中使用微课的恰当时机,制作符合学情、符合大脑认知的微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中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
2、从教学设计着手,在课堂使用微视频教学,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从教学效果着手,在学生学习能力基础上开发新的微课教程,
- 3 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七、研究成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5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
1、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将微课与中学各个学科教学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八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做更好的自己》、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八年级物理《光现象》等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技术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也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该课程愿望。
2、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方案,阅读了大量的课题研究相关书籍和资料并撰写了多篇读书心得。深入了解了微课的含义、制作高质量微课的方法,制作了相关微视频,收到预期的效果。
八、存在不足: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书籍、实践研究,收获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对微课在综合实践课堂中的应用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微课作为一个新鲜事物,确实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
- 5
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
中期报告
XXX中学微课程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基本情况
2017年4月,我校申报了XXX电化教育馆“十三五”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微课程的开发和管理与应用模式的研究》,近半年来,我们积极组建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框架;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省研修平台“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远程研修;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达成的主要问题;制定“微视频课程建设”研究方案;鼓励教师就“微视频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已初见成效。
二、建立课题小组,形成研究网络
一支高素质的课题实验队伍是课题实验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我校成立了“微视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学校主要行政和电教骨干教师为科研实验研究小组成员。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负责行政管理的学校领导,也有教学教研业务精、组织管理能力强,科研意识浓,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课题相关理论,了解课题理念的基本观点,课题组成员全员参
- 1
(一)过程性资料保留的不够完善。大家重课堂教学,做了很多工作,但对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不太及时。如对挖掘出来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整理不全;相关资料、图片等不完善。
(二)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还不够顺畅,设备提供厂商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三)由于课题组教师工作任务重,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对本课题研究研究不够深入。
五、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提升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微视频课程建设”理论以及有关的书籍以及报刊上的文章和经验总结等,在学科组内进行心得交流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进行阶段性考评;平时做到多思考、多听课,多积累、多交流、多总结。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做好调查研究。再一次开展课堂教学状况调查,全面分析反思,肯定成绩,寻找继续研究的重点,深入开展“微视频”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积极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提高微课质量与利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微课录制的多种方式,创造条件提高微课质量,进一步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好云平台,实现学生无缝隙学习。
- 3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1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普遍的探索意义。
(五)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基础教育的新课题,虽然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但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基层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课程开发理论与经验,造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盲目与无措。本课题就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等问题展开研究,希望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上述背景,我校以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为契机,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着力点,开展以社会资源为载体、以教师资源为依托、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创建以东湖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教育,服务城市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全面科学地认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认真分析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其次,对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地域教育资源进行准确调查分析,拿出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现状及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供课程开发决策参考。第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分析,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两类《校本课程纲要》、《开发建议》等,组织编写校本课程资源包,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针对开发过程中的普遍性、代表性、本质性的问题,进行开发策略的研究。第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拿出实施建议,然后在全校展开,全面实施校本课程,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方法问题,进行实施策略的研究。
本课题定位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形成具有东亭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该课题2006年5月8日经中国教育学会正式批准立项后,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学校首先调整组建了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建章建制;然后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对地域教育资源、学校教师资源进行梳理,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我爱江城东湖美》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同时针对两类校本课程模
2
块内容的设定,对学生进行了需求以及水平的调查评估。此后研究工作全面铺开,课题组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先后进行了开发策略与实施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的结果分析
(一)研究确立了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开发与实施研究总体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秉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在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应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宗旨,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成为校本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开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和成长特点,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社会生活实际,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到教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特长与综合素质得以逐步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校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了使研究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制定详实的开发与实施方案是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它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性设计,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二)根据研究的总体方案,对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校本课程的资源基于教师、基于学校、基于社区。为了充分发挥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教育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就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为此,课题组在实施开发前,就当前国内有关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发与实施的现状和学校教师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参考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东湖史话》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处地域——东湖风景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这是我校特色必修课开设的重要依据。
同时,校本课程是一门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因此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就是我们开发的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及条件调研分析报告》形成之后,开展了“学生对校本课程开设的现实需求调查分析”,为我们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各个模块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三)研制了两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为资源包的编写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必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它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与地方课程有课程标准,校本课程也应有课程标准,当然,在不够成熟时可称为课程纲要,我校暂定名为《课程纲要》。
3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校与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课题组于2007年9月制定了特色必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2008年元月,学校课题组在参照上述精神,考虑教师特长、学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学硬件设备)、学生兴趣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兴趣选修课《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这两个纲要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五个部分,分别对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目标、分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教学及评价方法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两个纲要的制定给教师进行具体内容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指南。
(四)研究撰写了《校本课程资源包》,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模本与素材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
从调研分析和需求报告可以看出,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浩瀚如海,学生的需求包罗万象。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量非常巨大,如果没有收集线索引导,将是无法完成的。于是由课题组核心成员担任组长,拟定了两类课程模块资源包的编写建议(大纲性质),《建议》从编写原则、编写结构、编写体例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资源包的编写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与《资源包编写建议》,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了多种板块的资源包。从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历经了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最终形成特色必修科1——9年级共五大板块、90个主题、302个课时的《资源包》;兴趣选修科3大板块19个主题,285个课时的《资源包》。
板块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素材、教师指导建议以及教学设计参考等。在资源包里,内容以教育专题的形式呈现,以给教师提供参考素材为主。这一设想旨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实施教师的再开发潜能,促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完善,同时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资源包的内容需要不断加以补充、修改、调整、完善和更新,因而校本课程的资料就不能以固定的教材形式呈现。为了适应这一态势,我校开发出的资源包是以活页式“资源包”的形态出现的。这样做,既符合节约精神,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是完全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定要求的。
(五)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必需考虑实际操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预想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4
问题,制定出若干对应的方案,再根据开发工作的推进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完成开发任务,达成开发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成效。我们探讨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方法是: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序开发与实施,由科研室策划,学校成立了以行政校长、书记和教学校长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教导处、政教处、团支部等部门负责人及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14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并组成为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
2、全员培训,建设队伍
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离开了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不可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主体来说,社区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及学生家长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只有社会、教师、学生的全面参与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地域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此,课题组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等教育理论论著为依据,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开发前的通识培训。然后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聘请有关地域文化研究人员,组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队伍。
3、分层开发,逐步推进
在《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开发进展情况分步骤制定《开发推进计划》。按照义务教育九个年段,分层科学开发,通过教育资源的收集汇编、整理分类、开发撰写三个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形成《校本课程资源包》成果。
4、制定纲要,提供指南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地域教育资源,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特色必修课与兴趣选修课两类《校本课程纲要(试行稿)》,为开发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与指南。
5、拟定建议,撰写内容
(1)拟定资源包编写建议,即根据两类《课程纲要》,进行资源包编写建议拟定。
(2)撰写资源包具体内容,课题组组织开发教师撰写分担板块的资源包。
(六)通过研究我们探讨了校本课程实施的程序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也有相应的策略,应该讲究程序与方法。我们探讨的操作办法是:
1、专业培训,提升认识
首先是校本课程观的培训。校本课程只有一个课程纲要和一个资源包,如何准确把握就
5
成为一个问题,因此对教师实施课程观的培训是首先必须解决的。
其次是校本课程知识的专业培训。校本课程呈现的学习主题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内容,教师只有深入地学习,才能掌握与实施。因此,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培训,增加实施教师的知识储备是校本课程实施与再开发的重要条件。
为此,在2008——2009年开始实施校本课程时,我们首先组织了《研究方案》的再学习。还请武昌区主管校本课程的专家作了《校本课程实施》的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增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审查与指导委员会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接着又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了解校本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把握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熟悉校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