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选(范文五篇)

2024-03-10 21:35:4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选(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选(范文五篇)》。

第一篇:农村幼儿教师教学用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教师教学用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针对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因语言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幼儿语言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农村幼儿教师语言教学进行了尝试与创新。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教学用语有了一定突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用艺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提高了班级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启迪了幼儿的思维,陶冶了幼儿的情趣。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语问题对策

一、问题与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教师的教学及组织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慢慢吞吞的唱歌型

有些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在教学时常常有意用偏慢的速度讲课,讲幼儿故事也是采用慢慢背书的方式,丝毫没有语气的轻重、快慢之分。同时也要求幼儿“慢慢讲”,以为这样才可以与幼儿沟通,才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的教师在讲故事时,还带着幼儿手口一致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把语言教学当成了认字。

2.高声大叫的呵斥型

部分幼儿老师,因为其本身脾气暴躁,看到孩子顽皮捣蛋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不是春风化雨,谆谆教导的耐心教育,而是动不动扯开嗓门大声训斥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别人。

3.普通话方言混合型

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师,因为本身普通话不标准,所以上课时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是半“官”半“土”——普通话和方言相混杂,使人难以听懂。有些老师根本就不想改变自己,因为她们讲方言已习以为常了,所以认为方言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比普通话更方便,更有生命力。

4.拖泥带水的尾音型

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语言习惯,说话拖拖拉拉,几乎每句话的后面都有尾巴,像“上学了”就成了“上学了哈”,“睡觉了”说成“睡觉了啊”。每句话都带有一个“哈”、“啊”等字。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很不好的习惯用语。

(二)问题分析

1.教师受地区限制,导致语音不准确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普遍带着方言,有很浓厚的地区局限性,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是由来以久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再加上农村幼儿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普通话培训,每天又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带着一个班,缺少与人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发音不准确时也没有人及时予以指导。

2.教师受幼儿影响,形成了不良的语言习惯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时期的幼儿,年龄普遍偏小,说话慢吞吞,稚声稚气,教师在和幼儿进行交流时,语速当然不可过快,否则,幼儿就听不懂你跟他说了什么。但是,教师为了迎合幼儿,长期和幼儿慢吞吞地说话,往往容易形成拖音的毛病。

3.教师自身素质差,不懂得幼儿语言艺术

一些教师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平时又不肯学习,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不听话的孩子,只知道训斥,根本不懂得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引导教育孩子。

基于此,我提出的幼儿教师语言教学是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能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有效的、具有创造性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教学。

二、教学用语的特点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沟通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运用的语言是否合情合理,清楚明了,形象生动。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语言必须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容易接受并乐于表达。它具有以下特点:

㈠ 亲切性:指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容易接受的语言。具体来说教师在使用教学用语时应合理使用形象化语言和借用故事中的语言进行现场教学。

⒈合理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今的孩子,也许是太宠了,也有些实在是非常难调教,因此,空洞的说教对孩子来说就如同过了保质期的药品一样,失去了效用。如孩子上下楼时总喜欢跳、喜欢挤,虽然老师不断提醒孩子:“不要跳,危险”,可效是总是不那么明显,有一天,因为,别的班里的小朋友在午睡,我对孩子们说:“老师看看,谁是能干的孩子,可以让鞋子不发出声音。”说也奇怪,孩子们都静悄悄地上楼了。同样,在放学摆好椅子排队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谁的本领大大的,能让小桌椅不发出碰撞声。”结果,孩子们全都轻手轻脚地放好椅子。所以说语言是非常神奇的。而形象化的语言更是有魔法的语言,每个老师都必须掌握它、运用它。

⒉巧妙运用故事中的语言。故事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达的,所以,听故事是孩子

们提高口语表达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每个孩子最喜欢的是听故事,如何使故事更吸引人、更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首先必须选择适合幼儿的通俗易懂的故事。故事中有生动有趣的情节、有简单易学的角色对话。比如:故事《小羊和狼》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来帮助你”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也就学会了这句最常用的话了。有一次,有一个新生哭哭啼啼的,有个孩子想帮他擦眼泪,可是他去帮他时,却因为心急,不小心打到了新生的鼻子,新生哭得更凶了,通过学了故事之后,孩子们都会说“我来帮助你”,“对不起”等等的日常用语了。

㈡ 趣味性:指教师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注意,幼儿易于并乐于接受。故而教师在教学语言使用上应充分利用儿歌、童谣中的语言。因为儿歌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非常容易掌握。像“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孩子们觉得这种儿歌不用死记硬背,它就像爆米花似的从口中蹦蹦跳跳跑出来。而唱歌的方法就更好了,任何枯燥、单调的语言只要把它变成歌唱出来,语言就有了翅膀,往往几首歌学下来,孩子们口齿也伶俐了,发音也标准了。

㈢ 规范性:指用标准的普通话来和幼儿交流,交流中用语完整、正确、通顺。⒈要以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语言作为教学内容。如认识幼儿感兴趣的各种小动物:小鸡、小鸭、小狗、小羊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物品:枕头、衣服、裤子、桌子、椅子等;还有平常幼儿爱吃的水果:梨子、苹果、香蕉、橘子等;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要做的事:睡觉、起床、洗脸、刷牙、梳头、跳舞、唱歌等。

⒉对于幼儿已经出现的语音语法不规范的倾向,家长和老师只有加强重视,及时纠正,才能使幼儿的语音继续得到健康的发展。若采取掉以轻心,不以为然的态度对待,如幼儿称其父母为“把把、马马”,父母成人却不当一回事,殊不知长期下来对幼儿的语言习惯,口语表达将造成及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成人一经发现幼儿出现不良语音语法等语言习惯是,应及时对其纠正,以免影响今后的语言表达。

三、具体对策

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在由直接感知表象进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念等抽象思维的过程中,语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总是一边通过思维组织语句,一边用语言来表达。由此看来,语言能力的强弱也标志着幼儿思维速度的快慢,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幼儿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必须学会运用语言,因为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录音机、复读机和对讲机。幼儿园教师应非常重视语言教学,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真正使语言教学成为一门艺术。

㈠ 用正常的语速和幼儿交流,形成良好的语速习惯。

大多数人在运用语言和幼儿交流时,为了能理解对方的语意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一边讲一边积极思考对方所讲的内容,因此,语速会直接决定着感知速度,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能用正常的语速和幼儿交流,对于思维水平还不高的幼儿来讲,会促进他们言语中枢高度兴奋并进行快速的思考,思维的敏捷性能从中得到发展。如果一个班的幼儿长期接受语速过慢的教师教学,这个班的幼儿一旦换一个语速较快的老师,就会表现出语言反应缓慢、迟钝,在其他问题的思考上也表现出不紧不慢,久而久之,幼儿就养成了什么事都慢慢讲的习惯,相反,一个长期接受语速正常教师的教学以及日常交流的班级中,幼儿则明显表现出积极兴奋的情绪,对其他问题也表现出敏捷的思维,并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㈡ 用准确、简洁、谐趣、畅顺自然的语言和幼儿交流,切忌粗暴呵斥。

老师的语言必须是纯洁的、完美的、生动活泼的,并具有启发性的,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都是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老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的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给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一言一行都比其他职业的人要求更高,老师的语言绝不能从个人的喜恶、情趣出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戒除粗暴的呵斥,尖刻的挖苦和冷漠的情绪。

㈢ 使用规范性的语言,基本消除方言。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符合国家的要求,老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儿童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老师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气等到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不念错字,避免出现将,‘吃饭’说成‘吃(ci)饭(fang),’‘老师’说成老师(xi)等等。总之,如果老师经常读错字音,说话语病较多,口头禅泛滥,天长日久,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

㈣ 重视口头语言表达,不以认字的方式来学语言。

很多父母会以认得多少字来判断幼儿阅读的能力,用笔划对不对,字形正不正确作为书写的依据。难道我们真的要先掌握拼音法则才能开始阅读吗?一定要先学会笔画才能开始书写吗?其实,幼儿早在能掌握成人语言的许多语言形式 之前,就能够说出让人听得懂的话了。在能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则之前,就能说出句子了,如果真的必须等到幼儿学会了所有传统的笔画原则之后,才开始书写,恐怕他们永远都不会有提笔的机会了。

四、取得效果

㈠ 提高了农村幼儿教师的自信心

以前,教师和幼儿沟通时,语言不准确,有时简单粗暴,没有技术含量,对幼儿的教育不能形成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教师能用标准化的语言和幼儿进行沟通,沟通时讲究技巧,成为善于说话的人,孩子听话了,水平提高了,教师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㈡ 提高了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以前乡村孩子野惯了,大多数晨间、课间活动,都是以放羊式的形式随孩子们疯玩。那样,难免会不时闹出点小小的意外,通过营造故事氛围,孩子们玩起来更加有秩序、有成就感,平时爱淘气的小顽皮也变成了机智聪明的小警察了,老师也就不用手忙脚乱去处理纠纷了。

㈢ 启迪了幼儿的思维,陶冶了幼儿的情趣

语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沟通作用,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发生矛盾,也是没有正确地沟通好,对孩子来就,一点点的生活小经验都是家长和老师传授给他们的,而艺术化语言,讲究的是实用。孩子平时缺少实用的生活经验,而现在的艺术化语言,使他们很快学以致用,幼儿使用了艺术化语言,孩子们的关系也就更和谐,更有趣了。

总之,在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过去,我们的语言教育太过严肃,它只会让师生的精神高度紧张。其实,教师不仅仅是“师”,也应该是“友”,只要我们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关注孩子,那么,我们的语言才会更可爱、可听、充满智慧、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⒈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⒉幼儿教师不可忽视语速问题.罗欣环. 2003.(11)。

⒊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赵琳.2003,(11)。

第二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课改工作,使新课程思想很难落实。针对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六点改进对策。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算机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44―02

1存在的问题

教学观念滞后,没有新的课程意识 实验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以应试教育为指挥棒,为了知识点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应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按预先设计好的填充式实验报告来做实验,就像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如学生人人手拿《实验报告》,安静地坐在实验桌旁,听着教师热情地讲着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讲完让学生做实验,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按照教材或教师事先设定的方案去做,快到下课时,让学生记录几个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学生未参与实验问题的提出,也没有参与从假设到方案设计、从实验现象到结论得出的探究活动过程,还没有对实验结果做出一定的分析、论证、评估等。

这是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的表现,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完全与新课程要求不合拍。更有甚者专做应试的演示实验,很少做兴趣实验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只做重复的氧气、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家庭实验几乎不做,也不采取措施指导学生完成家庭实验,使新课程思想很难落实。

过分强调操作,忽视科学素养培养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学生实验规范操作,已成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通病,值得引起重视。虽然化学是初中学生的启蒙学科,学习化学实验技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规范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设想、分析等方面的训练会被冲淡,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会被分散,他们只能机械地模仿学习,不仅会影响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结论的概括表述等,而且会影响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更会忽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模拟实验为主,忽视思维品质培养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越来越受一些化学教师的青睐,以模拟实验为主,代替化学实验。虽然计算机模拟实验有其形象、生动、直观、经济、方便等特点,但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触觉等学生就无法体验,不能对整个实验形成正确的知觉印象,会在此基础上对概念、理论、性质等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既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耐心、大胆、机警、细心、耐挫折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当然,一些在实验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如高危实验、反应过慢的实验)和大型的化工生产过程可用计算机模拟,但应坚持模拟实验为辅的原则,不能盲目跟风、本末倒置。

配套设施不足,不能保证实验开展 许多学校由于资金、校舍紧张,缺少标准的实验室,还有些学校实验仪器、药品和实验室还是“普室”验收的Ⅰ类、Ⅱ类标准,新课程中创新实验的仪器药品缺口大,使正常的实验教学不能开展,出现“画实验”“讲实验”“背实验”等不良现象。

2改进对策

更新观念,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广大初三化学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学习新课标、新课程,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明确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功能不只是单独地验证知识和结论,还要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素养。明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与旧教材的不同,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学习栏目,把学生动手实验活动融入学习内容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界限,并提出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突破口。

因此,广大教师要明确“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已没有了市场,这就启示大家: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实验教学的功能需要拓展新的内涵,明确探究实验是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本质价值取向,教师要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是对实验探究的功能的理解。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间,开展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培训、新课程教学策略培训,以提高广大教师实验水平以及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种读本、一种范例、一种资源,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像CO2的物理性质,教材上只介绍了一种探究方法,而笔者在备课中整合教参、习题等各种教育资源,使演示实验与探究实验融合。就像CO2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笔者引导学生用四种方法探究,较好地训练了学生创新发散思维能力。若按照教材上内容按部就班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就会受到限制,创新思维就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笔者对【实验6-3】的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刚才我将CO2慢慢倒入放有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性质?

生:燃着的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后熄灭,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师:还说明CO2什么性质?

生: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师:除此,再能用别的实验探究CO2密度比空气大吗?请同学们按照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的探究思路,想一想。

师:(展示并启发)这里有一根小木棍,两端用细线各系了一个一次性纸杯,还有铁架台等仪器。

生1:把两端各系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一次性纸杯的小木棍放在铁架台上并调节平衡,然后给其中一个纸杯倾倒CO2,若纸质杯下沉,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生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可以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还可把课外家庭实验变为课内实验。如学完溶液后,有个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操作简便,需要准备的原料有柠檬酸、小苏打、白糖,一个约能装一斤水的纯净水瓶,并装有凉开水。这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兴趣高涨,当他们喝到自制的汽水后,脸上流露出成功的喜悦。可见,灵活处理教材,挖掘实验教学的潜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遵循?律,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教学又是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那么如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在平时实验中除了注意按照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这一基本探究模式训练外,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步子要小,起点要低,要设计具有引路作用的问题链,使学生进入有效探究状态并顺利完成探究报告。

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笔者设计问题链:1)用眼睛观察蜡烛是什么颜色与状态?2)用鼻子能闻出什么气味?3)切一小片蜡烛放入水中,它沉入水下还是浮在水上?4)点燃蜡烛看火焰是否有亮暗之分?5)用牙签平移通过火焰,看牙签有什么变化?6)把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并缓慢下移,看到烧杯内壁有什么?手感如何?说明什么?7)把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8)用嘴吹灭蜡烛,发现有何物冒出?用火去点燃,能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9)有个别学生的烧杯底部变黑,这是为什么?10)小烧杯罩住火焰一会儿,蜡烛火焰自动熄灭,这是什么原因?

按上述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当学生有了这个探究思路后,逐渐放开手脚,大胆质疑、猜想、假设、实验等,逐步学会探究方法。

创新评价,激励学生追求更好 正确的评价是激励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更好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实验评价方式主要是笔试,笔试主要侧重实验的操作技能和结果考查,很难对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考查,还有探究实验中涉及的科学方法运用、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等因素评价。为了克服笔试这一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发挥评价驱动、激励、调节等作用。笔者创新评价方式,在笔试考查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考查,主要考查计划、实验、解释和交流四个过程。运用两种考查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实验,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更能激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追求更好。

创新制度,发挥实验设施功能 目前,绝大多数初中实验室都是针对教师使用而制定相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学生制定。这种管理制度有待创新,需要建立健全学生借用制度、实验室定期开放制度等制度,发挥实验设施功能,以满足一些学生做有兴趣的实验或课外实验,使学生自主动脑、动手来完成实验“自助餐”,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学习的基地,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想方设法,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调研,加大投入,加强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实验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校长要高度重视,要想方设法多方筹措经费,或采用搬迁、改造等形式,建设标准的实验用房,配齐实验管理人员,为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确保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第三篇: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选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选)

柳剑

《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摘 要

获取幼儿发展的信息是幼儿发展评价的首要环节,幼儿教师作为直接面向儿童的教育工作者,掌握运用观察记录进行幼儿评价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记录法幼儿教师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幼儿的发展,发现幼儿的独特性,同时观察记录的过程也是个案观察的过程,专业成长的过程。关于运用观察记录进行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早已成为国际际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评价幼儿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力图丰富幼儿发展评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评价幼儿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二部分: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了当前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观察记录具有盲目性;观察记录内容主观随意性强;观察记录法运用的效用不高。

第四部分:从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素质和幼儿园提供条件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观察记录法;问题;对策

引 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教育评价中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以及“评价必须是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是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评价幼儿必须以幼儿有关行为和发展变化为前提,因此获取幼儿发展的信息是幼儿发展评价首要环节。

观察记录法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能够在自然的情景中真实的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观察记录着重记录教师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幼儿教师将记录下的儿童和其他人的行为和事件置于一个自然情景之中,能够全面了解行为发生的具体过程,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观察记录法是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的,平时观察所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都是评价幼儿的重要依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 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1.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幼儿教师深入了解幼儿

2.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可以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

(二)相关研究综述

1.观察记录相关概念的研究

国内学者刘俐敏认为随机的观察主要有两种形式:日记描述法和轶事描述 法,日记描述法即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幼儿长期跟踪,进行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的记录幼儿生长和发展的信息;轶事描述法是观察者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评价他们的个性或其他方面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突出的行为情景的观察记录。

在本文论述中,观察记录法主要是指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

2.关于观察记录价值的研究

观察记录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的了解幼儿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从而为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提高,学会在日常教学中反思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观察记录强调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也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3.观察记录法应用现状研究

蔡昱晓在《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里,认为当前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主要有五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目的性;②缺乏过程性;③缺乏递进性;④缺乏客观性;⑤缺乏有效性。强调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并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刘小燕在《幼儿主动性学习中观察记录的使用》里总结了园内老师的一些经验:①记录幼儿塑造的物体时,教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②在区分幼儿的行为和语言方面,教师采用了引号和括号;③教师在记录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类记录,便于节省记录时间,有教师记录前先留出预设问题的空间;教师还采用了摄像记录的方法等经验。

王珏提出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时,教师要抱有欣赏和宽容的心态;在分析幼儿行为时,要持客观和研究的态度,学会从客观的立场看问题。

钱芬提到在幼儿园教研工作管理中,将观察记录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认 为教师要做到:明确近阶段自己所要观察记录的目标;要如实记录,不夸张虚构;教师要做有心人,能敏感地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典型行为,及时记录。

庄爱平认为观察记录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而日益受到幼教界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反映存在着诸多困难,往往望而却步,作者提出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应着重做好“观察、记录、分析、调整”这四项工作。

二、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

观察记录法着重记录教师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幼儿教师将记录下的儿童和其他人的行为和事件置于一个自然环境之中,能够全面了解行为发生的具体过程,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本文的论述中,观察记录法主要是指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观察记录法的认识偏差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等因素影响了观察记录的实效。笔者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对幼儿教师在运用观察记录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观察记录的认识具有盲目性

运用观察记录是为了促进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以及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幼儿园的观察记录目的在于幼儿教师发现并存在的问题,逐步改进教育,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确定观察哪个幼儿,观察幼儿日常发生的什么行为,观察之后怎样去记录幼儿的行为等问题一直困扰幼儿教师如何运用观察记录。

1.对观察记录的目的认识不清

记录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工具。记录是对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反思,“使解读、重温和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而有的教师为了记录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记录而放弃了对幼儿的指导,只是要完成:“我要观察记录”,这本身就违背了观察记录的目的。教师在记录时,有为了寻找记录的行为时教师总想找到幼儿的一些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没有出现时就无事可记了,或是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写记录。

幼儿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并没有意识到做观察记录的最终目的就是了解幼儿,评价幼儿,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时幼儿教师仅仅意识到做完观察记录完成教学任务,只是为了寻找记录的行为时教师总想找到幼儿的一些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没有发现时就无事可记了,或是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写记录。其实,幼儿教师做记录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教学服务,使幼儿教师能够更好的去评价幼儿,了解幼儿。正如“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证明幼儿掌握知识的正确和多少,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或是拓展孩子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32]。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仅是观察者,更重要的还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开展有效的指导和启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对选取的行为存在困惑 3.提炼出的观察目的不恰当

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往往都是针对观察的目的,因此,记录时教师往往都会写上观察目的是什么,但是教师把观察记录当作活动教案来进行对待,经常存在把观察目的和教育活动目标相混淆的现象,把教育活动目标和观察目标等同起来。

例如:观察目的:增强幼儿信任、理解他人的信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幼儿教师直接把教学目标直接等同于观察目的,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关键是通过幼儿的某些行为或者事件,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和进步,而不是直接让幼儿取得进步。教师对幼儿的典型行为观察只能是了解幼儿自信心及自理能力,通过了解幼儿的行为,教师进一步实施教育措施改变幼儿的行为,而非通过一次的轶事记录能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或者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观察记录内容具有主观随意性

幼儿教师在做观察时,需要在自然情景或者专门设计的情境中观察幼儿的行为,在行为发生时或之后不久,客观的对每个行为做出记录和分类,这样才能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是可靠而有效的,才可以运用这些观察记录来获得总体印象,为评价幼儿的行为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信息。

观察记录要求一个个具体情境下的实例,在书面描述中,尽可能保持客观、准确和完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记录的行为能够真实再现当时幼儿行为发生的情景,为教师评价提供准确的材料。但是在记录中,幼儿教师往往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不能完整的记录幼儿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背景,导致在评价的时候缺乏深层次的根据。

1.记录中主观性比较强

第一,幼儿教师用主观印象描述幼儿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幼儿的性别、外貌、家庭环境、社会背景或者是平时幼儿留给老师的印象,往往会影响教师做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观察记录要求应忠实记录所发生的行为、事件。有的观察记录过多的表达了教师对孩子的主观印象,记录的不是孩子的完整行为和事件,而是幼儿某个动作或者一句话,再加上教师主观的评价,比如这样一篇观察实录: “婷婷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积极性、主动性也有了很多提高,今天上午外教教英语的时候,婷婷开始主动举手要求回答外教提出的问题,下课后我主动找到婷婷对她说“今天表现真棒,以后会做的更好的。”

这样的记录无疑是教师粗略的主观印象,教师并没有仔细观察幼儿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或许婷婷父母正好在家里提前教婷婷今天的英语了,或许是婷婷正好对这部分英语内容感兴趣…..幼儿教师在做观察记录时常常把描述性的语言和解释性的语言混淆,不能忠实的记录所发生的事件。

第二,幼儿教师以成人的观点看待孩子发生的事情。有的教师观察记录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只是抓住幼儿的几句话或者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主观的给幼儿贴上标签,而没有结合教学和生活实际去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观察实录:准备上外教课时,小朋友都高兴地座到了小椅子上,邵振州四处观望、绕了一圈后回到座位上。……振州独立意识较弱,做事依赖心理较强,语言发展不完善,做事漫不经心,不愿意与人交流。

幼儿教师往往以成人的观点看待孩子发生的事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回答没有观察到的问题,在没有认真任何一个人都有表现好和表现差的时候,只有在不同背景下多次观察某个幼儿,甚至追踪观察才能有效了解幼儿的行为发展状况。

第三,幼儿教师经常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测的语言。每个记录者都有其自己的背景、经历、兴趣和价值观,在选择记录什么时,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在观察实录中,对事件的描述要尽可能客观、准确,这就意味着要用具体的、非批评性的语言来叙述,而教师要经常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测的语言,如:“伤心、悲哀、愤怒、害羞、自私、固执和懒惰”,“在贴脸谱的活动中,明启能够很好的将脸的图形贴下来,但是都是在老师的催促下才完成,做事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等等,而没有将这些内容表现的行为记录下来,这就是专横的对幼儿提前作出判断,从而影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采取的教学行为。

2.忽略行为发生的过程

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时,教师不自觉地记录下幼儿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行为发生的完整过程,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客观、准确、详细的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够确保观察记录能够提供行为事件发生的完整情景,为评价幼儿提供详细的根据。观察记录要求对事件或者行为作出简短的描述性解释。例如下面的一则观察实录:

今天第一节教育活动是英语课,明明做好上课准备后坐到椅子上,英语老 师新授的内容是几个国家的国旗,其他小朋友在活动中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上显得很活跃,在这 30 分钟内明明先后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话,自己玩,站起来去玩前边小朋友的小椅子,用脚去踢地面,眼睛看地面,老师看他,他还和你玩捉迷藏,在小朋友的后面躲来躲去,就这样一节活动下来。

从上面的记录中发现,在 30 分钟内明明会发生很多行为,在什么情况下明明去踢地面,为什么眼睛一直瞧着地面等等行为的背景因素都没有说明白,只是把一系列的行为、事件进行叠加,而没有详细的、完整的去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及其背景,这样粗浅的记录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该幼儿的信息,更不能为教师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提供有效的依据。

因此我们要全面观察行为的背景、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幼儿的行为和语言、情绪变化(音调、面部表情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同时,客观、准确、具体的记录所观察到的信息也非常重要。

(三)不能有效运用观察记录

1.分析幼儿行为表面化

观察分析就是对观察中幼儿出现的行为进行解释,阐述行为发

生背后的因素。但是幼儿教师在分析时常常不能紧密联系着幼儿行为,将分析泛化、扩大,草率的对幼儿的行为做出正式的结论。有的教师在寻找“为什么幼儿会发生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者对该行为进行尝试性解释时,却不能围绕着“观察实录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中的语言在观察实录中却找不到相应的“行为”事实支撑!

教师在分析时,经常会仅凭一次观察就对幼儿下结论,或者所做的分析与原始记录脱节,分析不是针对前面的原始记录来做,而是将对幼儿固有的看法强加于原始记录之上。例如,“从中可以看出某 某不善交际、语言发展不完善”、“某某不喜欢集体生活也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快乐,眼里只有自己的世界”、“ 某某是个性格倔强、霸占欲强、凡事好用武力解决的孩子”等等。下面是针对同一个事件的两个教师观察记录:

教师甲观察记录:

观察实录:今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边听音乐边拍手打节奏,这时阳阳一下子抱住了小琪琪,小琪琪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阳阳呀”,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阳阳在日常生活不善于沟通,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常常造成其他小伙伴的误会。教师乙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的节拍打节奏、拍手、做律动。这时孙硕阳小朋友突然从后面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小琪琪小朋友,小琪琪顿时神情慌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硕阳呀”,她一边喊着一边使劲的挣脱,可是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后手抓的更紧了,而且还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用力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她们会在生活、游戏、学习中模仿老师、家长的话或动作,在活动中我走过去拉着阳阳的小手问:请问刚才你在做什么呢?她说:“我让琪琪和我一起做动作,她不和我做”。阳阳是想模仿老师的模样去教琪琪动作,这也说明她是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模仿的人,可是由于她在与琪琪交流时没有表达出她的用意,导致和她交流的小朋友产生误会,不能够和她所喜欢的小朋友很好的建立友好的关系。我决定去帮帮她。于是我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应该问问琪琪愿不愿意和她一起做律动,要首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采取行动。现在赶快去告诉琪琪你的想法,并真诚的向她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她会愿意和你教朋友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幼儿一旦面临类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

从这两篇观察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一个事件,但是两个教师所记录的内容却是不同的,同样对幼儿行为的分析也是不同的。教师甲只是将日常对阳阳的印象和阳阳的行为联系起来,却没有针对这次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挖掘原因:为什么沟通不好?是能力的问题还是经验的问题?而教师乙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并且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到该行为发生的原因,能够有效、客观的进行评价幼儿。

2.提出的教育策略空泛

我们在观察中会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行为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这些措施首先是可以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其次是要在不改变现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进行。

很多教师在观察记录中提出的措施大多空泛且没有可行性。例如,教师的措施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字眼“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术课的兴趣”、“以后要加强观察和教育”或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又如一位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对美术课不感兴趣,就写出下面的几点措施:

1、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术课的兴趣。

2、与家长沟通,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3、每次涂色时,教师主动帮助幼儿完成美术作品,克服幼儿急躁心理。

这些用教育观念代替具体教育行为的措施仅仅是说教,而没有具体的行动,没有结合观察的事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说明,没有具体说明使用什么方法,开展怎样的教育活动等等,根本指导不了下一步的行动,没有多少意义。

又如这样的教育措施:“在早操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小朋多投放一些音乐,让他们自己创编动作,打破以往‘教什么跳什么’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措施需要幼儿园整体做出改变,需要和园长进行沟通,并不是教师自己所能决定的,这种不够到位的措施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缺乏可行性。

3.观察记录与教学脱节

基于对幼儿的记录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对幼儿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面对他们所记录和所理解到的幼儿,他们实际中做了什么,怎样回应儿童的兴趣等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行动中去落实,真正满足、促进幼儿的发展。观察者尽可能开放的真实的记录情况,不做判断。

然而研究者观察到:很多教师观察到儿童的行为,做了很好的记录,并且认真对其进行分析,寻找各方面的资料,在记录中也想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老师也试着运用这些办法解决问题,但是一旦发现幼儿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老师就失去了耐心,于是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幼儿的问题照样存在,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有限。幼儿的问题不是立刻就能解决的,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幼儿教师往往缺乏耐心,一旦效果没有立刻显现出来,就放弃了计划好的对策。

四、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对策

(一)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在观察中,“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需要观察什么内容,要始终把观察的内容与所要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

第一,幼儿教师要记录典型的、有价值的行为。

第二,幼儿教师可以观察相对频繁的行为,幼儿普遍存在的行为。

第三,教师也可以将观察对象限定在少数几个幼儿或者某些行为事件中。

2.改善记录方式,提高记录的准确性

观察记录要求在结束观察后,尽快记录下发生的行为事件,这样才能尽可能准确的记录行为事件发生中重要的语言、非语言行为,使轶事记录保持客观、准确、全面。

首先,将现场记录和事后回忆有效结合起来。其次,定人观察就是指将观察限定在少数几个幼儿身上,某段时间内集中观察某个或者某几个幼儿,当问题解决后再转向另外一个幼儿。

最后,将轶事记录和追踪记录结合起来。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教师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追踪记录主要是指针对幼儿的某方面的特点,进行连续记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位教师针对幼儿午睡时经常有孩子尿床的现象进行了专门的追踪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2007 年 12 月 20 日 下午 2:00~2:30 观察实录: “孩子们起床了!”随着老师的一声叫醒服务,孩子们都睁开了朦胧的睡眼,“孩子们快下床去小便”,老师在提醒孩子们,去盥洗间,这时老师发现明明坐在床上一动不动,问她有没有小便,她只是看着老师不出声,老师又提醒了她一次,告诉她不要尿裤子快快去,然后就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了。当老师再回头看她时,发现她站在地上不动,老师问她怎么了,还是不出声,老师走过去后发现,裤子湿湿的,地上一滩水。老师明白了,问她为什么睡醒后不马上去小便?为什么尿裤子了也不说?可这个孩子就是不出声,而且用懦懦眼神看着老师。

观察时间:2007 年 12 月 24 日 下午 2:00~2:30

观察实录: 下午孩子们起床了,所有的小朋友照例去盥洗间去小便,明明小朋友坐在床上,眼巴巴地看着老师,老师发现后问她:“怎么了,去小便啊!”听见老师这么说,幼儿穿上鞋子去了盥洗间。小便后,老师表扬了她:“看,今天表现真好,没有尿裤子,以后都要这样做,睡醒后不用老师提醒,自己穿上鞋子去小便,或大声地告诉老师,那样就更棒了。”幼儿明白的点点头。

观察时间:2007 年 12 月 27 日 下午 2:00~2:30 观察实录: “孩子们,起床了!”老师把孩子们都叫醒并叮嘱幼儿去小便,“老师,我尿裤子了”,老师闻声一看,是明明小朋友站在地上,怯生生的看着老师,“宝贝,没事,尿就尿了吧,老师给你拿裤子换上就没事了。以后不管做了什么事情,都要向今天这样,大声地说出来,老师不会说你的”!

3.明确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确保纪录与评价的客观性

幼儿姓名(年龄)、时间、发生地点、观察目的、观察实录、观察分析。“观察记录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并通过对一些细节的举例来支持评价”观察的是幼儿的言语、动作、表情等行为表现;记录的过程是客观的,没有任何偏见的,真实、完整的记录行为发生的过程;分析是对观察实录中行为的解释,不是固 有偏见的强加;措施是切实可行的。记录保持了儿童的行为和教师的原始印象,保留了事件发生的原始顺序,提供了一种收集信息和发现关键行为的方法,为以后更加系统化的观察提供线索。

观察对象:阳阳 4 岁

观察时间:2007 年 12 月 4 日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

观察记录:一天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的节拍打节奏、拍手、做律动。这时孙硕阳小朋友突然从后面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小琪琪小朋友,小琪琪顿时神情慌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害怕的叫了起来:“老师,你看孙硕阳呀”,她一边喊着一边使劲的挣脱,可是这时阳阳听见琪琪向老师告状了手抓的更紧了,而且还用力的亲了小琪琪一下脸蛋后,用力推开琪琪后赶快跑回自己的座位。

观察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模仿能力较强,她们会在生活、游戏、学习中模仿老师、家长的话或动作,在活动中我走过去拉着阳阳的小手问:请问刚才你在做什么呢?她说:“我让琪琪和我一起做动作,她不和我做”。阳阳是想模仿老师的模样去教琪琪动作,这也说明她是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模仿的人,可是由于她在与琪琪交流时没有表达出她的用意,导致和她交流的小朋友产生误会,不能够和她所喜欢的小朋友很好的建立友谊。我决定去帮帮她。于是我告诉她正确的方法应该问问琪琪愿不愿意和她一起做律动,要首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再采取行动。现在赶快去告诉琪琪你的想法,并真诚的向她道歉说声对不起,我相信她会愿意和你教朋友的。如果我们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指导。面对这样的事情有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幼儿一旦面临突似情况就会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处理。……

推荐专题: 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