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推荐6篇)》。
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姓名:石儒浪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在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实际中存在很严峻的问题,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分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矿产资源、非法、环境、采矿
引言: 矿产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我国虽然矿产丰富、矿种比较齐全,但由于我国的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管理还比较薄弱,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我们要寻求一条合理的道路。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我国现有的矿产。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家探明了大批矿产资源,基本上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矿产开发利用也成绩斐然,我国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我国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产量也已跃居世界前列。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已非常凸现。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多矿产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3、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能力弱。与国外主要矿产资源国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质量很不理想。
4、贫矿多,富矿、易选的矿少。
5、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
6、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严重制约着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7、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区差异性明显。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证采矿,非法采矿:虽然经过多次治理整顿,全国大规模的非法采矿得到基本遏制,但在一些地区,无证采矿问题仍然突出,影响恶劣。有的地方还存在采矿权人越层越界开采、抢夺资源的情况,如有的煤矿、金属矿山,擅自越界开采,破坏井下安全防护系统,造成重大事故。
2、边探边采,以采代探:有的探矿权人,未经审批擅自进行边探边采。有的只有勘查许可证,以勘探之名从事非法采矿活动,牟取暴利,严重地破坏浪费资源。有的甚至在提交勘查报告时,矿产地已失去了应有的开发价值。广西南丹大厂矿区“7.17”特大透水事故中,就存在非法以采代探的问题。
3、越权发证,违法处置:有的省级和省级以下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规定批准权限,违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发证,特别是违法审批颁发油气、海砂勘查、开采许可证,以及未经授权擅自批准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开采矿产资源。有的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对明令停止发证的矿种,照样受理采矿申请并审批发证。有的不依法定程序办事,给不具备办矿资质条件的申请人发证。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权限擅自处置矿业权,擅自承包转让矿业权,从中牟取暴利。有的部门还非法将取得的矿业权转让给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体采矿者。
4、乱采滥挖,大矿小开:非法采矿活动严重破坏浪费资源,即使是一些合法的采矿权人,有些也不遵守规划和经审批的开采方案,不讲科学办矿;有的粗放开发,对共生伴生的综合矿产不去综合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的大型金矿、铝土矿、磷矿、珍贵建材矿区,被众多的小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现象尤其突出,中、低品位的矿石基本都被抛弃,甚至有的富矿也被抛弃。有的大矿经常受到小矿的干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金属矿区,周围盲目地建设了许多小选厂,各种小矿蜂涌而上。
5、重采轻治,破坏环境:点多面广的露天采矿,大量剥离山体植被和土层,引发滑坡泥石流。有的采矿活动造成矿区耕地破坏,污染了地表水体,破坏了地下水系统。有的江河沿岸遍布开采矿洞与小选厂,尾矿乱堆乱放,大量有毒矿渣、矿液排入江河,直接影响流域内群众饮水、农田灌溉,造成部分农田绝产。
6.对某些优势资源的投资过热,过量开采与过量出口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保护性开采的钨、锡、锑、稀土等矿产,长期无节制的过量生产与低价出口,导致优势资源过早、过快耗竭,廉价资源大量流失,资源储备严重不足。
7.矿业内部比例关系失调,找矿滞后于采矿,接替和后备资源不足,严重影响矿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探明储量与开采量的比例失调,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石油、铁、锰、铬、铅、锌、镍、钨、锡、锑、稀土金属、黄金等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甚至逐年下降。另外还有大量低品位资源、非常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职能缺位与错位,也对相当大一部分资源造成严重破坏与浪费。
8.矿山企业经济基础薄弱,自我造血机能差,税负及社会负担重,采矿设备陈旧及安全隐患多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内尚难以完全解决。特别是市场准入制度和矿业财政税收政策的不完善, 资源管理职能的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
9.矿产资源大量开发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尽管近年来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不小的进展, 废弃物排放总量下降,污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矿山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因采矿而占用和损坏的大量土地尚难以大规模复垦,由采矿而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等问题仍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措施
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储量较多;中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切实解决当前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强化环保措施,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坚持立足国内、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加强战略性找 矿勘查,促进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使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强有利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矿产资源:
1、必须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建设是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根本。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地质院校培养的地质专业学生已十分有限,年青有为的地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加强这支队伍的人才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国家向五六十年代一样,制定更加积极优惠的产业政策,向艰苦行业倾斜,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向问题,即使这样短时间也难以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但长期看会有转机,因为长时间以来积累起来的负效应,只能慢慢加以解决。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所有有识之士共同担忧的大问题。
2、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行为,杜绝无证违法开采,对已发现的无证勘查和开采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和取缔;
3、全面查处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行为,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市场;
4、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矿区的专项整顿,重点对襄城南部山体保护区和隆中风景区内采石场,南漳县东巩、巡检的煤矿,保康县马桥镇的磷矿开展专项整顿工作;
5、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
6、坚决纠正矿产资源管理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重点开展对国家工作人员入股或入、控股办矿的专项清查工作。
7、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 认真贯彻中央多次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加以认真的研究;对重要矿产资源“指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力度,对优势矿产开采总量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适度从紧的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主,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2)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3)有效保护稀缺资源,合理调控优势资源生产量和出口量;(4)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有效保护环境;(5)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矿产品供需总量保持平衡;(6)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和规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8、加强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强有力的法律措施,规划我国矿产资源建设,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
9、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从当前的开采、冶炼、加工技术水平出发,按照预测的全球及国内市场需求(数量、质量)综合平衡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取得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争取长期保持优势矿产的战略地位,切实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 保障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会计电算化使财会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能更多地参与管理和决策,从而使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本文说明了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企业 会计电算化 意义 问题 措施
企业会计电算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会计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及分析。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对推动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会计数据处理量也大大增加。这其中不仅包含传统的财务核算,还包含规划未来、参与经济决策。而企业会计电算化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供并运用信息来干预生产,推动企业经营和参与企业决策,从而转变其工作重点。
1.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我国会计电算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80年代不可能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选择一些既急待提高效率又可望以较少投入而获得成功的单项作为突破口。因此,1988年会计界就提出会计电算化的倡议,财政部1994年还提出15年实现会计电算化的目标,即到2000年全国40-6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2010年全国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直到现在全国的企业基本已全部实现了会计电算化。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企业实时成本控制。会计电算化消除了企业购买、构建和维护会计设施及应用程序的需要。企业根据需要通过互联网便可以及时了解成本的状况,随时掌握企业的盈利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第二,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实施实时跟踪。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利于企业财会的随时记账、查询及报表,企业财务管理协同有序的信息共享特点,使企业会计的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企业随时跟踪企业发展资金的运转情况。第三,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企业财务处理的便捷化。会计电算化强大的报表功能,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科学管理和日常记账业务的同步进行,便捷适用。通过电算化运行,企业可以自动处理反馈和安全运行企业资金流量状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第四,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企业会计电算化,借助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进行安全有效地网上运行,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便于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2.1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不健全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不仅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会计的组织方式,使得手工会计长期形成的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少内容不再适用。而有些企业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控制制度,甚至就没有制定针对会计电算化相关制度,将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数据的输入与修改、软件的输入与修改交给同一个人完成,大大增加了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些企业为了加强控制,不是从会计电算化入手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保留了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的大部分会计资料,甩账率始终难以提高,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的优越性。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没有及时制定一套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会计账套备份和清理不规范,会计资料归档不及时,当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很容易造成会计数据的丢失。
2.2会计软件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的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和特点,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差异,给用户带来不便。如现在的用友软件或金蝶软件等。由于财务人员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会计软件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负担起对用户单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初始建账等方面的责任。也就是说,销售的数量和范围越大,需要服务的对象和范围也就随之提高。这种软件不兼容性的结果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2.3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信息系统和财务软件逐步替代了手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网络的开放环境以及会计自身的工作特点,使得会计电算化面临着诸多风险的威胁。
首先是网络环境带来的风险:在网络环境中,会计逐步发展成为网络化的管理型信息系统,使得信息共享、协同办公、远程控制成为实现,同时还提供了银行等很多工作上的便利。这就很容易使的黑客、计算机木马病毒的侵入。其次,数据储存也有风险:主要表现为磁性介质损坏,对环境要求较高,存在着数据毁坏、丢失的危险;磁性介质易被删除和修改,且可以不留痕迹,难以被人察觉,这就为数据的舞弊和伪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4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会计软件系统设计者都在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丢失或错误的出现,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防范意识不强,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毒和黑客的侵入,而突遇断电,也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2.5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当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才都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财务知识,还需要熟悉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尤其是财务系统管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更需要较强的财务知识水平、全面熟悉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运作模式、运作过程。而现阶段复合型人才(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难题。
3.解决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会计电算化有关制度
建立健全利于会计电算化的相关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制定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以及自己所处行业等因素。第二、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实施会计电算化,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充分发挥电算化的优势。建立制度时应遵循如下原则: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安全、保密原则,内部防范原则。第三,完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应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时制定一套适合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其次,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对会计账套的备份准备双备份。最后要明确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3.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系统管理
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只享有操作权限,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要检查,设置多级保密措施,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所有这些都是制定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第一,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会计电算化增加了新的会计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会计工作职能。为此我们应根据企业实际和工作需要增设电算化岗位,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大前提下,设置合理、交叉的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推行岗位责任制,明晰各岗位的权责范围。第二,加强安全管理与操作管理:首先,对硬件设备的管理。维持好机房的温度和环境、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保持设备的整洁,其次,对软件的管理。要选择可靠性高、售后服务好的财务软件;建立严格明确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授权制度;最后,加强操作管理。制定机房管理规则,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入和非法操作;办公电脑做到专机专用,严禁上网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第三,建立建全严格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资料及时存档。其次,建立存储介质的定期检查、备份制度,至少保持双备份。同时注意做好防潮、防尘、防磁等工作。最后,加强档案数据的安全保密工作,防止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或删除。第四,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学习和培训,完善、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让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常识、软件的全部功能、操作方法及常见的故障预防,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
3.3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
由于会计主体的差异,计算机硬件配备与布局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结构的不同,应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划及具体惰况有效地配置适用本单位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购买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会计软件的特点是否与单位业务相符;会计软件信息处理流程是否符合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要求。
3.4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要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求财会人员对计算机和财务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掌握比较扎实的管理知识,根据本单位的自身特点,利用电算化会计的特点,为单位预测、决策和控制等管理工作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进行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电算化的观念、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结束语:
企业会计电算化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为财务人员提供了众多机遇,因此,企业应正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维.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与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陈新.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3]唐亮,许诺.浅议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网络财富,2009,(7).[4]张长海.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集体经济?财务管理,2008,(9).(作者单位:重庆五矿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
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浅析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三、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对策:针对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可以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政府支出结构三个环节入手,并通过多种可选择的途径来实施。初次分配环节,可选择减少企业营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相应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产业间不合理的劳动者报酬。二次分配可扩展社会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企业,特别是政府负担的水平;减少政府向国有企业的资本转移,增加向居民的经常转移;调整非生产税税制,增加对居民的直接货币性补贴。政府支出调整环节,主要是增加政府消费中的实物转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针对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二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制定调节政策;三是从严规范个人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并依法实施分配行为全社会全过程的监督。
2.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三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
3.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分配工具,调节区域、城乡、阶层、群体间的分配差距,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法律安排,以约束各层次主体的分配行为。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针对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的问题
1)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分配行为调节政府间、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的分配差距。一是通过完善税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财力用于区域、城乡、事业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转移支付财力比例。
2)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建立政府社会保障与公民商业保险协调机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法人、个人三方面来源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险种的费基费率,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对象支付水平与在职职工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为不断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住房、取暖、就学救助体系,并作为保障内容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从机制上避免因灾因病沦为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2010-01-10 09:12来源:热点中国 作者:admin
浅析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摘 要】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农村经济的保护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农业保险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为何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农村中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得让人如意呢?本文就是通过对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在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字】农业保险 法律依据 保险意识 制度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产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所占比例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甚至没有涉及。但是单一的救助渠道并不能满足救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的农业保险就是指保险人对于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损害农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业务。它主要的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保险、蔬菜保险等等。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农业保险是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之初的快速发展,也有商业化运作的萎靡滑坡。因此,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是充满艰辛和荆棘。就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82—1992年)。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保险业务的全面恢复,198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点办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的范围内实行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这一时期,由于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各公司对农业保险成本和赢利考虑较少,所以,这使得农业保险业得到了很快速的发展。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费用收入就从23万上升到8.17亿元,年均递增超过120%。
2、农业保险的萎靡时期(1993—2003年)。
1992年以后。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的削减,尤其是在1994年随着市场化体制转轨的进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与商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因此,各大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取消了农业保险,使得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特别是2003年,中国人保在香港上市之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业保险,这就使农业保险的发展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
3、升温阶段中也困难重重(2004年至今)
由于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不断升温,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终结,农业保险对“三农“的保护伞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政策性保险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这一段时间,根据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措施的指导,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取名为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不仅是我国探索农业保险制度的开端,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端。虽说是新的开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升温阶段的它也是困难重重。
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业保险的需求是多向的。从政府方面来说,政府需要一种更好的途径来解决受灾农户因灾返贫的现象,而农业保险就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从保险公司来说,当前中国的财产保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城市市场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发展新的市场就成为广大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随着国家对“三农”产业的投入,农村市场就成为广大的保险公司的开发对象。从农民方面来说,农业保险一项保障农民利益,解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三赢”的保险项目,为何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呢?
1、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以及政府政策的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保险的问题。我国的《保险法》实质上是一部商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而我国的农业保险大多数是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同时在农业保险的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农业保险中的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等问题都得不到落实。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除少了一部法律的规范之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是不够的,比如说,政府补贴制度的不健全,农业保险除了免除了营业税之外,其他方面与商业保险一样,国家还没有一套政策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2、保险费用过高、农民收入过低,保险意识不强。
虽然经过了几次改革,农业保险的费用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同时政府的费用补贴也进入了这个系统。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些费用都是偏高的。这个问题就要从农民的收入问题来谈了。农民一年的收入主要是种植业和家里家禽的养殖,而我们知道,农民每家每户的种植业的面积是根据家里的人数来获得的,面积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只是能够基本解决全家一年的温饱问题而已,那为什么还要花钱去买保险呢?同时,农民的保险意识也是很薄弱的,农民安于现状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脑子根深蒂固了。他们会认为,收成不好就抱怨一下老天爷,接下来就没有任何举动,守着这些仅有的粮食过完这一年。
3、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着很多的技术性的障碍:①保险责任的确定和保险费的确定都比较困难。②定损理赔难度很大。由于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的价格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赔款应该要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市价来计算,而此时农作物或畜牧产品往往还没有成熟或者是在成长中,很难估算出市价是多少,于是就很难界定定损赔偿的问题。③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预期利益,而这些农业保险的标的物的生长和饲养大多是取决于保险人的管理和精心照顾与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很难分辨是不是由于人为的原因。
三、针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
1、加强农业保险法制建设,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
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尽快总结各地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经验,制定和颁布我国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保险责任及国家对农险的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作出规定。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使农业保险发展有法可依。在全国性农业保险法出台之前,各地政府也可以试行制订地方法律法规,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进程,从而保证农业保险的有序进行。在农业保险的自愿原则上,要真正想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和农业的“定心丸”和“稳压器”,就很有必要让农业保险成为一种强制险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
2、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
在灾害面前如何使农民经济利益不遭受重大损失,农业保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合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必要措施,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保意识,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镇村干部和保险公司应深入农村中去,一边开展形象生动的宣传活动,以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险的有效需求;一边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以提供出供需适路的农险险种,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保险费率。对于农民投保自筹缴费,可以尝试将农业保险与农业补助资金联系起来,还可以从保险理赔或救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出来“以险养险”,增加农业保险保费的筹资渠道。
3、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成为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由国家组建政策性农险机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监督管理基层农险机构,并作为最后保险人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民政部门、地方政府采取自办或与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合办的形式建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此外还应允许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但要接受中国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导和资金帮助,其经营行为必须符合农险经营的有关政策和规范。同时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农业保险技术的问题的关注,保险责任和保险费用的界定,定损赔偿的界定,都可以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不仅可以让保险公司有了执行的依据,同时也让广大投保人有了正当获得利益的依据。
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基础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甚至国家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保护农业保险的发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要看到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就更加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问题,农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保护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农业保险的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广大农民的参与下,商业保险公司的支持下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加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推荐专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