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2024-01-08 22:10:0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与我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他们那里,六年级学生读的功课才相当于我们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那里,课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简直像是在做游戏。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和科技进步,得诺贝尔奖。这些现象曾让我们疑惑不解。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在做中学”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些他们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所以,对学生来说,知识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活画面,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第二篇:《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

全书共26章,杜威将前24章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第一部分:从非正式教育谈到教育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应指出了当代教育的严重缺陷并指出改革的方向。第二部分:阐述了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指出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的意义。并借助对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论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与优越性。在这部分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第三部分:用实用主义哲学来理顺长期以来纯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作与休闲,个人与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以新的解释。

在书中杜威大胆的批判了一些传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批判斯宾塞:“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教育的准备说。指出这种学说强调把人所需要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力的儿童叫他们痛苦的陷入谜团。乃是满足成人的需要而实于儿童的虐。”批判黑格尔和福禄贝尔:“他们把教育理解成展开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秉承着绝对纯全的理性。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向外的展开。传统教育外铄的力量,开展说注重由内向外的发展。两者显然不同。不过,开展所指的并不是继续不断的生活或者生长而是将一种神秘难测的理性展开作为教育,实际上这种学说仅仅是成教育的变种,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而且开发天性交给成人生活做准备更加虚幻莫测。”批判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等人认为人们禀赋着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智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心智的事体。实际上,人没有这种假定存在的而且彼此分割的心力。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的抽象的训练记忆力和思维力,正好像空着肚子训练消化力那样荒唐。”批判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心理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他们观念的学说。杜威认为这说学说忽略了儿童潜在动力和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索知识,却把他们看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容器。”

全书第四章的讲述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即生长。也是我读这本书之后理解最深刻的一个点。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生长论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杜威详细阐述了生长的首要条件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类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延长婴幼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的进步。

杜威首先讨论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意义,从能量和潜力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未成熟状态的积极方面,“把能量理解为一种能力,把潜力理解为势力。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即发展的能力。”

杜威认为,不能用比较的观点,而应该用绝对的观点来看,未成熟状态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从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出发,由此他提出了理解未成熟主体的两个特征:依赖性和可塑性。

接下来杜威阐述了生长的表现,既是习惯。而习惯从可塑性中来。

彻底的无依无靠的依赖,“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他把动物的幼兽和人类的婴儿的'能力进行比较,指出婴儿具有动物幼兽所没有的社会能力。儿童具有头等的社交能力,灵活而敏感,无力注意自然界反而强化了他们对成人行为的关注和兴趣。可以说“儿童生来的机制和冲动都有助于敏捷的社会反应。”依赖性是一种力量而非软弱,而且是相互的。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的能力,就构成了可塑性。杜威认为可塑性“乃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他与小鸡孵出后几个小时就学会啄食与婴儿出生六个月通过尝试性反应才学会抓东西作比,指出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并根据情况作出种种因素的联合。能发展方法,应用到其他情境,开辟前进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可塑性,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执行的技能,或工作效率,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杜威解释了适应的概念,他认为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不能把习惯仅仅看作是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从而不能将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适应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为机体内部发生变化提供的目的和标准的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的话,那么习惯就是被打与环境保持一致,积极机体变化而忽视了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适应,可以称之为迁就,以区别于主动的适应。 主动的适应是持久的适应或是适应平衡,给我们提供一种背景,以备以后调整自己以应对新环境。杜威总结说“所谓适应,即是完美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自己活动的适应。”他以野蛮部落和文明人对荒漠的应对为例,指出野蛮人顺应环境,习以为常,而文明人则是改造环境。

人们常常把教育解释为获得能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这个定义表明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个定义中的所谓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 的意义上来理解。如果我们把习惯仅仅看作机体内部引起的变化,而忽视这种变化在于造成环境中以后许多变化的能力,就会把“适应”看作与环境一致,正如一块蜡依照印章一样。环境被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这种固定性为有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提供目的和标准;所谓适应不过是使我们自己切合外部环境的这种固定性。如果把习惯看作“习以为常”, 确实是比较被动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周围环境--习惯于我们的衣服、我们的鞋子和手套;习惯于相当稳定的气候;习惯于我们的日常朋友等等,这些都含有被动的 性质。和环境保持一致,在有机体内引起变化,而不问改变周围环境的能力,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显著特点。我们不能把这种适应(不妨称之为迁就,以别于主动的 适应)的特点转到主动利用周围环境的习惯,除此以外,“习以为常”有两个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第一个特征是,我们首先通过使用事物而习惯于这些事物。

简单的说杜威关于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某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个时代给予儿童的活动指导,这个吵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积累运动,就是生长的含义。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所谓未成熟状态是指生长的可能性和生长的潜力。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的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积极的和建设的方面,是理解未成熟状态的可能性的主要特征即可依赖性和可塑性。人的依赖性不是完全的依赖和寄生,因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具有社会的能力依赖是伴随着能力的成长。而塑造性就是认为了生长而有的特殊的适应能力发展它主要地从从经验中学习能力从经验中保持可以用来对付以后情境中的困难的力量。可属性就是以从前的经验的结果为基础。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保存儿童天性,出儿童天性外,别的都要通过训练搞掉。保存儿童天性但是阻止他们扰乱,胡闹,干蠢事。保存儿童天性,并且正是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用知识把儿童天性武装起来。

杜威是美国极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对“传统教育”,批评“传统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表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张。但从整体来讲,他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实用主义教育学同我们中国学生所亲身经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是根本不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专著,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因为儿童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听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关的教条,绝谈不到积极自觉、爱好、兴趣,更不能自由探索和启发智慧。这一点我身有感触,有时课堂上无论我怎样投入的去讲、反复讲,可是还是有学生不会做,还是有学生不注意听讲,显然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这种忽视学生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微小的。

杜威说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这恰恰与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处,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上我有意识的把这些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知识多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实验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活动时开动大脑,运用观察和推测、实验和分析、比较和判断,使他们的.手足耳目和头脑等身体器官,成为智慧的源泉。实践证明适当的放手有时课堂会更活跃,学生的思维会更灵活。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新知,学生的记忆往往更深刻。教师千万不要怕耽误时间。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他不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给我们的教育实践以无穷的指导和力量,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

推荐专题: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