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特殊家庭成长计划(范文五篇)

2024-01-08 22:09:4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殊家庭成长计划(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殊家庭成长计划(范文五篇)》。

第一篇:特殊学生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第二篇:特殊学生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班级同学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班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落后同学提高学习积极性,本班针对本专业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

二、帮扶人员:

班上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

三、帮扶对象:

班上仍有未通过课程的同学

四、帮扶对象基本情况

1、学习上,一些同学自进入大学以来,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经常出现旷课的现象;自大一以来每学期都有挂科的现象,最多一次挂七科,至今大一的课程还未补考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由于每次考试都未认真准备,到目前大学英语四级还未通过;

2、思想上,上进心不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生活上,懒散怠慢,大部分时间用于玩网络游戏,时常有外出游戏通宵的情况;对待除游戏以外的事务,缺乏兴趣和热情,积极性很低;

4、其他方面,很少参加学院活动和社会实践,没加入任何学院社团。

五、帮扶措施

1、学习上:以积极督导和帮助为主,及时掌握该同学的学习和到课情况,努力帮助该同学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学习辅导,督促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督导其准时到课;帮助该同学制度每个月的.英语学习计划,并及时进行督导;

2、思想上:以积极教育和交流为主,及时掌握该同学的思想状

况和心理状况,引导该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每周进行两次以上的交流谈心,给予必要的指导,用名人的成功经历来予以激励,树立“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

3、生活上:以激励和引导为主,帮助其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利用与该同学同寝室的便利,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其发现除游戏以外生活中的乐趣,并不断激励该同学多参加集体和学院活动;

4、其他方面:以获得创新创业学分为诱饵,积极鼓励该同学和成绩较好的同学一起参加学员活动和社会实践;争取获得周围的朋友的配合,并对朋友提出共同帮扶的措施方法。

5、建立帮扶日记,对帮扶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记录该同学的进步情况;

六、帮扶的预期目标

1、学习上: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学习主动性和执行力有了提高,到课率也提高了,挂科科目减少,并能补考通过,不出现考试舞弊现象;英语的听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顺利通过四级;

2、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养成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事不拖拉,克服一些懒惰的行为,并且自制力有所提高,面对其他同学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4、其他方面:积极参加学院活动和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这次帮扶活动,希望班上党员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学习上、思想上、生活上以及其他方面帮助该同学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篇:特殊家庭总结报告

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报告

高台县第二中学 郑长喜

【摘要】:“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指“生活在与正常家庭有比较明显区别的家庭的学生 ”。是指那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外出人口留守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娇惯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了许多新的令人深思的问题,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因此如何找到适合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对策,帮助这些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作为教育第一线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词】:特殊家庭 学生教育 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的转变,外出务工人员剧增,离婚率快速上升,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名目繁杂的疾病困扰,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产生了诸如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新的特殊家庭学生,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并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出现的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作为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责任,深入理解素质教育观念的内涵,在提高素养的同时,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特殊家庭的存在与增多,使教育滞后,对孩子成长影深远。如何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渗透,形成互补,真正营造开放的、支持的、和谐的、立足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引领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促使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可持续发展。

(一)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较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 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民政部2013年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190多万对夫妇离婚,比前一年增加了12万8千对(7%)。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不能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同时拥有双亲的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悲欢离合的滋味,其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影响了孩子正常健康成长。所以,开发特殊家庭学生的情感优势智能,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特殊家庭学生是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有着特殊性,如何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要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多元智能,多元智能对每一个人来说不是均衡发展的,而是有强势、中势、弱势不同程度的,如何开发和强化优势智能、改善和转化弱势智能,使特殊家庭学生的多元智能协调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研究和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有效实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因材施教开辟有效途径,使特殊家庭学生的智慧、情感、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成才。

(三)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学生群体中,特殊家庭学生往往言寡语少,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大引人注意。其实这些孩子也跟其他学生一样盼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常处于压抑之中,他们的性格常处于内向状态,他们惧怕交往,但渴望交往,而实际上得不到正常交往,为此,经常处于的苦恼之中,失落离群感和心理压抑感阻滞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更好的引导特殊家庭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如果能够引导特殊家庭的孩子如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认识和找准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并积极实践和发展,他的个性潜能便会极大地得到释放(开发),并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强化,从而成为优势个体。

二、课题基本概念界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基本概念界定

“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来说的,指"生活在与正常家庭有比较明显区别的家庭的学生 "。是指那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外出人口留守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娇惯家庭、特困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

(二)研究课题研究的内容 1.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2.特殊家庭学生的家庭类别及其对学生的影响。3.特殊家庭学生的个案调查分析。4.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5.开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特殊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性资料;

2.教育学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教育学理论依据;

3.教育必须适应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的规律的理论。4.包容理论、激励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在家校有效沟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实践依据:

1.社会变迁异常迅速,两代人的差异不断增大,相互理解、学习、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

2.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家长要想克服溺爱、娇惯等违背教育要求的做法,代之以科学的培养教育,需要适当方式的可行性强的针对性培训;

3.“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社会现象,使家庭教育指导日益成为家长的迫切需求,但家长同时面临着如何应对快节奏生活、工作和有效获取育子技能的尴尬局面,素质教育观念的有效传播成为当务之急;

4.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指导家长构建学习型家庭是“以德育人,为国教子”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5.科研兴校,力求使每一位教师成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声誉,办好一方教育的现实需要。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有的解决方法和策略。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指导我们有效的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教育。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特殊家庭学生教育” 的教育模式,并能对其它学样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使更多的特殊家庭学生能像正常家庭学生一样,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五、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它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有序地推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运用相结合。

2.实效性原则

要求课题研究规范科学,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均与实验课题相结合,实行“个案分析——问题发现——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研究小结”的反馈机制,突出过程性实验,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合作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整体推进的目的。4.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作用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办法。

5.灵活性原则

任何经验都有其认知或实践的局限性,对待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策略,我们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观念,反对教条主义。我们要灵活的推广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因地制宜的策略创新,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六、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思想、行为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教育方法与管理策略,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现状及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认知程度,以及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的心理、行为表现,根据个案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探索,总结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科水平,另一方面是能让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1)围绕课题,强化教师培训工作 一方面,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理化依据和设计意图的学习,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一点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自身的职责,认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增强课题组成员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也大力营造教研氛围,加大对课题研究的考查考核力度,确立“科研兴校”的办法目标,全面调动教科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积极投身教研的积极性。

(2)组织调查,分析归纳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如: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师生心语、爱心日记等。从中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思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3)精心安排,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第一步,全面启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现状,研究思路,采取的措施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步,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从个案分析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事实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

第三步,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能对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转化,总结出有指导性的经验,并能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论文或总结与其它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第四步,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讨的基础上,总结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便于他人学习运用,并能在全校及至其它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特殊家庭学生研究”的文章和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之上。

2.调查研究法:调查“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家庭组成现状,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综合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事实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结果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主要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发展及变化情况,寻求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课题组为特殊需要家庭学生建立档案,及时记录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发展历程。

5.经验总结法:分析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实践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重视教育实践及其经验的多样性,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更好地指导特殊家庭问题学生的防治工作。

七、应用价值

1.“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营造了良好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申报“春蕾女童”救助、“爱心基金”帮扶等活动,让行政部门提高了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认识,“两报到三反馈”方案的实施,更是让社区也参与到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行列中。引起社会强烈的关注。为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争取到良好的社会环境。

2.“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提高了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学校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认可程度、教育态度大有改观,学校机构设臵齐全,专业教师配备到位,教育措施有效可行,过程材料记录详实,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3.“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转变了家庭教育的理念,让家长清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怎样去和孩子交流,如何才能取得家校教育的合力,使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4.“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学生人格,也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尤其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不同的特殊家庭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同。同时,在课题的研究中,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5.“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特殊家庭的学生都能和一般家庭的学生一样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点,体现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特殊家庭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八、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2012年4月—2014年6月),依据研究内容分四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实验总结阶段、评审推广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4—2012.5)

1.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及省内外对与该课题相关的实施参考材料;

2.成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建立课题资料档案。

(二)实施阶段(2012.6—2014.1)按实施方案进行四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全面启动“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重点研究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现状、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及表现,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二轮:重点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访谈,并写好访谈记录,进行个案分析,写好特殊家庭学生个案教育案例,并展开社会调查,归纳特殊家庭存在的类型及对学生的影响。分类总结教育途径和方法。

第三轮:总结研究经验,形成教育案例集和论文,并进行特殊学生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整理研究背资料,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论文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

第四轮:重点对总结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防止教育效果的反弹,并对教育的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写出全面的总结报告,形成较为成熟的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及策略,便于他人学习运用。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4.1—2014.4)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选编论文及经验总结集、教育案例集;

2.完成课题总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4.完成课题评审申报工作。

第四阶段:评审推广应用阶段(2014.4—2014.6)进行《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评审及经验推广。

九、保障措施

开展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是我校加快实现教育均衡、教育现代化的一件大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1.课题组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和措施,保证了课题的顺利、按时、优质完成。

2.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选择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学校要求双周三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组长负责,落实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情况。

3.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优化整合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等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师学习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研组、年级组等各级研修,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

4.加强宣传,促进交流。以年级组、班级为单位,构建了特殊家庭学生管理的共同体。教师撰写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日记或随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组织交流。教师的优秀教育案例或论文以及教师读后推荐的好文章及时推荐给学校教研机构,并整理成文集供教师们阅读、学习、研讨。

5.建立评价、检查制度,创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建立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的相关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师德和学生管理情况的测评制度。学校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了解课题开展情况,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检查。

6.学校筹措并保障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必要经费,专项用于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金保障。

7.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探索了较为可行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和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在一定层面初步解决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功能的变革,使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初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我校教育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研究的收获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一)理论成果

通过调查、分析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研究总结出了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1.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

(1)城镇中学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相对较好,有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制度健全,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师配备齐全),过程性材料丰富,具体活动记载详实,活动也开展的丰富多彩,比如我县的城关初中、高台三中,就实行特殊学生包挂制度,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实行跟踪管理,从生活、学习、品德、习惯、及家庭表现都有详细的记录。特别是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开展的较为正常。

(2)农村初中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搞的马马虎虎,机构设臵齐全,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都有,计划总结安排充实,也配备有心理咨询老师,但不过是兼职的,活动也开展的较丰富,但不是专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都是搭车搞,而且最突出的特点是前紧后松,有的只是搞形式应付检查而已,开校时安排的较丰满,但结果却很骨干,效果不佳,后半学期因课程紧张,在考试的压力下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也就不了了之,成了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了。

(3)小学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是做的最不好的,因为成绩的关系,老师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更严重,特别是领导不重视,尤其农村学校,把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全部归给家庭,在与小学老师的交谈中,他们对待特殊家庭的学生,最多是把监护人叫来交流交流,或者是进行家访,这就是做的最好的了,学校根本拿不出好的办法,也没有整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因此成为教育的一大缺失。在小学教育不好,送到初中肯定不是牛皮癣就是定时炸弹,给初中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造成困难。

2.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1)自叹自怨,命运多舛

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留守儿童中的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因为自身的家庭因素,总觉得低人一等,怨天尤人,自叹自怨,灰心丧气。有时本来说话者无意,而听话者有心,老把不利的因素、事情往自己的遭遇上联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这种自卑的心理,对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自家庭的关心和心理疏导缺乏,易引发精神抑郁症状,进而由心理障碍导致生理疾病。

(2)自高自大,唯我独尊

独生子女家庭、富有家庭、重组家庭中的个别孩子、留守儿童中无人监管的孩子身上表现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这些孩子在群体中,常常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常常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目无他人,不谦虚、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们的意见。这种情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教师一定要留意特殊家庭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3)不分良莠,病态追求

从众心理已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尤其在特殊家庭的学生中表现的较为严重,甚至成为一种病态。具体表现在:一是所谓“潮”,他们对当今流行的东西,都不加分析地去追求,并冠以“酷毕了”,“帅呆了”。崇拜明星,着奇装异服,烫染彩色头发,理剪奇怪发式。热衷上网聊天。喝酒、抽烟,拉帮结派。二是“比”,大到名牌服装,小到吃喝“过寿”,甚至比到谈情说爱。三是“怪”,留长发,穿花衣,戴首饰,可怜的一个耳朵被打上六七个耳钉,伤痕累累。痴迷程度,不言而喻。这些表现似乎“前卫”,实质上则是缺乏理性,抛弃自我的无为表现。

(4)执拗偏激,口是心非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进入青春叛逆的第一个高峰期,有些学生表现的弱些,有些则表现的很强烈,做为正常家庭的学生,经过家长的讲解,亲和,感化,很快就能度过危险,但作为特殊家庭的学生,因得不到正常正确的教育而形成偏激执拗的性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师越不让我做我越做”,“家长越阻止我越变本加厉”,总要反其道而行之。看待问题总是以偏概全,看到的是事物的阴暗面,看不到阳光的东西。看到云彩,想的是暴风骤雨;看到摩擦,想的是世界大战。有时甚至参与到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摇旗呐喊,唯恐天下不乱。在老师长辈面前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没有做人的道德底线。

3.特殊家庭学生行为、行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1)是亲情缺乏,心理失衡。

从调查统计显示,85%的特殊家庭学生有“想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的想法,26%的特殊家庭学生有“想念和父母在一起的生活”。但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特殊家庭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就容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2)是习惯不良,学习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家庭的特殊,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所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特殊家庭学生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学习成绩在平均线以下。

(3)是教育单一,安全难保。

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与一般家庭监护人不同,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特殊家庭学生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不易及时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特殊家庭学生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4)是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富裕家庭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已经产生厌学情绪,认为不读书同样能挣钱,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5)是特殊家庭学生违法犯罪率逐渐上升。

县政法部门的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县发生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参与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在这些未成年人中,特殊家庭学生参与的也呈上升趋势。

4.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称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体”为“特殊家庭学生”,首先就与家庭的特殊有直接关联。对他们的教育与监护,变成非正常监护,不是爷爷奶奶、就是外公外婆,甚至是其它亲戚,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孩子在家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特殊家庭学生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特殊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学校是肩负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在整个受教育者中毕竟还是少数,有“特殊家庭学生”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特殊家庭学生的监护人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会教育的缺乏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精辟地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充分表明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教育是个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特殊家庭学生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发展,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社会教育的缺乏严重削弱了社会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理想”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5.解决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初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其实它牵涉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我们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的对策。(1)政府方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一是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保证特殊家庭学生能上起学有学上。二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特殊家庭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合理流动,采取配套措施,让农民工进行城市的同时,能接受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并能接受就该接受的教育。四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在农村实施合班并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学校成立相应的教学机构,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五是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加大补助覆盖面,让更多的特殊家庭学生享受到补助政策,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这对特殊家庭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2)家庭方面

家庭是一个人尤其是儿童少年成长发展的必要也是关键环境,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方面有任何机构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作为特殊家庭学生的父母来说,首先要转变认识观念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抛家别业在外,打工挣钱,供子女的吃好穿暖,让他们有学上就尽到了一个做父母应尽的义务,代而取之的是,不仅要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应经常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的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如果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代为监护,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

(3)学校方面

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应是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学生,除两个假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单纯的智力素质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第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充分利用期中、期末考试后家长特别想知道孩子成绩的机会,集中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第三,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氛围。第四,细化班主任老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管理,要求对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多接近他们,并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温暖的家,建立“亲情导师制度”,让特殊家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情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第五,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建立起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监测制度,建立特殊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安排专门老师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近几年在我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下,我县中小学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各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中学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使这一教育主体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显现出它的作用。第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育人,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校讯通业务,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第七,充分发挥团队阵地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就是一个家。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让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使他们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八,坚持“两报到,三反馈”活动持之以恒,提升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效果,通过“两报到三反馈”取得家庭、社区、学校三方面的联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⑷社会方面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仅依靠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就当前我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或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以及学校,共同构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如今在我县,城镇社区、乡村在县妇联牵头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这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还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多争取一些社会救助项目,比如“希望工程”、“春蕾女童”“爱心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解决特殊家庭的经济负担,保证特殊家庭学生能够正常入学。

(二)特殊家庭学生的转变效果

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成长环境大为改善。一是近年社会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呼吁关心特殊家庭学生,已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纳入学校、社区的议事日程,已逐渐形成有利于特殊家庭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如今我县各小学已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县妇联牵头下在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特殊家庭学生校内外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二是特殊家庭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通过班主任老师和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特殊家庭学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好转。特别是问题学生中,特殊家庭的学生人员明显减少,部分问题学生,在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共同教育之下得以转化,比如我校九年级特殊家庭问题学生闫定旺、王共泽、迟海军、于帅新等在上学期末都因表现良好,自己写出申请要求退出问题学生行列。三是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在一年多的教育转化过程中,特殊家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在元旦环城赛中,特殊家庭学生孙海亮、马国军都拿到了全县前十的好成绩。四是特殊家庭学生生活条件大有改善。近几年来,政府及社会组织关注留守儿,关注基础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儿童能上起学。五是特殊家庭学生学习成绩稳步上升。近两年统计的特殊家庭学生学期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在特殊家庭学生较多的九年级(13)班,通过近一学期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个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期末成绩名列全校十三个班之首。从此也可以看出,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当中,只要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取得令人欣慰的效果。

(三)教师研究的收获

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观的改变,在工作中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意识显著增强。参研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把自己在平时的教育中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郑长喜论文《农村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2013年第四期的《素质教育》上发表;论文《信息技术架起特殊家庭(成长困难)学生教育的桥梁》获中国移动“讯通杯”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大赛甘肃赛区二等奖;案例《农村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案例》获高台县首届班级精细化管理案例评选优秀奖。丁文兵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调查研究》在2012年第11期的《华章》上发表。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影响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今年我校又有两个省级课题和五项市级课题被立项。另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通过课题研究,促使班主任将工作做得更细更具成效,参与课题研究的班主任近两年由于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班级管理效果明显,所带班级,成绩突出,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付出必有回报,课题组成员报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精心教学,潜心育人,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学校的认可,郑长喜2012年9月,被县委、县下政府评为“优秀教师”;2013年5月,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张掖市教师专业化发展文本规划先进个人”;2013年6月,被高台县委确定为“2013——2015年度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赵建军鹏2012年9月,被评为合黎乡“优秀优秀教师”。盛永兵2013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四)学校的成就

两年来,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特殊家庭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教育、管理服务,增强了服务意识,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曾经最让校长头痛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到本学期基本得到遏止,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九年级毕业会考成绩评比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学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给外出务工的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学校也先后被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家长示范学校”; “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精神明建设示范校;被高台县教体局评为 “一类特色学校”;被合黎乡党委政府评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总之,本课题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调查问卷、分析归纳、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策略和基本教育模式,确保特殊家庭学生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为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四、研究的反思及今后设想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教师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论文数量较少。

2.尽管学校方面就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个别特殊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工作支持力度不够,再加上特殊家庭的不稳定性(去年父母在外务工而今年父母又回来或去年父母在家而今年外出务工;去年是单亲,今年又重组;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又随母前行,离开本校),这对特殊家庭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比如现在由妇联牵头的“留守儿童之家”真正发挥作用的为数不多,这使留守儿童在假期间的监管落不到实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特殊家庭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特殊家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希望各位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四篇:特殊学生帮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教育为宗旨,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困生是学校教育最需要关心、爱护的一个群体。但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好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一起努力。

二、工作措施

1、教师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计划目标不能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应制定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标为宜。具体操作如下:

①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上课实行中、青教师“结对子、传帮带”制度,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学困生同时并进。教师的教案要定期检查,其中“学困生转化”是检查的主要内容和项目。

②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学困生,要把比较简单直接的实验让学困生来完成,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Z起来,Z之不理。三是各科任教师对学困生实行课堂笔记检查批入的制度,指导和督促学困生们认真做好课

堂笔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二是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三是可以解决“入门”和“兴趣”问题。

③布Z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④教师辅导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学校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修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耐心辅导。

⑤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学困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些基础上,我们还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脱贫致富”。

2、学校提出了“向指头要素质”、“向口头要素质”、“向趾头要素质”的“三头”素质教育的口号,实现人人成才的目标。我们是先让每个学困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出一技之长,文化课、专业课、体音美等方面都可以,不加限制,然后班级再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门别类,组成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扎扎实实地开展“少年宫”活动,以保证学困生各自特长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其次是学校经常开展形式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如校运

会、文化艺术节、小制作、小发明、书法竞赛、歌咏赛等,为学生搭建一个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舞台空间,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体验出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学困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更多的锻炼。也可以举行一些小游戏,小型教学比赛,趣味数学知识竞赛等等。另外,要处理好学困生和其他同学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集体的帮助,真正激起学习的兴趣。

3、要转变“学困生”,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只有与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收效显著。所以要经常家访,加强与家长联系的强度,随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必要的时候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

4、各学科要及时制定学科辅导计划,并对开展情况予以记录,随时了解学困生的进步和帮扶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困生学科辅导工作。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具体实施。

总之,要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历程,亦非靠某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而要靠教师、学生和家庭的配合。只要我们以爱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转化他们,请相信学困生也一定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五篇:特殊家庭学生帮扶计划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xxx,女,14岁,七(5)班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奶奶;

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

个性特征:刘慧玲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奶奶的无原则溺爱。她的奶奶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刘慧玲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刘慧玲的奶奶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从上七年级以来,她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我主动和她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直接批评,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刘慧玲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她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 刘慧玲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同学生交流取得她的信任,同她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经常同她交流。

2、还需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同家长随时交流孩子的相关情况。

推荐专题: 特殊家庭成长计划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