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
关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的建议
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几年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等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温州在践行公民道德,提升文明素质方面也迈出了一大步!也踊跃地出现了像郑九万、李学生等一批先进的道德模范。但是公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和引导公民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系统性基础工作,公民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公共参与,必须利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完善和推进长效机制的建设。
一、公民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公民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公民素质包括公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卫生素质等等具有丰富的内涵。提高公民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建设促发展,以建设促巩固,以建设促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整合社会各类资源,有计划、有目的针对社会不同阶层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民素质教育实施计划和步骤。组织有关机构不断研究、改进和创新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关公民素质教育和管理体系,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及处罚手段和措施,对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建立和完善教育和处罚并进的长效机制。
二、公民素质教育必须发挥我市教育系统的基础和专门作用学校是教育系统主体,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公民素质教育中的基和专门作用。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和培训学校应该配合德育课安排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年龄开设公民素质教育专门教育课程或讲座。同时,针对老、中、青、少、幼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群,组织专家学者分别编写出内容、形式多样、标准、规范、生动活泼的教学课本和宣传材料,利用教育系统对公民进行经常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公民素质教育,在青少年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配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把培训农民技能和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同时,对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公司等各种经济成分组织的领导负责人、员工以及社会新阶层人士举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公民素质培训教育。把公民素质教育纳入公民再教育体系。
三、公民素质教育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广泛性作用公民是社会的成员,社会约束、包容、覆盖每一位成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广泛性,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农村乡村基层和社会各方面,形成有效的全社会公民素质教育立体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优势,开展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公民素质教育,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教育培训,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提高。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四、公民素质教育必须发挥公众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领域,覆盖面广,要利用公众媒体长期安排专题和版块进行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和宣传,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反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的新人物、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对当今社会的陋习、丑恶现象以及不文明表现和行为要加大揭露、暴光力度,形成一个人人抵制假恶丑的社会氛围。组织编写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剧、戏曲、小品、音乐、舞蹈、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热情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道德风貌,用艺术魅力给人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使公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和提高。公民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动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和机制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通过严格科学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我市政治、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宣传与道德规范宣传紧密结合。十六大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河南省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我们坚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宣传同道德规范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浓墨重彩地宣传中原崛起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重要进展,以中原崛起的美好前景鼓舞和动员全省人民。另一方面深入扎实地宣传公民道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相互关系,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新要求,在全省形成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热潮。其间,编印公民道德建设读本两种,发行十万册;拍摄制作了100集道德规范电视宣传片在各级电视台播放;组织专业人员设计绘制公民道德系列漫画,在省内60多家报刊刊发;积极参与中宣部组织的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全省参与人数近300万人,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
二是把推进道德认知与搞好道德实践紧密结合。道德认知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几年来河南坚持把培养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以每年3月份的集中宣传月为重点,长流水、不断线,采取新闻宣传、办班培训、知识竞赛、文艺活动,召开座谈会,举办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多种道德实践活动,全省各地开展的“月评十件好事”、“季评十大标兵”活动,郑州市的“道德规范进千店,诚信服务创名牌”活动,周口市的“百名孝顺儿子、百名孝顺媳妇”双百评选等,都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人民群众践行道德规范,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温家宝总理去年多次提到道德。他说,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他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道德,是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是时代进步的衡量尺度,是社会文明的鲜明体现。国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基本素质,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道德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当前,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行动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加积极的健康心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弘扬新风正气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人们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和人性常理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人心理失衡、仇视社会,有的人道德沦丧、残忍无道,有的人为富不仁、冷漠无情,有的人制假售假、信誉尽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伟大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和全社会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的里程碑。《决定》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一些地方,以传唱革命歌曲、诵读经典作品等为载体的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在大街小巷广泛开展,起到了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同时,各地还结合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实践证明,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褒奖、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不仅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有力回击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丑恶现象,彰显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人民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同时对培养良好社会风气、提升群众精气神和文明素养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点一滴中教育引导群众,让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习惯,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廉洁奉公等职业道德成为每个人的工作准则,让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家庭和睦助推个人事业成功,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德报怨等风尚重新引领道德风向标,这将极大地提升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其吸引力和市民的幸福感,呈现出一幅个人、家庭、社会完美统一、和谐幸福的动人画卷。
四、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加强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靠某一部门、某些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是要加强教育,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把“用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人民”作为共同任务,共同推进;二是要广泛开展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坚持舆论正面宣传引导和先进典型引领(如上第三大点第二小点所述);三是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如健全对官员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完善对见危不救等公德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约束体系、制定和实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等;四是要依靠法规制度作保障(当前,加强道德建设仅靠民众自律和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软约束”。要提高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和群众文明素质,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要有“外在的法”的“硬约束”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比如,对横穿马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搭乱建、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喝倒彩、观看演出时不等谢幕就提前离场等行为,都要通过相关的法规制度来加以制止和规范)。这是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保障。
加强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不断用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人民、引导人民、鼓舞人民,才能在群众心中真正树起道德的丰碑、道德的标尺、道德的力量,才能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才能让国人处处受人尊敬。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添加时间:2010-12-07 15:17:40 字号:大 中 小
方 静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全世界范围看,无一例外,但凡是发达国家,一定不是人治国家,而是法治国家,人类文明的历史,反复从正面和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历史上并没有法治文化的土壤,几千年的人治社会,只有“王法”的概念,王法就是帝王的意志。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并没有走上法治化的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当时的世界形势、格局的原因,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前三十年只制定和颁布了《宪法》和《婚姻法》两部法律,而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部《宪法》甚至连国家主席都不能保护,十年**酿成了全民族的大灾难。痛定思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终于开始起步了。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中国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明确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1985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开始了第一个全民五年普法,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这五年的普法相当于一场启蒙式的全民法律扫盲运动,普法之初,当时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处于“法盲”状态。所以,在“一五”通过《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八法一例的学习,中国人普遍开始建立了法律意识。随后从1990年开始到2010年的二十年时间里,又进行了“二五”、“三五”、“四五”和“五五”普法。
作为从事与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我有幸参与和经历了五个五年普法,亲眼目睹我国法制建设从起步到取得成果,目睹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一五”到“五五”普法,始终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的中心环节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而导致了普法的本质属性及相关情形的一系列变化。根本性的变化是,从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逐步转向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具体来说:
一是目标上从让公民具备基本法律知识转向以确立法律意识为核心的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普法伊始,规定了在全体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八法一例”是“一五”普法的主要学习内容。“二五”普法明确了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学法内容。可见普法初期强调的是公民法的启蒙。“三五”普法后,随着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后,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摆上了议事日程。“四五”普法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五五”普法再次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是定位上从普法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转向普法属政治文明建设范畴。“一五”普法明确:全民普及法律常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法制宣传教育纳入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其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二五”、“三五”规划中虽已无类似提法,但法制宣传教育仍脱不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从依法治国方略提出后,普法作为民主法治建设基础性环节的地位得以确认。之后历经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普法归属于政治文明建设范畴便毋庸置疑了。
三是方向上从学用结合转向普法与依法治理的结合。普法的实质性含义包括学法和用法两个方面,学法是用法的前提和基础,用法是学法的结果和升华。从这个意义上可对五轮普法做如下归纳:“一五”普法是学习法律、全面普及。“二五”普法是学用结合、探索治理。各地方、各部门在普法中做到以学法促用法,以用法深化普法,各项依法治理活动得到进一步开展。“三五”普法是“治”字当头、深化学法。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依法治国又写进了宪法。“三五”普法期间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基层普法依法治理为基础,以行业普法依法治理为支柱,以地方普法依法治理为主体依法治理的三大工程。
四是要求上从单纯的义务观转向权利义务并重观。要求公民知法、守法是“一五”普法的主旨,通过“八法一例”的学习,公民能履行遵守法律的义务。当时我们编了一本普法的小册子,所摘录的法律条款中,都是要求公民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就是没有一条公民有哪些权利的条文。虽然这仅仅是小范围所发生的事例,但也反映了有的领导总认为普法就是要求老百姓服从法律。随着普法的深入,公民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民告官”、“下犯上”等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都成了平常事。同时,也出现了无视法律权威的情况,如拒不执行法院判决,不讲诚信、虚构法律事实,蛮不讲理、过度维权等等。所以“三五”普法提出:“增强公民权利义务观念”。“四五”普法提出:“注重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五五”普法则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五是理念上从单纯接受教育转向既接受教育、又参与教育。25年普法使执法者、司法者同时又成为普法者,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各机关、单位、组织都承担着普法的职责和义务。12348、等法律咨询电话热线永远是应接不暇;电视、广播媒体中的法制栏目的收视(听)率总是名列前茅;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国际劳动节、世界计量日、国际禁毒日、宗教民族法律宣传周、交通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全国税收宣传月等众多的宣传日、周、月已成为工商、水务、卫生、知识产权、劳动保障、质量监督、禁毒、宗教、交通、安全生产、税务等部门面向社会宣传的舞台;普法已从幼儿起始贯串着人生始终的全过程;
六是方式上从灌输式转向启发式、互动式。普法之初,当时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处于“法盲”状态。所以,在“一五”普法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上课、培训、考试、发证。全国93%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学生、军人,以及其他劳动者和城镇居民中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接受了普法教育。“二五”普法提出了以专业法为重点,各部门、各系统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在本部门、本系统全面推开了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单向灌输已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法律需求了。“三五”普法以后确定了普法的重点对象,于是针对不同对象、通过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手段以求普法的实效,这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模式便成了“三五”、“四五”、“五五”普法的主流。
七是载体上从传统媒体转向传统媒体同现代媒体的结合。普法初期,主要以平面媒体(报纸、刊物、书籍)为宣传教育的载体。而广播、电视媒体则一直在普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已经喜结硕果。
2008年开始,我区也办起了自己的普法网站,利用网络普法已成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工作内容。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在普法载体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我们在局里的多功能厅设计了两套触摸屏法制宣传系统,群众在通过这两块互动触摸屏,既可以查询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可以查看各种类型的案例,还可以进行法律知识的模拟考试,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可以点看许多的法制宣传片。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喜闻乐见,在娱乐的形式中学到了很多的法律知识,提高了法律意识。省市区很多领导都来参观过,给予很高的评价,上海、江苏、浙江、宁夏等省市和本省的一些同行也纷纷来参观取经。今年五月,我局在汉口江滩建成了30米长的法制宣传长廊,我们将这套系统经过整合和优化成一体双屏机,既保留了原有功能,又缩小了体积,放置在宣传栏中,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查询学习法律知识和观看滚动播出的法制宣传片。我们这一创新举措被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金报》进行了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后在条件成熟时,我们准备将这一系统推广到社区。
当然,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通过几个五年的普法教育就能实现的,真正达成目的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常抓下去,为完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推荐专题: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