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齐白石美术鉴赏论文(合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齐白石美术鉴赏论文(合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的第一课时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二课,属于工艺美术类别。本课讲述了古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本课所涉及的玉器、陶瓷、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本课可分为三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我着重讲述古代的玉器艺术。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是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玉器的欣赏,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历史以及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帮助学生对 传统工艺美术获得初步认知。
2、从造型和装饰(图案)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工艺美术作品。
3、通过古代玉器作品的欣赏,打开学生的欣赏眼界,增长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对古代玉器的欣赏,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所以必须对古代社会的礼制做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就成为了本课的重点所在。
二、说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能见到玉。因而,学生对玉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真正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一些玉制品却又是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学生对玉器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玉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方面知识更加淡陌。所以就必须多以实例来激发学生对玉器的探究和热情。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探索法、讨论法、归纳提炼
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综合协调,灵活变通,既 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更彰显学生参与欣赏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探究、欣赏、感悟、参与、想象、讨论评述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直接导入,进入主题
上课便向学生指出:“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涵义。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可见,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这种总结性的导入不仅可以快速进入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好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出示“玉”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当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我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喜欢玉吗?喜欢玉的什么?都知道哪些与玉有关的词语,请列举出来(请2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以“玉”为部首的汉字和两个带“玉”的成语);
当学生在黑板上写的时候,叫其他同学在下面尝试写一写,这时便提出:词语中的“玉”为什么要这样应用?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那今天大家就一起去感受一下我们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的魅力吧。(板书课题)。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艺术美感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这个环节,意在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玉器知识的了解兴趣,为后面的自主欣赏奠定基础。环节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这时,我播放红山文化后期典型的代表性作品《猪龙玉雕》、《玉龙》以及商代的《俏色玉鳖》。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并发现古代玉器的造型美、材质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工艺美。
1、用这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造型为猪首龙身的奇特玉器,并通过对玉器十分逼真的刻画描述让学生感受到玉器的造型美、工艺美。
2、用《玉龙》这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其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图案及颜色的描述,感受到玉器的装饰美和色彩美。
3、通过对商代俏色玉鳖的背景、材质、形状及颜色的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出玉器的材质美、造型美和色彩美。
将学生观察到的玉器的特点(造型美、材质美、色彩美、装饰美、工艺美)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出示不同时代的古玉器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鉴别这些玉器作品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用途,自主发现感知玉的浅层次内涵和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板书)什么是玉?玉可以分哪为几类?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些文化时代?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体现了哪几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意识,通过自主讨论的成果展示,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玉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识,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最后由教师点评引出教学重点。
环节
三、欣赏感悟,突破难点 此环节分为三个小环节进行:
1、欣赏视频,自主发现。这时我出示“君子比德于玉”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玉与君子品德的相同之处,为下文学生理解“玉在当时社会中对人们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奠定基础。
2、说文解玉,深化内涵。紧接着,通过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古代文字中对玉的描述,深层次理解古代玉对人们品质的影响。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古人把人的道德、德操与玉相比,君子佩玉以洁身明志,因此形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理念,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的传统道德有什么,你认为能和传统道德联系起来的玉的特点有那些?
3、统筹探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与文字内容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含义、“君子比德于玉”的含义。当学生发表见解后,我再进行升华提炼,特别是将“君子比德于玉”作为重点讨论。它阐述了古代人对玉在审美上的一个升华,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理解逐渐超出了实用的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环节
四、细致欣赏 ,深入体验 欣赏古今玉器制品,探讨:
古代玉器和现代玉器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美术鉴赏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评价美术作品,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提高美术素养。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欣赏,开阔他们的审美眼界,增长艺术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鼓励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环节
五、引导总结,回顾难点
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请同学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功能的演变?引导学生回答,我再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课的难点。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美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审美情操,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六、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因为玉石文化与学生的生活
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在讲本课时我尽可能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从具体作品鉴赏入手,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鉴赏的兴趣。
本节课主要想让学生了解有关“玉”的一些知识,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玉器的资料,把学生可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课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模式也很感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个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让我深受感动。深刻体会到了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在艺术教育视野下从多方面着手开展这一审美教育。要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2017(08).
[3]郭明生.“生本理念”下的大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美术鉴赏论文
———《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乃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北宋风俗画作品,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该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写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张择端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清 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 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 事。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 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 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 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 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 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 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 “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 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 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整幅画面上的景观从城郊一直到城内最热闹的街市,全画的房屋和树木繁多姑且不说,仅仅以描绘的人物而言,就有五百多个(查资料得知),他们中间有农民、船夫、商人、小贩、知识分子、和尚、算命先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些充分显示了当时生活的繁荣,可见,作画者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高度的生活观察能力的人,才可以创作出这样一件超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实际上,画家不仅仅是详实而又真实地描绘了京城主要河流两岸的节日风光,而且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掘和表现了生活中的戏剧和诗,也突出地表现在对汴河中的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戏剧性的描绘,以及对市民生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赞美。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先 看对汴河中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描绘,就是整个画卷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也是全画的高潮。当满载货物的大船准备穿过桥洞时,一个惊险的戏剧性场面就开始了,船顶 上的船夫,急急忙忙放下桅杆,但是有些困难,所以看得出面部表情很紧张,显出呼喊纷扰之状;与此同时,甲板上的许多船夫,有的在船舷两侧使劲撑篙,有的用 长杆顶住桥洞的顶端,以防冲撞;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挽住那支船,使它平稳地穿过桥洞;此外,邻近的一些大型船只和大桥上的好些人,也在一旁指指点 点地帮忙助力。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参加到这场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的同激流搏斗的斗争场面中去。画面是那样逼真,仿佛有喧哗之声从画面传来。画家通过这段精 彩的描写,使整个画卷再次形成了一个热闹而紧张的高潮,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是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和诗句,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了动人的艺术。桥 面上的热闹场面,也是同样耐人寻味的。熙熙攘攘的行人,桥栏杆两边的售货的小商,凭栏闲眺的市民,使桥面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好像由于人多口杂吧,一些小小的纷扰发 生了,骑马的和一抬乘轿的迎面而来,眼看就会撞车了,幸好骑马人急中生智,连忙把马头揪住,那匹马聚然一惊,头向下冲,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可是它影响 到的前面的小毛驴,吓得跳了起来,又联动惊动了凭栏眺望的人们,打断了他们的闲情雅致,不得不回过头来把那小毛驴赶到了桥中间去。你看,这些细节的描写不 尽丰富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反应了画家对新城市的世俗生活的莫大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明上河图》具有市民文艺的特点,是反应市民阶层生活的伟大诗 篇。它的艺术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面的重要特点,它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把视点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者“散透视”、“不定透视”的 手法来处理构图方式,这种手法更具有灵动性。比如,虹桥上下,既画桥下,有画桥上,室内室外面面俱到。画家的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是惊人的,它跳出焦点透视的局限,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艺术的规律,虚实、节奏巧妙组织画面,并按 照图画的需要,延长或者缩短上下上下左右的距离,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此外,它也将其广阔的生活画面活壮丽的山河景象,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充分 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魅力。
鉴赏是小学美育的灵魂,是打开儿童美丽心境的钥匙。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充满理解和尊重的人,总是会从不同角度去鉴赏,发现美和价值,这在教育中是一种真正的、充满智慧的大教育观。在小学美育中,鉴赏更是必不可少,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课堂教学的艺术鉴赏课外教材的补充鉴赏,兴趣爱好的培养鉴赏,人才的赏识教育,从一幅画,一节课,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有他值得鉴赏的魅力。下面我来谈谈鉴赏教学的多种形式。
一、在特定的文化意境中鉴赏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鉴赏,如在鉴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美术教学时,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找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等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校园小记者》书本要求学生出一期校园小报,学习艺术字。我要求学生当一次真正的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学生和老师,以亲身经历来积累资料和经验。在实践中体会艺术的真谛。
三、调动多种感官,营造美的情境。
人类以眼睛、耳朵、皮肤、鼻子等多种感官去感受美,这在以美育人的美术教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因此应利用多种途径加以调动。例如:精美的挂图、优美流畅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情、优雅的举止、得体的服饰、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形成了美的教具、美的语言、美的表情、美的服饰、美的音乐、使美无处不在,美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到上一节美术鉴赏课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提供交互式平台
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鉴赏,可以从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入多媒体
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美术鉴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鉴赏课上能够真正地“鉴赏”。
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两姐妹”。从本质上看,不道德的事物是不美的,只有符合健康的审美心理的事物才是真实、高尚、道德的。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接受了卓有成效的审美教育,在其发现美、评价美、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评判标准,才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因而,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根据鉴赏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挖掘和强化作品中的德育因素,将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人格情操教育、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教学目的。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不仅有教师对于学生美术鉴赏的教育,更有对于学生个人的鉴赏,对人的鉴赏,远比一副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具有前瞻性,我们教育的根本是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也是人,学生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世界的未来主人,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是对人的鉴赏,先鉴赏,后发展,是如今教育界流行和倡导的理念,“鉴赏”不仅仅是“爱”,更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通过鉴赏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齐白石绘画艺术探索论文
摘要: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丰富新颖,造型精简生动,笔墨凝练朴拙,赋色艳丽活泼,构图平正见奇,意蕴丰富,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雅俗共赏的境界。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将中国大写意画推向极致,并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他的绘画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键词:齐白石;绘画;雅俗共赏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美术史上“自成家法、创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他的绘画给人清新明朗、简练生动、生趣盎然之感。齐白石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后受著名画家陈师曾的影响与鼓励,晚年毅然决定进行“衰年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绘画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
一、题材――内容丰富,视角独特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从细腻工致的草虫到大气磅礴的大写意花卉、蔬果、鱼虫等异常丰富,他坚持只画自己见过的东西,表现视角独特,因此,他的创作对象多是司空见惯的“俗景俗物”,但让观者又有耳目一新之感。普通的野草百花、鱼虾螃蟹、耕牛牧童、蔬菜瓜果,甚至原本难以入画的老鼠、蚊蝇、柴耙等也被当作绘画题材倾心描绘,并且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他曾画过一幅《牧猪图》,三只小猪悠闲自得地在野外觅食,憨态可掬,十分可爱。还有一幅老人87岁时所作《灯趣图》,在一盏燃得正旺的油灯下,一只老鼠口衔一只蟹腿欲逃出画面,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有生气,偷盗蟹腿的老鼠非但没让人觉得可憎,反倒觉得这只小老鼠活泼、伶俐。类似于这种题材的绘画,经过白石老人的加工,留精华,去糟粕,让人看了很提精神,心情舒畅,得到美的享受。
二、造型――不拘形似,精简生动
齐白石是非常注重写生与强调写实的。他早年为乡人画神像,又从萧传鑫学肖像,这些都为他良好写生写实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他40岁前后的作品《黎夫人像》《萧蜕庵像》等充分显示了他的写实能力。同时,在造型上他又不拘于形似,提倡画家要不受自然对象所制约,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予以突出,甚至加以夸张,达到精简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在白石老人的作品《秋塘》中,工笔造型的蜻蜓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刻画的极为细致,仿佛让人感觉到蜻蜓的翅膀在振动,而粗放笔法画成的莲蓬与工笔蜻蜓形成对比,力度与情趣兼具,生意盎然,塘面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齐白石的绘画造型空间非常广阔,从审美价值的“极似”,到“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都在他的造型范围之内。
三、笔墨――兼工带写,凝重朴拙
齐白石从极工细的用笔方法到极大气磅礴的.大写意,用笔用墨无一不精,他习惯把工细和大写意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上,从而使作品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这既反映出作品的独创风格,也表现出他全面的笔墨功力。齐白石的笔墨表现形式独具特色,常用粗大笔墨画藤干、枝叶,用笔恣纵,所画线条或凝重粗犷,饶有金石篆籀凝重朴拙之气,或柔韧纤美,变化生动,极具笔墨情趣之美。比如,在白石老人的一本花卉草虫册页上,有一幅《海角天涯过客》,在几片贝叶上挑出疏密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四条线,使作品不失水墨写意的酣畅痛快。而在这几片叶子上面落着的纺织娘和在那线上落着的蜘蛛所用笔墨却非常工细,甚至连大腿上的绒毛都依稀可见,精细严谨的工笔使作品更加准确逼真,整个画面搭配协调,十分生动。田汉以白石的诗“半如儿女半风云”指出他的画有细如儿女之情,又有风云变幻的气概。
四、赋色――艳丽活泼,对比强烈
齐白石的绘画在赋色方面极富个性与创造力,大胆夸张,对比强烈而协调。他吸收民间绘画单纯艳丽、热烈活泼的色彩,再配合他那浓淡有致、水墨淋漓的墨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使作品看上去既不失文人画的内敛,又富有民间美术的奔放热烈。审视齐白石的作品,其中只以水墨作画的作品并不多见,就连文人们热衷表现的“梅”、“菊”、“荷”等题材,在齐白石笔下也多被赋予艳丽热烈的色彩。红艳艳的荷花,水墨淋漓的荷叶,让欣赏者在不知不觉间误以为水墨的叶子是绿色的,淋漓的水墨与彩色的花画出了花的生意,表现出了花和叶子本身的特点。他巧妙地以色助墨,以墨醒色,画面效果强烈,在追求色彩夸张的同时又极注重色彩的微妙变化,使作品在总体视觉上达到和谐,细看又能感觉到色彩的微妙变化。
五、构图――简约实在,平正见奇
齐白石的作品多采用长条尺幅的画面形式,构图在平正中见新奇,以简约实在为主要表现形式,常辅以款识,根据画面气势或长或短,使作品达到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境地。齐白石的人物画构图简约,但时常表现出简而有趣、诙谐幽默的意境。在花鸟画创作中,为突出主题,齐白石打破常规,在构图布局中突出禽鸟,简略环境,扩大禽鸟所占画面空间,或是将葫芦、桃画得较大,突显其吉祥喜庆之意,体现出简约实在的构图处理之法。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布局立意上,齐白石从不落前人窠臼,总是反复构思,讲求诗情与画意的结合生发。如《源远流长图》,取景上以高远为主,构图却在平正见新奇。齐白石别出新意,不绘整座山峰,而是截取山峰一段加以描写,这种“仰望而不见顶”的构图法则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联想空间,拓展了作品的新意,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和构图的新鲜感,取得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奇效,使人寓目不忘。
六、意境――平淡天然,雅俗交融
齐白石的作品多为阔笔大写意,画风纯朴自然,形简神逸,个性鲜明,雅俗交融,无不达到栩栩如生、灵动天趣的神妙境界,给人言止而意不尽之感。他在作品中天真、直率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对大自然,对劳动的热爱与歌颂,表现出乐观向上,健康质朴的情感,这也使他的绘画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的作品既有文人艺术的神韵与意境,也有民间艺术的朴素与趣味,极富生活性、趣味性、乡土性,他所传达出的平民化、乡土情怀的艺术情感,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显著标志之一,都是其本心的流露。如齐白石创作的儿童、仕女、寿星、铁拐李等人物画,或表达出童真童趣、慈爱之心,或表现出作者的幽默智慧,以及对丑恶现象的鞭笞等等,给人以愉悦和启迪。有人曾说“齐白石最后几年的画,已不成画”,如他晚年的花鸟画作品《牡丹图》,一般人难以读懂。其实,白石老人只是又变法,又夸张了,画中牡丹虽没有深奥寓意,但却以其生命的大自由、大纯真,表现出了艺术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
七、结语
齐白石是一位极富个性的全新艺术创造者,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将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的“民间味”与传统相互交融,在“似与不似之间”走出了一条面向当代,独具个性的审美创作之路,把中国绘画艺术推向更新、更高、更美、更灿烂的巅峰。
参考文献:
[1]齐自来,马泉编著.齐白石[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
[2]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9.
[3]蒋红雨.浅谈齐白石绘画的童真美[J].美术大观,2007(9).
推荐专题: 齐白石美术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