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范文六篇)》。
课题:《独特的民族风》
课
型:音乐鉴赏 年
级:高一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分析
《独特的民族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课程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为本单元欣赏教学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使学生学习和感受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感受和体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拓展、延伸。本课充分利用音乐资源,挖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一)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感受、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
(二)认识了解“长调”、“短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三)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四、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二)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特点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地域辽阔,孕育了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个民族的歌舞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我们中国“独特的民族风”。
2、师唱《鸿雁》,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
(二)讲授新课:
1、蒙古族
(1)提问:同学们先来说说看,你们所了解的蒙古族都有哪些特点呢?(2)蒙古族音乐十分的大气,蒙古族音乐十分律动、舞蹈很漂亮,蒙古族有三宝:草原、骏马、长调。说说西北地区自己认识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三个民族都十分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3)记下来进入今天的学习。(P2)欣赏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P3)。思考这首歌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和画面。(悠长、缓和、舒心)
作品分析:(P4)《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歌曲含蓄的表达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这首歌曲采用了上下句单乐段的结构形式,节奏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旋律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
1955年,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用这首歌参加了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获得了金奖,从此《辽阔的草原》这首歌便成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经典,传遍全国,享誉世界。
(4)总结内蒙古名歌特点:(P5)
●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由其人民长期的的民族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
长调歌曲流行在内蒙古牧区,其旋律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句幅宽大,情绪
热烈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如:牧歌,赞歌,思想歌等。多用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和宫调式。演唱时,声音洪亮饱满,多颤音和上滑音。
●歌曲的伴奏多为马头琴为主,有时配有笛子和三弦等。
(5)(P7)讲述短调歌曲特点,欣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和长调歌曲《牧歌》启发学生对比长调与短调的区别,总结短调歌曲的特点:结构较紧凑,节奏整齐,句副较窄,字多腔少,叙述性特征。
2聆听藏族歌曲《宗巴朗松》(P8)(1)(P9)作品分析:《宗巴朗松》是流传在西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中的一首歌曲。其歌词首先说明:是洁白的邦棉花装饰了草原,其次说明:只要草原不变化,就有蜜蜂来亲近。表面上看,歌词在写景、写实,但其深层内容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人需要用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充实、提高自己,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会有众多的朋友和他接近。
(2)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P10):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有着重要的贡献。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
藏族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等。山歌的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草原特色。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歌舞音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体裁有(出示视频):果谐,堆谐,弦子,蘘玛等。
蘘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蘘玛的音乐: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组成
4、聆听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汗》,组织学生分析其音乐特点(P13)。
(1)作品分析(P14):《牡丹汗》是一首爱情歌曲,歌曲表现了对恋人的赞美和深情,它充满了哲理——它权人们要选择好人交朋友,对爱情要专一。
这种爱情歌曲表现了宏大的气势,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开阔博大的胸怀。其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歌特色。
(2)总结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P15):维吾尔族音乐融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维吾尔族民歌可分为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性歌曲。
维吾尔族民歌歌词往往套用民歌旋律的民谣,歌词多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5、拓展:了解羌族音乐—主要包括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为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三个不同民族的几首民歌,共同了解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这三个民族音乐的特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
八、课外拓展作业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希望同学们多去了解一下我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十、板书设计
独特的民族风
蒙古族 长 调 《辽阔的草原》 节奏自由、字多腔少、旋律悠长辽阔(马头琴)
短 调 《嘎达梅林》 节奏整齐、字少腔多、旋律优美抒情
藏 族
(扎木聂)囊 玛 《宗巴朗松》 旋律舒缓、优美典雅
维吾尔族 爱情歌曲《牡丹汗》 生动活泼、热情奔放(手鼓、弹布尔)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重难点】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9个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
揭示课题 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自学生字新词 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 绒球花 傣(dǎi)族 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 德昂(áng)族 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 孔雀舞 摔跤(jiāo) 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 摇晃(huàng)
分组朗读
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 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⑴ 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⑵ 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师生活动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
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⑴ 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⑵ 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⑶ 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⑷ 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⑴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 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⑶ 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⑷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⑴ 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⑵ 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⑶ 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感情朗读
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
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一、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渗透环保教育)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 、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二、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三、拓展活动
民族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大都市的小朋友交个笔友,他们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他们热爱的民族小学,也很想了解你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你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了。
学生写信后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教师从媒体上寻找信息,选择一所边疆小学的学生与本班同学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
教学板书:
1、我们的民族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
1、学生在课前能寻找有关少数民族的信息,在课堂上交流,兴趣浓厚。
2 学生能自己找词语搭配,好句等。
3 本文教学时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豪感。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认识蒙古族“长调”、“短调”藏族“囊玛”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激发学生对各民族民歌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
聆听蒙古族、藏族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教学重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l、老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背景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各有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想到了那个少数民族呢?(蒙)
2、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 ”最具代表性。(讲解什么是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等等。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短调: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流行在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情感表现比较细腻。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巧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通过展示蒙古族辽阔草原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示搜集的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等,然后将学生引到对内蒙古民歌的关注上来。)
二、讲授与欣赏: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蒙古族四个景点去参观,每到一个景点都将听到流传于那里的民歌。在欣赏时请同学们感受每首内蒙古民歌具有什么特点(民歌在速度、节奏、旋律等方面去考虑他们的不同特点)。
1、老师: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欣赏民歌《森吉德玛》。(课件展示)
2、老师:我们已到达第二站,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盟,欣赏流传于那里的民歌《辽阔的草原》。(课件展示)
3、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内蒙古民歌,问题(1)、聆听这两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美丽的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问题(2)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他们在速度、节奏、旋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思考:这两首民歌属于长调还是短调?(学生对比讨论)
学生回答这两首民歌各自的特点。(教师适时提示、归纳知识点:《森吉德玛》: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如泣如诉具有叙事性特征,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节奏 具有自由、舒缓、漫长的特点;旋律 开阔悠长、绵延起伏、富于装饰,给人以气息宽广、颇具草原特色的印象,所以这是一首短调歌曲。)。
4、老师:同学们,我们对长调、短调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再欣赏两首民歌,然后判断是长调还是短调。
现在我们到的第三站是内蒙古的哲里木盟,欣赏流传于这里的民歌《嘎达梅林》。(课件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去的最后一站是昭乌达盟,欣赏民歌《牧歌》。
(课件展示)
5、老师:刚才,我们听到的内蒙民歌哪首是长调?哪首是短调?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牧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属于长调。《嘎达梅林》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征,属于短调歌曲。
(设计意图:以旅游景点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欣赏内蒙古民歌,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
6、老师:同学们到过内蒙古吗?(学生回答)
我们今天欣赏到了蒙古民歌,在蒙古民歌饱含深情的故乡情结中,我们看到,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蒙古族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同学们还知道那些蒙古族民歌吗?(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鸿雁》《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7、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流传于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数不胜数。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等各不相同,其民歌也各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感受一下这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播放课件:藏族《洗衣歌》)
听后学生答:藏族
8、老师:对,这是一首藏族歌曲,那同学们知道西藏首府是哪吗?(学生答:拉萨)。那拉萨有个特别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学生回答:布达拉宫)好,那我们旅游的下一站就是西藏,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课件展示)
9、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音乐的专著。藏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藏族民歌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有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
10、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谈谈你的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给你什么感觉?(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典,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舒缓。演唱者演唱歌曲时,常伴有礼让、鞠躬之类的简单动作。
11、教师讲解囊玛:是藏族的一种传统歌舞,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慢板歌曲+快板舞曲三部分组成。歌曲的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典雅。演唱时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伴奏乐器常用竹笛、扬琴、藏京胡、串铃等。
舞曲部分与歌曲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节奏紧凑密集、富于律动,旋律热情奔放、欢快活泼。
12、下面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藏族歌曲,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高原》同时思考问题:你认为这首歌曲类似于藏族民间音乐中的民歌、歌舞音乐还是说唱音乐?(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属于民歌)教师总结:确切的说是民歌中的山歌。教师提问:那这首歌曲的音域、节奏、旋律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教师予以肯定并总结藏族山歌特点(课件展示)
13、请同学想一想知道的藏族歌曲有哪些?《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古、藏族民歌,感受到内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那回荡在辽阔草原的歌声,把每一位聆听者都引入独有的旷美意境,天地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异常瑰丽的画卷。知道了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同时也了解了藏族藏族音乐可分为 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器乐五类。民歌中的山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长高亢。我们伟大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音乐,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些音乐的美妙,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维吾尔族民歌,了解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地区的特点、生活习俗等等,为下节课欣赏学习维吾尔族民歌特征做好预习准备。
五、探讨与思考:课本第27页,看看下面的乐器图,说说它们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乐器的名字是什么?可上网搜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进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六、课程结束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⑴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教学理念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利用早读等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些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民族小学特点。
1、自由读课文,并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坪坝 绒球花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绚丽多彩蝴蝶 孔雀舞 摔跤 山狸凤尾竹 摇晃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什么不同?
A、他们的学生来自各个民族,他们的习惯、穿戴不同;
B、他们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同;
C、学校里也有些不同(铜钟)。
学习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再读课文,讨论并填空: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下课);最后写(我们的民族小学)。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字词
2、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3、学生写以上五个字。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推荐专题: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