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优秀范文三篇)

2022-12-05 01:17:2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优秀范文三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优秀范文三篇)》。

第一篇:《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经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三年多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理论依据 ㈠课程标准要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同时对“课外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㈡理论基础

1.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兴趣是内发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他感到索然寡味,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哪里还有心思去作进一步的攀登。

2.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特别指出了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㈠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㈡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㈢通过研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研究并形成一定的培养课内外阅读兴趣的指导策略,使“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课改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将组织参研教师,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㈠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本校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㈡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㈢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㈣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提升理论思考,揭示实践运用的规律性。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实施过程:

课题开始,我们先对研究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们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们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㈠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1.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我们打破年龄和班级的阅读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报阅读小组,如:科技营、艺术殿堂、体育视窗、童话书屋等。在主题阅读班级里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实践活动。

以评促读,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⑵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⑶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积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背诵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妙句、作批注、写读后感。

⑷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好书”

⑴读经典、美文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⑵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⑶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㈡环境熏陶,为阅读提供良好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学校的面积虽不大,但我们努力在“小而精”上作文章。学校先后花上万数的钱,美化校园走廊,建好古诗墙、经典长廊,实现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真正让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成为一幅幅“主体的画”,“无声的诗”。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行为规范提示、花草树木简介、围墙、橱窗中的读书内容展示、楼梯、走廊读书标语的张贴、各处室玲琅满目的有关读书的布置,以及随处可以听到的悦耳的读书声,无不使你沉浸在特有的书香氛围之中。

㈢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

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们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们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

《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

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㈣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1.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2.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不知道这节日中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风俗,特色小吃,真是太有意思了„„

3.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写好读书日记

“记”是读的深化,所以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拘一格,灵活形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天地。

⑵创办阅读手抄报

栏目有介绍读书方法的“阅读金钥匙”,介绍学生读书随笔的“心语”,推荐优秀书目或文章的“热荐”,以及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小荷初露”等。主要以学生的口吻,刊载学生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最受孩子们喜欢。以“读书有感”为主打板块,刊载学生的读后心得。再配以“好书荐台”、“我的读书趣事”和短小精悍的“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集锦”等板块。

⑶举办摘抄展览

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取名为“采蜜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⑷编办班级黑板报

学生将阅读所得以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栏目编排版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黑板报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半个月更换一次。

此外,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以及诵经擂台赛、古诗诵读赛、成语接龙赛等活动形式,使读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成果 ㈠学生方面

1.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㈡教师方面

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㈠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

㈡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㈢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们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作为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们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立:《满校书迷——我校营造书香校园的探索之路》,《小学语文教师》2006.7-8。3.陈中杰:《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6.7-8。4.《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5.《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6.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第二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海则庙中心小学 刘树成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几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 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宁强县罗村坝小学 朱玉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期间,我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中高段的学生对语文课外知识了解很少,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考试一遇到课外知识丢分就很严重,最明显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经过观察和在学生中广泛调查,我发现学校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不够,加上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又是留守儿童,学生接触课外书的机会、途径少,自己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在中高段小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学初,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就有关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习惯、书目、效果及家长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份调查表显示我校学生不喜欢阅读或阅读书籍没来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调 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究》这个课题,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教以方法,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语文老师和家长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急功近利,给学生提供的书籍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语文功底,这种功底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语言素材的积累做基础。这些都不是作文书可以教会学生的东西。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健康的课外书籍,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在潜意识中模仿应用,自然就提高了表达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课题研究依据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教学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活动——体验”模式,即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指导,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学习过程的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

3、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4、开放性教学理论

时代呼唤开放,责任要求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是开放的。开放乃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建立在开放理念之下的课外阅读,试图从浩瀚无边的书籍海洋中多渠道获取、多形式表达、多维度评价,解除对学生的枷锁限制,释放他们的心灵,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张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认为:搞好课外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了解我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4、家校联合,共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研究内容 :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着力于探究怎样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好的方法暨阅读兴趣形成的探索。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平时读不读课外书,喜欢什么样的课外书,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故事会,美文诵读、评选阅读之星、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喜欢读书的学生的习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经验总结)、经验 4 总结法(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理论支撑和储备)。

本课题即属于操作性研究,又属于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主读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针对实践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首先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和反思,根据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方案,注重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及时做好阶段总结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研究目标、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

罗村坝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这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布比较均衡。班级优秀生少,后进生不多,学习成绩还行,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好。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白佳蓉、赵文慧、余梦宁、何馨屿、张晶晶、穆虹瑾等;而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如梁艳林同学就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25%,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王佳伟、王佳龙、王超、张肖等,他们能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这两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臵的 学生成绩也不稳定,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通过实验,期望大部分学生能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思路和步骤

研究思路:先在本校全校学生中开展广泛调查(调查课外阅读现状及他们喜欢的书目),根据调查结果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对象。然后在实验班级再一次开展问卷调查,确定活动项目和推荐的读物名称和来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11月)广泛调查本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选题、制定计划,申报立项。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11至2014年10月)全面实施研究计划,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举行故事会、美文诵读、读书笔记竞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1月),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和理论学习

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先在网上查阅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资料,而后开会讨论。派课题组成员朱玉红、罗爱琴去县南街小学学习课题研究经验。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培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开展了二次问卷调查,摸清了本校及实验班课外阅读现状

在2013年9月,我们在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掌握了他们的阅读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选定了课题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申报。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决定在以前全校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班级再进行一次调查(时间确定为11月25日),侧重于学生阅读爱好,想要阅读的书籍等,为给学生推荐读物和建设图书角做准备。经过二次调查问卷调查,我们真实地掌握了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开辟多种途径获取图书,让学生有书可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从图书室挑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经常更换图书,至少每月更换一次。

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动员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书读。针对有些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推荐不同的书,如三年级,可以挑选杨红樱、郑渊洁的系列作品。四年级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五年级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外各种历险小说等。六年级读《简爱》、《爱的教育》、《名人传》、《中外名人故事》等等,还有青少年版的古代四大名著及中外名著。当然,年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更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书,书籍再好,学生不 喜欢读,一切都是白费力气。这样就会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少而精,而且同一班级推荐给每位学生不同的图书。

发动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增长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捐助图书(我校争取到了“扬帆计划”捐赠的部分图书)。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优秀儿童读物,让学生想读书就有书读。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小学生鉴别能力还比较差,对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我们课题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兴趣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分三批推荐给学生阅读。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1、师生共读、适时指导,形成氛围

在我们实验班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天保证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设在中午上课前,也可根据班级情况随时调整,如有耽搁,要找时间补上。同时鼓励学生每人每天书包里都装一本课外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规定每周至少读两本课外书。每周评出阅读之星,奖励那些读的书多且读书质量高的学生。在保证时间的同时,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读书交流。一方面,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当老师拿着一本书,坐下来和学生静静地一起读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提示:该读书了。刚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坐不住,但读到书中有趣的地方就会安静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习惯,一到时间,不要老师提示就会拿出书来读。另一方面,老 师还可随时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精读和略读的区别,教会学生浏览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是略读,但对于好的句段要学会赏析。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阅读的指导应随时随地随人进行,也要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中。另外,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在我的班级,我提倡统一的格式,把这几种类型揉和在一起。每月在班级评选读书笔记先进个人,及时奖励。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感受读书乐趣的同时,还能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在我们学校的实验班,我们实践了以下展示活动

(1)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2)每月评选出“读书笔记先进个人”。

(3)开展“故事会”、“‘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美文诵读”等活动,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搭建平台。

(4)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学生间交流读书心得、读书的收获或者是失败之处,也可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老师也可和学生交流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以上的各种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成功,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会刺激他们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较强。

3、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学能做到活学活用,把阅读中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创作思路也较为新颖。

(二)转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意识 大部分语文教师改变了以前重课本知识轻课外阅读的观念,意识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语文的关系。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以后微型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总结了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农村的孩子有书读。

2、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师生共读,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读书展示的平台。

5、家校配合,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

八、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需要长期的观念渗透和实践努力,也需要各方 面包括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1、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

2、农村孩子家庭监护的特殊性造成家长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

3、可供农村学生读的书很少。

4、课题方面:课题研究没有系统的方法指导,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知道怎样去进行研究,不知道怎样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还需要教研部门和学校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协助。

九、参考资料和附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解读》

推荐专题: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