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更多文库 > 1号文库 > 详情页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范文六篇)

2022-10-31 14:10:04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范文六篇)》。

第一篇: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2)

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附录:

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情感。 五言绝句 思乡(或“秋思”)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月 夜(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心已驰骋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而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深情都从这想象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构思非常精巧,使全诗“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请你结合全诗作一简要评析。

仅供参考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倾吐自己此刻的心绪,而是想象对方,通过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含蓄地把自己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全诗“愈有意味”。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意为“旅途中暂居的地方”。 诗中写“归梦”二句作用是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 、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 、同意。 “归梦”是因旅途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篇: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

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久戍边关宦游不归之人的思念、离愁、哀怨,战乱频仍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抒写情感的方式或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望月、大雁、羌笛、柳、关山、客居、佳节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鉴赏示例1】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鉴赏示例2】

蝶恋花·槛菊愁烟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请问,作者是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答题提示:

1、借景抒怀,2、以月喻人,3、行为描写,4、心理描写。(答三点即可)

第三篇:送别怀人诗鉴赏

送别怀人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

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体会送别诗的感情。

活动

一、知识链接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1.内容:

①宦场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别董大》(高适)《渭城曲》(王维)等。②友人别。如《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送友人》(李白)等。③亲人别。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等。④情人别。如《雨霖铃》(柳永)、《虞美人》(纳兰性德)等。2.情感: ①离愁别绪(留恋、落寞、担忧、牵挂);②安慰; ③勉励;④祝愿;⑤咏赞真挚的友情。3.分类:

①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②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③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三、送别诗的常见手法: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2.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3.托物寓情。如李白《赠汪伦》、王维《渭城曲》等。

4.虚实相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活动

二、回归课本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用了拟人的手法。“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活动

三、延伸训练

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手法 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请。

对比手法 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有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艺术效果 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2.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3.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送别诗 抒发了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和深沉祝愿

(2)这首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请以次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新颖独特的比喻 作者将人的眼、眉直接化为旅程的山、水,将人的感情融入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

4.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简析首二句是怎样写离恨的。用“画舸”“春潭”优美图景反衬;用“酒半酣”船即将起锚来表达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2)第三句中的“烟波与风雨”有何深刻含义?在诗中起何作用? 既指自然界的烟波与风雨,又暗指难以预料的坎坷仕途与世事人心。“行人”不管烟波与风雨,依然远去,进一步渲染了令人肠断的离别情绪,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

第四篇:思乡怀人诗答案

思乡怀人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特征,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亲)缘由:

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1 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鸿雁: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柳

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抒情方式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作者写自己想象“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3.修辞传情(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对比)4.因梦寄情

思江南(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1.整体感知,确定类别 2.抓关键句,品味感情 3.捕捉要点,赏析手法 4.根据要求,规范答题

(六)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情感。五言绝句 思乡(或“秋思”)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心已驰骋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而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深情都从这想象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构思非常精巧,使全诗“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请你结合全诗作一简要评析。仅供参考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倾吐自己此刻的心绪,而是想象对方,通过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含蓄地把自己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全诗“愈有意味”。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意为“旅途中暂居的地方”。

诗中写“归梦”二句作用是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同意。“归梦”是因旅途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情状可爱。“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这一句其情美妙。)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怨”更因怀远。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屈原

白居易)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第五篇:思乡怀人诗答案

思乡怀人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特征,掌握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亲)缘由:

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孤寂落寞);

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 1 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鸿雁:音信、消息、书信——对亲人的思念。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柳

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 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6.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抒情方式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作者写自己想象“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3.修辞传情(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对比)4.因梦寄情

思江南(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五)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1.整体感知,确定类别 2.抓关键句,品味感情 3.捕捉要点,赏析手法 4.根据要求,规范答题

(六)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情感。五言绝句 思乡(或“秋思”)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前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心已驰骋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而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深情都从这想象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构思非常精巧,使全诗“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请你结合全诗作一简要评析。仅供参考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倾吐自己此刻的心绪,而是想象对方,通过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含蓄地把自己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全诗“愈有意味”。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注:“旅次”意为“旅途中暂居的地方”。

诗中写“归梦”二句作用是什么?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同意。“归梦”是因旅途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说说大家喜欢的原因。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这一句其景可爱,情状可爱。“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望月生情;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这一句其情美妙。)

(4)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

颔联:望着这样一个漫长的月夜,不禁心生其“怨”,“怨”更因怀远。颈联:“怜”由怀远而生,因相思难眠,便离家来到月下。尾联:望月而生暇思,“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③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屈原

白居易)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案】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推荐专题: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