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实习报告 > 详情页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2024-01-29 00:36:18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第一篇:大学生地质实习报告南京

目录

目录…………………………………………………………………1

绪言…………………………………………………………………2

地层…………………………………………………………………

岩石…………………………………………………………………

构造………………………………………………………………

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外动力地质现象及工程问题……………………………………

后记………………………………………………………………

第一章:绪言

(一)实习目的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矿物与岩石

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

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

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

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

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三)实习时间及参加人员

时间:2008年12月28日至30日

参加人员:xxxx班全体学生及指导老师

(四)实习地区

栖霞山、三台洞、燕子矶、门坡、石头城、绣球公园和老虎山。具体为:

栖霞山: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自然地理状况: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处,古称摄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称凤翔峰,海拔286 米;东峰如龙称龙山;西峰似虎称虎山。时间:12月28日 观察点1 栖霞寺明镜湖 观察点2 明镜湖边 观察点3 品外泉、千佛岭 观察点4 纱帽峰 观察点5 桃花扇亭

-三台洞: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自然地理状况:燕子矶西侧,幕府山沿江悬崖之下。时间:12月29日 观察点6 三台洞

-燕子矶公园: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自然地理状况:长江三大名矶之一,在南京东北郊观音门外。为长江南岸一石矶,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时间:12月29日 观察点7 观澜亭 观察点8 御碑亭 观察点9 燕子矶矶头 观察点10 门坡

-石头城: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石头城

自然地理状况: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时间:12月30日 观察点11 石头城

-绣球公园: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挹江门广场

自然地理状况:绣球公园位于挹江门外北侧,园内有一座石头山,形如一球,是狮子山的余脉,因与狮子山形成“狮子盘绣球”之势而名绣球山,公园也由此得名。时间:12月30日 观察点12 明誓石 观察点13 马娘娘脚印

-老虎山: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中央北路

自然地理状况:老虎山位于南京城北,幕府山的西南面。时间:12月30日

观察点14 老虎山南坡滑坡

第二章:地层

1、震旦系(Z)━━灯影组(Z22)

主要岩性为藻白云岩、条纹状藻球粒(藻团块)白云岩,可见葡萄状结构。该地仅出露灯影组上部,未见底。总厚度大于227.7米。属于该系的点位有:点位6:三台洞。

此为三台洞溶洞照片

2、寒武系(∈)━━幕府山组(∈1)

命名地点在南京幕府山,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灰黑色硅质页岩,含碳质硅质页岩为主,夹有石煤层,泥质晶屑白云岩,硅质结晶灰岩及磷质结核,黄铁矿结核。上部以残余异化粒白云岩及微晶粉晶白云岩为主,夹薄层泥质微晶白云岩,粉砂质页岩,含砂燧石岩,含少量海绿石,并夹有砂状磷块岩及磷质白云岩。化石以三叶虫为主。厚181.2米左右。与下伏震旦系灯影组呈假整合接触。

属于该系的点位有:点位6:三台洞。

3、二叠系(P)━━栖霞组(P)

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可分为四个岩性段:

臭灰岩段

为深灰色及黑色厚层生物屑微晶灰岩。具沥青质,击之有臭味。偶见燧石结核。底部见灰黑色页片状泥质生物屑灰岩和青灰色中、薄层微晶生物屑灰岩互层。共厚65米。

下硅质岩段

为黑色薄层燧石岩及纹层状硅质生物屑微晶灰岩,见腕足类碎片。厚约10米。

栖霞灰岩段

为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微晶生物屑灰岩及生物屑微晶灰岩。燧石结核较多,成层排列。化石丰富,产蜓类。厚80米左右。

上硅质岩段

为黑色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及燧石岩。栖霞组总厚度约150米。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栖霞山属于此组。

4、侏罗系(J)━━中下统象山群(J1+2x)

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钟山及江宁县张冲村石佛庵一带,是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象山群厚度大,出露不全。在南、北象山其厚度大于1000米。

下段

底部常有砾岩及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底部石英砂岩中含较多长石。中、上部为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韵律有煤层,为灰白及灰黄色,有时为灰黑色,富产植物化石。厚度可达376米。

上段

为灰白及灰黄色石英砂岩(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与紫红、暗紫、灰绿等色的粉砂岩及泥岩互层,未发现化石。厚611.5米。

象山群与下伏黄马青群呈假整合接触,有的地方(如南京西岗及栖霞山等地)为不整合接触。

栖霞山属于此群。

5、白垩系(K)━━浦口组(K22)

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带。可分二部分。

下部

紫红及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粉砂岩和细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常因地而异。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厚达100米以上。

上部

以紫红色为主的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以及砂砾岩。厚度大于100米。本组下部以洪积和山麓堆积为主,中上部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属于该系的点位有:点位7:观澜亭,点位9:燕子矶矶头,点位11:石头城,点位12:明誓石,点位13:马娘娘脚印。

6、第四系(Q)━━中上更新统下蜀组(Q2+3)

分布广泛,常形成阶地。下蜀镇出露的岩性为黄色带红的泥、细砂及粘土,其中常含灰质结核。产腹足类化石。本组在南京附近沿长江一带发育最好。厚达20米左右。南京燕子矶汽车站附近剖面可为代表,分二段岩性:

上段

灰黄色黄土质粘土。结构颇紧,垂直节理良好,故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透水性较好,古土镶痕迹较差,略具铁猛胶膜,孔隙发育。

下段

棕红色粘土,结构紧密,粘性较大,常多具铁猛胶膜。崩塌后呈不规则的棱状块。透水性较差,古土壤痕迹甚为显著。与下伏雨花台组呈假整合接触。

属于该系的点位有:点位10:门坡

第三章:岩石

点位1、2:明镜湖

二叠纪早期栖霞灰岩,呈深灰色,含有燧石结核。因为内含生物碎屑,敲击有臭味。

点位3:品外泉

侏罗纪中下统象山群组长石石英砂岩。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点位4:纱帽峰

侏罗纪中下统象山群组石英砂岩,其中的石英含量在90%以上,其余为少量长石及岩屑等。岩石硬度适中,但是抗风化能力不好,主要由于长石的原因。

点位5:桃花扇亭

侏罗纪象山群组栖霞灰岩(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含有少量方解石。表层有少量红黏土,为砂岩深度风化形成,强度很高。

点位6:三台洞

白云质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镁,表面有刀砍纹,有别于石灰岩,具有岩溶性。

点位7:观澜亭

白垩纪晚期浦口组砂砾岩,由于Fe3+呈红棕色,含石英砂岩、石灰岩、长石、燧石等。分选性好,磨圆度较好,多数呈次圆状。其中,部分颗粒比较细小的为砂岩。

点位8、9:御碑亭、燕子矶矶头

白垩纪浦口组砂砾岩(以石灰岩为主),成红棕色。有钙质胶结物,强度大。砾岩中砾石粒径小,80%小于5CM,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差,以棱角和次棱角状砾石为主。

点位10:门坡

粘性土,强度比较高,有良好的隔水性。土层性质非常稳定,承载力高。坡度大但是不容易滑坡。

点位11:石头城

这里的岩石属于白垩纪浦口组砾岩,分选性好,磨圆度好,胶结物少,砾径小。表面有雨水、风化作用的痕迹。内含紫红色铁质胶结。

点位12:明誓石

灰色砾岩,主要成分为石灰岩。颗粒大其中大的砾岩直径为50mm,小的不过2mm。分选性好,磨圆度为次棱角状。

点位13:马娘娘脚印

白垩纪浦口组砂砾岩,以石灰岩为主,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点位14:老虎山的南坡

坡中部为下蜀土,其他地方还有钙质胶结的姜结石。

第四章:构造

1、褶皱

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

在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5公里。向东逐渐收缩,如从北面的龙潭算起向南到江宁县的汤山,褶皱束宽度变为15公里左右。更东到镇江西边的五洲山、十里长山地段宽仅8公里以内。

褶皱束的走向在西端为北东、南西方向,过汤山以东转为北东东向,在五洲山十里长山一带明显地呈近东西向。幕府山复背斜带

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因长江大断裂切割,复背斜只剩下其南边的半个,北边的半个已断陷在长江河谷之下。复背斜的南半个概略地看是由两个主要的向斜及其间的一个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为劳头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地貌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十分清楚。这一复背斜向东过燕子矶后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去向如何是不明确的,很可能是沿北东东向穿过长江河谷而去。其西端经上元门向西后何去也因被第四系广泛覆盖而不清。

2、断裂

南京地区断裂构造是十分发育的,也有若干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纵向断层很多,与之相伴随的有横向断层,它们形成格子状相交。

纵向断层常表现为逆冲性质。断层面倾角一般是中到高角度。它的效应是造成地层的缺失或重复,而以构成缺失为主;也造成岩层的破碎,局部形成断层角砾岩。但角砾岩的规模不一定很大,常伴随着岩石发生硅化、赤铁矿化。近断层处地层产状明显变陡或紊乱。纵向逆冲断层在幕府山地区极为普遍,这里大部分地层的接触关系皆为这种断层性质。这种断层在南带的汤山地区也有发育。

纵向断层中少数也表现为正断层性质,造成断层陡崖。其发生时代一般较逆冲断层为晚,常常是在早先的逆冲断层位置上迭加着后期的正断层。

横向断层常常是平移断层性质(或兼有正、逆断层的性质)。断层面常很陡,甚至近于直立。相当层沿走向发生明显错开。地层产状在近断层处发生拖曳和弯曲。断层角砾岩不甚发育,有时可伴随着岩石的硅化。沿断层带常有地下水出露。

横向断层带通过之处在地貌上常是沟谷或垭口所在,山脉为之切断。由于纵向、横向断层发育,促进了纵向、横向沟谷的形成,加之沿着某些页岩为主的地层也极易侵蚀成为次成谷。

具体分析如下:

点位1、2:彩虹明镜湖

此处为二叠纪早期象山群栖霞灰岩,内部含有燧石结核。存在石沟、石芽,有岩溶现象。

点位3:品外泉

这是一个断层。年代:侏罗纪。判断依据:这里形成了一个沟,并且石壁上某些部位存在擦痕。

点位4、5:纱帽峰、桃花扇亭

桃花扇亭

纱帽峰

这里都出现了两侧大落差的情况,所谓“逢沟必断”,沟是判断断层的标志,这两处点位均为断层。年代:侏罗纪。

点位6:三台洞

这里满足岩溶的4个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存在的明显的岩溶现象。此外还可以见到一些刀砍痕和裂缝,这些是由张剪节理共同构成的。

点位7:观谰亭

时代:白垩纪晚期。这里岩层产状比较一致连续,但石壁上也存在一些擦痕和沟,可判断是断层,错位的位移不大。

点位8:御碑亭

此处断层为长江大断裂形成。判断依据:此处一面是悬崖,一面临长江,为明显的断层标志,同时,石壁上有很多擦痕,存在断层三角面。

点位9:燕子矶矶头

此处的酒樽石是由岩溶作用形成,同时此处也有断层存在。

点位11:石头城

左图为一个逆断层,右图为一个正断层。

此区域的新老地层产状较一致,时代连续。某些部位存在褶皱,个别部位存在断层。

点位12:明誓石

此处裂缝较大,但无错位现象,平且从缝中可以看到有砾岩被剪断,可判断此处为一个剪节理,但之后进行的是张拉还是风化作用无法具体判断。

点位13:马娘娘的脚印

马娘娘的脚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此处满足着岩溶的4个条件,有着比较明显的岩溶现象。

点位14:老虎山的南坡

这里是一个滑坡的产物。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在南象运动的作用下,宁镇山脉的构造架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脉与山间盆地相交织。在山间盆地中堆积了下、中侏罗统的象山群砂岩,页岩沉积,其底部足河流沉积,中、上部过渡为湖泊沉积,局部地点有煤的形成.象山群与下伏老地层在许多地方为明显不整合接触,如栖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盖在下二叠统栖霞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岗附近,它不整合地盖在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之上。

象山群沉积以后直至白垩纪末期,这里地壳运动频繁,断裂活动极其发育。沿断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断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积了很厚的上侏罗统到白垩系的洪积与河湖沉积,形成很厚的砾岩、砂岩、页岩。由于断裂切割相当深,地壳深部的岩浆沿断裂带上升,发生喷出和侵入,因而陆相地层中同时出现很多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凝灰岩。随着大量中酸性侵入岩侵入到前第三纪地层之中。侏罗自垩纪是本区岩浆活动高潮时期。这时除发育高角度的正断层处,还发育了低角度的逆掩断层和推覆构造。

与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相关的有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形成。在栖霞山形成了大型的铅锌矿床:在汤山附近的安基山、伏牛山以及铜矿床。岩浆作用为这些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及物质来源,使金属元素从围岩中迁移、富集起来,或者是直接提供了成矿所必要的金属元素本身。

侏罗纪到白垩纪的地壳运动统称为燕山运动。它也有几个幕,第一幕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之间,第二幕在早、晚白垩世之交,第三幕在晚白垩世与早第三纪之交。换句话说,燕山运动在这三个时期是处于剧烈状态。相应的地层之间出现了不整合接触关系,但是地层的褶皱比较和缓而开阔。

第三纪以来,地壳仍有大幅度的差异性质升降,在内陆盆地中堆积了厚度较的陆相砾、砂、泥质沉积。第三系的一些层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层和储油对象。由于地壳运动和缓、微弱,第三系地层产状极其平缓。但第三纪末期第四纪初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断裂,它切割到地壳深部,有的甚至与某些深达上地幔的断裂相沟通,使深部的玄武质岩浆上升、喷溢,造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喷发并堆积玄武岩层。在江宁方山及六合方山等地至今还保存了较好的火山地形。

第六章: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工程问题

(一)风化现象

岩石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在太阳辐射作用下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为适应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环境,都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广泛而缓慢。岩石的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称为风化。其中又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熔以及盐类的洁净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的形态变成破碎。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化学风化使岩石中的裂隙加大,孔隙增多,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和成分,使岩石变成松散的土层。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和化学的风化作用。对岩石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范围非常之广,几乎所有暴露在外的岩石都受到过风化的作用。

这是石头城城墙的风化作用。这里以砂岩为主,风化情况严重,危及城墙整体的安全。此处主要受到风吹、雨水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从表面长的青苔和树脂也可以看出,生物风化在这里也有一定的影响。

鬼脸是差异风化的结果

观澜亭。原本清晰的岩层分布和断层结构,在部分区域已经被风化作用破坏,变得模糊不清。这里主要以物理和化学风化为主。

门坡。此处的沟壑主要由雨水作用形成。

桃花扇亭。断层容易受到风化作用影响,再加上生物风化(植物的根劈作用)形成了现在的沟。

岩石风化及其工程问题:

岩石受到风化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一系列轻重不同的变化,如裂隙度、孔隙度、透水性等。岩石风化程度越深,工程建筑的地基承载力越低,岩石边缘越不稳定。对不同的风化程度应该制定不同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如:场址选择、水坝基础、铁路路基等地基开挖的深度、边坡开挖的坡度以及防护或者加固的方法等,都应该针对当地的风化程度做特别的方案。

防止风化可以用挖除法,抹面法,胶结灌浆法,排水法等。

明城墙护坡。此处用钢架做了支护,主要是为了不破坏城墙的历史感。也可以喷混凝土、内部灌浆、外部抹面。

(二)岩溶作用:

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有4个。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水的流动性。满足这4点条件,该处就会发生岩溶现象。

马娘娘的脚印

三台洞

酒樽石 马娘娘的脚印、三台洞、酒樽石都是岩溶作用形成的。

岩溶作用及其工程问题:

在岩溶区,由于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岩体内部有暗河、溶洞,建筑物的地基通常是很不均匀的。上覆土层还常因下部岩溶水的溶蚀作用而塌陷,形成土洞。在土洞的塌陷作用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土洞出现的地区往往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区域。因此,工程设计施工前应该对岩溶地貌的情况调查清楚,稳定性是否够好,是否会发生塌陷。若遇到比较脆弱的溶洞结构,可以考虑用溶洞地基、土洞地基、石芽地基等方法加固。

明镜湖底层因为溶洞受到外力影响而崩塌。

(三)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门坡以及老虎山都是滑坡后形成的。

左:老虎山

右:门坡

此处坡体为下蜀黄土,坡上有建筑体,造成了超载,而且如果发生滑坡易遭成人员伤亡,而且此处空间不够大不能放坡,这个地方埋设排水廊道,排出地表水,可埋设管道,用出水口排出地下水。用了土工织布,格构梁,植被的方式来稳固土体。

滑坡及其工程问题:

做好滑坡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很有必要。平时要做好勘探和调查,对其稳定性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在防治措施上,可以通过

1.排水

对滑体以外的地表水,可采用拦截和旁引的方法;对于滑体中的地下水,可用水平排水廊道或竖直排水并的方法将水排出。

2.降低下滑力和增加抗滑力 降低下滑力主要通过刷方减重,此时应正确设计刷方断面。遵循“砍头压脚”的原则。

3.改变滑带土的性质

对于岩质斜坡,可采用水泥或化学灌浆等措施;对于土质斜坡,可采用电化学加固法、冻结法,还可用焙烧法。

后记

根据教学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南京地质实习。这次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活动,我受益良多。

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我将这些知识更好的牢记,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的结合。本次活动将知识容入了现实,使我茅塞顿开。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型的学科,在实践中探索无疑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通过观察分析岩石的岩性、褶皱、断裂构造、断层、节理等;了解风化,滑坡的防护治理,了解了河流地质作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地质的地位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这次实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让我们得到了不小的锻炼。

本次野外实习是我学习和成长历程中一次宝贵的经验,它会在日后人生道路上很好的帮助我。

第二篇:地质实习报告

从5月30号到6月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在肇庆七星岩,黄埔区蟹山公园,华农树木林及教三附近进行了地质地貌学的实习。

5月30日肇庆七星岩

石灰岩山峰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七星岩由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排列就像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面上。

从表面观察,七座山峰为灰色与少量白色相夹杂,可以初步判断为石灰质岩石;由于此地区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灰岩山表面有许多较大的裂痕。通过这些裂痕,可观察到其解理完整。

实习指南上对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图解,可知为先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溶洞

肇庆七星岩地区另一个特色之处就是其岩洞。实习过程中,老师指出溶洞形成之处是位于地表水层的水平流动带,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洞穴,这些洞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下河的通道。由于地质运动,这些溶洞慢慢上升出了地表,出现在了人们视线。我们在一溶洞入口处观察时,老师还指出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溶洞经历过4次发育,可是我们观察到洞内顶部都比较平滑相连,是因为再溶洞露出地面的漫长时间里,由外力作用使得洞内每个发育的连接处发生岩石的掉落,使得顶较为平滑,而在地上,还可以见到坍塌下来的大石块。

我们进入溶洞,里面到处都有石钟乳。而石钟乳的成因是:由于洞顶部渗入的地下水CO2含量很高,对石灰岩具有较强的溶蚀力,呈饱和碳酸钙水溶液。溶液下渗时失去部分CO2而处于过饱和状态,于是碳酸钙在水滴表面结晶成为极薄的钙膜,水滴落下时钙膜破裂,残留下来的碳酸钙与顶板连接成为钙环。下渗水滴不断提供碳酸钙,钙环不断外下延伸形成细长中空的石钟乳。七星岩溶洞内喀斯特地貌极其发育,石钟乳随处可见,并被加以人工遐想,成为千姿百态的景观。

平原

在往返肇庆的路上,我们并没有发现高楼大厦,而且听身边的同学说,肇庆没有高过20层的大楼。一开始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有原因的。肇庆位于西江附近,其陆地为冲积平原。地面可见河漫滩相红黄、红黄白花斑色粘性土占踞了肇庆冲积平原大部分面积。这样的土地不易于建太高层的楼宇。

5月31日黄埔区蟹山公园

进入蟹山公园后,我们对这里的岩石和地质进行了观察。蟹山从表面上看,出去植物和人工建筑后,其泥土和岩石主要为红褐色。我们对这里的`岩石进行了分析。

这里的岩石主要是砂岩、粉砂岩,此外还有泥岩和页岩。在一处多岩石碎块的地方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的岩石碎块硬度较低,用手指就可以揉碎,揉碎后的颗粒非常细,应属粉砂岩。老师讲解的时候告诉我们,这里的物理风化相当强烈,因此形成的碎屑非常细小。通过对某一大石块观察见到,石块明显分为好几层,每层之间有一条约5厘米后的、由鹅卵石排成的一个面。由此可以知道,这个地区为河流冲击成的平原,经过多次沉积下来的泥土经过物理变化又形成了沉积岩。老师后来还说到,这里的岩石固结时,气候非常稳定,为类似扬沙的天气。而这里的岩石为红色,是因为岩石形成时,主要胶结物含有3价铁离子。

6月1日华农

老师带我们去了树木园看已经风化完全了的花岗岩。我们发现,这里的花岗岩风化之后的层黄色为主,夹杂了红色及白色。用手对风化了的花岗岩搓揉,可感到里面有许多细小颗粒。经过较完全风化后的花岗岩,只剩下透明细小的石英,因为花岗岩的成分中,石英最不易分解。花岗岩的风化为化学风化,主要由肉红色的正长石,白色的斜长石,黑色的黑云母和透明无色的石英组成。在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化学风化得非常好,用手就可以从石头上弄下写石块。而华农教三附近的花岗岩有呈椭圆的,也有呈片状的。老师解释,这是因为由于某些花岗岩本身有裂缝,而有的却没有,通过流水侵蚀,有裂缝的花岗岩裂缝越来越大,使花岗岩不断侵蚀形成片状;没有裂缝的,由流水侵蚀使形状越来越趋向球状。

结束语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第三篇:地质实习报告结束语

导语:地质泛指地球的*质和特征。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质、化学*质、岩石*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以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以下是小编整理地质实习报告结束语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我们这次的实习尽管确切地说只有短短三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掌握地质的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在野外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教材理很多事物和我们亲眼所见到的样本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带一种疑问去求知,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否则就是读死书。同时,这次实习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锻炼,增强我们对*知识的热爱,也培养了我们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风尚。

这一星期的实习,我深切地感觉到,只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把知识牢固地掌握,并熟练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我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与人团结协作。这些天虽然*苦,但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在生活上互相帮助,感情更加深厚了。老师不辞*劳地跟在我们队伍中讲解,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他们的伟大,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敬业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必备的精神素质。这一星期的实习,令我在艰苦和学习中得到了成长,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次难忘的经历。

实习的日子我们虽然有些累,但收获了大学的课堂里没有的许多东西,不仅学到了地质方面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也学到了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与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也学会了把书本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心地质情况,继续学习,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期一周的实习很快过去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我们学到了很多,基本的认识并能清晰判断以地质构造,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会对我大有帮助。

针对上述几大缺点不足,首先我们要在态度上认识到自己确实做的不够,某些方面没有听从老师的指挥;其次,有错要改,既然犯了错误,存在不足就要改正,做到真正洒脱,实在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质工作是一项真正锻炼人,使人获得知识与磨砺的工作。我们要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使祖国的地质工作蒸蒸日上。二十几天的付出,二十几天的收获,都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实习基地领导的认可。二十几天虽然短暂,相对于我们人生而言只是一个点,但是收获的却是一生的回忆,谢谢学校能够给于我们这个机会,我们相信,这次实习会给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态度带来变化,会为我们的人生增添**!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习,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习的到来。

针对上述几大缺点不足,首先我们要在态度上认识到自己确实做的不够,某些方面确实让老师们伤心;其次,有错要改,既然犯了错误,存在不足就要改正,做到真正洒脱,实在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质工作是一项真正锻炼人,使人获得知识与磨砺的工作。我们要热爱本职工作,发扬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使祖国的地质工作蒸蒸日上。最后,真诚感谢和我们同甘共苦的老师,感谢你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的教导,更感谢你们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秦皇岛实习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为期三天的地质实习结束了。虽然时间短暂,却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义的野外实习。在实习中,同学们顶着烈日,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个实习任务,虽然很*苦,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许多在蚀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对我们的家乡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谢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也谢谢老师给我们做的详细的讲解。

短短五天的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认识,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本次实习亲眼见到了很多课本中描述过的地质构造以及岩石,学会了罗盘的使用方法,练习了利用地形图使用后方交会法确定自己的位置,练习了通过读地质图来判断当地岩层的年代、产状等,深刻地感受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化为己用。本次实习真的收获了很多,感谢两位老师一路*苦的教导。

第四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第x教学周。

二、实习地点

1、实体模型参观――模型室。

2、实际工程参观――xx湖(口上水库)。

三、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实习让我们在大脑中建立起水利水电工程模型,对水工建筑物的外观、规模、作用及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水利建设的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管理和运用。

同时对水工建筑物和水电站的工作模式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四、实习报告内容

(1)预习内容:在这短短的学习中我认为水工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和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水利水电工程所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和测试等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

我们还必须熟悉国家有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现场参观总结:

水利枢纽的组成及其综合效益:口上水库建于xx至xx年,最大水面x亩,库容量x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大坝为浆砌石结构,坝高xm,溢流面覆盖xcm,材料是混凝土,闸门采用平卧式。

第五篇: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第六篇: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熟悉与了解,把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学问,但是书本上的学问与实际状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熟悉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头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用法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把握褶皱的基本学问和推断背斜、向斜的力量

6、现场熟悉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熟悉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爱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头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特别的严峻,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其次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化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留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稍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掩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峻。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其次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峻,表面基本无植被掩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连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看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熟悉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四周,开头下午的实习,主要是熟悉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具体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终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C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熟悉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头了其次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由于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晰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熟悉。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行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看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看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长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状况下o背斜呈背形o向斜呈向形o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连续登山,开头褶曲的熟悉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推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渐渐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连续上行,在途中老师时常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洁通过直观的感觉来推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特别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终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简单造成错误推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学问,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用法,测得岩层产状

3、把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熟悉,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熟悉。

推荐专题: 实习报告范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