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能源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设
计)工作安排及要求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情况如下:
一、下达任务书时间:(2012年12月3日—2012年12月10日)
二、开题报告时间:(2013年1月3日—2013年1月10日)
三、中期检查 (2013年4月8日—2013年4月12日)即第11周
四、形式审查(2013年5月6日—2013年5月19日)
五、答辩(2013年5月20日—2013年6月9日) 注意事项:
一、论文起止时间:论文任务书下达时起至2013.05.19止(其中考试时间和假期不包括在内,建议:在这学期5周,下学期11周,论文总时间在16周以内)
二、论文指导记录至少4次,任务下达一次,开题报告前一次,中期检查前一次,答辩前一次。(必须要指导老师填写,且教师要签字)
三、任务书、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必须与上述时间相一致。
农民工子女学校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三农” 问题的关注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随之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工作地的改变而迁移,这就造成了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其中很多因父母的奔波而失学,适龄儿童不能及时上学。在这群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中耽误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前途更多的是子女的未来。这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所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也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农村父母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他们不只是缺少父母看管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又由于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使孩子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更关乎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作为当代大学生,时时关心家乡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得到历练与教育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农民工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探究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社会安定性的影响,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其存在的重要原因。首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政策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社会化的作用他们进入城市发展城市。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农村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闲置了下来。其次,这个社会日渐加深的生活压力致使以粮食来源的农民根本不能步入小康生活,在家中那几亩地还要担心天灾远远不及自己出外打工挣钱,所以就导致了农村青壮年纷纷踏上了远行的征程,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农民工无法把年幼的子女抛在家中故把他们带进了城市。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现状及政策
1.1 农民工子女的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 3 %。近200 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
工子女,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 定时炸弹”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1.2 有关政策与制度
近10 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如1996 年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制定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1 年5 月22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 2010 年) 》、2002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及转发的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04 年3 月25 日关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取消的规定等,为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平等就学提供了宏观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2003年12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出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人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又规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涉及农民工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等有关经费纳人正常的财政支出范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同样强调了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以促进和谐社会。
1.3 政策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相关公共服务得到了质的改善。全国大部分的地区,城市都落实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借读费的政策。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和考评制度,各村镇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而且各地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给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对执行的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政策无法得到落实。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成为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就学途径
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就学渠道。例如在重庆,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就读于该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占75.6%;民办学校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实力雄厚,吸引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人学的重要途径。
1.5 教育基本状况
国家关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出台后,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克服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基本体现了两为主的方针,也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就读公办学校百分比为83%,就读农民工子弟校百分比为12%,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仅占9.4%,15-18周岁流动儿童在学率达48.2%。
1.6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本状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都采用边修建、边招生、边申报的办法,先斩后奏。这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主要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科不配套,质量不高,不少校长和教师无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是多数学校在房屋、消防、饮食、
交通、防疫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对儿童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低下。对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起高度重视,决不能听之任之。
二、存在的问题
2.1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是遵循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属地管理原则,即户口在哪里就在哪里接受教育。但现在,由于流动人口在大量增加,这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则由于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能适应农民工子女急剧增加的态势,致使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薄弱环节。 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收入有限,借读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们交不起。据调查,北京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费用平均每年比本地学生多交钱。这种状况就使国务院的两为主规定不能落到实处,从而使进城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
2.2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不公平境遇问题
既然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人学,大批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而实际上,目前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比较模糊,是既不扶持又不砍掉。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等,甚至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至今还是非法办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合法身份。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春季成都市的无证农民工子弟学校超过70所,就读学生接近5万人。并且这还是保守的数字,实际上应该更多。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响应国家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对这些学校进行疏导和管理、给予财政补贴用以改善办学条件,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为由将学校关闭、驱赶,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更谈不上与公办学校享受平等的优惠待遇。主管部门的一封了之,全然不顾流离失所、无处上学的适龄农民工子女。让很多农民工子女因此没有了学习的机会。
2.3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生存环境问题
第一是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关心少,对失学的农民工子女不闻不问,致使这些学生在缺乏生存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情况下过早流人社会。 第二是自然环境差。不少地方自发开办了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一般都建在相对偏远的郊区,生活、交通、卫生环境都不太好。有些学校附近的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少数学校还毗邻工业污染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均达不到国家标准 第三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就很底,更不可能对子女进行文化辅导。因此,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沟通,相反,不少父母还要求孩子帮助干家务活,包括买菜、做饭、带弟弟妹妹等,有的甚至要求已上学的孩子请假帮助照看菜摊、店铺。 第四经济环境拮据。农民工的收人一般不高,除了交房租、正常生活开支外,所剩无几,对孩子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正常需求难以满足,更谈不上满足其他娱乐性的需求。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条件差,营养跟不上。
2.4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问题
一方面,公办中小学不愿接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即使接收了,也是采取一校两制
的办法,不能做到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这些公办学校及老师,认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户口不在本地,学习成绩好坏不影响自己学校的升学率,甚至担心这些孩子成绩差而降低了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于是有的采取与本地学生划块、分班上课的办法,有的给农民工子女编排大班上课。许多家长及学生也不愿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同桌,嫌他们土、嫌他们脏,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2.5失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很多农民工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扣除每月的租房费、衣食花费、水电暖费、医疗保障费等生活必须花费,所剩无几。凭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已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学费、教材费、辅导材料费、服装费、取暖费等)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做好准备。农民工的这种考虑加剧了其子女辍学的态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在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上过学者所占比例为4.0%,上过学后又辍学的比例为0.8%。两者相加,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4.8%,高于全国儿童的相应比例(3.3%)。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42万流动儿童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接受应有的教育。此外,流动儿童在学比例(%.1%)和识字率(95.58%)也低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和97.2%)。
2.6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普遍低下
作为城市二代移民的农民工子女继承了身份遗传、生活悬殊、保障中空、父辈遗传,他们稚嫩的心灵无法承受巨大的现实反差,他们单纯的头脑无法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好奇的眼睛无法摆脱现代文明的吸引;比起父辈,他们好像多了一些自信、开放、豁达,但又很容易自卑、封闭、内向,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层次低,从早到晚为生计奔忙,很少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再加上农民工子女对新的教育环境一时难以适应以及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作怪,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差。
(一)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统筹力度制定文件,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教育事业计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管理原则,大中型城市都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纳入城市教育计划,结合学校布局设点,统筹安排,指定部分城区干学校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二是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牵头部门职责。建议成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而有效整合市、区县两级宣传、财政、计划、规划、编制、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明确市、区县有关部门农民工子女教育职责,并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考核之中。
(二)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现实中,区县政府承担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这必然导致义务教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父母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经费保障,也无形中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教育投入负担。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的宏观统筹安排,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使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县教育经费得到分担。同时,有
必要尝试建立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教育经费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分担机制。
(三)及时纠正农民工子女定点入学的歧视性规定 ,从根本上来说,农民工为所在的城市创造了财富,他们的子女有权利在这个城市中平等地分享福利。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仅源于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且也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让弱者不再贫困,让贫困者不再承受转型期的改革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敲定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条件,清理政策、文件上的歧视性规定,同时要避免政策执行上走样、变调。真正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一视同仁,让他们可以在居住片区(学区)就近入学。针对城市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尽快实行教师轮校制度,提高少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应该尽快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农民工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位,在每个单位内根据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调整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应当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开化,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和教师安排的透明度,保证农民工子女真正享有平等受教育权。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进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 城市学校完成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因此他们总是在城市之间不停地流动,使得子女不停地跟随父母转学。由于地区差异、学校管理的差异、教师教法的差异、教材使用的差异、教学进度的差异等等,造成学生的教育始终缺乏延续性。这种不稳定性给学校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农民工经济拮据,住所拥挤简陋,基本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无暇照顾孩子,使得孩子的安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等等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提出经营农村的新口号和新理念,国家的投资重点,社会的关注重点应逐步向广大农村转移,应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建立起庞大的第三产业,以此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农民工务工增收,子女教育两不误。
(五)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 一是努力提高农民工家庭收入。提高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根本出路。市里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的消涨,动态制定农民工最低工作标准,并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农民工家庭稳步增收。二是进一步探索稳定农民工工作新路。通过流出地与流入地劳动社会保障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工会组织等相互配合,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保证进城后工作稳定奠定基础。配合五险并收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与监督管理措施,使五险征收成为农民工工作稳定的重要保障。三是扩大农民工公寓。特别是要在土地出让、税费征收、项目审批等方面,鼓励企业或用工业主建设农民工公寓。在城乡结合和农民工相对集中地段,可由政府修建面向农民工的廉租房,切实解决农民工无家可归的困难,改善子女成长环境和生活学习条件。四是加大对特困农民工家庭帮扶工作。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帮助解决特困家庭在生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六)努力为进城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单单是解决一个读书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不能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应当是城市新一代,城市新公民。因此,流入地学校对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当努力营造平等、关爱的氛围。除了在收
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要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外,要求广大教师和城市学生抛开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关心和尊重农民工子女,与他们平等相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只有在真诚关心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学校教育的各个因素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教化作用。作为农民工子女,可能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作为城市公民的良好素质和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等等,一句话,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七)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中的教育是教育之鼎的一个重要支点。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得力配合,学校教育功能在家庭中就得不到强化和延伸。一方面,由于收入低等各种原因,当前部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因此政府、学校、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转变观念,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全社会在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以及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行为。学校、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程,举办家长学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规范,帮助广大农民工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媒体也要作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农民工在他人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学会教育子女的好方法,积累教育经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学校时写下的一句话。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积极而为。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才谈得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城市流动花朵的绽放,一定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城乡统筹的发展增添春色。 社会在变革,社会在进步,我们殷切的希望不仅是农民工子女问题能够早日得以解决,同时也希望这个社会在我们大家的积极努力下变得更加的繁荣美好!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类学子,我出去之后会努力执守我的工作岗位,我的愿望就是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为这些穷苦的孩子,为这个社会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此生足矣!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设计题目:浅析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评估与处置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业绩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企业资产重组中还存在着部分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来给自己虚增资产和资本以达到操纵利润等目的。
为保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应当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评估也很难公正客观,不是低估就是高估。如果低估则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如是高估则是对另一方权益的侵害。因此,正确分析和界定企业无形资产,科学、准确地评估无形资产,合法公正地处置无形资产,对推动和保障企业的顺利实现,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资产重组过程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处置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广泛的研究。
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刘玉平《资产评估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朱秦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合作经济与科学2007
三、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
可行性:
无形资产是体现重组方对被重组方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国内对资产重组中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存在如下缺陷:
偏重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计量研究,而对无形资产的权利属性、无形资产价值运动规律、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约束条件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无形资产范围局限于传统认识,对现实中新型无形资产及其营运方法缺乏研究,尤其是关于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的问题。偏重对国外无形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的介绍,缺少针对我国具体国情的评估技术创新。缺少对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经验证据研究,无法为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理论提供可信的实证支持。忽视无形资产相关利益主体已经呈现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态势,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规则和方法研究不力。
预期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关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界定的黑洞,明确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对资产重组中的无形资产进行规范评估和保护。
提高资产重组中的企业各方和有关管理、评估、审计监督等多方对无形资产的充分重视,有效地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什么是无形资产
2.企业资产重组中对无形资产评估和界定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在企业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如何规避企业资产重组中出现的问题
5.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6.总结
推荐专题: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