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影响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再次,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xx年3月8日――4月15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xx年4月16日――4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xx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xx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xx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能源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设
计)工作安排及要求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情况如下:
一、下达任务书时间:(2012年12月3日—2012年12月10日)
二、开题报告时间:(2013年1月3日—2013年1月10日)
三、中期检查 (2013年4月8日—2013年4月12日)即第11周
四、形式审查(2013年5月6日—2013年5月19日)
五、答辩(2013年5月20日—2013年6月9日) 注意事项:
一、论文起止时间:论文任务书下达时起至2013.05.19止(其中考试时间和假期不包括在内,建议:在这学期5周,下学期11周,论文总时间在16周以内)
二、论文指导记录至少4次,任务下达一次,开题报告前一次,中期检查前一次,答辩前一次。(必须要指导老师填写,且教师要签字)
三、任务书、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必须与上述时间相一致。
一、课题名称:
《如何指导学生记化学方程式》
二、课题组的成员及任务分工
主持人:×××
承担任务:课题申报、组织、指导开展研究及结题
成员:×××
承担任务:实践指导学生记化学方程式的不同方法、收集案例及进行数据统计
成员:×××
承担任务:实践指导学生记化学方程式的不同方法、收集案例及整理博克专栏
三、课题的选定
近几年来,学生的化学学科成绩呈下降趋势,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普遍感到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特别是记不住化学方程式或不懂如何去记。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特殊语言,是物质化学性质的体现,记住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前提,况且,在高考的答题卷上有将近百分之五十是要用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去答题的,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记住化学方程式是提高化学学科成绩的基本保证,所以我们将此作为一个课题,目的是想通过研究和实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记住化学方程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成绩能够有效上升,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本课题将要研究的问题
1、详细了解学生记不住化学方程式的原因。
2、从原因着手去研究记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3、从学生的角度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何种方法去记最快最有效。微型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策略
五、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调查现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记不住化学方程式的原因。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调查及进行方法研究。)
六、实施阶段
1、课题组教师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
(1)、以杜文发老师为带头人进行课题教学实践。
(2)、以三位老师任教班级作为实验班级进行平行实验,依据课题组研究的记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对参与实践的学生个案进行记录,最后通过成绩测试,将实验班与其他班级进行横向对比,利用所得成绩分析获得对比数据,以此总结出记化学方程式的最适合方法,从而获得课题研究结论。
微型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策略
2、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获得的调查情况及进行对策研究,填写《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情况记录表》,并将研究进展情况发布在博克专栏。
3、建立多个学生案例跟踪档案,比较不同个案进行优化选择最适合学生记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4、课题组成员写课题研究总结。
七、结题阶段
1、资料汇总并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结题报告。
2、将所有研究纸质材料及电子文档归纳整理并申请结题。
八、成果展望
1、通过调查学生记不住化学方程式的情况,剖析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鉴采用更好的方式、方法或思维去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能更加深刻去体会“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能更加提高学习的效果。
3、通过研究,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经验,撰写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题目: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_9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_》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1、准备阶段:20__年3月~20__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__年8月~20__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0__年10月~20__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__年11月~20__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_9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农民工子女学校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三农” 问题的关注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随之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工作地的改变而迁移,这就造成了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环境,其中很多因父母的奔波而失学,适龄儿童不能及时上学。在这群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中耽误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前途更多的是子女的未来。这对社会来说无疑是一颗不定时炸弹,所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迫在眉睫,也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农村父母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他们不只是缺少父母看管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又由于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使孩子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更关乎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作为当代大学生,时时关心家乡的发展情况,并从中得到历练与教育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累计少生4亿多人,节约了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农民工问题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探究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于社会安定性的影响,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总的来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其存在的重要原因。首先,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政策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受社会化的作用他们进入城市发展城市。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不能在农村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闲置了下来。其次,这个社会日渐加深的生活压力致使以粮食来源的农民根本不能步入小康生活,在家中那几亩地还要担心天灾远远不及自己出外打工挣钱,所以就导致了农村青壮年纷纷踏上了远行的征程,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农民工无法把年幼的子女抛在家中故把他们带进了城市。
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现状及政策
1.1 农民工子女的现状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 3 %。近200 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
工子女,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 定时炸弹”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1.2 有关政策与制度
近10 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如1996 年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制定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1 年5 月22 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 - 2010 年) 》、2002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及转发的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04 年3 月25 日关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取消的规定等,为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平等就学提供了宏观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2003年12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出的《关于将农民工管理等有关经费纳人财政预算支出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又规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涉及农民工的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子女教育等有关经费纳人正常的财政支出范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同样强调了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以促进和谐社会。
1.3 政策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相关公共服务得到了质的改善。全国大部分的地区,城市都落实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借读费的政策。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和考评制度,各村镇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而且各地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给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对执行的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政策无法得到落实。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成为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就学途径
农民工子女就学主要有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就学渠道。例如在重庆,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就读于该类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占75.6%;民办学校也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实力雄厚,吸引了部分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收费相对较低、入学手续简化等优势也成为农民工子女人学的重要途径。
1.5 教育基本状况
国家关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政策出台后,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克服各种困难,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基本体现了两为主的方针,也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的结果相一致。就读公办学校百分比为83%,就读农民工子弟校百分比为12%,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仅占9.4%,15-18周岁流动儿童在学率达48.2%。
1.6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本状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一般都采用边修建、边招生、边申报的办法,先斩后奏。这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主要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学科不配套,质量不高,不少校长和教师无任职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二是多数学校在房屋、消防、饮食、
交通、防疫等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且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对儿童少年的成长极为不利;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低下。对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起高度重视,决不能听之任之。
二、存在的问题
2.1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问题: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是遵循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属地管理原则,即户口在哪里就在哪里接受教育。但现在,由于流动人口在大量增加,这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则由于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能适应农民工子女急剧增加的态势,致使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了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薄弱环节。 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收入有限,借读费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们交不起。据调查,北京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费用平均每年比本地学生多交钱。这种状况就使国务院的两为主规定不能落到实处,从而使进城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
2.2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不公平境遇问题
既然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人学,大批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而实际上,目前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比较模糊,是既不扶持又不砍掉。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等,甚至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至今还是非法办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合法身份。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春季成都市的无证农民工子弟学校超过70所,就读学生接近5万人。并且这还是保守的数字,实际上应该更多。一些教育主管部门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不但不响应国家政策并结合本地实际对这些学校进行疏导和管理、给予财政补贴用以改善办学条件,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条件太差为由将学校关闭、驱赶,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更谈不上与公办学校享受平等的优惠待遇。主管部门的一封了之,全然不顾流离失所、无处上学的适龄农民工子女。让很多农民工子女因此没有了学习的机会。
2.3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生存环境问题
第一是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各方面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关心少,对失学的农民工子女不闻不问,致使这些学生在缺乏生存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情况下过早流人社会。 第二是自然环境差。不少地方自发开办了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但一般都建在相对偏远的郊区,生活、交通、卫生环境都不太好。有些学校附近的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少数学校还毗邻工业污染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均达不到国家标准 第三是家庭教育环境差。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脏、累、重的体力活,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督促和管理孩子的学习,有些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就很底,更不可能对子女进行文化辅导。因此,父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沟通,相反,不少父母还要求孩子帮助干家务活,包括买菜、做饭、带弟弟妹妹等,有的甚至要求已上学的孩子请假帮助照看菜摊、店铺。 第四经济环境拮据。农民工的收人一般不高,除了交房租、正常生活开支外,所剩无几,对孩子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正常需求难以满足,更谈不上满足其他娱乐性的需求。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条件差,营养跟不上。
2.4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问题
一方面,公办中小学不愿接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即使接收了,也是采取一校两制
的办法,不能做到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这些公办学校及老师,认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户口不在本地,学习成绩好坏不影响自己学校的升学率,甚至担心这些孩子成绩差而降低了自己学校的升学率。于是有的采取与本地学生划块、分班上课的办法,有的给农民工子女编排大班上课。许多家长及学生也不愿与农民工子女同班同桌,嫌他们土、嫌他们脏,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
2.5失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很多农民工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扣除每月的租房费、衣食花费、水电暖费、医疗保障费等生活必须花费,所剩无几。凭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已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学费、教材费、辅导材料费、服装费、取暖费等)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做好准备。农民工的这种考虑加剧了其子女辍学的态势。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在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上过学者所占比例为4.0%,上过学后又辍学的比例为0.8%。两者相加,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4.8%,高于全国儿童的相应比例(3.3%)。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42万流动儿童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接受应有的教育。此外,流动儿童在学比例(%.1%)和识字率(95.58%)也低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和97.2%)。
2.6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普遍低下
作为城市二代移民的农民工子女继承了身份遗传、生活悬殊、保障中空、父辈遗传,他们稚嫩的心灵无法承受巨大的现实反差,他们单纯的头脑无法理解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好奇的眼睛无法摆脱现代文明的吸引;比起父辈,他们好像多了一些自信、开放、豁达,但又很容易自卑、封闭、内向,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层次低,从早到晚为生计奔忙,很少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再加上农民工子女对新的教育环境一时难以适应以及一些不和谐因素的作怪,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成绩差。
(一)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统筹力度制定文件,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教育事业计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管理原则,大中型城市都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纳入城市教育计划,结合学校布局设点,统筹安排,指定部分城区干学校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二是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牵头部门职责。建议成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而有效整合市、区县两级宣传、财政、计划、规划、编制、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明确市、区县有关部门农民工子女教育职责,并纳入单位和部门目标考核之中。
(二)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读书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现实中,区县政府承担了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这必然导致义务教育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局面。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父母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经费保障,也无形中增加了流入地政府的教育投入负担。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进一步理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的宏观统筹安排,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使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县教育经费得到分担。同时,有
必要尝试建立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教育经费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分担机制。
(三)及时纠正农民工子女定点入学的歧视性规定 ,从根本上来说,农民工为所在的城市创造了财富,他们的子女有权利在这个城市中平等地分享福利。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让农民工子女和城里人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不仅仅源于宪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而且也是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机制,让弱者不再贫困,让贫困者不再承受转型期的改革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与和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敲定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条件,清理政策、文件上的歧视性规定,同时要避免政策执行上走样、变调。真正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一视同仁,让他们可以在居住片区(学区)就近入学。针对城市不同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尽快实行教师轮校制度,提高少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应该尽快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据农民工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位,在每个单位内根据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调整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应当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开化,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和教师安排的透明度,保证农民工子女真正享有平等受教育权。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进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 城市学校完成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因此他们总是在城市之间不停地流动,使得子女不停地跟随父母转学。由于地区差异、学校管理的差异、教师教法的差异、教材使用的差异、教学进度的差异等等,造成学生的教育始终缺乏延续性。这种不稳定性给学校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农民工经济拮据,住所拥挤简陋,基本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无暇照顾孩子,使得孩子的安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等等都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政府有必要提出经营农村的新口号和新理念,国家的投资重点,社会的关注重点应逐步向广大农村转移,应进一步加强小城镇建设,在农村建立起庞大的第三产业,以此来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使农民工务工增收,子女教育两不误。
(五)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切实改善农民工家庭生活状况 一是努力提高农民工家庭收入。提高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是解决教育经费的根本出路。市里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的消涨,动态制定农民工最低工作标准,并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农民工家庭稳步增收。二是进一步探索稳定农民工工作新路。通过流出地与流入地劳动社会保障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工会组织等相互配合,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为保证进城后工作稳定奠定基础。配合五险并收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用工制度与监督管理措施,使五险征收成为农民工工作稳定的重要保障。三是扩大农民工公寓。特别是要在土地出让、税费征收、项目审批等方面,鼓励企业或用工业主建设农民工公寓。在城乡结合和农民工相对集中地段,可由政府修建面向农民工的廉租房,切实解决农民工无家可归的困难,改善子女成长环境和生活学习条件。四是加大对特困农民工家庭帮扶工作。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和辖区企事业单位,帮助解决特困家庭在生活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六)努力为进城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单单是解决一个读书的问题。农民工的后代,不能再是农民工第二代,而应当是城市新一代,城市新公民。因此,流入地学校对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当努力营造平等、关爱的氛围。除了在收
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要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外,要求广大教师和城市学生抛开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关心和尊重农民工子女,与他们平等相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只有在真诚关心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学校教育的各个因素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教化作用。作为农民工子女,可能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作为城市公民的良好素质和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等等,一句话,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七)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积极帮助农民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长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中的教育是教育之鼎的一个重要支点。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得力配合,学校教育功能在家庭中就得不到强化和延伸。一方面,由于收入低等各种原因,当前部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因此政府、学校、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转变观念,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全社会在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以及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行为。学校、街道和社区要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程,举办家长学校,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规范,帮助广大农民工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媒体也要作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农民工在他人的家庭教育案例中学会教育子女的好方法,积累教育经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学校时写下的一句话。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积极而为。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才谈得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城市流动花朵的绽放,一定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城乡统筹的发展增添春色。 社会在变革,社会在进步,我们殷切的希望不仅是农民工子女问题能够早日得以解决,同时也希望这个社会在我们大家的积极努力下变得更加的繁荣美好!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类学子,我出去之后会努力执守我的工作岗位,我的愿望就是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为这些穷苦的孩子,为这个社会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此生足矣!
推荐专题: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