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开题报告 > 详情页

论文开题报告

2022-06-03 23:17:1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开题报告》。

第一篇: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一、立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意义等):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期,绿色经济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形式之一,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 是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保障,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山区生态环境的稳定与优化是人类生存环境有效平衡的保障。无论从全球还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最不发达地区大多是山区, 研究山区、保护山区、开发山区,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历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后,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尤其是山区经济的统筹发展中,大家开始关注发展的方式和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自然成为区域统筹,发展山区经济的必然选择。

浙江共有57个山区县市,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7%,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有着丰富的山区资源。但是由于山区特有的区位地理以及环境制约等因素,全省山区的经济社会并不平衡,综合来看也落后于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已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据xxx0年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山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水平(27359元)的达到14个(不包括10个没有测算数据的山区县),其中宁波、嘉兴和绍兴市山区县的城镇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水平,山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水平(11303元)的有23个,其中宁波、嘉兴、湖州和绍兴市山区县的农村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水平,台州、衢州和丽水市山区县的农村居民收入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恩格尔系数低于全省水平35.5%的山区县达到18个。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和环境保护三项合计支出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达到25%以上的山区县有30个,最高的开化县达到33%。山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和不平衡,已经成为浙江省统筹区域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加快建设“山上浙江”,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富民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局。

临安地处长三角南翼、杭州市西郊,市域面积3126.8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4个乡镇298个行政村,人口52万,是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76.55%,是杭嘉湖重要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在经历了与自然的激烈交锋后,临安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秉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品质临安”。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

xxx1年,临安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40.8亿元,增长10.6%,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2:58.3:32.5。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2亿元,增长30.3%,地方财政收入21.1亿元,增长24.4%。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94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26元,增长15.9%。初步走了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和科技创新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当前,临安市经济已经进入到人均GDP 3000美元—6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放缓阶段,虽然临安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自主创新、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探寻临安山区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本文以临安山区为研究对象,总结研究其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是统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之上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旨在探讨一条山区如何依据自身的条件开发属于自己独特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这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方案的执行及实现都有深远意义,值得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

1.研究概况

(1) 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如何解决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冲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西方理论界出现了“浅绿色”和“深绿色”两种观点。“浅绿色”观点认为,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找到新的能源和替代资源,并可望依靠科技手段克服现在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深绿色”观点认为,虽然科技进步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发现可替代的资源,但这也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缓解环境压力,并不能永远的解决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因为它不能否定地球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一问题。所以“深绿色”观点认为:主张用节制物质欲望的“节俭社会”来替代现行的“消费社会”和后工业的“丰裕社会”;绿色经济是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经济模式,它不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而以发展为目的;强调自力更生和非中心化的社会共同体;在技术上强调对社会有用、对人类有益并面向人的技术。

总之,“深绿色”所倡导的绿色经济是以保护生态、节俭资源为基础的,以满足人类在长久的未来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裕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人均资源使用量水平为前提的、适度规模和适度技术的、区域性自己自足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

(2) 国内研究现状: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存在着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的价格体系。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自然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而获得了产品的超额利润,而环境资源的破坏却没有得到补偿。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了严重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除了对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进行些行之有效的改革外,还应该从生态的角度通过经济手段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因此,我国经济学者们也开始对绿色经济如何发展进行了研究。我国的经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界定绿色经济的涵义进行了探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认为绿色经济就是以环境或生态要素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产业,如生态旅游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林业。

②认为绿色经济就是可持续发展,二者是一致的。如刘国光认为,从狭义角度来讲,绿色经济是建立在可再生、可更新的生态资源特别是绿色植物资源基础上的经济。从广义角度来看,绿色经济是建立在可循环利用资源,不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经济能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经济。

③从环境资源的角度来定义绿色经济。认为绿色经济是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增长方式和新的经济模式,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总体评价。它是用经济增长是否符合环境资源保护标准、是否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是否有利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为标准来评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④认为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经济。如曲格平认为这主要体现在:

绿色经济是以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为特征的环保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是因为环境保护而引发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带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环境资源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及探讨今后经济发展的途径。但是这些观点也有不足之处:

(1)绿色经济理论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绝大部分观点只是对绿色经济做定性描述,没有定量分析。即使绿色GDP理论也只是提出了抽象的概念和公式,与实际应用还有相当距离。

(2)一些绿色经济的观点还较为肤浅,只是机械的从文字表面意义来理解;或者是过于绝对的理解绿色经济,认为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就必须让经济“零增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绿色经济不是只要“绿色”,而且还要“经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更健康、更有效的发展。

(3)简单的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同起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处理好代内平衡与代际平衡。前者包括系统平衡和地域平衡,系统平衡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地域平衡是指东西南北中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后者是指上一代人要为后来人创造良好的环境,不能因为上一代人的利益损害后来人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与表现形式,而发展绿色经济既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实现人的福利最大化。

(4)缺乏系统的,能够依据区域地理、环境、生态等条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多停留在表面,且不切实际。

二、研究内容(说明课题的具体内容,独创及新颖之处,重点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总结

本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在运用了绿色经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手法,用成功实例发展理论,用新的理论模式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两者交互,产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并且根据实例总结了适于山区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三、研究方法以及完成论文的条件和可能性:

(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系统总结法。

借助网络资源,进行文件检索。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通过个案分析,可以借鉴其成功之道,发展绿色经济理论,建立适于山区发展的绿色经济道路。根据研究系统的丰富了绿色经济发展理论,具有深远意义。

(二)可行性分析:本人对临安的现状、发展历程以及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都十分了解。对近些年来浙江省在山区经济发展、区域统筹发展以及生态省建设也十分关注。目前文献材料的收集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利用各类期刊文献以及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用文献法具有可行性;个案研究法作为当前非常推崇的经济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浙江山区临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绿色经济发展的途径,采用个案分析法具有可行性;根据个案的研究和对绿色经济理论的研究,可以系统总结出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可行性。

第二篇: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 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 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治理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2006年以后,我国全面免征农业税,进入后农业税时代。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的乡镇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时和兴在《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难》中认为我国乡镇治理研究结构面临的困境是多重的。从逻辑上看,乡镇治理受到地方政权组织固有困境的制约;从历史传统看,乡镇治理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模式变迁看,乡镇治理受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困境的制约;从制度演进来看,乡镇治理受到路径依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环境状况看,乡镇治理受到二元结构困境的制约。金太军在《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中认为:我国现行的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当前的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乡镇党政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乡镇基层党政分设;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镇政府条块分割、职能不全;上述问题使乡镇负担深重;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趋于尖锐;工作效率低下。黄辉祥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中认为: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目标责任”管理、“选择性激励”泛滥、“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以及“政绩工程”与“造假”等。这些做法“虚化”了政权,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成长,并可能引起治理危机。因此,必须加以解决。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当前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乡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也要求乡镇政府进行改革。  3.改革路经研究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二是乡镇治理的制度约束与村民民主权利的协调机制;三是乡镇治理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四是乡镇治理的内驱动力机制及其协调研究机制。在乡镇,乡镇居民既是乡镇治理的主体,又是乡镇治理的客体,乡镇成员既有权利对乡镇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又要为乡镇的建设与管理尽自己的义务。杨雪冬、陈雪莲和刘铎在《构建与公共参与扩大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中认为:我国目前的乡镇治理改革,是的30多年改革开放和城乡统筹背景下展开的。目前乡镇治理改革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要在新形势下把国家的管理继续有效地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基层,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使广大的农民真正参与到乡镇治理过程中,提高乡镇公共事务的民主治理水平,增强乡镇社区的凝聚力。目前的改革重点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有效地动员现有制度主体并吸纳新的参与力量,构建农民与政权有效互动的多元机制。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乡镇改革的新模式应为乡镇治理。乡镇治理是指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由乡镇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营企业组织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乡镇治理意味着乡镇政府组织不是的治理主体;治理中的权力由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形成了基层社会多元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基层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乡镇治理有助于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提高地方公民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徐方正和周庆行在《新型乡镇治理机制的研究》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政治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的乡镇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新型的乡镇治理机制包括办事处或乡镇公所模式(县派)、乡镇自治模式(乡治)和改良式乡镇模式(乡政)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是一个整体,他们是并存的关系,但是展望乡镇治理的未来,乡镇自治模式应该是另外两种模式的发展目标。  4. .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各位学者所提的观点基本能覆盖我国乡镇治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但刘蓓蓓、吴平著的《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中对成都部分乡镇的治理制度研究中的“乡镇自治”新模式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笔者个人认为每一种乡镇治理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要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必须先弄清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乡镇治理模式的同时,应该根据各个乡镇的“乡情”,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客观性,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促进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概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统筹城乡  (2)乡镇  (3)乡镇治理  (4)乡镇治理机制  2、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  (3)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证  (4)维护农村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历史沿革  1、乡绅治乡  2、“乡镇自治”  3、人民公社时期  4、乡政村治时期  5、后农业税时期  (三)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1、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乡镇规模和布局趋于合理  (2)政府职能逐步实现转变  (3)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4)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2、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称,条块分割  (2)乡镇机构设置未因地制宜,机构设置不合理,貌合神离  (3)乡镇实际供养人员多,人员结构不合理  (4)乡镇政府越位侵权,村两委行政化,“自治”不足  (5)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3、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源于财政压力下的单向的推动力  (2)改革环境影响改革进程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触及体制问题  (4)“村民自治”本身“自主性”不足  (四)统筹城乡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1、推进乡镇改革,重构乡镇权力结构  (1)明确方向,转变乡镇职能  (2)因地制宜,深化乡镇改革  (3)建立机制,增强内部动力  2、建立新型乡镇组织体系  3、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4、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镇对村的指导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失误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XX年:  20xx年11月下旬:编制选题报批表  20xx年12月初:下达任务书  20xx年12月中旬――2012年1月初: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  20xx年1月上旬:参加开题会,并通过开题报告  20xx年2月下旬――2012年5月中旬:进行课题写作,完成论文初稿、修订稿和定稿;完成诚信书  20xx年5月下旬:准备答辩报告(含陈述课件),参加答辩会,通过论文答辩  20xx年6月初:整理和完善论文相关档案材料并上交  五、参考文献:  [1] 史卫民,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2] 张翠,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与变迁―基于中外城乡发展的比较与借鉴。2011.5.  [3] 卿成,创新乡村治理机制 深化乡镇改革。2009.1.  [4] 马斌,乡镇改革重在乡镇功能的重构。2006.1.  [5] 郝敬江,关于创新乡镇民主治理机制的思考。2010.5.  [6] 王海峰,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2010.1.  [7] 张良,论乡镇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改革-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2010.1.  [8] 褚风娟,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与乡镇治理机制完善的关系研究。2010.3.  [9] 刘蓓蓓,吴平,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成都市30个乡镇45个村的调查。2011.4.  [10] 刘庆芳,任政,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城乡居民公正发展思考。2010.6.[11] 曾远英,我国农村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8.  [12] 时和兴,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2010.1.  [13] 李正华,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嬗变路径及经验。2010.11.  [14] 刘友凡,改革公益性服务体制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2007.8.  [15] 黄辉祥,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2002.6.  [16] 陈利勇,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2006.7.  [17] 张良,从“吸取式整合”到“服务式整合”:乡镇体制治理的转型与建构――基于国家建设的视角。2010.2.

推荐专题: 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格式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例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