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研究总报告(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研究总报告(范文五篇)》。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应该怎么写?不同的主攻方向有不同的写法,一起看看下面吧!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系统*,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指导。
2、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著作,搜集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信息,因此前期的调研、分析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3、保障条件:研究者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所在学校予以大力支持。
论文题目:自然――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一、选题的依据
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感觉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关怀尤其强烈,尽管也有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但这些问题多少都与人的生命存在相联系。他们探讨了人的生命本源、生命的本质特征、生命的意义等等,这些无一不凝聚着先哲的智慧。而阅读《庄子》,我们不难发现书中充满着关于生命及其本质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表现为对人们茫然疲惫而生、漂泊不知所归的生命状态的忧虑,以及对生命的困境以及如何实现其内部突破的思考。而庄子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落脚在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自然”。在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道论传统的基础上,庄子将道家的“自然”思想发扬丰富,终于形成了其有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的生死观。这是本文的选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庄子生命哲学的研究,追寻其时代背景,揭示其生死哲学的观点,探寻其生死的精神超脱和全身之道,凸显“自然”思想在其生命观中的地位,以便十更好地认识庄子哲学,把握庄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意义在于,庄子生命观是古人以自己的毕生体验总结出的安身立命之道,饱含着古人的生死智慧。虽时代发生了变化,但生死的哲理仍闪耀不朽的光茫。特别现在生活富裕了,人更惧怕死亡的威胁,面对死亡谈之色变,想长生不老,追求永生。学习庄子生命观后,就会知道生死乃昼夜之变,生乐死安。庄子那善待个人,关爱生命的宇宙情怀和守朴贵真的哲学思想,将为现代人的完美生活提供历史借鉴。
三、文献综述
1.“自然”是庄子生命观的核心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认为庄学中之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平等。庄学以为人与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庄周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抱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对事物的变化漠然无动于衷。这种办法和理论就是庄周所讲的“逍遥游”。
徐克谦在《庄子哲学新探》一书中认为《庄子》书中的个性自由精神,是直观地、直接地、表象化地掩饰或呈现在庄子其人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之中。可以说《庄子》一书,与其说是关于自由的理论,不如说是展示自由的艺术。庄子其人的个性风采和自由精神,只是咋看美学与艺术的领域里,才得到了真实的实现。《庄子》的美学观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精神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深远的。庄子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和人生,以美学的道路来解决哲学问题,只要表现在物我两忘的审美关照、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价值取向、“游”的审美趣味、“至善至乐”的审美境界。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认为命定论是庄子哲学的基础,也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基础。不幸的一切命定的必然,人们为之无可奈何,所以莫若忘怀一切矛盾和差别,达到思想上的绝对和谐,也就是进入自由境界。庄子的精神自由是建立在命定论的基础上的。庄子的精神自由要摒弃一切感官的作用,直接去体验最高最根本的存在,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庄子哲学中有神秘主义或直觉主义。
朱松美在《<庄子>对个体生命的张扬》一文中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进遥上。道家特别是庄子对人生的关注,则是抛却一切外在束缚和限制,突出个体生命存在,张扬个体人生价值。重视“人”作为个体存在的身(生命)心(精神)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本质。庄子精神自由的获得以“体道”为依据。通过对“道”的体认,感受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在大宇宙中解脱精神负累,是庄子张扬个体生命的人手处。
单红在《<齐物论>自由思想研究》一文中庄子在个别篇章里也显示了对艺术和审美的否定,当然庄子对于大美和小美是有区分的,庄子反对的是囿于小成的小美,而对于道性之大美是充分肯定的。通过对庄子的悟道方式的具体分析可以知道,庄子把人从“未悟道”提升到,’,晤道”的方法是直接由道至道,任何折中和迁回的方法是为庄子所不取的,庄子就沉溺在自己的悖论当中只做形而上的努力和思考。该文认为审美处在这样尴尬的境地是有其必要性的,它在个人悟道和奔向自由的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自然生命观的本体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收集了黄国荣的《胡适对<庄子>的看法和研究》一文,改作者认为胡适对庄子哲学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只是一个达观主义。这种达观主义的根据,都在他的天道观念。庄子的人生哲学,也只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八个字。最终,胡适得出结论:“庄子的哲学,总而言之,只是一个出世主义”。
徐克谦在《庄子哲学新探》一书中认为庄子“道论”涵盖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的意义,但是,庄子的“道论”是借助于“道路”、“途径”、“方法”之类的原初意象来表示的。徐克谦同时认为“安其性命之情”是庄子对“命”的安顿。人生德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命”德吊诡与悖论之中。“命”的存在,使人的生命受到限制,感受到不自由。但是,“我”之所以存在,就因为“我”有个“命”,有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命”。如果离开这个“命”的独特性,“我”也就不能成其为“我”了,“我”也就死了,没“命”了。
韩林合在《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庄子的道实际上就是作为整体的(现实)世界。庄子认为世界整体的道构成了人的本体和命运。但是,只是在人类之初和人生之初,人才是与其同体或同一的。因而也只有这时,人生才不会产生问题,人生才具有意义,社会也才能安定和平。庄子指出了回归于道的唯一途径是安命。所谓“命”指独立于经验主体的意志的作为整体的世界(发生于其内的所有或任何事情)或者说道。
陈绍燕、孙功进在《庄子哲学的批判》一书中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
王博在《庄子哲学》一书中认为庄子有着很强的命运感,并要求着安命,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在命运中主动把握自己生命的人。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人施展自己有限的知识和技巧的舞台。在这种施展中,生命中自由的一面得以展开。
陈绍燕在《庄子养生说发微》一文中认为庄子的养生说以宗道顺化为宗旨,以避祸存身为前提。“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突出了养神的重要性。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节度食色述及了养形的基本方法。庄子形神相济、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时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史哲》1997年第4期王富仁在《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养生主》的哲学阐释(上)》一文中认为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庄子之“道”是以“个体”观“整体”,是作为个体的平民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他的“道”不只是一个“天地万物”的总名,而还是“天地万物”的本身。庄子之“道”是个体的平民知识分子依照特定的感受方式和思维路线主动建构起来的,是有其主体性的,也是有其主动性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
刘笑敢在《庄子哲学讨论中若干方法论问题》一文中认为庄子的世界产生于客观存在的“道”,依存于客观存在的“道”。在庄子看来,“道”是原始的、根本的、第一性的;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是从属的、第二性的。同时庄子不认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认为最高的知识是对客观的“道”的体认。因此,我认为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庄子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世界本原的基本思想,但老子哲学的基本着眼点是欲取先予、无为而无不为,还不想超脱现实,而庄子哲学的着眼点却是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完全摆脱现实。追求超现实的精神自由,这是庄子哲学的突出特色,对这一特色的理解不同,是分析庄子哲学思想时产生分歧的又一个原因。
廖o梅在《庄子生命哲学研究》一文中认为庄子将玄之又玄的“道”化生为实在存有的“气”,把创始生命的“道”形象地展现于实体的“气”中。在混沌之中,产生了“气”,“气”的变化生成了形体,随于形体的转化而形成了生命。“气”聚则生,“气”散开则死。生和死融于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遵循于“道”的自然交替和轮转之中,犹如四季的变化,昼夜的更迭,“死生一也”。同时,系统地阐释了庄子出世、达观的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又着力地从其惜生、顺世的哲学层面探究了庄子生命哲学中积极、入世的思想内蕴,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庄子生命哲学思想的整体内涵,建构出了庄子生命哲学的完整体系,客观地展现了庄子达观、超凡的生命智慧。
冯登山在《先秦诸子的生死观》中认为以庄子之学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代表着当时的某种时代精神。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庄子继承老子之道而又“与时俱化”,认为人之死生乃“气之聚散” ,它“自本自根” 、 “方生方死”。庄子重生而不贪生,乐死而不轻生。庄子追求全真保性,顺物安命,提倡“心斋”、“坐忘”、“见独”、“逍遥”的思想,与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死生有命”等生死观颇有不同。庄子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可以说,它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消解了死亡的悲剧意识,化死亡的忧惧感为精神的至乐感。
殷虹刚《论<庄子>的生命智慧》一文中认为庄子对生命的关怀可以分为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保身”“尽年”和“体道”“养生”两个层次:前者是在乱世中求生存,多少带点无可奈何的意味,但后者是庄子在天地间的主动体道,是对生命真正的解放。它不仅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珍惜,也体现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欲拯救役役众生的慈悲情怀。
3.达到自然之境的方法
韩林合在《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庄子所言一个人为了安命,必须先行齐物,即放弃世界中存在着物我、彼我、是非(真假)、善恶(好坏)、美丑、等区分的俗见。正确的心态是不扰乱人心的俗知,不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区分,而是要返归于常心,达到明的状态。其次要做到“心斋”。人们要停止其心灵的正常活动:不去感觉、思考、感受、意欲等等,才能做到心斋,那么人们也就不会有各种各样区别的观念。这样,人们便可以安命、进而最终回归于道了。
胡道静主编的《十家论庄》一书收集高峰的论文《冯友兰论庄子哲学》,该文作者认为冯友兰将属于设计之下黄老之学的宇宙观把“无”看作是“气”,涉及了气性论的问题,他接着区分了庄子学说中“坐忘”和“心斋”这两种修养方法。从《庄子》文本看,“坐忘”是一种心理上的混沌状态;“心斋”则是一个“唯道集虚”的问题,与集中“精气”有关,所以冯友兰认为这和两者方法是不同的。
王博在《庄子哲学》一书中认为《养生主》的核心是“缘督以为经”。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和拥挤的世界中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要找到缝隙,心首先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的缝隙才会向你敞开,你才会在这个世界中自由遨游。同时他也认为,庖丁解牛是生命自由得以展开的一种方式。
陈绍燕、孙功进在《庄子哲学的批判》一书中认为达到道的境界主要有三种方法“守宗”、“心斋”、“坐忘”三种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守宗”重在排斥外物对神秘直觉的干扰;“心斋”则是完全封闭人的感官;“坐忘”首先排斥了大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的“仁义”与“礼乐”,然后叙及“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三种方法虽然稍有差异,但却殊途同归,就是要排斥人们正常的认识方法,而采取一种神秘的直接方法。
张尚仁在《庄子无为真性的养神之道》一文中认为庄子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养生的重点是养神无为,真性则是养神的根本途。无为对养生之所以重是因为无为是大道的本质。而养生必须使人的精神符合大道的本质,符合大道的本质则是人的真性精神,养生要做到保持无为真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神情专一。
四、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近现代的哲学思路作文本分析,求证相应的理论和观点,并整理成相应的体系。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本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自然”概念何以是庄子生命观的核心。为了论证这个问题,本文以三个部分,从庄子生命观的体现、本体和方法来证明“自然”概念贯穿在庄子生命观的始终。
本文的难点是以“自然”概念为核心,尝试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庄子生命观。鉴于庄子生命观在庄子思想中的特殊地位,试图从庄子生命观的视角对庄子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政治哲学都有新的解读。庄子的思想固然很博大,其核心思想固然是以老子道论为基础的一种延续,但庄子思想有别于老子思想并具有其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于庄子思想的落脚点都是其生命观,对生命的关怀和思考是庄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就以“自然”概念作为突破口,重新诠释庄子思想的精华。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庄子的生命观贯穿道整个庄子思想中去,理解庄子在其所处的时代是如何面对与超越生命的困境的。写作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以现代哲学的视角再解读庄子的精神,希望能对当下人们面对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些理论和精神上的解决办法。
六、论文写作提纲
(一)、庄子的生命观体现为“自然”
1.“自然”是生命的本真(礼法是生命的束缚)
2.“自然”是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逍遥无待的境界)
3.“自然”是生命价值的标准(至人、神人、圣人)
(二)、“自然”庄子生命观的本体
1.“道法自然”是庄子生命观的逻辑本体
2.“气” 是庄子对生命本源的理解
(三)、达到自然之境的方法
1. 自然的本质属性是虚静
(1)离形去知:心斋、坐忘、去独
(2)致虚守静:知恬交养、缘督以为经
2. 自然境界的认识论――齐生死于道
(1)重生乐死
(2)以理化情
3. 庖丁解牛:由艺术体验升华到自然境界
(1)“顺”――人与“器”的关系
(2)“游”――人与“物”的关系
七、参考文献
[1]郭庆藩。辑庄子集释。 [M].中华书局,1961: 7.
[2]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8
[3]阿尔贝特・史怀哲。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xx: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4
[6]钱穆。庄老通辨[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9
[7]王葆玄。老庄学新探[M].上海文化出版社,20xx:5
[8]崔宜明。命运观念的起源和理性内涵[J].中国哲学史,1996:3
[9]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4
[10]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
[13]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J].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14]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6
[1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课题研究总报告
2012-04-21 09:16:32| 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莱芜高新区滨河小学
[摘 要]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来自四所老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素养低;教师水平差异大;学校面临问题多。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师生相长共生的沃土。为尽快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教师授课方式的转变和*成长,实现学校的跳跃式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该课题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规划课题。于2008年4月开始筹备,同年6月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于2010年6月结束,历时两年,分启动、初步、深入、总结等阶段进行。两年来,在教科所、教研室各位专家精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课题组老
师*勤的工作,艰苦细致的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的学
科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新课程,新理念的推进中,教学是而且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落实新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在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学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教学效率与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教学效率高,
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然加重。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强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承递关系,新课堂脱胎于传统课堂,或者说是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在此变革中,由于受长期以来陈旧观念与思维定势影响,教师们观念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各种教学方法及技术运用也有一个实验过程。因此,新课堂上会现出传统课堂的积弊,也会有追求新意的浮躁,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不优化,有的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本课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随意*大,或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
二是有的教师受旧教学习惯的束缚,没有从陈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按预设计划进行,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学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与体验,教学方法刻板与单一,运用教师逐步设计为主的学习形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缺乏生机和活力;三是教师在新课改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导致一些困惑,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区。有的教师淡化[教者的主导*",完全放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去读书去发言,没有相应的指导、检查与反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少讲"甚至[不讲",就是要多问学生,于是教学从[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有的盲目追求[信息化",注重课件的[装饰"效应,不注重教学效果。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作,代替学生的实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自主探究;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热闹"与[花哨"的课堂形式,无论大课小课、大问题小问题,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一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时个别优生讲,大多数学生当听众,有的学生讨论聊天说笑话,有时看起来争执不下
的讨论场面其实偏离了教学主题,背离了课堂出*的初衷,远离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本真。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重负低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严重阻
碍学生良好个*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素质*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2007年11月开始运作。来自四所老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素养低;教师水平差异大;学校面临问题多。如何尽快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教师的*成长,实现学校的跳跃式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师生相长共生的沃土。一句话,发展先从课堂始。为此,我们选择[提高课堂教
学实效*"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课题内涵的阐释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
(2)[实效*"就是指人们做一件事情,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预期目标,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本课题所讨论的[实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实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
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
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
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
●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实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
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实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实效*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据此,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
实施的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追求教学的实效,最终落实在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
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题研究对[重负低效"课堂教学进行归因分析,针对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及应对策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立足于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师*成长,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构[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有效求实效,达到简简单单教,快快乐乐学的目的。一句话,就是要解决课堂教学[重负低效"的问题,追求课堂的真实和实效,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促
进学生和教师长远的发展。
3。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效教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一,为学校成为知名学校提供参考。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实效*依赖于教学的实效*,学校要想成为有效或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因此,实效教学研究将为学校成为知名学校提供参考;其二,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素养;其三,可以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实效*的现状,提高老师对实效课堂教学必要*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其四,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课堂教学实效*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实效教学策略,探索实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因此,本课题研究,是现实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对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和发展学生
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打造学校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的实效源于教学的有效。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现在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发展*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
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的探寻。
1。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指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通过对最优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结果。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其四条最优化标准是:(1)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以及某种个*特征方面,在提高品德修养方面,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2)师生为取得一定效果只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3)师生在规定时间内,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耗费最少的必要精力。(4)在规定
时间内达到一定效果只花费最少的经费(与标准开支相比)。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他们把新信息和现有的旧知识网络联系起来。学生通过积极建构学习新知识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为了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必须用当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的信息,并且在新信息与旧的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情况下,解决这些矛盾或差异。其中认知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必须主动,主动建构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自主*的发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学习。根据这种教学观,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
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理解。
3。学习促进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的学习者。教师被视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
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教学应特别重视课堂对话。教学既被视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被视为促进学生成为*的学习者。从这种教学观来看,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在一事实上的教学投入内更
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理想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4。发展*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如赞可夫所说的那样[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根据这种教学观,有效教学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或发展的教学。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崔允漷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
建教学过程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作策略,构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有效求实效,促进教师*成长,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
以实效、真实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3。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
等学习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素养。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实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的实效学习方式研究。
1。教师的实效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等。二是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三
是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2。学生实效学习方式研究。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思路是重建课堂。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小学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实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作和教学行为中,更要体现
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中。
具体研究内容为:
1。研究、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
2。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了解低效课堂教学的现象,初步归整低效的行为表现。
3。低效课堂教学现象的归因分析。重点从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学生的心理与发展、教材的变革、
教学方法、课堂结构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4。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方式。以有效求实效,引领教师有效教,引
导学生有效学,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特*发展、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法:搜集、阅读、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3。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在低中高年级分班级,在语、数等学科进行实验。
4。个案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的个案进行建档分析,研究,寻求有效的措施。
5。经验总结法:对研究中取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论文形式出现。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08。4-2008。6)
主要任务:填写课题研究申请书,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文献资料和有
关教学理论,制订课题管理实施意见。责任人:张娟 王丽霞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课堂教学实效程度以及改进优
化的必要*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作初
步论*,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实验教研组,建立[核心型"、[松散型"课题组织;组织子课题主持人和骨
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2。课题初步研究阶段(2008。9-2008。12)
主要任务:课题开题,开展调查,随堂听课,收集整理原始资料,并初步归纳一些低效教学的现象
及原因。
责任人:亓成功 曹凤菊
3。课题深入研究阶段(2009。2-2010。4)
主要任务:继续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坚持随堂听课,针对前期提出的低效教学现象和原因分析在教学实际中进行验*,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总结提炼出一些理论成果,然后在实践中进行验*与
运用,进行阶段总结。
责任人: 宋遵峰 尚明亮 刁振静
4。课题总结阶段(2010。5-2010。9)
主要任务: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归整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结集、推广。
责任人:宋遵峰 尚明亮
预期结题时间:2010年6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实施典型引路,积极提炼课型模式
(1)课例引路策略。实验启动阶段的教学调研表明:绝大多数教师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尝试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等学习活动。然而,不论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还是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此,我们通过举办各类课改展示或研讨活动,以[优秀课例"来引领其他教师实施教改。例如,在每年举办的[课堂教学月"中,我们结合日常调研,选拔一批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骨干开设示范课。结合说课与讲座等活动,使教师感受教改方向,把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课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三年来,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先后举办百余次课堂教学研讨会,先后有百余人次执教示范课和研究课。在这种课例引路的教研活动中,广大教师不仅享受了新课程理念、领略了教改思路,而且产生了较好的辐*效应,有力
地推动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2)成果引路策略。在几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积累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和一大批教学成果,为使这些经验和成果能及时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我们结合市[四优作品"评比活动(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教学课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作品汇编成册,择优出版,并及时将相关材料下发到教师手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给予广泛的指导。迄今为止,我们先后结集了和。此外,我们还创办了校刊,及时报道学校实验动态,围绕课堂改革等课改热点问题,开辟研讨专栏,介绍优秀经验和做法。我们分别就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进行了专题介绍,有效地引导了课堂
教学改革,也为广大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大量的感*材料。
2。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概而言之,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他主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地学习。那么,如何
使这种原则*要求具体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呢?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转变学习方式应找准生长点。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探求多样*。在具体*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强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化的理解和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又大力倡导和鼓励广大实验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形成各具特*的课堂*作模式。再次,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注重实效*。经过反复摸索、实践,我们在转变学习方式方面主要做法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生活化和可选择*;创设情境、*引趣;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体验,在活动中增强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精心组织,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3。切实加强常规教学有效*研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师生教学的实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广大师生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探索的针对*建议,
通过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贯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1)有效备课。教学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要大致确定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预定的目标。有效的课时计划不仅要具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包括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应该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每学期,我们都以年级备课组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下一步将运用电子备课平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有效备课。
(2)有效讲授。有效讲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在上课一开始
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案中就要设计好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教师引入新颖而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告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和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以它的优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我们在实施中,对教
师的讲授不仅作了一些硬*规定,而且始终强调讲授也要具有启发*。讲授不等于灌输。
(3)有效提问。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
*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显示出对学生的关注和欣赏,能够极大的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错误*,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因为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
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回答的问题。
(5)有效激励。期望是一种鼓励,鼓励并不限于口头的表扬和赏识。当学生开始一项新的任务时,一种支持*的、安全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励,这种课堂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开始新的或不熟悉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到你所布置的任务是现实的、重要的,你将帮助他们成功地做完,必要时,他们会得到你的帮助,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则可能带来教师的更大投入。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和努
力行为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把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从而增强自信心,努力获得成功。
4。坚持课题带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个明确的教改思路、一种可资*作的教学模式,固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然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形式的变化,而是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为此,围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我们坚持用教育科研的方法来审视既定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以教改实践中发现的问
题为课题开展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校和教师最欢迎、也是使用最普遍的课堂教学方式,然而,广泛的听课、调研和座谈表明,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分组方式不合理、组内分工不明确、学生参与面窄等等。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事关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教研组着重研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问题,通过学科研讨、观摩教学、教师座谈和学校交流等活动,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
学习"的教改思路和教学模式。
(2)有关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索。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也是以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显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个*、创造*几乎
丧失殆尽。而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为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调查、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相对接受式学习而言,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实践*、参与
*和开放*,也更适合理科教学。
5。以研究优质课为切入口,全面改革课堂教学
每学期开始,我校均进行优质课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要推进优质课研究,根基在学科,关键在评价。我们开展了各学科优质课评价标准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明确优质课实践的基本要求,规范教师的听课、评课和教学研究活动。优质课评价的基本标准分为两部分:一为优质课评价的主要项目,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课堂关键要素;二为优质课评价表,分别对各个项目列出具体的评价指
标、权重、分值。
[优质课"标准虽然为课堂教学建构了理想的框架,却无法为课堂实施提供清晰的思路。为此,我们又深入开展了[优质课"基本环节的研究,研究目标是:从课堂发展的纵向层面上进行[点"状剖析,在观瞻整堂
课的视野中聚集课堂的某一环节开展研究,从而把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和教学要求。 [优质课"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优质课"研究要发挥更大的成效,必须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发展。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优质课"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促进教师*水平不断发展。[优质课"研究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锻炼和发展机会,更因其体现行动研究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对课堂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优质课"研究完全可以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成为推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2)[优质课"研究与教研组建设相结合,促进教研活动内涵式发展,带动全体人员成长。
七、成果与分析
课题研究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历时两年,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成果: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研究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通过课题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在课题研究的逐步实施中,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正在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注意积累案例,深刻反思教学,积极探讨学生主体*与教师角*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求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二)探索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和教学模式,锻造了优秀教师队伍
在稳定课题组研究队伍的基础上,我们培训*教师,培训内容有:专家讲座,外出学习交流,撰写论文、赛课等,课题组的老师均有很大收获,赛课和论文频频获奖。教师基本掌握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有效讲授、提问、倾听、反馈、活动、评价等),构建了富有特*的教学模式(*导入-精讲多练-拓展应用-探究创新)。学校有200余篇论文发表、获奖,3人获省、市优质课奖,2人被评为市
学科带头人,5人被评为区教学能手。
与此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学会自我实践、自我反思,从三方面作尝试与突破。
1。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轻预设重生成,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位有理*思维的人,从理*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
题。
2。变[一次*教学研究"为[持续*教学研究",引导执教者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融入评课者的剖析,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带着这些经验执教者进行第二次实践,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
课例。
3。通过活动后的[教育教学随笔",引导教师对教学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
验进行总结,从而成为一名善于理*思考的人。
(三)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虽然都精选了各学科的优秀师资,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逐步深入,现在无论是研讨还是评课,课题组老师都能够围绕课堂实效和学生素质发展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不断研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