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共(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共(范文5篇)》。
沙河二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因此沙河二中各学科课程都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沙河二中,努力把沙河二中创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
二、具体工作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此开设书法、绘画、武术、太极拳、民族舞蹈、剪纸、笛子、葫芦丝、古筝、篆刻、象棋、围棋、茶艺等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美术、舞蹈为我校特色课程,不但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每年更是有不少同学以美术、舞蹈为特长升上大学。我校聘请国家级书法家张瑞峰老师作为书法校外辅导员,由省级著名青年书法家张乾老师开设软笔书法课,目前书法课在我校已经达到学生参与率百分之百。另外我校在初中部开设剪纸艺术兴趣班、高中部开设笛子、葫芦丝、武术、篆刻、古筝、茶艺等兴趣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条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为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使校园的每个设施都
1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传递着传统经典的声音。整个校园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校收集传统礼仪故事、中华传统历史格言、名人名言制作成文化长廊,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每个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校园广播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广播大力宣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等等,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三)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的方法,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语文及班会等课程、教材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毛笔、钢笔、粉笔书法课,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国画欣赏等课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传承灿烂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为把我校创建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成立了“朗诵社”、“文学社”“棋艺社”等社团,开展多种活动,将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例如,我校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宣誓、唱国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并且要求各班在跑操前进行古文诵读,语文课前进行《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古人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
2好行为在我校逐步掀起。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每年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会组织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革命歌曲比赛。另外我校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
同时,我校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好诗词比赛、成人仪式等,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三、今后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响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号召,下一阶段,我校将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例如戏剧等带入校园,同时也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将仅存在沙河的传统民俗文化“藤牌阵”带入二中、发扬光大,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二中发芽、生根。
在今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中,我校将始终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政治课教师、音乐美术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使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几多付出、几多收获。我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融合校园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还将不断努力,继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实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我们二中人的一份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
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二是外联,就是“请进来,走出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
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等八个方面。赵东海、梁伟则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姜昆2015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五)课题理论依据
1、人的社会化理论
2、发展心理学理论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六)研究预期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厘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
(八)研究假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九)创新之处
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娃娃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00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各类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各类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校本教材;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空间教学;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孝星”、“道德模范”。
(十)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研各类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撰写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十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引和外联;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十三)预期成果
1、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现状调查与整理,调查报告
2、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与分析
3、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
4、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戏曲表演等汇报演出
5、研究报告
(十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熊文明、汪红光:负责调查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及成因。
任艳玲、陆德义:负责调查搜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存在的问题。
郝涵涵、白
鹿:负责分析原因,形成对策,以及后期论文的形成工作。
学生姓名: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p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p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p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p论文撰写;
5p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p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p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p真理原有资料;
3p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p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p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p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p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p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p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讨论稿)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内容
1、以诵读经典名篇为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经典的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则要通过学习经典名篇,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修身养性。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专业部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
每日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者周
三、周五下午的自习课,师生共读。教师定期负责适当解读。每周进行一次背诵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轮流上台为其他学生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电影片段等资料将国学经典形象化、故事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百家姓》(共568个字)、《千字文》(共1000字)、《三字经》(共1145字)、《弟子规》(共1080字)、《论语》(共11705)、《道德经》(共5000字)、《孝经》(共2369字),以及部分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散文名篇等。
2、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
1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开展礼仪教育。
结合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广泛开展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传统文化活动。
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歌咏、辩论、竞赛、快板、情景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开展感恩教育“百善孝为先”演讲比赛,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诵读经典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三、基本要求
1、示范性原则。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学习国学经典,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修养自身为本,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2、力行性原则。如学习《弟子规》,重点落在师生“力行”,要联系学校师生实际,对应学习内容,制定出品德、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校规班规,师生共同遵守,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3、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除统一读本外,至今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散文名篇也可适量纳入计划。学生在诵读时,要力求做到正确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熟读成诵。对内容的理解可不作要求,但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自行查找资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
4、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承认学生在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对学习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必要性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可以养成良好品德,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三是可以指导人生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和导向功能。在校园文化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使师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民族精神,
3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及教师的人格塑造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传统文化中完备的德育内容和理论,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重义轻利、天人合
一、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重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料,是校园德育建设的丰硕资源。
《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校园的实践性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践证明:自启蒙教育阶段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青少年建立正确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起到奠基作用。大凡接受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常能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如何在少年儿童的心灵里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来实现。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是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在基本道德方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勤俭节约、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养成上存在问题。有49.7%(69.7%)中小学生承认有浪费文具的行为;有24.6%(18.2)的中小学生没有帮助父母做家务;在文明礼貌方面,有47.4%(78%)的中小学生从不说脏话,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说脏话。调查报告表明,有近4成左右的小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不足。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基本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友好对待同伴上有较大的缺陷,他们又怎么能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本课题研究,就是研究在中小学如何切实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与中小学生的德育有机结合;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到曲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阜考察,花一个多小时参观孔子研究院并与各方座谈,表明了一种态度,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在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及幼儿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一位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童蒙养正、明礼导行”,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圣水峪镇庠厂小学位于泗水县西南部,与邹城、曲阜三县市接壤,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在校师生400余人,附设济宁市一类农村幼儿园一所,先后承担两项济宁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并顺利结题。学校紧临孔子出生地尼山,为尼山圣源书院“国学教育“实践基地,近期正在有关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组织《庠厂小学专家道德讲堂》,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地缘优势,多年来学校重视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以“专家引领、校企联合”为依托,以“童蒙养正、明礼导行”为德育目标,努力探索传统文化进小学、幼儿园的有效性实践性。
2、课题研究目的
一是研究如何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二是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和中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传统文化中有那些可以借鉴、传承的内容;三是研究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3、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国外的人格教育以美国托马斯·里可纳的教育理论为主体。里可纳认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他指出,道德价值可分为普遍的道德价值和非普遍的道德价值。普遍的道德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它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学校应当向学生传授普遍的道德价值“尊重和责任这两个价值观居于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地位,它们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双方面都有显著的客观意义,尊重和责任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增进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民主社会的建立,以及对公正和平的世界都必不可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所有形式的生命以及滋养着它们的环境。尊重自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与身体的内在价值;尊重他人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我们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尊重整个复杂的生命之网,要求我们的行动顾及自然环境,即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系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人格教育影响极为深远,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友善、谦让、忍耐、吃苦、重孝的良好品质,以培养诚与仁为人格价值核心的健全人格。孔子提倡“仁”,认为:“爱近乎仁”,就是将“自爱”的情感调节适度,扩展为“爱人”并“爱物”,以致爱大自然。同时孔子重视培养“诚恳”的精神,由“不自欺”而“不欺人”,发展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并对所做的事负责。无论是孔子的“同和是万物之理”还是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莫不贯穿着和平、仁爱、除恶扬善、见义勇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万物同和”的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观和“忠恕和善”的道德观。
当前,随着社会上各种形式“国学热”的出现,传统文化及其教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传统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资本,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也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空前地凸显了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的战略意义。由于历史与现实多种原因,中国现代化进程之艰巨与复杂是其他民族难以比拟的。这尤其需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激励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有些资料统计结果表明,有92%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喜欢”或“非常喜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59%的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全“四书五经”包含哪些著作,87%的学生不知道“螳臂当车”等成语的出处,44%的学生不知道《黄帝内径》是关于哪方面的书,21%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这表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他们的实际文化素养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态度,有9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少、教育途径单
一、教育方式刻板、相关精品图书少以及师资匮乏,传统文化进校园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有效结合起来等,这表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自身的因素。当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研究“国学教育”比较多,有的还很有特色,如北京玉桥小学的“博雅教育”,湖北省仙源中学的“孝雅文化”等。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总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是呼声大行动少,并没有在学前及中小学大面积的推广,个别教育干部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缺泛传统文化教育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在学习精典,明礼导行上受益。当前从国家领导人到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特别是总书记的曲阜之行讲话,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已是大势所趋,研究如何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怎样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地域特点、学校现状有效结合等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必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课题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找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情况的方法和途径。
4、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回溯历史,到古代先哲那里去汲取智慧与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建立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观,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和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到曲阜考察,花一个多小时参观孔子研究院并与各方座谈,表明了一种态度,传递了一种信息,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未成年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帮助未成年人塑造良好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校园活动,是少年儿童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普及到未成年人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未成年人灵魂、启迪未成年人心智而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营造清新高雅校园文化的具体措施。为组织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校园”活动,我校借助地处圣人出生之地、尼山圣源书院专家支持的独特地缘人文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选聘一批热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组织“庠厂小学专家道德讲堂》。专家学者将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和时代要求精心挑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及“孝礼”等作为宣讲主要内容,以自己丰富的文化积淀,渊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视野见解,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入浅出地为广大师生做细致入微的解读。同时,开展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将经典名著、圣贤智慧、璀璨艺术及传统节日文化等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探求农村小学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之路,打造德能双优的教师群体,培养明礼雅行的优秀中华少年。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育广大教师努力认识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清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中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找出加强少年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期望在实践上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在应用上提供有益的、可操作的模式,从而启发人门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整合现有学校教育资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依托,尝试少年儿童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研究内容,以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为形式,突出学校离尼山近、便于受“尼山圣源书院”指导的地缘特点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优势,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少年儿童)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衔接起来,突显传统文化对少年儿童的修身养性功能(童蒙养正),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育人显性特色(明礼导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品行基础。
因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也正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概念、它的内涵与外延;(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的形式与教学方法。(4)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与推广。
2、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教育理论研究;(2)“中小学生人格培养”教育内容研究。(3)“中小学生人格培养”教育环境创设研究。
3、“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建议(1)教师成为关心者、道德榜样和指导者。(2)创建一个充满关爱的班集体(3)制定并实施道德纪律(4)创建民主的班级环境
(5)各种学科如何渗透人格培养(6)合作学习
(7)培养学生责任感(8)注重道德反省
(9)教会学生解决冲突的技能
(10)促进学生关心班级以外的世界(11)创建积极的校内道德文化
(12)注重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使之成为学生人格培养的合作者
三、拟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拟解决的问题
1、当前少年儿童特别是农村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意义、育人目标、实施策略。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传统文化教育选材与育人目标的有效结合。
4、本着“德育为首、智育为先、五育并举”的办学理念,将县、镇各种文件及德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精细化管理、特色办学、青年教师培养、古诗文背诵、经典诵读、春蕾读书、校园文化建设、少年宫建设、体艺社团活动、阳光大课间运动、兴趣小组、家校联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等)
5、依托尼山圣源书源,邀请国学名家和教授来校讲学,开办“庠厂小学专家道德讲堂”,探索“专家引领”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让专家与教师、家长、学生零距离面对面,增强传统文化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多效性。
6、加大校本课程研发,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分阶段分年级校本课程体系。
7、利用校企联合、优秀学生回访、外出参观学习、爱心妈妈联谊、留守儿童扶养、贫困儿童资助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相融合。
8、学以至用、明礼导行,改革师生评价体系,加大德育评价力度,学生以博雅为美,教师以德学为重。
9、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创建以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为主的校园文化立体建设体系,形成“校有貌、师有德、生有行”的办学目标,创建特色学校、精品学校。
10、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读本,使课题校在开展学习传统文化中有所依据;
11、解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的师资和教师培训;
12、解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的策略和途径。
拟创新点
理论创新: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理论体系
方法创新:创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行为习惯”有机结合的策略和途径。
四、课题的组织与保障
1、课题的组织机构
顾问组:本课题由尼山圣源书院为学校提供国内知名的教育家和有较深国学造诣的专家做顾问。
总顾问:陈洪夫顾
问:赵法生等
专家团队:王廉起
李克宽等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是本课题有较强的需求。目前许多中小学都在开展国学教育,并且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的一个渠道。二是课题的开展有良好的基础。
1、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环境优美,特色办学明显,附属幼儿园一所,为济宁市农村一类幼儿园,在园幼儿120人,在校1-6年级学生280人,专任教师14人。具备场地、人员等基本条件。
2、泗水县教育和体育局及圣水峪镇中心学校近几年来的各种文件和活动对课题实施提供了研究依据,主要有“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特色办学实施方案、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古诗文背诵活动、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春蕾读书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少年宫建设活动、体艺社团活动、阳光大课间运动、兴趣小组活动、家校联谊活动、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
3、学校是一所离圣人出生地最近的农村小学,受到尼山圣源书院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便于联系到著名的国学教育专家来校讲学,村名“庠”字为中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文儒之乡民风纯补,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学校与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有长期冠名资助协议,只要努力,“专家引领、校企联合、童蒙养正、明礼导行”的德育方法和目标不难实现。
4、学校有市级教育科研的经验,有一批勤学奋进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5、县镇领导重视德育工作,支持教育科研;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6、当前国际国内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
7、学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藏书较多,信息网络正常,打印设备充足,便于课题实施。
三是课题实施得到一批热心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关心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家、教授和专家的有力支持和指导。
四、关键词的界定
1、国学:国学又称“中学”,是相对“西学”而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兵、医易史巫、诸子百工等学的总称;是清末民初,中国学者为了对抗“西学”冲击而提出的文化概念。国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儒学。儒学的中庸、中和思想是贯通国学诸领域的关键,举凡道学、佛学、中医、周易、风水等等,无一不以“中和”为极致,“中和”即本于中庸。抓住了“中和”“中庸”即抓住了国学诸学的根本。
简单讲国学即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
2、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等。
3、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成果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中主要用于查阅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等。
2、行动研究法:一种适合小范围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或揭示规律,而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本课题中可以组织外出学习,专家讲坐等形式。
3、调查分析法: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4、总结法: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的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束时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和论文。
同时运用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启动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3)开好启动会;
(4)填写课题申报表;
(5)出台课题立项评申书及实施方案,依托尼山圣源书院,开展好专家引领等活动探索、进行教师、家长、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训。
2、第二阶段: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研究阶段)(1)制定分学段分年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组织实施,初步进行传统文化与学校现有活动及学科教学的整合。
(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内省,“明礼导行”初见成效。
(3)组织教师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提升境界和层次,将活运进行深化和提升,编辑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4)以托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活动,建设高标准校园文化,创建特色显明的精品学校,阶段性工作小结。
3、第三阶段: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总结、结题、评比阶段)
(1)搜集各种实研材料,形成系统的报告;
(2)参与研究人员的个人总结;
(3)开好总结、结题会,表彰先进个人。
最终成果
1、文字(论文、调查报告、各种工作量表);其中研究报告: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
2、图片(开展活动的情景图片,教学中的有关图片、
可用图片记录的其它相关图片);
3、光盘(研讨、交流、汇报课的全程拍摄录制成光盘
情景创设所使用的课件)
4、读本和手册: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与之配套的教师手册。
5、学校特色办学,以传统文化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品学校创建。
《优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小学校园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组
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小学2014年5月28日
推荐专题: 古筝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