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区域保护活动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区域保护活动总结》。
大班纸绳画教学已经结束了,幼儿在这一进程中的表现令我欣喜。
纸绳画是我创设的教学课题,是用纸绳在纸板上制作出有纹理效果的图画。由于它所需要的材料和用具较简单,也很廉价,很适合作为锻炼幼儿动手动脑及手脑结合的教学内容。纸绳画其实包含两个教学内容:搓纸绳和粘贴纸绳。粘贴纸绳即创作环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强调幼儿要自己搓纸绳,这也可以作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一个策略;幼儿搓好纸绳后就可将各色纸绳在纸板上"作画",这可不是用笔作的画,而是用绳子沿着线条作的"画"。
一、搓纸绳。
这是"备粮草"的环节,幼儿的纸绳画作品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准备的纸绳数量够不够、色彩多不多,好不好看、纸绳搓得好不好。令我惊讶的是,幼儿们不但上课精神饱满,还很善于思考,善于团结合作,不墨守老师讲授的成规,机械地用单一的方法手工搓绳,而是另辟蹊径,发明出了利用机械快速搓纸绳的好方法,这是我在设计这个课题时始料不及的。
二、构思与画线描。
这是画面的.布局阶段,要求幼儿选自己喜欢的画面或自己构思好画面,然后画出线描的形式。
三、练习粘贴纸绳。
这是练兵热身阶段,先让幼儿学习和体验如何更好地将纸绳粘贴到纸板上,掌握了技术就可以为自己的创作服务了。
四、创作。
这是最自由的教学环节,幼儿完全可以"为所欲为"。我宣扬"我的画面我做主",鼓励独立自主的自我表现。
我园在研究的课题《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的工作中,教师们在围绕着区域活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总结如下:
在上一阶段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以区域创设活动为主,围绕主题框架产生,思考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跟随幼儿生成。九月份我园组织幼儿全体教师参加培训,听取园长的`报告,并跟随教师听课学习,教师收获颇丰,都写出参观学习的体会和经验。
每月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状况教师做出反思,并进行群众交流总结。
本月底我园组织教师针对本学年课题的开展状况,教师写出论文,进行群众交流,并对教师论文进行评比,按照实际性,价值体现进行评价。
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我园组织各班级对幼儿区角进行布置,按照各年龄班级的特点及幼儿的特点,利用身边的资源布置幼儿区角,让幼儿参与其中,活动中师幼共同参与,效果好。自从我们教师分出各区域,孩子们似乎产生了个性浓厚的兴趣,竟在各个区域外排起了长龙。然而,经观察后发现,有部分孩子喜欢的其实并不是区域材料,而是在区域里那种相对隐蔽和自由的感觉。区域里有垫板,孩子能够在里面摸爬滚打,能够抱着从旁边架子拿过来的小狗娃娃玩起办家家的游戏,能够躲在物架的后面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们的行为在告诉我们,他们渴望有属于自己活动的小空间,一个小小的区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
正是由于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活动的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并不断地学习借鉴→实践创造→反思提高,才使我们对区域活动内涵的认识,从最初的茫然、模糊到如今的日渐清晰。我们坚信,区域活动的内涵必定会在教师的开拓创新和实践反思中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孩子们也必须会在区域活动这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特殊“舞台”上健康成长。
4月4日,星期天,天气特别好,大大四班和大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在老师和家委会的组织下到了滨江广场进行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大大一班有10个家庭,大大四班有12个家庭参加
整个活动从9.45开始,家长直接到滨江广场集合,10点左右家长几乎全都到了 ,还有很多家庭是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的 ,10.20 我们开始集合做早操,虽然有些男家长的动作和样子很滑稽但是能看得出来他们是很认真的,10.40早操做完 我们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 ,做游戏 我们先把两个班的家长合一来一起做了游戏,然后又分班完游戏,我们做的'游戏有袋鼠跳,鸭子赶路,踩气球,两人三足,抢板凳,铺路,送伞,赶小猪,等等 因为时间的关系还有几个我们准备了的游戏没有做的成 ,家长的热情很高涨,最后我们请孩子一起来参加风筝比赛,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孩子玩的很开心,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老师精心准备的记念品。
通过此次活动,增进班级家长、幼儿、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 在快乐亲子游游戏中,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增进了亲情。同时家长与教师的密切合作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进一步融洽了家园关系,全面体现了家园合力共育的实效。
活动结束了,整个过程是顺利与成功的:因为有我们的真诚、有我们的积极,更因为有家长的热情、有家长的支持。愿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把快乐和痛苦都化作春霖秋霜,深深融进这一片沃土,共同来耕耘、收获!因为我们收获的将是孩子们的快乐和成长。
一、幼儿的兴趣基础如何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每个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兴趣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个根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的许多区域活动中,一些幼儿的兴趣比较短暂、容易转移,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活动,致使许多活动都是浅尝辄止,如:主题活动《蚂蚁王国》,开始我们只是在美工区里投放蚂蚁图案让幼儿进行涂色、绘画,剪纸(蚂蚁图形),刚开始第一天,幼儿的兴趣比较高,到了第二天,入区时,孩子在区里待的时间变短了,过了几天,就已经很少有幼儿光顾这个区域了。
于是,与班上老师交流,重新调整这个区域的材料,材料之间有层层递进关系,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而在集体活动中,常引导幼儿介绍与交流自己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幼儿对如何运用所有的材料装饰蚂蚁,包括用什么图案、什么颜色搭配以及用泥工、手工制作蚂蚁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活动充满热情,实现了幼儿与区域活动之间的积极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评价幼儿对区域活动是否感兴趣,主要看幼儿是否喜欢活动,在活动区域中持续时间的长短,因为幼儿只有感兴趣了,注意力才会集中,才会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
二、幼儿能否依计划活动
区域活动不是幼儿随心所欲的活动,也不是幼儿在活动区无所事事的活动,更不是幼儿在活动区到处转悠的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强调幼儿要依计划开展活动。所以,制定计划是幼儿进行活动的起始(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要能决定自己选择什么区域、做什么、如何做、如何度过在区域的时间,也即幼儿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活动意向。在活动过程中,依活动的意向执行、完成活动。每天下午离园前,教师指导幼儿制定计划,让幼儿有一个明显的目标方向,待到明日入区时,幼儿能有秩序、规律的操作。
三、幼儿的参与情况
评价幼儿的参与情况要观察幼儿是主动、独立地选择区域活动,还是盲目服从别人,或模仿别人选择区域活动;做出选择后在区域是坚持玩一段时间,还是频繁地变换材料,甚至在于各个区域中游荡;此外,还可以观察幼儿是否关心自己的活动成果,如果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就会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或最后的成果很关注,通过对活动成果的了解,获得成就感,或是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对自己进行定位。这些方面都可以使我们对幼儿的活动参与做出评价。如:在《蚂蚁王国》这主题中,让孩子到户外观察蚂蚁,孩子们很兴奋,双眼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点小细节,有的'幼儿甚至一边观察一边思索,脑袋里出现了很多的“什么”,在回忆时间里,孩子们获得很多有关蚂蚁的知识。幼儿幼儿甚至因为自己的发现获得成就感。
四、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
对区域活动中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进行评价时,主要是看幼儿是经常一个人单独活动,还是常与别人合作;在合作时是领导者,还是服从者,合作时在团体中处于什么位置;活动中能否与同伴轮流分享,是否经常与别人发生冲突,经常采用什么方式解决冲突等,不同的表现反映着幼儿不同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如:在建构区,老师提供废旧鞋盒,目的让孩子们利用这些鞋盒搭建一个蚂蚁窝,鞋盒大小不一,幼儿要想自己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很难,需要同伴的协助,那么幼儿就会想起找自己伙伴商量一起来搭建这蚂蚁窝,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五、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社会认知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其对象看,社会认知包括对自己、他人、社会关系(权威、友谊、公平等)、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等的认知;对人的认知又具体包括认识人的情感、意图、知觉、思维、态度、动机、行为等心理过程或特征。认知又是智慧的直接根源体现,它虽然是内隐的,但可以通过幼儿的区域操作活动表现出来,所以,评价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来,尤其是对智力操作材料的情况加以分析。如智力操作的材料是复杂还是简单,是单一还是复合;操作方式是单调重复,模仿别人还是富有创造、善于变通;操作结果是单一的产品,还是多样化的表现,如绘画、拼图、手工、创编故事等。从中分析,即可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
六、幼儿区域规则遵守情况。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区域如果想真正成为一个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幼儿内在地遵守一些规则是保证区域自主、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否遵守规则就成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幼儿遵守规则的评价首先要观察幼儿能否自觉遵守区域规则,如娃娃家要脱鞋进入,活动区门口会画几对小脚印,自觉遵守的幼儿会主动脱掉鞋子摆在小脚印上,然后进入;其次,观察幼儿能否解读区域环境中的暗示规则,如:在图书区的墙面上贴有读书的顺序卡通及小宝宝把食指放在嘴唇边让大家小声“嘘”的动作,即暗示幼儿进入图书区时要保持安静,并要遵循看书的顺序:取书――看书――收书。总之,幼儿对区域规则的遵守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是必要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能满足不同发展中幼儿的需要,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成了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正因为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限定的目标,在设置区域角活动时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有的区域材料新颖好看,但却不中用;而有些只是一时好玩,却没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更有甚者,孩子们“自由放松”,教师“袖手旁观”。那么,怎样才能使区域活动更有效呢?我们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秋瑾幼儿园的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深刻地感悟到开展区域活动应以符合幼儿认知、满足幼儿兴趣、立足幼儿发展为指引,同时把握好内容、环境、过程这三个方面。
与主题活动相融合。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具有共存性、相融性,这两种教学活动都是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两者的开展形式都比较灵活多样。从教学与发展的整体效益上看,两者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宽松自主的区域活动往往能很好地配合、补充主题活动。所以,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立足传统,兼容并蓄,将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根据需要把主题活动的内容提前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或把主题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让两种活动内容互相融合。
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兵器”中,我们在建构区请幼儿搭建兵器,在计算区给兵器分类,在语言区展出“各式各样兵器的图片”,在美工区开展“学做兵器”、“设计未来的兵器”的活动,在科学区进行“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入海底”、“军舰为什么会浮在水上”的探索。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主题活动的开展,而且使区域活动的整体性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经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必须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我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资料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供给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一、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资料,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我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资料,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团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一样分为三类:(1)研究到团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一样幼儿的需要,故在团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资料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团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资料、材料和玩伴,经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1、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经过自我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所以,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资料、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计划应有弹性,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的转移应当随时调整。记得玩娃娃家时,许多幼儿喜欢做饭,我们灵机一动,何不开家“小饭店”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奶瓶、蛋糕盒等物品,我们的“小饭店”和”海陵早茶店”开业了!许多幼儿争着当小厨师、服务员或小客人,那里每一天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可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的具体目标。其原则如下:
(1)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根据目标供给操作材料,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到达教育目的。
(2)同一资料,各年龄班级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级幼儿现有的活动本事和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同一种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资料在各午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一样的。这样既满足了不一样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3)活动区域的目标尽可能与正规性活动目标相联系。在制定各活动区域的具体目标时,最好能联系教学活动,使非正规性活动与正规性活动结合起来。当然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
2、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供给材料
有关研究发现幼儿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景下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空间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景。所以,在活动区域的材料供给上应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做到多层次多侧面,尽量要丰富多彩。
(1)围绕同一教育目标供给多种材料。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易产生兴趣。所以,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供给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一样、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
(2)根据不一样教学资料、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的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坚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根据不一样发展水平的需要供给不一样层次不一样要求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自我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供给多层次、不一样要求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一样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本事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活动区域除了供给多种多样贴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则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供给适度的帮忙。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我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主角。
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经过观察。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由此教师应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帮忙每个幼儿发展
了解幼儿以后的指导能够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个别指导和共同参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忙,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活动资料更加丰富,并收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所谓“参与”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齐活动。那里,参与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因素,能在正确时机进入并参与幼儿的活动能够扩大及丰富幼儿活动资料。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会使幼儿中止她们的活动。所以,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进取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