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调查报告(范文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调查报告(范文3篇)》。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对驻保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志愿服务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机制,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实行社工专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联合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问卷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这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驻保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完善提供研究依据。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涉及了保定市六所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性大学生占34.73%,女性大学生占65.27%;43.92%为文科、11.07%为理科和42.29%为工科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占33.15%,二年级的占36.43%,三年级的占27.87%,四年级的占2.55%。
(三)调查方式及内容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其中个案访谈大学生志愿者20名,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有效率为95.6%。并且,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及意义等多方面板块的具体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
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主要包括大学生是否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大学生中志愿精神的普及程度和志愿服务信息获取渠道等。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关注”或“非常关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近六成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包括“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从志愿精神普及度来看,仅有2.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有很高的普及度,17.4%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精神的普及度较高;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从学校团委、学校志愿服务社团等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五成的大学生从朋友、同学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仅有14.1%的大学生从社会志愿服务机构获得志愿服务信息。具体见表1。
(二)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现状
调查发现,分别有45.7%、49.7%、63.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宣传太少、活动单一、形式主义严重问题;认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管理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科学组织与培训机制、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大学生分别占37.2%、27.0%、42.81%、27.0%;此外,将近四成的大学生认为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三)志愿服务的需求和评估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比较分散,主要是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有18.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是单纯地对志愿服务感兴趣。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的感受来看,超过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有助于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充实人生,57.1%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仅有2.0%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收获。
(四)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
明确推动志愿服务改善的主体对志愿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发现,分别有48.7%、77.5%、4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改善的主体。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思路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在全社会弘扬了志愿精神,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文明进步。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其一,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其二,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深入性不够;其三,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完善。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力量,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基于以上认知,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志愿服务宣传机制。高校在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宣传中应把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帮助大学生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等的观念,同时在宣传中要注重志愿精神教育中的“体验”功能,将志愿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2]。如设置志愿服务专门课程,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并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公选课、社会实践课程甚至必修课等形式对大学生授课,加深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开展志愿服务专题讲座,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行志愿服务创意征文、文艺演出等比赛,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规范化、深入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加强组织管理机制建设来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助力。其一,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制度,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水平;其二,建立志愿服务监督评估机制,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和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监督,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志愿者的成绩进行评估;其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其四,建立完善的志愿者退出机制,志愿者在退出前,应与其他志愿者做好手头交接工作,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进行。
第三,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高校可以通过统计大学生的服务时间、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参与证明等,在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奖学金申请等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将经费、权益、制度、组织、教育和培训等纳入法律中去,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及利益。
第四,实行社工专业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机联合。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以利他主义和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门的方法和技巧为手段,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案主解决困难、提供及增进其福利为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及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助人活动[3]。社会工作的理念、知识和手法有助于促进志愿服务领域内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有助于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有助于建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学们中的近视眼、小胖墩日渐增多,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体育锻炼。同学们大多喜欢上体育课,可是同学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走访同学及家长,了解同学们的课外体育运动情况。
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调查情况:
五(8)班共36人。每周运动次数两次及以上的7人,一次的8人。运动方式上,男女生有差别。男生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骑自行车为主。女生以散步,和父母打羽毛球为主。全班大约60%的同学没有运动的习惯。
三、家长的看法:
1.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的成长。
( 2)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
2.不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1)认为学习更加重要,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
(2)担心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受伤。
四、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手脚的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长跑可以锻炼耐力。
2.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个性。它使我们正确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在竞争中形成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个性。
3.体育运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团结协作。
五、建议:
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摘要: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暑期实践队在暑假期间在海宁范围内对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 食品安全意识;城乡比较;调查问卷
调查背景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
我们进行此次关于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海宁各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观念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了解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和教育都比较发达的省份,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状况以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别。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或城市生活获得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本次调查对象基本包含了各个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农民、教师、行政官员及其他等。被调查者年龄从20岁到70岁,以20-40岁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参与调查的居民中,男42名,女58名,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4%,20-30岁的占30%,30-40岁的占26%,40岁以上的占20%。调查对象基本包含了各个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农民、教师、行政官员及其他等。
2、消费者眼中的食品安全状况
调查发现,对于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农村居民中有35%认为是逐年好转的,而城市居民中有高达59%的居民认为是逐年好转的。20%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食品安全状况的一年不如一年。
消费过程中曾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农村 城市
食品不清洁加工 12% 17%
转基因食品 24% 37%
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 44% 32%
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 8% 10%
食品过期变质 28% 33%
据调查现阶段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主要有食品过期变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不清洁加工等。
在被问及已经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被解决的时候,有34%的农村居民和46%的居民认为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有3%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3、食品安全意识
调查表明大多数居民都十分关注食品安全,其中64%和62%城市和农村居民表示对食品安全十分关注。少部分的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一般,但是仍有35%的农村居民和39%的城市居民表示无所谓,很多人认为只要吃不死人就无所谓。不少群众还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落后观念。尤其在农村地区,卫生意识缺乏的情况令人担忧,农家宴多而杂的剩菜剩饭等都 “舍不得丢”,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一般来讲,消费者对购买农产品的地点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调查发现,有35%的城市居民平时选择在大型超市购物,而农村居民为25%。有30%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小商店购物,而农村居民高达38%。另外有小部分居民选择在摊点等其他商店购买商品(见下图)。
56%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小商店、小摊点等购物,这与农村的食品销售方式以小型商场、各式的小卖部,小摊点等为主有关。这也导致农村食品市场结构较为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很大
购买食品主要关注的方面:
农村 城市
生产日期、保质期 82% 92%
品牌 30% 36%
价格 63% 67%
认证标志 15% 25%
外观 1% 2%
净含量 0% 0%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在购买食品是最关注的是价格和保质期。因为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很少关注产品标识,容易形成对假冒伪劣等食品存在认知缺陷。
4、维权意识
当被问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会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时,有46.7%的农村居民和40.8%的城市居民表示会与生产经营者协商解决;有17%的农村居民和35.7%的城市居民表示会通过消费者协会解决;有12.7%的农村居民和21%的城市居民表示会向行政部门申诉;有29%的农村居民和35%的城市居民表示不严重的话则自认倒霉,以后小心(见下图)。
可见,城市居民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的维权意识高于农村居民。我们这一问题时多选题,但只有36%的城市居民会选择请消费者协会调解,21%的城市居民会向行政部门申诉。这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且程序复杂。在遇到食品质量问题时,他们不愿去投诉,去索赔,更谈不上追究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机。
5、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
农村 城市
不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 46% 49%
惩罚力度不够 26% 35%
主管部门职责不明 21% 25%
各执法部门沟通不畅 13% 11%
购买者鉴别能力不高 27% 16%
消费者维权意识落后 29% 25%
近半成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认为不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政府因加强对不法加工企业的查处和取缔,同时企业应加强自身的自律行为,重建和增强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心。
政府及企业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提高民众的消费信心:
经调查, 在政府及企业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提高民众的消费信心这个问题上,47%的城市居民和41%的农村居民认为政府和企业应当严格食品检验检测。38%的城市居民和37%的农村居民认为应当通过国家有关食品认证。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了解到了食品安全对人们的影响, 同时也加深了群众对有关食品安全的关注和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饮食卫生及安全。食品安全的保证离不开政府,社会,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只有懂得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理念,善待农民,食品安全才有保障”。广大市民是食品消费的主体,能否保障他们“吃”得安全,是政府各级部门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力求使人们从观念的转变到他们的行为意识上去,以引导人们健康消费,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促进全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