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3篇)

2022-05-25 22:41:16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3篇)》。

第一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班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 姓名:XX

2013-3-13

目录

前言„„„„„„„„„„„„„„„„„„„„„„„„„„„„„„„3 正文„„„„„„„„„„„„„„„„„„„„„„„„„„„„„„„3

1.规模简介„„„„„„„„„„„„„„„„„„„„„„„„„„„3 2. 陈列展览„„„„„„„„„„„„„„„„„„„„„„„„„„„„3 (1)武强年画艺术展„„„„„„„„„„„„„„„„„„„„„4 (2)清代家居陈设展„„„„„„„„„„„„„„„„„„„„„5 (3)河北陶瓷艺术展„„„„„„„„„„„„„„„„„„„„„5 (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6 3.馆藏精品„„„„„„„„„„„„„„„„„„„„„„„„„„„„6 4.学术研究与活动„„„„„„„„„„„„„„„„„„„„„„„„7 5.社会影响„„„„„„„„„„„„„„„„„„„„„„„„„„7 6.现状及发展„„„„„„„„„„„„„„„„„„„„„„„„„„„„7 结束语 „„„„„„„„„„„„„„„„„„„„„„„„„„„„„10

前言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05年5月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08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 正文

1、规模简介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同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08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仿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清雅别致,简明朴素,建筑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展厅6个,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另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馆区的绿化和建筑浑然一体,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参观环境。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0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实现优秀文化的人民共享。此举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观众络绎不绝,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多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注重加强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充实馆藏民俗文物和传统工艺珍品,积极改造和整修展览环境,努力提升陈列水平和接待能力,强化、拓展宣传教育功能,坚定不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在我省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陈列展览

为了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馆藏文物特点,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以

《明清工艺珍品展》、《清代家居陈设展》、《武强年画艺术展》、《民间扇面收藏展》、《明清瓷器珍品展》和《民间用品收藏展》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物专题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喜闻乐见,文物精美独特,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通过对文物内涵的发掘和陈列展示,反映了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使观众能在咫尺之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民间收藏专题展》于2000年荣获全国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随着对民俗文化研究和展示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俗文物、藏品的不断丰富,省民俗博物馆相继推出了《新内画艺术展》、《河北蔚县民间剪纸艺术展》、《辛集农民画展》、《民间剪纸艺术展》、《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展》、《辛集皮贴画艺术展》、《白洋淀芦苇艺术展》等极富民族情趣和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系列展。使深具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进入博物馆,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迷人的冀中田园风情和农家的生活情趣,也展示了民间绘画作者、艺术大师的艺术才华。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些展览对发掘民间艺术内涵,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间手工艺的弘扬和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武强年画艺术展

年画,是我国民间在过年时装饰居室环境的节日艺术品,是伴随着欢庆新春的风俗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源于汉代的门神,宋代始有木版刷印年画的作坊。河北武强在明永乐时期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我国北方最大木版年画生产地之一。

展览精选了138幅武强年画作品,全面的展示了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其浓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具有传统的燕赵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低,价格较高。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改手工描绘为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我们现在所见的大宗生产的武强年画均是套印的。武强年画的制作,一般要经过绘图、刻版、套印三道工序。即作品先由画师画出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套色。武强年画,传承着古老的节俗文化,它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它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的武强年画——这颗古老的艺术明珠在民族艺术的大花园中将会更加绚丽夺目。

(2)清代家居陈设展

河北是历史上的京畿之地,是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我馆收藏的大量明清家具,无论其用材质地、雕刻工艺、器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展览围绕“家居陈设”主题,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及河北地区传统居家陈设的特点。科学地多方面揭示文物价值,以求突出优秀的河北传统文化特征。文物陈列以表现清代民俗文化现象为主要目的,兼顾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了便于揭示文物价值与内涵,文物按居室功能分类。给观众一个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舒适性于一体的高层次展示环境。使人们在古典、宁静、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展室内,品味一下中国家室的优雅,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3)河北陶瓷艺术展

该展览分为如雪似玉的丰姿、黑白交织的艺术、色彩斑斓的梦幻、鬼斧神工的韵律四部分,精选了百余件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精品,展示了半个多世纪河北陶瓷的丰硕成果。 《河北陶瓷艺术展》的开幕吸引了省会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河北省电视台、河北省电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当天,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还专程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理念相结合的陶艺作品备受同学们的喜爱。无论是对质地细腻,釉面光润,色彩斑斓的唐山陶瓷,还是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和乡土气息的磁州窑瓷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整个上午,展厅参观气氛热烈,观众被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深深的吸引,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

从女娲抟土造人开始,中华民族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来精彩的泥塑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展示传统文化,丰富陈列内涵,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将于2010年9月25日推出《村里的日子——马若特泥塑作品展》,展览分为好日子、山里娃、山里人、禅之缘四部分,共展出泥塑作品100余件(套)。

当代马若特的泥塑继往开来,更是将一团团的黄泥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主题,以社会发展为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这一朴实而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

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人,中国雕塑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曲阳雕刻艺术学校,深造于天津美术学院,回乡后创办“泥禅坊”工作室。他曾多次赴京举办个展,并多次参赛获奖。作品《黑土地》荣获中国首届环境雕塑大赛“槐花奖”,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得到业界高度评价。

他的泥塑作品,以农民众生相为载体,顽皮活泼的孩童、憨厚质朴的汉子、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喜悦、或夸张、或平和。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在造型上粗犷朴实,刻画细腻,具有独特的原生态的题材和雕塑语言及艺术风格。在内容上既有对社会进步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又有对过去生活不尽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冀。 这些曾经通过画面、影像感动过我们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场景,不再只停留在关于童年和农村的记忆中,而是通过泥塑艺术品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透过这些泥塑作品,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创作者追求艺术的执著,更深深体会到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3、馆藏精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192件。其中古代文物藏品50657件,现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珍品42535件。尤其是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之

作及李铁映同志陶瓷作品的入藏,极大丰富了我馆藏品体系,填补了我省博物馆界无当代传统工艺珍品类藏品的空白。其中包括文物精品和近现代工艺珍品。

博物馆现馆藏的文物精品有:文房雅玩、瓷器、玉器以及老月份牌广告画等。近现代工艺精品有:河北花丝、杜立锁陶艺作品、董雪内画烟壶以及郭氏兄弟铁板浮雕。真实记录了民间的艺术历程,体现了河北的文化底蕴。

4、学术研究与活动

博物馆先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讲座”、“中国传统节俗展—中秋节”、“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等系列讲座,并召开一系列专家论坛。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开展系列活动:(1)为迎接文化遗产日,展示该省唐山陶瓷的艺术风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于2012年6月8日举办《鸟语花香——河北唐山彩瓷艺术展》活动;(2)举办“学绝活 快乐过暑期”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民俗博物馆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欣赏和制作民间手工艺术;(3)为“全球青年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走进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

5、社会影响

在做好馆内各类陈列展览的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坚持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馆举办实施的巡回展览,活跃在省会的厂矿、社区、中小学校和全省的部分县市,把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党的政策法规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6、现状及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的类别基本上是以综合性博物馆和革命战争及人物类纪念馆为主流。其展览内容也多侧重于中国通史、近现代革命史乃至人物生平介绍等。相对来说,专题性博物馆、地域文化类博物馆数量较少,特别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类博物馆,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即使建国后,极个别省市建立了一些民俗、民族类博物

馆,但也多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如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其收藏、展示的内容大多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及服饰用具等。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展示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渐进,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节”申报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加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和反思。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在各级领导和文化(文物)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图书馆及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民俗文化游、胡同游、古代民居游等成为一种文化旅游的时尚;以蔚县剪纸、唐山皮影为内容创作的文艺节目也纷纷登上了舞台,有的还选入了大型的春节晚会,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迸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就在于她早已深藏于我们华夏子孙的心底,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遗憾的是:虽然,眼下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热闹非凡,然而就民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来说,较之火热的民俗文化旅游现象,以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民俗(民族)类等专题性博物馆近几年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就其规模和总体数量上,还相差甚远,还不能与一些国外民俗馆和国内历史、综合性博物馆相比。其次从陈列展示来看,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一个老馆,主要展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展示手段和内容都相对陈旧。一些省市级民俗馆则大多依托于古建筑、古民居或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而建,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以本地域的婚丧嫁娶、节日风俗为主,服务于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藏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由于资金的不足,依然是力不从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年轻一代,崇洋媚外,追求新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无知,甚至是排斥,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主要为:

1、学校课本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少。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几乎抛弃了传统文化,注重的只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熏陶,文化传承的链条在青少年这一代出现了断裂。

2、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弃。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

3、具有实物展示功能的民俗(民族)博物馆较少。大多数博物馆都把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作为主要任务,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4、社会风俗日益西化。近年来洋节日给青少年以新的兴奋点,西方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被八十年代后的所谓“新新人类”欣然接受,他们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为理念都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5、民俗文化符号被现代审美意识取代。信息全球化正在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传统,商业的繁华使得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符号逐渐被替代,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现代审美意识进入了更多人的脑海,我们生活的土地长满了冰冷的钢铁水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正在逐渐消失,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符号也在日益丢失。

以上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时也更加要求文化(物)工作者和文化(物)部门做出应对和决策。就博物馆工作而言,文物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应该加大抢救、保护、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应下大力气抢救和保护那些近现代民俗文物或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文物,进而为博物馆的民俗文化陈列及专题性陈列提供支持,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乡土知识教育提供实物资料。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我们祖先在历史上作出的成就与贡献,才能培养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结,才能使观众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

可喜的是目前除了一些小型的专题馆发展较快外,在一些综合性大馆陈列中,民俗文物、民间艺术、地域特色文化也成了重头戏,如首博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陈列,不仅为北京人、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津津乐道。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河北磁县磁州窑博物馆等,同样是各地游客观众争相参观学习的好去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位于杭州龙井路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茶与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自199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成果丰硕,她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成为目前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还为当地经济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贡献。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成年人喜欢、青少年喜欢、国外游客也喜欢,因此,加强专题性博物馆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张扬博物馆的个性,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逐步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别是《河北民俗文化从书》(共10册)的编撰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文化、推广河北民间艺术、宣传河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保护民俗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传递,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光荣使命。我们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中国博物馆事业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 调查时间:2012-08-08 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

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

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

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

前言

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

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

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

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丽的篇章。

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

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比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见。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

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巫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

.

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大溪文化,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他们代表的是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

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石器和骨,角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巨大地进步。巴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出土石器中,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成,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刮削器大部分有石片制成,又有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本地区地理位置恰逢南北方两种石器传统分布区的交界地,可见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与走廊。重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瞿塘峡意动的巫山地区发展出背溪文

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白庙遗存,而巫山以东的地区呈现出玉溪下层遗存——玉溪上层遗存——玉溪坪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序列。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在巫山大溪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大溪文化墓葬,这些墓葬的葬式令人惊奇,从早到晚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直肢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演变为跪屈葬,在到蹲屈葬,最后又演变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式大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模式。在这些墓葬中合葬墓同样引人注目。合葬墓既有二人合葬也有多至五人合葬。从大溪遗址来看,当时可能已经普遍的

出现类似后来刑罚的警戒现象,许多墓主身体被插上了骨镞活骨锥,显系非正常死亡。人群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也已经出现,有的墓葬出土较多的陶器,有的墓住身上戴满了数

以千计的蚌环,熊牙和各种骨,玉器饰品,而有的墓葬则空无一物。在祭祀坑里发现的一个个圜底罐,圜底釜等生活用器则是供死者享用的。

巴渝由于地处西南一隅,自古交通阻隔。因此,这里的古文化面貌,如巫山神女一样神秘。六七千年峡江两岸的新石器文化此兴彼伏,大溪彩陶,玉溪石器传承者文明的火种。商周以来,原居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了峡江,生息繁衍,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巴王国。战争的烽烟后,巴国虽不复存在中原文化却逐渐融合 巴文化,并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巴人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外部环境险恶,史记记载巴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朝歌会战:“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后世“巴出将,蜀出相”之谓。他们为三峡的早期开发做出重要贡献。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三峡地区农业的起步发展相对滞后。玉溪下层遗址中的充满了人们食用后抛弃的各种动物残骸骨渣,说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新石器晚期的玉溪坪——哨棚嘴文化,出土的动物数量明显减少,渔猎经济可能已处于辅助地位,通体磨光石器的增加和打制双肩石锄的发现。是农业经济的具体体现。这种山地农业与渔猎经济并并存的经济状态,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因此船也就成了巴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船棺葬则充分体现了船在人们心中重要性。建筑结构也迎合当地自然环境,整体框架多穿逗式,干栏式,抬梁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砖石竹木等,注重实用性。

远古时期。人们对洪水,地震,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没有合理解释,由此产生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三峡的崇山俊水,云遮雾绕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原始信仰——巫文化的发育繁盛,并长久保留。巫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三峡地区土家族人广为流传的傩戏表演,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傩公,傩母,开山。梁山土地,幺儿媳妇,勾薄判官就是出名的表演。

青铜时代的巴人,对艺术的追求经历了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巴文化主要体现在陶器的纹饰上,与新石器晚期的联系较多。晚期巴文化则发展到成熟而且有鲜明特色的阶段。其形式主要是以青铜兵器上的平面上的装饰为主,有的则以平面图案配以高浮雕。其内容多动物图案。虎视常见的话题,鸟的图案也不少,铺地图案以勾连云纹多见,代钩以浮雕手法为主,犀牛型带钩采用整体写实与局部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通体错金银是平面造型的代表。巴青铜器和印章山的大量符号,常常使观赏者和研究者为之着迷。除了作为装饰性纹饰部分以外,表达某种含义的意味十分的强烈,这在多种符号形成组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文字,在虎纹青铜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以更抽象的形式连成句子,这使得巴人的文字符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待解读的古代文字。巴人尚武善舞,周代纪念伐纣的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汉高祖定三秦,仍以巴人为前锋,并命宫廷学习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后世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廷为舞蹈。除了武舞,实际巴人民间的歌舞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配合歌词的踏歌是一种主要形式。

其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花边圜底罐,它是三峡古代盐业的见证。考古人员在忠县发现了大量西周至战国时代的花边圜底罐,经实验表明,忠县花边圜底罐内壁附着物和自贡汉代铁盐锅内的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象。这表明,古代巴人至少在西周时期就进行井盐的开采加工,比文献记载的最早李冰的采盐早了七百年。

巴国晚期,由于楚国的逐步紧逼,其政治中心之间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围也逐步缩小。利用巴蜀矛盾,秦国趁机于公元前316年攻灭蜀,巴两国,秦国在巴,蜀采取不同的政策,镇压蜀而笼络巴。此后,秦人将楚的势力逐出渝东,并以巴地为攻楚前沿阵地。秦汉时期的巴人对于中原文明来说依旧是少数民族,,“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所展现的历史就是巴人对中原王朝的归顺。该印金质,印纽卧驼行,出土于云阳县南境双河口夹沟坝,印文为“汉归义賨邑侯”。賨指賨人。秦汉时对巴人的称呼。

三国时期,三峡石吴蜀兵戈交锋的前沿地带,它见证了夷陵之战,刘备托孤等重大历史事件。而更相传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诸葛亮在今奉节地区设下八阵图困住东吴大将陆逊的追兵,但今日已失传(见下图)。魏灭蜀后,又从这里开始了伐吴战争,《晋书。王濬传》记载,魏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领巴蜀兵伐吴。这便是诗人刘禹锡诗中吟道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巴文化石重庆地区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巴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下和强敌的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形成文化特色,两千多年以来,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层。巴国虽亡,其文化传统与中原的融合却经历了缓慢的过程。巴人在相当时期内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西汉早期开始,随着西南夷的开发,巴文化日渐没落,具体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兵器数量的逐渐减少。大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这种文化融合石双向进行的,其中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进入主流,巴文化中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

第三部分:调查总结与体会 调查总结与体会:通过这次亲自的调查发现深感实践调查的经验的缺乏,在技巧和方法上以及熟练程度不足。最惭愧和着急的是感到专业知识的力不从心。通过这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调查,认为作为学生的作业很有必要,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用巨大的帮助。在汇总全国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调查,能从宏观上把握文化的共同性,也能在微观上发现地域差异。若能很认真的做好这次报告,我觉得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很难对全国各地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详细的透彻了解,而查找史料不够形象具体,有大海捞针的感觉。对地方博物馆的调查,并得以汇总,就仿佛有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查。所以,在此次调查之后,希望能在一两年后,同学们有了更高更精的历史文化觉悟和修养后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地方博物馆深入的调查。

第三篇: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李姓的来源

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

李耳、李*、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上网

李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

--

李姓的族谱

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四、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推荐专题: 关于郭氏的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