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大学生思修调查报告(推荐6篇)

2022-05-25 22:37:5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思修调查报告(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思修调查报告(推荐6篇)》。

第一篇:思修调查报告

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作者:孙 萍

大学生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报告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广告111班

小组成员组长:孙萍组员:严彩丽 彭海平吴露露 朱美琴 黄游凤 解金鹏 王鋆

小组分工组长孙萍负责问卷的认定打印,组员间的分

工及撰写调查报告,组员黄游凤写问卷调查并制成电子稿,

黄游凤.解金鹏.王鋆进行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严彩丽,彭

海平,朱美琴,吴露露负责对问卷进行统计。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

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其精神影响力

是巨大的。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就是因为有这些东西包

装着我们,真的被遗弃了,那我们在精神上就很难说是一个

完整的中国人。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漠视。面对洋节日背后所

隐藏的西方文化的来势汹汹,我们何去何从?我们的小组成

员在调查问卷及采访后,进行了研讨:

为了获取大学生受挫能力的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我和我的成

员于2012年4月12日——2011年4月28日在江西理工大

学校本部、西校区,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赣南师范

学院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对大

一、少部分大二学生做了问

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200份空白问卷,经过各位大

学生的积极配合和认真填写,合计收回有效问卷177份。此

后,我和我的成员经过认真对各数据的统计、分析,现就将

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本次接受调查并填写有效问卷的男生有102人,占57.6%,女生有75人,占42.4%,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在调查时,男女生基本对半调查,这更能体现我们调查的价值,对以后的各项数据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熟识度

经过我们的调查,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数同学能数出4-8个传统节日,从我们调查结果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有63人可以较轻易的数出来并说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庆祝仪式,占到我们有效调查人数的48.8%,其中男生20人,女生43人;另外在所调查对象中有22.4%的学生能数出8-12个传统节日,但据了解在他们印象中有些节日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所要弘扬的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二·大学生对中西方不同节日的对待态度

从调查总结的统计表可以看出,有46.9%的同学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他们认为其富有民族韵味。也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中国节日,因为他们觉得比不上西方节日的浪漫,他

们占所调查对象的19.8%,从这些数字看出,在中西方文化上,逐步出现西化,文化强权意识正在悄悄的侵袭着中国文化。有54.2%多的同学过中国传统节日多,但令人担忧的是,有11.3%多的同学崇媚洋外,以过西方节日为主旋律, 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含义。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三·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存在意义的认识经调查显示:34%的调查对象觉得传统节日的存在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25.8%已调查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生活,由此得知,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存在具有归属感和民族意识。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不过是多了几天放假休息的时间,这些学生占已调查对象的11.3%,其中男生13人,女生4人,这种意识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屑一顾,因此大学生需要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更需要明确的价值取向、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对民族文化的信仰,不能为追时尚赶潮流而迷失了年轻的路。

四.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及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 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 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 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 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 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 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 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

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 ,也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

五.结论与建议

1.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2.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很重要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六.结束语:

通过这次调查,首先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也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现在关注它的人少了,我们当代大学生也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节

日;即使世界地球村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让世界认识到我们的文化,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外国的文化而忘本。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

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

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 (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 “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6]。王极盛等人 (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

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 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 善于调节情绪。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 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

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

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下降了,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而儿童青少年不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吗?在老师家长的庇护下,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真是令人沉痛的事实。难道他们并不幸福?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 “幸福感”被列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幸福感是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评价,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幸福在字典里的定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为了了解中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我们小组展开了关于中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制定了一份调查表关于我校高一高二约三千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通过查阅书籍、收看新闻报道、阅览网页等途径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总结同学们应怎么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自我幸福指数

从图1-1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在60%--100%,其实大部分的中学生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2、什么最能影响你的幸福感

从图1-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学习、朋友、家庭中最能影响中学生的是家庭。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对家庭还是最重视的,正所谓家是温馨的港湾,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其他东西所不及的幸福感。

3、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

从图1-3可以看出74.8%的中学生与家人、同学、老师的关系是较融洽的,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

4、与父母的交流

从表1-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业,但有些孩子却不与父母交流生活及感情问题,这对中学生是一定负面影响的。不过,也有32.3%的中学生与父母无话不谈,关系更像朋友,这也看出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比较多的。

5、中学生课程的难度

从表1-5中可以看出有65.7%的中学生觉得现在学习很吃力,如同泰山压顶。这看出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的,这会降低他们对生活的幸福感,但读书学到知识是幸福的。

6、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有信心吗?

从图1-6中可以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能够得到幸福充满信心,这是值得欣慰的。

(五)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学习因素与幸福感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中学生幸福感的学习因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体验、学习压力、学习成绩等。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更幸福。拥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满意感,对学校有积极的情感,且这种积极情感体验会扩展到其对自身、对整个社会都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体验到很高的幸福感。学习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积极情感的学生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自信,从而更幸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不到积极情感,长久下去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其幸福感。学习压力和学习成绩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讲求“学而优则仕”,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但“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还是影响着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中学生的评价。在升学的压力下,学习成绩必然成为家长、教师的焦点,同时学生本人也必然将其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更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而学习压力过大将使学生产生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甚至导致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

二、家庭因素与幸福感

目前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影响。国外学者Furnham(2000)的研究发现,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是孩子幸福快乐最主要和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国内学者王极盛(2003)、胡洁(2002)、黄晓艳(2007)等人也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学生比放任型或严惩型的学生更幸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能够尊重子女,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善于听取子女的意见,有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受。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气氛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且注意教育的科学性,这样家庭的学生会比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学生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家庭氛围上,和睦家庭学生在积极情感得分上高于偶尔争吵家庭和经常争吵的学生。[1]关于经济状况和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就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而其他研究者却认为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在中学生人群中,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者如唐茜(2006)、谭春芳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比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中学生更幸福;而王金霞(2005)、严标兵(2003)等人的研究却表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看来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没有显著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睦的家庭气氛会影响到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三、社会关系与幸福感

中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它们对中学生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可以为中学生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归属感、喜悦感、自尊、自信等,从而提高其幸福感。国外学者Leung(1992)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是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 [3]。生活在和睦、融洽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处处都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容易对生活形成积极评价,有助于其形成开朗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而生活在冷淡、敌对亲子关系家庭中的中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恐惧、不信任,体验不到愉悦感,从而拥有较低的幸福感。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国内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如孙翠香(2007)、戴巧云(2005)等。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拥有持久和谐同伴关系的中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同伴倾诉,从同伴那儿获得帮助和支持;同时,同伴之间共同的活动又可以让中学生从中获得乐趣,较少地体验到孤独的感受,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师生关系作为中学生社会关系中的一种,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幸福感受。原因可能是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慢慢增强,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中也包括作为其“重要他人”的老师的评价。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中学生,倾向于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拥有较高水平的学校生活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着较大的影响。

四、人格特征与幸福感

人格是幸福感最稳定又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之一。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考查内外向、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其中神经质和外向性这两个维度备受关注。国外学者Costa等人的研究发现,外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幸福;而神经质的人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幸福感较低。国内许多研究也表明幸福感与外向性呈正相关而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换句话说,低神经质、高外向性的学生更幸福 [4]。自尊和幸福感的关系也比较密切。Baumeister(1998, 2003)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人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还比普通人更健康。这和国内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杨海荣等人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480。但是,Diener(1995)的跨文化研究却表明自尊和幸福感之间的高相关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性 [5]。时间管理倾向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特征,它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张志杰等人(2004)、李儒林(2006)等人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自我价值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

五、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幸福感

许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Huebner(2001)的研究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包括正性和负性)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的许多研究也证实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等事件与中学生的幸福感关系尤为突出 [6]。王极盛等人(2003)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初中生幸福感的一些生活事件,发现初中生的总体幸福感与不喜欢上学、学业负担重、和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呈显著负相关 [7]。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事件对中学生的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

(六)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何才能让三年的中学生活更幸福呢?看看下面的小帖示:

(1)完善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客观自我与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成一致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 客观公正地利用唯物辩证法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 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

(2) 积极的情绪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长远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就。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之一“乐观”,可以让人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善于调节自我、外向乐观的人较少感受到焦虑、抑郁、愤怒和冷漠等消极情绪,有利于幸福感的增加。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对同性和异性的关系处理问题。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它能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使在对他人友好和关心的同时,受人喜爱和尊敬,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和社会资源。

(4) 正确应对挫折。克服挫折有利于提升幸福感。将挫折的原因归结于自身努力,还是归结于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对挫折感程度有不同的影响。采取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御措施有助于越过挫折,化解困境,冷静地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归因习惯,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利于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心灵趋于宁静,从而享受到幸福的喜悦。天之骄子们,让我们回到那首童谣中吧:“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张开双臂,为寒冷的人送去温暖是幸福;展露笑颜,给哀伤的人带来欢乐是幸福;唤醒绿意,用蓬勃的生命代替荒凉是幸福。幸福,就是看一本精彩的好书。中学生幸福感既受外在客观因素,也受内在主观因素影响。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提升农村中学生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以生为本,发挥学校职能,分析学生辍学原因,做学生思想工作,动员中途辍学的学生,让学生重回校园,不让一个学生失学。

第四篇:思修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名称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马保卫系别电子系班级自动化一班姓名(学号)朱葵(1105031015)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报告

电子系自动化一班组员:朱葵、夏景可、孙蒙、蔡国庆、孙永峰

指导教师:马保卫

调查对象:合肥学院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网上查阅

调查目的:引导并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原因: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幸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话题。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因而,对大学生幸福话题的观照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建构,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函。

一:调查表及数据

经过本小组讨论后决定;首先,制作50份大学生幸福观调查表,向大学生讲解并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观的状况。进过两天的调查,我们共发了50份的调查表,收回了50份的调查表。这体现了大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及他们对幸福观的重视。

考虑到大家得时间紧迫,以及马上就要开始的考试。因此我们的调查表是以选择题的形式体现的,共有八个题目,其中第八题为多选题,通过对收回的调查表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很多的结论。

(一)大学生幸福观调查表:

1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2您的课余生活丰富程度?()

A 丰富B 一般C 不丰富

3您是否会因为人际关系而困扰?()

A 经常B 偶尔C 不会

4觉得造成你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A 缺乏生活目标B 期望值太高C 缺乏成就感努力

5你认为什么可以让你感到幸福?()

A 自己努力后解决了问题B 班级获得荣誉C 自己的努力的到了别人的肯定D 其他

6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A 家庭美满B 身体健康C 实现自己的理想D 其他

7如果现在你给你的幸福打分,你认为会有多少分?()

A 90~100B 75~90C 60~75Dn

8你对幸福是如何理解的?()

A能够帮助别人B 家庭美满C 学业优良D 别人对自己到的方面的评价E 快乐F物质享受G 身心松弛H 事业有成I被别人羡慕J 生活无忧无

(二)调查数据:

调查问题一: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很满意:8%4人

满意:26%13人

一般:56%28人

不满意:10%5人

调查问题二:您的课余生活丰富程度?

丰富:24%12人

一般:52%26人

不丰富:24%12人

调查问题三:您是否会因为人际关系而困扰?

经常:14%7人

偶尔:62%31人

不会:24%12人

调查问题四:觉得造成你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生活目标:12%6人

期望值太高:32%16人

精 神 空 虚:20%10人

缺乏成就感:24%12人

努力不够:12%6人

调查问题五:你认为什么可以让你感到幸福?

自己努力后解决了问题:40%20人

班级获得荣誉:10%5人

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夸奖:26%13人

其 他:24%12人

调查问题六:你认为什么是幸福?

家庭美满:30%15人

身体健康:20%10人

实现自己的理想:40%20人

其他:10%5人

调查问题七:如果你现在给自己的幸福打分,你认为多少分?

90~100分:24%12人

75~90分:60%30人

60~75分:26%13人

调查问题八:你的幸福观

帮助别人:38%家庭美满:60%

学业优良:64%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评价:30%

快乐:64%物质享受:70%

身心松弛:32%事业成功:66%

被别人羡慕:16%生活无忧无虑:46%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体现

当前由于社会及其大学生个人的原因,大学生里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幸福观,这些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与追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的。表现为,他们能把追求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把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美好作为幸福的基本点,能够处理好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和自我利益的关系。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淡化、幸福观偏颇甚至扭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期望值太高。“80”“90”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竞争压力之大可以想象,再加上中国目前的社会局势,大学生在社会生存上有着太多的压力,这不得不驱使大学生们不停地发展自己,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让太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很大却又实现不了,从而使他们感到不幸福

2、人际关系的困扰。大学生在校园里无论什么社团组织免不了和许许多多同学交往,而面对一些人际关系超好的人时很多同学都会感到自卑,以至于心里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造成内心的伤心。

3、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潮滋长。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幸福放在了第一位,为争取个人幸福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于集体和社会不顾,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社会幸福的内在联系与统一,结果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这反过来更不利于个人幸福的实现。

(二)、大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往往决定了幸福观中其它问题的看法。在“你的幸福观”的问卷调查中,结果可以看出,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标准是,美满幸福的家庭、事业上成功、学业优良、活着快乐及物质享受。百分数分别为60%、66%、64%、64%、70%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对于即将迈人社会、走向生活的大学生,“幸福”是个充满诱惑力的名词。在现实生活中,我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又如何?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自己努力后解决了问题从而感到幸福的占40%有20人、班级获得荣誉而感到幸福占10%有5人、而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夸奖有26%、13人。说明幸福主要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也就是说,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也只有自己才会让自己不幸福。

以上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是自己创造幸福。而当什么事物会让自己感到幸福,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家庭的美满,从中又可说明大学生是非常恋家的,因为真正的幸福还是源于家庭,所以说,不要说这一代的大学生不懂得感恩呐、孝敬父母啊,其实我们大学生在心里还是以家庭最为重要的。

在调查问题七中,我们询问了大学生对自己现状幸福的感觉,其中很幸福的并不多,而不幸福的也不多,多数的是在两者之间,占到了60%。这就说明了大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上很含蓄,因为自己心中总有个“疙瘩”,而这个“疙瘩”就是造成其不幸福的事物,反映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都有着一个或多个不幸福的地方,所以,大学生们要正确认识这些地方,找出正确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

(四)、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我院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总体状况。从“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的问题中,大学生中觉得自己很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占8%、26%、56%、10%,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满足。

(五)、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

影响我院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原因。缺乏生活目标、期望值太高、精神空虚缺、乏成就感、努力不够的分别占12%、32%、20%、24%、12%,这点可以说明,期望值太高和缺乏成就感是并存的,因为期望值高所以能成功的机会少。

三、建议

(一)、关爱自己和他人

在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影响下,许多人都生活在为别人而活的怪圈。为人民服务和为别人而活是不能等同的。为别人而活,是在牺牲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而为人民服务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

一。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使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同时要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人幸福。人是社会的人,为他人带来幸福,就是帮自己建立幸福。帮助他人越多,自己就越幸福;自己越幸福,就越容易去帮助他人。

(二)、快乐地学习

现在的学习多强调结果高于学习的体验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幸福能力的增长。学习是一件每个人必需要体验并且可以快乐体验的事情,只有注重每一阶段的过程,并努力做好它,成功的结果就会不期而遇。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们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在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地学习。在每一类的学习中,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心地快乐地学习。

(三)、活在当下

从时间维度分析幸福,有些人沉迷于过去,有些人陶醉于未来的想象。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未来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内心。当我们真实地生活在当下,悦纳自己,悦纳别人,不是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而是做真实的自己,从过去的经验中反思,怀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努力在当下寻找创造幸福的方法,过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就能在真实的成长中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四)、提升自己的价值

幸福面前人人平等,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必须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靠别人。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在外界,而在他自己内心。这就是内在的价值观。他们在内心不相信自己的价值。其实,当我们不接受我们内在价值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破坏自己的创造能力。内在的价值观就是就是一种悦纳的态度、一种勇敢快乐接受的态度。幸福选择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主观和客观条件,需要自身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只有将崇高的幸福观内化,不断提高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四、总结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得出了很多的结论,总体来说:当代大学身对自己的状况主要表现了平淡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够丰富,也由于人际关系而感到困扰,以及一些大学生缺乏生活目标,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无法实现而感到失落,精神空虚,。同时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家庭美满,学业优良,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快乐,事业有成是幸福的主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同学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认识,从人生观的角度讲都是积极向上的。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是有较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幸福观

所要求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对幸福的追求之中,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

大学是一个人独立生活的开始。有人说:在大学我们主要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是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学习。这句话不无道理。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大学育人的环境,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专业能力的提高,更包括心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幸福观是一个人对现在、未来的理解。幸福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标的实际解释,是一个人你内心的感悟。通过对幸福观的调查,我们能够看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的满意程度,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既是这次幸福观的调查原因,也是我们的目的。

组长:朱葵(1105031015) 组员:孙勇峰(1105031011)孙蒙(1105031012)夏景可(1105031013)蔡国庆(1105031014) 制作:朱葵 报告撰写:孙勇峰、孙蒙、夏景可、蔡国庆 电子系自动化一班 年12月21日ppt2011

第五篇:幸福感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了解目前武汉市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时间:

20xx年暑期

调查地点:

武汉市居民区

调查内容:

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方式:

问卷

调查对象:

武汉市居民

前言: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这种感受的主观因素有很多种,例如:收入,职业,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政治环境,医疗环境,家庭环境,文明程度等等。

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因而,幸福、幸福生活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永恒目标和持久追求。因此,进行幸福感的调查是符合人类生存目标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本人利用暑假时间,对武汉市的居民进行了幸福感调查。作为暑期社会实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及采访人数共200人。

第六篇: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家庭和睦是幸福第一标准

幸福感调查,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居民健康、社会文明、生活环境入手,围绕居民在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就业状况、健康状况、社会状况、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开展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70%的被访市民感觉幸福。在被调查的750人中,回答“很幸福”的比例为16.13%,回答“幸福”的比例最高,为53.87%;倾向于感觉不幸福的比例为30%,其中,8.53%的被访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

从调查结果来看,市民对幸福感构成因素的价值取向中,认可度高低依次是家庭和睦(81.7%)、身心健康(80.8%)、生活环境(65.5%)、社会保障(64%)以及经济收入(61.5%)、人际关系(57.1%)、理想职业(50.1%)等。

调查报告显示,有婚姻的居民71.93%感觉幸福,而未婚居民仅有59.83%感到幸福,离异居民有66.67%感到幸福,独居居民中仅有47.22%感觉幸福。这说明,完整的家庭对市民来说非常重要。

超高收入群体 幸福感反倒最低

从收入层次看,幸福感较高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月收入5001元~10000元之间,75.23%的市民感到幸福;位列第二的收入层次是2000元以下,感到幸福的市民占73.77%;2001元~5000元间及10000元以上市民感到幸福的分别有65.28%和64.71%,分列第三和最后一位。

可见,幸福感高低与收入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有较为丰厚且稳定收入的人群,更易感受到幸福。而超高收入群体,或许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扰,在本次调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后。

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幸福感越低。调查显示,高中以下和高中、中专学历人群的幸福感最高,分别为78.08%和67.01%;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幸福感只有57.14%。这说明低学历人群比较安于现状,高学历人群有较强的危机感。

就职业看,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幸福感最强,分别为86.32%和85.71%;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幸福感较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幸福感居中,分别为64.71%、65.69%。

翔安区居民幸福感最高

本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为男性48.4%,女性51.6%。调查结果显示,两性的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很幸福”和“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于男性。

数据显示,幸福感与年龄大小成正比,70岁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最高,占94.6%;77.8%的46岁至69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感到幸福。

从区域看,岛内外市民的幸福感介于70%~80%之间,翔安区最高,为80.0%。总体而言,岛内外居民的幸福感差别不显著,一方面反映出近几年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使得岛外发展迅速提升,岛内外居民的幸福感正在趋同,岛外居民的幸福感甚至略超过岛内居民;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的拥挤及生活成本,影响了岛内市民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

政协提案 为“幸福厦门”支招

本报讯 连日来,在厦门两会中,“幸福厦门”建设备受委员们关注。民进厦门市委对“幸福厦门”建设的整体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幸福厦门”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幸福厦门”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案认为,厦门在打造“幸福城市”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过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厦门民生事业发展与百姓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有较大差距,在社区调查中发现,当前物业公司、业委会、开发商之间的居民公共空间利用及利益分配矛盾纠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物业、社区居民甚至其他部门之间引发矛盾的焦点。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近几年,虽然厦门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个体的幸福指数,但他们也对越来越凸显的停车难、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事故不断上升等问题表示出强烈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私家车普及而带来的幸福感提升。

提案建议,经济发展是“幸福厦门”建设的经济基础,在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必须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为指导原则,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此,厦门应以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合理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在推进“幸福厦门”建设过程中,厦门应当以打造公共财政体系,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增加对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生态环保、公共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让厦门发展的成果为全市人民所共享。

提案提出建议,“幸福厦门”建设需要营造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培育良性的“社会心态”,这点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体系,打造“诚信政府”,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媒体舆论和公众对政府诚信的监督。同时,政府要组织有关机构建立非营利性的公共社会征信机构,强制工商行政管理、银行、保险、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单位提供各自掌握的信息,建立社会基本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发布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包括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文化教育及企业信用管理培训,以此来提高社会主体的守信意识和维权意识。

推荐专题: 关于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