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详情页

生态环境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2023-07-11 23:15:57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环境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第一篇:人居环境乡村环境治理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年初安排,市政协环资委4月下旬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赴吴堡、子洲、神木、榆阳四县市区,就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点上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面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面结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从20xx年开始,我市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市2985个建制村实现全面整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榆林市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同时,明确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了牵头部门、推进部门职责,各县市区、乡镇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机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全市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春季战役、夏季战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净美榆林”攻坚战。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适合榆林本地的无害化户厕模式,到20xx年6月底,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31.27%,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9.69%。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了90%以上,行政村治理率达7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585个建制村的污水集中式治理,占全市总行政村数的20%,占需要治理行政村数的68.9%,农村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续开展拆危、拆旧、拆违和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三拆五化”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和美丽宜居村,按照“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连片治理,整区域推进。每个县市区至少形成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片治理区,且各具特色。榆阳区已形成南部丘陵沟壑区和北部风沙草滩区两条连片治理区,给全市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范例。

三是考核督查机制不断健全。我市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实行月调度、季评比、半年排名、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直至追责问责。目前已对各县市区进行了三次通报,且进行了半年排名。各县市区也建立督查机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各县市区工作还不平衡,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部门和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认为三年行动目标太高、不合实际,没有从农村人居环境欠账多、需要补短板的角度去认识。少数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存在敷衍塞责现象,工作中措施不力,手段不多,行动上搞面子工程、短期突击。相当一部分村民长期以来养成不重视环境卫生的习惯,积习难改。有的村民虽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可度高,但参与度低,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作为,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极观望,存在“干部干、群众看”“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

(二)环境治理难度大。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相当长时期内环境整治的重心在城市,对农村关注不够,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基础薄弱。一是立地条件差。南部县区多为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农户分散,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难度大。北部县区农民居住点多面广,我市平均每村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部县区),最大村面积达88平方公里,村域面积大,垃圾相对点位较分散、收集较困难、运输距离远,收运成本较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重、管网长,分散处理技术不成熟,小型聚居点和散居农户污水处理难度较大。农村住房普遍布局比较凌乱,房屋、厕所、圈舍、围墙等建设存在自发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村庄通组入户道路硬化率低,出行“最初一百米”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北部县市区部分矿区村空气、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加大了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三是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严重。根据调查推算,全市目前有近50%的村庄不同程度存在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尤其是南部丘陵沟壑区情况更为严重,2/3农村户籍人口外流,农村人居环境实施的一些建设工程劳力缺乏、生产能力减弱,土地撂荒,农村公益性工程、重点项目无劳力实施。

(三)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很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建制村基本实现100%通硬化路,但村组路、自来水管、电力等设施年久老化需要进一步维修改造,加之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要求改善人居环境的项目多、标准高,还需大量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填埋场,铺设污水管道、处理厂,进行改厕、改厨,美化、绿化、亮化,对资金需求量大。二是缺少相应的管护资金。公路管养经费、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费、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费及保洁人员工资等,都缺乏持续的资金保障,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排水排污管网、农村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多数项目只预算初建投资,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多元化筹资机制没有建立。由于涉农资金整合难度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有的环境治理设施配备后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启用。加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较低,村民自筹难度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当前困扰我市各县市区和基层的最大难题。

(四)村庄规划普遍滞后。由于长期缺乏村域规划,盲目性、无序性建设普遍存在。虽然近年来重视并加快编制村庄规划,但也只有示范村、标杆村、美丽宜居村等少数村完成了规划,大部分村只有村域现状分析与规划指引。部分规划编制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差,指导性不强。有的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道路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缺少有机衔接与融合,没有形成“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群众对规划的知晓率低,参与度不够,多数规划难以执行或执行较差,规划和建设脱节、“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

(五)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县市区机构不健全,乡镇无环保、住建等站所,人员编制少,清洁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农村环境卫生监管工作几乎是空白。有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三不管”现象。普遍缺乏管护机制,重建设、轻管护,有的地方甚至只建不管,有的设施遭到破坏或闲置不用。一些县市区给农村建起了“垃圾屋”、配置的垃圾箱、垃圾桶,但利用率非常低,管用、有效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制度尚显不足,一部分已建成的环保设施尚存在管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现象。规划、建设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指导不到位。部分村规民约重形式,约束性较差,对村民的激励作用不大。

三、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具有一定优势。但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攻方向,切实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强措施、补短板、建机制、促提升,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结合不同季节和重大节日,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不良习惯,努力解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突出改厕重点,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户分类、村收集、镇(县)转运”的垃圾清运模式,建立可回收垃圾资源回收体系。开展村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行动,加快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拆危、拆旧、拆违和道路硬化、村庄净化、庭院绿化“三拆三化”行动,抓好路电水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不断完善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与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三是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项目公示机制,保障村民权益。将农村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开展专业化培训,把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

(三)因地制宜,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多样性和规范性的统一。一是鼓励支持整治的多样性。我市各县市区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法。比如,榆阳区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农居“三个美丽”建设、吴堡县推行“十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建议加大对地方探索的支持力度,从市级层面总结适合不同自然禀赋、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民风民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案例,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推广。二是对一些必要的规范性进行统一。对一些资源禀赋相同、文化习俗相近、家庭居住相邻的农村,制定统一的技术指标进行规范,以确保整治的工程质量和感官效果。三是对整治工作进行技术进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技术与模式也不同,即使同一种整治内容,不同区域农村所需要的技术与模式也不同。因此,建议在省级层面应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分类,科学分析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区域适宜性,提出一份“自上而下”的技术供给清单,指导各县市区在开展工作中,可以选择出适宜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技术和模式。

(四)加强宣传,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一是发挥“两代一委”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宣传、监督、考核、评比中来,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和监督督促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党员带头自觉整治好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卫生,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模范户、美丽庭院、模范村创建评比等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网络宣传等方式,着力推进观念大转变、陋习大革除、习惯大养成、素质大提升,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五)完善制度,逐步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常态长效机制。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形成“本级财政奖补、上级单位争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体自筹、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格局,着重挖掘社会企业、在外乡贤等资源,争取互利共赢。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要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健全完备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运行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要健全责任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

推荐专题: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