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介绍景点导游词(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介绍景点导游词(优秀范文五篇)》。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白沙井!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白沙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即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清乾隆年间,进士旷敏本、优贡张九思曾作有《白沙井记》、《白沙泉记》,盛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流而不盈,挹而不匮”,甚至将之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挑桶而来,“竟日幕而不一息。”更有不少穷苦人家汲水于此,担卖全城,赖以为生。清末以后,挑卖沙水者多居于井旁,白沙井一带生齿日繁,遂形成白沙街。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
亦因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1950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词中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沙水、长沙水指的都是白沙井之水。白沙泉水,水质纯清,泡茶色味殊绝,酿酒芳香醇厚,煎药、熬汤皆极佳,而且无论冬夏、泉眼不溢,泉井里经常保持同样多的水量,随舀随长,永不枯竭。至今许多居民仍不辞远劳,来这里取水以作饮用。
名酒白沙液,曾用此水酿制。关于利用白沙井所在山脉(古称锡山)的泉水酿酒,历朝很多人皆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之佳句。
清代黄本骥在《湖南方物志》中说:“长沙之酒,自古有名”。白沙井最早只一眼泉,明末,水分为二,其后又增二眼,现为四眼。白沙井旁原有亭榭楼台,曾多次修葺,后毁于兵燹。解放后,白沙井经多次修整,井台铺花岗石,四周围以石栏,坡侧植以树木,南北井中央横嵌“白沙古井”石碑。
20xx年,长沙市政府应市人大提出“保护白沙古井、建设古井公园”的议案要求,决定修建白沙古井公园,并且效仿古制,召民间捐建,消息一出,应者云集,捐款者有之,捐古树者有之,捐花卉者有之,更有三湘文人画士现场挥毫泼墨,义卖书画筹款。20xx年10月1日古井公园正是向长沙市民开放。
公园大门是一四柱三洞的牌坊式建筑,中间两柱分别刻着“高天聚风月一园是造物之无尽藏好为寄兴怡神地”和“古井媲潇八景看游人之所共适都在廉泉让水间”,横批为“白沙古井”,进门后是一片由条石铺就的广场,数棵参天古树零星植于广场各处,时值深冬,树叶凋零,树身被粗大的麻绳紧紧缠住,以御风寒。广场北面建有一两层楼的苏州园林式的白沙茶艺馆,茶馆尚未开放,只有庭前桂树和″一园月色和茶煮,万古泉声带韵流″的门联为游人描绘着日后的井水烹茶、桂前品茶的灵韵。
公园的灵魂当属公园中央的白沙古井,井区背倚仿古而筑的小土山,环井而砌的麻石栏杆将山与井分隔开来。井区为大块条石砌成略低于地面的扇形小广场,四眼方井,水至穴底上涌,与井口持平,多余者沿石条缝隙流到小广场两侧的沟渠中排走。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盛水的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可乐瓶、食用油壶、塑料酒壶,更有甚者提来了矿泉壶,水声哗然,人声鼎沸。
游客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位于长沙市天心区的青园小学。它是我的母校,也是我要带领大家游览的地方。
进了青园小学的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排红墙青瓦、古朴庄严的四层建筑,看上去像一条长龙。其实它是由德泽楼、朝辉楼、白川楼串起来的,在楼与楼之间由每一层的走廊连接起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在刮风下雨时我们可以不用撑伞也能横穿校园去任何教室了,是不是很方便呀。
看,正对着学校大门的就是德泽楼。楼前升旗台上竖立着三根高高的旗杆,天气晴朗时我们便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一眼望过去,藏在后面的便是小小艺术厅,小艺术厅中间有一台卧式钢琴。沿着小小艺术厅旁的楼梯而上,你会发现每一级台阶的铜槛上都刻有“2005”的字样。这表示了我们学校是2005年建校的,它是一座年轻的学校。
请大家跟紧我的脚步。从德泽楼出来,沿着走廊向足球场的方向走去就到了朝辉楼。朝辉楼有四层,每一层都有不一样的惊喜。一楼有阳春厅,阳春厅是一间功能室,每到六一儿童节时,这就成了欢乐的海洋。二楼是5+2梦工场,你们知道机器人吗?这就是机器人教室。机器人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2016年湖南省首届中小学教学竞赛就是在我们学校举办的。是不是很了不起!这5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位于三楼的图书馆“阅读梦飞翔”。宽敞明亮的阅读长廊,灵动智慧的绘本墙,充满童趣的英文绘本馆,每一处都充满童趣。图书馆到处都摆满了绿箩,在这阅读就像置身花园。阅读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翱翔在蓝天,也带领我们走遍天涯海角。
最后,请大家看,位于这条“长龙”尾部的就是百川楼了。百川楼是用来给学生们吃饭、睡觉的地方。出了百川楼,沿着足球场的边向北走,上完楼梯就看到一座四角亭。这座四角亭叫甘露亭,甘露亭周围四季花果飘香。但我更喜欢的是从甘露亭传来的读书声和笑声。你们听,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读书的美好时光。走过甘露亭,我们回到了游览的起点。怎么样?游客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爱上了这美丽、温暖的校园――青园小学?
感谢缘分,让你我携手同行。期待下次我们的相聚,让我为你介绍更多的美景。
弥渡导游词3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地跨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24°'之间。东至水木山顶与祥云县交界;西至隆庆关(鸟道雄关)丫口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分疆;北至九顶山巅与大理市,祥云县相接;南至牛街乡太平顶与景东彝族自治县毗邻,东西宽26公里,南北长82公里。县城弥城镇距省会昆明市332公里,距州府下关61公里。
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干季,雨季之别,年平均气温17.3℃;降雨量824.4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河谷热,坝子暖,高山寒。
弥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地貌分构造剥蚀山地、切割中山峡谷山地、溶蚀中山峡谷山块、山间断陷盆地四大类型。最高点为县域西北部的九顶山山峰,海拔3117.9米,最低点为县域东南部金宝山东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县城海拔1672米。
弥渡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日照、雨水充足,霜期短,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农业耕种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有林地146.24万亩,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等10余种珍稀植物;有天麻、牛黄、细辛等286种中药材;盛产大蒜、芋头、香酥梨、南瓜等果菜共150多个品种。
弥渡县白总旗温泉流量大,水温65℃左右,有益矿物质丰富,用地范围山体高程1789.5米;火龙庙温泉水温高且水中富含十余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成分,有三个温泉热水池,每小时的温泉出水量可达27.5吨,初始水温可达76℃,温泉水属中性软水,PH值为7.45。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谭嗣同的一生离不开的浏阳。这里保存有他的祖居地天井坡,故居“大夫第”始建于明末。现保存有他的书房、卧室、会客厅等,是谭嗣同读书会友,寻求救国真理,从事维新变法活动的地点之一。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嗣同祠亦称谭嗣同烈士纪念馆,于浏阳市才常路89号。谭嗣同的故居,位于浏阳市城内北正街90号。建于明朝末年,因谭嗣同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官阶显赫,奉旨命名为"第官邸",简称"大夫第"。谭嗣同曾在这里居住多年,被害后,其夫人李闰居"大夫第",在谭继洵的鼓励和支持下,用自己的部分家产,兼得公、私资产的赞助创办了浏阳第一所女子学校。1996年元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鲁番有两座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称为吐鲁番盆地中一对风格不同的“姐妹城”。它们在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后,如今虽然只留下断壁残垣,然而当年高耸的城墙依然气势恢弘,深陷的护城河轮廓仍历历在目。下面让我们带着访古探胜的心情,先去参观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国的历史
游客们,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5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即木头沟河的三角洲地段,这座驰名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为麴氏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都城,历尽繁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它的得名和历史。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中称为“亦都护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传》中称它因“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而得名高昌。
据历史记载,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当时称为“高昌壁”或“高昌垒”,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立“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此设置高昌郡,开创了西域郡县制的先河。高昌建国是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车师国灭亡,柔然立阐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从而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南北朝时期,这里诸王争霸,但国号仍为“高昌”。公元604年,唐贞观年间,高昌王勾结西突厥截断丝绸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国,将高昌改称“西州”。公元9世纪末,由漠北西迁到此的回鹘人建立了回鹘高昌国,仍臣属中原王朝,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当年,高昌回鹘则顺成吉思汗,称“畏兀儿王国”。1283年,高昌城毁于战火,高昌回鹘王国灭亡,至此,高昌城被废。 纵观高昌故城的历史演变,历经1500多年,其间由盛及衰,演绎了一部西域部族的兴亡史。
高昌故城遗址→ 高昌的对外交流→ 高昌文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高昌故城遗址。只见残破的城墙全用黄土夯成,倘若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的长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长5.4公里,城墙最高处达11.5米,城基宽12米。内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长3600米,现仅存西墙980米,南墙850米。宫城居于外城城北。请看,前方那数座高3米至4米的土台称为“可汗堡”,就是原回鹊高昌的宫廷所在地。这里发掘出的.绿色琉璃瓦、纹饰华丽的石柱础和巨幅的奏乐图精美壁画,记录了故都昔日的繁华。据史书的记载,鼎盛时期的能城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等建筑,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市井坊肆建筑群,风格与交河故城相似,下挖为院,掏洞为室,不用木料,为吐鲁番一奇。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它既是经贸活动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荟萃地。当时波斯等 地的商人,从他们国家带来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宝石和骏马来到高昌城,又从这里带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和造纸、火药、印刷术。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高昌传入内地。当时的居民先后信奉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
高昌王国鼎盛时期;还孕育了丰富的高昌文化,成为高昌的珍贵遗产。麴氏高昌王国十任国王都是汉人,因此汉文化对高昌的影响显而易见。但高昌毕竟属于杂胡地带,车师、回鹘、突厥以至后来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杂居,因此当地人会数种语言,语种形态丰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服饰也十分讲究,并擅长制作美食。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更是高昌人的骄傲,它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在汉唐时流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乐之中,成为中西融合的文化瑰宝。可以这样理解,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体底蕴,使之成为代表西域历史的典范和标本。
讲经堂遗址→ 唐僧玄奘与高昌
游客们,高昌故城废弃以后,被开垦为耕地,大部分地面建筑荡然无存,遗址保存较好的除城墙外,还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让我们乘着“驴的”前往参观。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大佛寺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仔细观察,这座佛寺的山门、讲经堂、大殿、藏经楼、僧舍等建筑布局,仍历历在目。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分析,其建筑年代属麴氏高昌中期,约为隋代所建。
说起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还曾到此讲过经。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由于玄类取经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他只能夹在西域商人中出行,因为没有政府发给的公文,路上还曾受到缉拿。然而玄类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不仅从印度取得了佛经,而且返回故土,著书立说,纠正了国内僧侣对佛经种种不正确的解释,成为最具声望的一代高僧。
回国后,玄奘的境遇与出国前迥然不同,他受到了唐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唐高宗李治在为纪念母亲而建的慈恩寺内造了一座大雁塔,专门用来供放玄奘带回来的历7部佛经。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麴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类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不能动摇玄类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义泰抱住大师失声励哭,亲自送至100公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唐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舌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各位游客,高昌故城的参观即将结束了。望着这屡经岁月剥蚀的故城,在领略它的古老、苍茫和凝重之余,您还将作何观感呢?“曾经的辉煌将永远让人铭记”,或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