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3分钟导游词(范文五篇)

2022-07-11 23:18:52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分钟导游词(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3分钟导游词(范文五篇)》。

第一篇:导游词长城

16、长城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第一节、历史沿革(长城起源、修筑长城的三次高峰); 第二节、基本构造与营建(基本建造、营建); 第三节、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节、居庸关与八达岭(北京境内的长城、关沟、居庸关、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八达岭);

在座的两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很有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长城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曾有人问:站在月球上可以看见唯一的一座地球建筑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的长城。事实上,月球上是没有重力没有空气,再加上距离的关系,纵然长城宏伟壮观也是看不到的。那为什么大家都笃定是长城?可见国内外的很多朋友都是很崇拜这条长长的中华卧龙的,不仅给予厚爱,甚至赋予了它很多很强烈的神秘感。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语中这样写道:“她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很高的评价,那么我们要了解长城,了解这项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就不能不看它的起源了。

中国最早来时修建长城约是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发生战争,为了有效的抵抗入侵,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界上修筑起能够传递信息的烽火台,以及具有防御性的驻军城堡,被称为“列城”。为了进一步的强化防御能力,又不断地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且宽厚的墙体,形成阻隔敌人进攻的障碍,逐渐发展为长城。在一次次的春秋争霸战中,楚、齐、燕、赵、秦先后筑起了长城,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长城遗址中保存得最多的。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一定规模的修筑长城,历史上的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发生在秦朝、汉朝、明朝。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为了维护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开拓疆土、北击匈奴,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及百万民夫,修缮了秦、赵、燕北部的旧长城,再另筑新长城连接起一条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形成第一次高峰。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抵抗匈奴南侵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坚决采取抗击的同时,长达10000千米,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大家都公认的啊,人家当然知道修长城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今天有兴致有财力玩两局明天就可以歇息的,物质上的准备不做好什么都白搭。因此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了长城的布局,每隔一定的距离就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列城、亭障、烽燧,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的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筑长城的同时,推行屯田、徙民迁边、兴修水利,为修筑长城提供物质保证)。到了明代,自朱元璋建国第一年起,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朝灭亡这2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的就多达18次。明朝为了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及保证长城的修缮,在沿线划分了9个防守区域,形成“九边九镇”,之后更是加至“九边十一镇”。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的虎山,穿过九省(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跨7000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的模样。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三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高峰期。

为什么要修长城呢?(很多人不解,劳民伤财不说,多占地方啊不是)统治者做的任何事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更好的维护他的专制统治啊。咱来捋捋啊,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擅长骑射,马上作战机动灵活,咱中原的士兵没有接受这样的训练,是不是就会在这最基本的作战上吃大亏,可是他们马背上的人再厉害也挡不住咱这8米多高的城墙啊。长城这第一大作用就是在这军事上,让善于骑射的敌人弃长就短,化解优势;我们在讲第二次修筑长城的高峰时期提到过,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的(不是靠国家财政一次性拨多少钱就可以完事的),因此徙民迁边和开发屯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到明代竟有言云“养百万军不费百姓一粒米”,军屯和民屯不仅是边疆的大量处女地得到开垦,也是许多的不毛之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逮到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生产力的发展(和平互市加快了经济的交流)。同时,和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交往增多,促进民族融合;再者言,“丝绸之路”就是在长城的保护下才得以畅通并不断发展下去,成为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从这个角度说,长城在中西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发展中一只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

我们是不是有些好奇:他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知道事实上长城是不会像孟姜女哭倒长城这出戏一样,抵不住眼泪的。首先咱来看看他的墙体,平均高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墙顶平均5.8米,可容10人并进5马并骑。墙体内填泥土与石块,夯筑坚实,两侧用花岗岩条石包砌。墙顶用三四层墙砖铺砌,最上一层为方砖,合逢处灌以灰浆,平整严实,野草难生。(这里可以理解啊,生出野草必定会使土层松动,那就不坚实了)

第二篇:云台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南游玩,很高兴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我姓孙,大家可以叫我孙导。

今天我们浏览的景区是云台山。云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景区有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猕猴谷、茱萸峰、叠彩洞、万善寺、子房湖、百家岩等11个景点,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春来山花烂漫,夏至飞瀑流泉,秋日红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四季浓淡总相宜。景区内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奇峡红石;有亚洲最高落差的云台山瀑布;有华夏中原第一秀的潭瀑峡;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茱萸峰;被赞为“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的百家岩等精品景点。今天我们身临其境,各位游客一定能大饱眼福。

现在我们的车已停了在云台山景区,大家在下车后,可以根据指示牌进入各个景点,随意参观浏览,进行拍照。但注意要保护景区环境,不要随便丢弃垃圾。下午四点还在这里集合返程,请一定遵守时间。

第三篇:云台山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是世界五A级著名旅游区,这里处处生机盎然,请大家自觉保护环境。

我们首先来到的这个景点是云台山的泉瀑峡。清晨,这两座高山之间,有一个很壮观很美丽的大瀑布。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里写了一首《望庐山瀑布》的诗,夸张地把这条大瀑布比喻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想大家都知道吧。

接下来,我们即将要看到的是云台山的峰顶――茱萸峰,它的海拔大约在1300米左右,是云台山的主峰。唐代诗人王维也在这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千古绝句。峰顶上挺立着一个小亭子,那里就是插茱萸的地方,请大家细细观赏。

游完圣顶,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是有名的红石峡。这些紫红色的石英砂岩沉积于距今12亿年前的滨海地带。250万年以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水蚀作用的深度切割,形成了高达150余米的丹崖断壁,成为了红石峡。

最后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就是万善寺。万善寺坐落在形似奶头状的阎王鼻山峰下面,周围青山环抱,风景优美,能让大家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游客朋友们,跟着我做几个深呼吸吧!这次呼吸大家一定会终生难忘的。

游客朋友们,云台山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我说也说不尽,请大家慢慢游览吧。

第四篇:云台山导游词

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云台山的导游,现在我带你们去名山圣水之地――云台山。

我们沿着石径走,就到老潭沟了,传说这里年年干旱,有一位龙王因为没听玉帝的旨意,私自降雨被贬下凡间住在这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龙潭。

我们接着向前走就会看到:小潭沟、红石峡、不老泉、龙凤峡前面就是不老泉了传说喝了不老泉的水可以长生不老,现在大家可以在拍拍照或是品尝一下不老泉甘甜的泉水。

云台山真是三步一泉,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龙凤峡了,龙凤峡最有名的就是龙凤壁了,因为它有一个美丽而又凄惨的传说:天上有一龙一凤,一位蝴蝶仙子看他们很般配,就给龙凤做媒,让它们两个在云台山的龙凤峡前见面,可是这件事不幸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娘娘特别生气就带上神鹰去抓它们。神鹰和龙凤斗了几个回合实在支撑不住了,王母心想:大事不妙,就马上摘下头上的簪子在龙凤之间画了一道天河让它们永远不能见面,还让神鹰看守龙凤,并把蝴蝶仙子贬下凡间。

好了,我就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大家拍拍照,给自己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

第五篇:云台山导游词

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云台山的小导游孟晋,现在我带你们去游览名山圣水之地―云台山。

我们沿着石径来到“老潭沟”,传说,从前这里年年干旱,有一位天河神不顾玉帝的旨意,私自降雨,被贬下凡间,住在这里。人们称这潭为“龙潭”,后人敬称为“老潭沟”。

云台山是“三步一泉,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我们向前走,我们向前走有:小潭沟、洗砚池、龙凤峡……前方就是“不老泉”,传说喝了“不老泉”的水可以长生不老的。游客朋友们可以品尝一下“不老泉”甘甜的泉水。

我们已经听到了“哗哗”的水声,这就是著名的亚洲第一大瀑布,他落差314米,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壮观的瀑布。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联想到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好了,我就介绍到这儿,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大家了,可以拍拍照,给自己留下永恒的记忆吧。

云台山导游词3

尊敬的游客朋友:您好,欢迎您到云台山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很高兴能为您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希望我的真诚服务能换来您的满意笑容。也希望大家在云台山度过一个开心愉快的假期。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开始今天的云台山之旅。

百家岩综合服务大厅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综合服务楼一楼大厅,大厅正前方是大型生态停车场,5月1日正式启用,停车场面积35万平方米,共设停车位4998个,其中大车位998个,小车位4000个。彻底解决的游客“进不去,出不来”的问题。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云台山多功能服务大厅。这里有售票处、验票处、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室、医疗室、餐厅、洗手间、购物区、话吧。其中游客服务中心可以为您提供咨询、行李免费寄存、景区风光片播放、触摸屏导览、语音导游、广播、纪念品、雨伞、婴儿车、轮椅、手机加油站、投诉、临时休息等服务。

温馨提示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些提示:景区门票是通票制,分景点验票,两日内有效,但不能重复游览同一个景区,其中小寨沟景区包含三个景点潭瀑峡、泉瀑峡、猕猴谷,一次性验票。目前,景区实行的是电子门禁系统,每人一张电子门票,请您保管好各自的门票,不要丢失、弯折、浸水。验票时,请把门票上的条码在闸机上扫描一下,享受优惠票的.游客,同时请您主动出示一下相关证件。验票后请您乘坐景区的绿色观光巴士进行游览,两日内,您可以凭票在指定的停靠点上下车。

游览时,一请按照指定的登山线路游览,注意游览标志;二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维护景区的环境卫生和游览秩序;三护林防火、保护环境,请大家到专门设立的吸烟亭内吸烟。景区共有五个服务区,都可以为大家提供就餐和住宿,在那里您可以享受到一种家庭式的居住环境,品尝到一些山村风味和地方特产。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欢迎您询问我们的工作人员,景区还设有咨询热线。

穿过验票厅,咱们大家必须换乘景区的绿色观光巴士,云台山景区从宇通公司量身订购了150台豪华客车,尾气排放达到欧标准。并且在全省范围内招聘了高素质的司机和讲解员,为社会就业缓解了压力,也成为云台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省会郑州市西北70公里)修武县境内,距焦作市区30公里,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等七个国家级称号的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包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青龙峡、峰林峡等11大景点,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水景为特色、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在长期处于构造稳定状态的华北古陆核上,发育了一套相对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地台型沉积,完整地保存了中元古代、古生代海洋环境,尤其是陆表海环境的遗迹。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水动力条件,造就了公园特有的地理地貌特征,使其兼具北方之雄浑、江南之灵秀,并且成为中国特殊植被的北界和最高纬度的猕猴保护区。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峰峰如画,岩岩皆景。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海拔1308米的主峰茱萸峰顶,北望太行群峰,层峦叠嶂;南眺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织锦铺秀;云台山以水叫绝。单级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雄冠华夏;天门瀑、白龙瀑、黄龙瀑、丫字瀑等形成云台山独有的瀑布景观;多孔泉、珍珠泉、王烈泉等清冽甘甜。“华夏第一奇峡―红石峡”、“云台第一大峡谷――青龙峡”更是让人留连忘返。

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儒、释、道景观并存的宗教名山,有汉献帝避暑台和陵墓,也有中国山水园林文化鼻祖“竹林七贤”的隐居地,至今还有刘伶醒酒台、稽康淬剑石、孙登啸台等遗迹。有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洞府,还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话……可谓名副其实的“避暑有楼,醒酒有台,载文咏诗有碑碣”。

云台山山奇水秀,气候宜人,这里水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整座山峦,名木古树、奇花异草遍布其间,种类可达400余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菊花、山药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200多种。至今云台山还流传着药王孙思邈在此炼丹采药、服丹成仙的动人传说。

云台山区各种地方特产,与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这里有被列为国家优良羊种的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很高,有较强的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为老年人和久病弱者的滋补佳品。另外,还有十足全虫、白山药、山木耳等,均别有特色,远近闻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他们开办了有当地特色的农家饭店,现在,咱们大家看到的这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是按照中原民居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设计的,游客可以凭着门票到村口的站牌处下车,到农家饭店进行消费。家庭饭店的环境非常干净卫生,并且比较经济实惠。

推荐专题: 云台山导游词 云台山导游词英语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