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导游词鹤壁(优秀范文六篇)

2022-07-11 23:14:09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导游词鹤壁(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导游词鹤壁(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导游词

长城导游词(标题)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位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前言)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正文:总述)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在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文:分述)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敕赐神威大将军”。这门炮炮身长2.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chì)赐神威大将”而得名。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正文:分述)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结尾)

小石潭导游词

小石潭导游词导入语: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小石潭景区观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这是我的荣幸,望各位能在小石潭景区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小石潭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永州八景之一的小石潭,你体验过曲径通幽的感受吗?你领略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吗?穿过篁竹林,经过听水轩逗留片刻,下面我将带大家到品茶居坐一会儿。

瞧,这儿依山傍水,真是个赏景的好地方。茶来了,先跟我一道欣赏师傅们精湛的茶道吧。那泡茶的水,可是用山中的清泉烧制的,特纯。茶好了,闭上眼睛闻一闻,那香味会令你精神一振,轻轻呷上一口,那清清甜甜的滋味会令你神清气爽。 小石潭导游词结束语:

各位朋友,小石潭景区的旅游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给予的合作和支持。古人有句名言“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我衷心的期盼我们能再次相会,谢谢!

第二篇:广东导游词

上下九商业街全长800米,有骑楼式建筑238间,建于20世纪初,是经国家商业部批准的广州市第一条商业步行街。骑楼街是有岭南特色的商业建筑,适合南方气候特点,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上下九步行街上布满各中、高级百货公司,有永安百货公司,广州服装店,鹤鸣鞋帽店,大陆钟表店,妇女儿童百货商店,广州纺织商场,锦华床上用品店等老字号。食肆则有清平饭店,广州酒家,陶陶居酒家,莲香楼,汇聚了驰名国内外的文昌鸡,清平鸡,陶陶姜葱鸡,以及姜汁撞奶,双皮奶,欧成记云吞面,伍湛记及第粥,广式月饼,糯米鸡,老婆饼等各式各样的名菜小吃。此外,还有皇上皇腊味店,第十甫副食品店,趣香饼家等老牌食品店。附近还有西来初地、华林寺、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街,全国最大的农贸杂市一条街清平路更是享誉国内外。

上下九路是一幅汇集了西关风情的美丽画卷,广东特有的骑楼在这里得到充分地展现,即使是不买东西,在上下九路走一走,也可以感受独特的岭南商业文化。除了上下九路,附近的华林玉器街有便宜的玉器,也可以逛一下。到西关大屋参观,就对岭南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十三行商圈”有商机有文化

周亚伟介绍,规划中的“十三行国际商圈”面积约245.6公顷,以上下九为中轴线,规划用地范围北至中山路,南隔六二三路与沙面欧陆风情区相邻,东至人民南路,西至宝华路。“我们希望依托十三行的商贸历史底蕴,把它发展为以商业购物、餐饮、娱乐和特色酒店为主的广州首个都市级游憩商业区(RBD),打造有国际影响的商埠都市形象。”

据了解,在“十三行国际商圈”规划范围内,现已有十三行商贸文化旅游区、上下九步行街、新光城市广场、恒宝广场等成熟商业网点,以及华林玉器街、清平药材市场、西堤电子数码市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还包括华林禅寺、锦纶会馆、西关大屋、百年老店等文化景点。

“十三行国际商业圈要以‘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全新的特色主题项目。”周亚伟说,将重点突出“十三行商贸历史文化”、“禅宗文化”,结合海上贸易文化,打造十三行新天地、复建十三行夷馆区、老广交会博物馆、古董酒店区,与文化公园、海关大楼、西堤、沙面等形成有机联系,展现十三行的丰富文化内涵。

打通和平路连接黄沙上下九

在白鹅潭商圈和十三行商圈交接的黄沙地区,今年将崛起一座“广州太古城”――西城都荟。西城都荟由香港和黄集团投资兴建,位于黄沙地铁站上盖,土地面积71282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87000平方米,停车位总数1075个,将于年底建成。

据介绍,该项目将引入崭新的“国际化悠乐式”概念,建造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一站式购物广场,现已引进超级百货公司、各式酒店、娱乐休闲中心等。其中部分商铺和娱乐场所将于今年8月开业迎客。

周亚伟表示,随着和平路断头路的打通、荔湾路南段延长线的实施,西城都荟将有望与上下九步行街实现连接。

立项建广州美食园

位于泮塘一带的西关风情美食街已经初具规模,而一个以美食街为核心、面积达56.5万平方米的广州美食园,已报送市政府立项。

记者昨日获悉,广州美食园以仁威庙广场为中心,通过改造开发泮塘路以东、仁威庙以西两侧地块;连接荔枝湾路以南西关大屋群以及恩宁路骑楼街、泮塘路"泮塘"牌坊以北宜商建筑,整合餐饮、景观、文化、古玩等多个元素,形成环荔湾湖地区片状分布的整体美食旅游体系,面积达56.5万平方米。

目前广州美食园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成了泮塘路总长200米的西关风情美食街和西关世家园林酒家。入驻的饮食服务企业共计25家、总经营面积约1.6万平方米。

第三篇:增城绿道材料市新农办201105

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

的绿色经济之道

——增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增城市从2008年起开展绿道规划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等三道绿道。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257.91公里,除了满足生态、游憩和开放空间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为宗旨,把有形的绿道规划建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等三条无形的绿道,给绿道赋予深刻的内涵,即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绿色经济之道。

一、建设背景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

增城是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位于广州东北部,是广州“东进”“北优”战略的重要实施部分。2007年增城市提出打造“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不平衡的发展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形成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形成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为解决北部800平方公里山区的发

1 展和农民出路问题,利用珠江三角洲一小时生活圈的良好交通区位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在北部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圈,形成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解决“三农”问题。

(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为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增城市于2008年提出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和城乡“清洁美”工程,利用城乡规划和建设公园理念,使城乡处处像公园。充分整合、利用增城丰富的果园、田园资源,在保护原产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增设路径、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一批生态工业,变“将农产品运出去”为“将游客引进来”。

二、建设概况

为推动增城生态文明和宜居城乡建设,找准农民致富之路,增城市积极探索绿道建设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和效益化的新路。从2008年起,增城市充分利用北部1000平方公里的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在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指导下,率先规划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绿道网。从2008年到2010年,全市共投入15041万元, 建成257.91公里的绿道,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

2 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等中央、省和广州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规划理念

(一)内涵与宗旨

为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围绕着怎样让广大农民受惠的问题,增城市率先对绿道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不仅要满足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生态的功能,还要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⑴通过绿道建设,建设珠江三角洲生态大公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优化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⑵通过绿道建设,促进沿线城市、村庄环境升级优化,并创建健身设施,让市民幸福安康;⑶通过绿道建设,连接南、中、北主体功能区,连接沿线农村,引导南部资金到北部投资生态休闲和度假旅游业,吸引周边发达地区市民到增城中、北部度假休闲,带动北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因此,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的宗旨是: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通过有形的绿道建设形成无形的绿色经济之道,即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二)特点与意义

与传统的意义的绿道相比,增城市的绿道增加了游憩、休闲和经济等功能,有如下的特点和意义:⑴灵活地将城市绿地、

3 防护绿地、山林、田园以及农村物业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改造和利用,并刺激乡村交通、餐饮、住宿和农产品消费,促进城乡投资机遇和农民增收,实现效益最大化;⑵兼具生态维护、区域连通、休闲游憩、文化遗产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功能,实现功能多样化;⑶将山丘、水体、农田、林地纳入绿道建设,形成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实现景观地域化化;⑷将城市各功能区连结在一起,大大提高游憩资源的可达性,实现结构系统化;⑸将乡村景观引入城市,使市民、游客可以与自然直接对话,使整个城乡成为户外的运动场,实现生活健康化。

(三)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增城市规划500km的三大绿道网络,计划在三年内完成:⑴自驾车游绿道(200km),以全市旅游线路广汕、荔新、增白、新新、增正等旅游大道为主线,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⑵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250km),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以连接广州、东莞的区域绿道和局部景区绿道网为支线,突出乡村体验、休闲健身功能,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⑶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以增江为主轴,把初溪水利枢纽上游50km河道打造成现代生态型山水画廊。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在各条绿道的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

4 头)和配套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让农民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在统筹城乡的规划理念指导下,增城市绿道实施思路是:一是在自驾车旅游通道两侧添加色彩丰富的绿化廊道,注意植物开花的季节性搭配;二是在山边、水边、村边、果园、田园等生态廊道内增加自行车、行人路径;三是在增江水道两岸实行绿上添花;四是在各条绿道沿线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建设游憩节点和服务设施;五是完善三大绿道之间的衔接换乘和标志标线,并组织市场经营机制。

(四)规划建设的原则

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为例,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⑴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根据现状地形因形就势,利用村道、堤围、田埂和果园小路,沿山边、路边、水边穿行,遇树绕道、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⑵坚持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高效利用。不破坏地质地貌,严格保护水体、山体和民居建筑,不占用农田耕地,不搞大面积土方挖填,不大拆大建,尽量减少硬地铺设,充分利用旧厂房、旧民居建设休息驿站;⑶以藤结瓜,富民优先。在天然的绿色生态廊道之中,以连结白水寨、小楼人家、莲塘春色、增江画廊等核心景区为主线,设计适当的路线,以及将增江河沿岸风光、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融入其中,将

5 景点特别是农村居民点连结起来,通过城乡的联系纽带,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给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机会;⑷以人为本,造瓜连藤。以方便游客和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尽量结合农村居民点和景点规划建设休息驿站,每个驿站按照“五个一”标准进行建设,一个能停10至20辆车的停车场、一个能容纳20-40人的休息场所、一个卫生间、一个士多店和一块旅游指示牌,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单车场地、农家商铺、小型超市、洗浴间、农家餐饮、休憩、住宿、旅游导向标识、医疗点等九大功能。

四、绿道建设和管理机制

(一)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入

增城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工作机制,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政府制订绿道规划和建设标准,并根据规划制订实施计划和资金安排计划,充分整合农、林、水、城建资金,将绿道建设与农田标准化、林网和水利建设相结合,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设立绿道建设竞争性奖励资金,重点支持积极性高、行动快、方案科学的项目,并充分调动镇(街)、村、社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二)属地建设,打破传统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由于绿道建设遵循不征地、少租地和保护原产权的原则,因此必须发挥属地镇(街)的建设主体作用,由此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由市政府制定规划、建设标准和技术

6 指引,将任务分解到各属地镇(街)全权负责,镇(街)将提供土地及清障任务分解到片、村、合作社,具体落实到户,形成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局面。由于增城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大多数在果园、田园中穿行,传统的测绘、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模式不但费时、费钱、费力,又起不到实质作用,因此必须更多地要依靠实地设计、放线和根据设计大样进行施工,需要打破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

(三)发动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

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参与绿道建设,整合农村果园、田园、林木、村道、农村物业等资源,为生态旅游做好配套服务发展集体经济。在自行车道、休息驿站、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向农民征地,少向农民租地,由政府负责补贴基本建设费用,由农村集体提供闲臵、废弃土地或闲臵房屋,建成后交由农村集体经营或者共同委托市场主体经营。如荔城街莲塘村,以绿道建设为契机,通过经营电瓶车、出租单车和销售农产品,使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

(四)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鼓励市场运作,分区域引进市场主体开展自行车租赁业务,可在多个节点租车、还车。政府牵头,各自行车经营主体建立联营体系,游客可以跨公司、跨区域还车,给游客创造更多的便利。各镇(街)所属的自行车租赁、游船经营和配套服务等,

7 全部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确保单车旅游运营进入市场正轨。事实证明完全可行,例如增城市安达国际旅行社2010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9.61万人次,其中本市游客10.78万人次,珠三角游客8.83万人次,已进入了良性的状态。

(五)建立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随着绿道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为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制度,发动广大农民更加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美”工程中去,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按照农家旅馆和旅游村的标准建设了新房新村,促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逐步优化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

五、综合效益评估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对增城市绿道效益进行专题研究,认为增城绿道综合效益显著:

(一)拉动游客大幅度增长

根据统计, 2008年增城市开放20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0.8万人次;2009年开放50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10.58万人次;2010年开放65公里绿道游,接待游客共31.63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17.4万人次,珠三角及国内外游客14.23万人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98.96%;201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共

8 12.26万人次,其中本地游客6.5万人次,外地游客5.76万人次,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08.86%。2009年初至2010年底,增城市共接待绿道各级政府考察团1532个、21618人次,绿道已成为增城一张亮丽的“名片”。

(二)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增城市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上升,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272.3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189.9万人次,同期旅游收入从6.06亿元提高到25.17亿元。2009年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推介,另一方面得以于绿道的推广。绿道建设除了可以直接吸引游客以外,通过城乡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塑造等途径,提升城市整体吸引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考察团等游客,因此绿道建设从整体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009年接待人数同比增长128.6%,除去原先增长趋势的35%以及旅游推介短期增长(参观考察)的73%外,绿道拉动作用约为增长20%,以2009年25.17亿元旅游收入为基础,可以估算绿道带动城市整体旅游收入为5亿元;2010年旅游收入33.16亿元,同比增长31.75%,绿道带动整体旅游收入为6.7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旅游收入10.05亿元,同比增长25.47%,绿道带动整体旅游收入为2.1亿元。

(三)带动对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9 目前,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了46条村庄,通过“造瓜结藤”的方式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绿道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方面。通过实地访问,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佣了15-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另外产生本村小商贩约30人左右,即增城绿道经过的46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绿道沿线有旅游局评定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101家,招聘本地从业人员约近700人,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左右。绿道沿线农民增收可通过三方面体现,一是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二是农村闲臵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三是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以荔城街的莲塘村为例,绿道运行后,每亩土地租金从800元上升到了1200元,200

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可见绿道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四)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

增城绿道2008年开始建设,逐步实施和完善。2008年沿线46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53.1%,而200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1.7%,而同地区15条非绿道沿线村庄的2009

10 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为68.1%,可见绿道对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绿道沿线农村集体的平均支出200

8、2009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3%和86.0%,主要用途在于治安联防和环境卫生建设等,农村集体对改善环境、发展旅游的意愿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五)擦亮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身份地位的象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辐射力,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城市品牌形象尤其难以树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绿道建设之前游客对增城市形象评价由绿道建设前为72分,绿道体验后上升到了85分,有93%的游客有重游和推荐给朋友的意愿。网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增城市民认为绿道提升了增城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更有95%的市民对绿道建设持支持态度。用互联网国内搜索引擎对比分析,以“增城”为主题词的标题新闻数量是同为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从化”市的2倍,但低于“番禺”区和“花都”区,说明增城市的国内关注度还有待提高。但“增城绿道”标题新闻比“增城牛仔”、“从化仙沐园”、“番禺莲花山”和“花都王子山”都要高,说明了“增城绿道”是增城市生态旅游和宜居城市的最佳结合点,其所代表的增城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国内广泛的关注。

(六)改善对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

11 增城市绿道建设本身涉及了道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改善了区域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沿绿道建设的服务区、驿站等,为游客及沿线居民带来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和交往空间,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增城市全市流域水质在三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55.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73m2,是同期全国人均公共绿地9.71 m2的2.03倍,人居环境的大大改善,使增城市被评为“最具有幸福感城市”之一。网上问卷调查表明,有80%的居民偶尔或经常使用绿道或沿线的公共设施,有62%的人认为绿道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有82%的居民认为绿道之游包含锻炼、健康等因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休闲方式。

(七)促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大多数地方通过城市化的手段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是以消灭乡村固有的特色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增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探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发展:⑴以保护原生态、原民俗、原居民、原产权的方式来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产业,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保留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权利。⑵把游客引进农村,促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盘活农村空臵物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实现农村

12 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⑶绿道建设使城市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同时又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⑷绿道作为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串起了沿线城乡,以开放性和大众性的游憩方式使城乡交流的屏障削弱,把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进行宏观呈现,构成了城乡空间上的融合。

六、2011年的工作内容

(一)打造北回归线上的绿道

北回归线经过增城市北部,我们选取了途经的小楼镇约场村约场社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道起点,规划建设一段与北回归线重合的绿道,打造增城新的旅游景点,增加市民、游客体验的趣味性和科普性,带动沿线农村、农民增收。

(二)纵深延伸多层次的绿道网

2011年,我市绿道增加里程部分多在中部荔城街、增江街和北部三镇(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由已建成的省立绿道

1、2号支线向旅游酒店、居住社区、公园等纵深延伸,总建设长度约69公里。

(三)补充完善配套设施

对新增绿道线路,继续按照“增绿、成网、标识、配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绿化、驿站、标识系统等设施,提升完善城际交界面的绿道建设水平,有条件的区域整合沿线资源,探索建设集食、住、购、娱于一体的大型绿道服务区,增加绿道

13 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绿道旅游。

(四)建立健全市场运营机制

2011年,我市要将绿道作为产业做大做强,把2010年建成的257.91公里绿道和21个驿站全部投入使用,继续提高绿道运营维护管理的水平,提升增城旅游的承载力,积极引导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管理运营,引导企业参与停车场、游乐设施、卫生保洁、餐饮住宿等服务项目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养护、标识系统更新、咨询、援救、保安服务等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模式,真正发挥绿道服务为民的作用。

(五)丰富绿道内涵

2011年我市新增绿道具有两大特点:(1)是丰富绿道网结构层次,形成主线-次线-支线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具体做法是以增加景区景点通达性为原则,以建设社区园区绿道支线为重点,将现有社区、园区、景区道路提升为绿道,完善标识系统和道路划线;(2)是丰富绿道主体内涵,中部城市绿道增加社区主题,北部郊野型和生态型绿道增加穿越森林、山地的探险主题步行道。

(六)绿道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当中体现

我市在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将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引进绿道规划建设理念,紧紧围绕着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的要求,把绿道引进城市,逐步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倡导低碳生活。

链接:增城简介

增城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江三角城市群和广深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现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282个行政村和37个社区,户籍人口83.36万(其中城镇人口54.18万,农村人口29.18万,城镇化率达65%),外来人口50万。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7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79762元,增长15.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23.6%。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9位。先后荣获联合国“世界和谐城市提名奖”、“国际旅游名城”、“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和谐之城”、“中国全面小康10大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等称号。

第四篇:广东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但是从外形来看大致是相同的。如果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成:石楼、夯土楼、砖楼和混凝土楼。

我们现在要去的自力村碉楼群到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行李,排队下车。一眼望去,几座碉楼耸立在平原上。大家看,这座碉楼够碉了吧。它就像碉堡一样。大家来过这座木板桥,注意不要摔下去了。看,桥边停着的秋红蜻蜓轻轻地拍着翅膀,多美呀!小朋友们不要去抓它们哦,它们是益虫。

我们要看的碉楼到了。这座碉楼暂时没有开放,大家可以先拍几张照片再走。

瞧,这是铭石楼,是15栋碉楼里最精美的一栋,它花了三年时间建成。铭石楼的主人方润文是自力村人,早年的时候在美国谋生,也开过餐馆,有了钱之后,他就像许多的自力村人一样,花巨资回家乡兴建了碉楼。方润文先后娶了3位太太,结发妻子吴氏,妾梁氏、杨氏。现在,铭石楼的首层正中悬挂着方润文同他的3个太太的大幅照片。看,照片用镶着金边的相框包着。相片中,方润文先生戴着眼镜,打着领带,身穿西装,一副洋派头。他的右边为元配吴氏,吴氏右边是二太太梁氏,方润文的左边是三太太杨氏。三太太是欧洲人,当年的村里人都说她长得很漂亮。

铭石楼的外形壮观,高6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中除了青砖是国产的以外,铁枝、铁板、水泥等都是是从外国进口的,水泥是英国进口的,铁门是德国进口的。中下部分结构简洁,刚才大家参观的第一层是厅房,2到4层是室。

大家请看墙壁上的鹿角,是他们用来当衣帽架的。每层都有鹿角贴在墙上,对面还放了镜子,这样方便换装。

大家注意一下铭石楼的窗户。所有碉楼的窗户都是这种结构。窗户有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是玻璃,能起到提醒主人有土匪来了的作用,土匪从窗户爬进来时,会打碎玻璃;中间的那层是钢架,防止土匪进来;最外面的是一块结实的大铁板,能挡住子弹。

5层以上比较复杂、豪华。第5层是祭祖场的场所。看,他们祖先的灵牌是大理石,中间用玻璃封住,外面用黄金包。大家来看第6层,第6层平台正中间有一个望亭,能看到有没有土匪来到。为了防御土匪劫掠,铭石楼也设有枪眼,这种枪眼,里大外小,有开在墙体上射向院外的,也有开在地板上,射向闯进楼内的土匪。

当时的人们多聪明呀!碉楼,是他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他们最好的御敌场所。

第五篇:导游词神农架导游词

考导游证,准备导游词真的很辛苦。就算只是为了期末考试那个十选一,也不是那么容易(我相信和我同一个老师的你会懂的)。将自己用过的导游词共享,不求最好,但求能过。

ps:只要准备充分,一定会过的

神农架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神农架观光游览,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或是*导。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他的车技相当娴熟,大家尽可放心地坐他的车。咱们今天一起游览的是黄鹤楼。一路上您若是有什么问题,请尽管提出来,我将尽力为您解决。最后希望大家在此能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闻名中外的神农架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位于鄂渝两省市交界处,长江、汉水之间,神农架林区境内。神农架群山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境内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号称“华中第一峰”,最低处石柱河谷海拔仅398米,平均海拔1700米, 3000米以上高峰有六座,所以人们又称神农架为“华中屋脊”。 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所以这里被称做神农架。

请各位游客朋友往车窗左边看(讲解时伴有手势,因面对游客,故出右手指自己身体右方),这就是被称作“华中屋脊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

我们现在来到了进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后的第一站——大龙潭。这里是国家组织的两次神农架“野人”考察的宿营地,也是现在的野考工作站所在地和神农架金丝猴活动习性的重要观察点。这里曾经住着一对野外考察的夫妇,他们在大龙潭一呆就是10多年。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参观他们的野外考察成果展览。我们现在到达的地方与刚刚到过的地方只有一字之差,叫小龙潭。这里建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野人”展馆和龙潭茶社。让我们下车去游览一番吧!

看过了野人的资料,大家也许非常好奇,不要着急,我们先欣赏这里的美景。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到被誉为“神农架第一景”的风景垭入口处。风景垭原名巴东垭, 1981年地名普查时发现其与小神农架相邻的巴东垭子重名,于是就更名为“风景垭”。 另一种说法是:当年王光美同志来神农架,在这上面呆了两小时。她说:“这里的风景这么美,为什么不叫风景垭呢?”后更名为“风景垭”。 风景垭海拔2785米,这里形成了石林丛生,如笋似柱的奇观。大家也许会想。这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由于所处地层属神农架背斜的核心部位,又南连北东向的韭菜垭子断层。燕山运动后,随着神农架地区的不断上升,南部断层的软弱部位不断发生深切作用,致使垭南坡下切成深达千米的峡谷,分布于垭南坡的神农架群下亚群的碳酸盐岩,最容易受到风化溶蚀,经过千万年来的风刀霜剑,雕塑出了今天的石林景观。石林周围,竹海苍翠,杜鹃摇红,流云飞雾缠绕,所以有“石林云雨”之称。风景垭奇特风光被誉为“神农第一景”。因此人们常说:不到风景垭,枉到神农架。 这里的景色如此迷人,大家尽可以在这里凭栏而观,摄影留念。

离开风景垭,我们就到达了板壁岩,这里因为有野人出没和奇妙的石林而倍受游人注目。在停车场的周围,有大片的野生杜鹃林,每年5月至7月杜鹃花竞相开放,红的、紫的、黄的、白的杜鹃花簇浩浩荡荡,十分好看。杜鹃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名列第6。神农架野生杜鹃有6属19种之多,是一个奇特的高山杜鹃家族。由于板壁岩周围的杜鹃林相当集中,所以这里曾作为1995年神农架首届国际杜鹃花节的开幕式现场。

板壁岩上下,箭竹林漫山遍野,密不透风。这一带是神冬笋“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箭竹林中多次发现“野人”的脚印、毛发、粪便和竹窝。野人的毛发无论是从表面还是细胞结构,均优于高等灵长动物。野人的脚印长约25厘米,步幅约2.7米,可以想象野人的身材是很高大的。最令人惊叹的还要算是野人的窝,窝是用20根箭竹扭曲而成,人躺在上面,视野开阔,舒适如同靠椅,经验证,这绝非猎人所做,更非猿类、熊类所为,它的制造和使用者当然是那种介于人和高等灵长类之间的奇特动物了。“野人”的传说在世界各地宣传甚广,名列飞碟UFO、百慕大魔鬼三角等世界之谜之首。在美洲它被称做“大脚怪”;在青藏高原称“雪人“;在神农架地区被称做“野人”、“毛人”、“山鬼”等。在世界各地,所有关于“野人”的传说都近乎重复着同一个形象:全身长毛、外观像人、无语言能力、直立行走……这些描绘显然不同于膜拜鬼神,而完全符合现生哺乳类动物的基本特征。自古至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重复着同样的“野人”故事。我国科学家将这种神秘动物称为“未知高大灵长目动物”。 “野生”这种奇异的生命迹象正吸引着全世界探索自然之谜的人们,它是举世瞩目的世界之谜。而中国神农架是世界上最可能藏有谜底的地区。

跟云南的著名“石林”相比板壁岩的石林别具特色。它没有云南石林的集中与壮观,但确十分的灵秀、别致。可能是岩质的原因,也可能是亿万年风霜雨雪侵蚀的结果,板壁岩的岩石都不是光滑的,都是那样刻满沧桑,嶙峋凸凹。把这里的每块岩石搬到别的地方,都是一座漂亮别致的放大了的盆景。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我们的神农架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这段时间得到了大家的协助和配合,旅游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对此,我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我有服务不周的地方海清各位多多谅解。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的神农架之行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希望着能成为我们愿用回味的美好记忆。离别之际,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生活,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出来旅行一下。祝大家旅途顺利,身体健康!谢谢!

第六篇:广东导游词

梅关梅岭,这个美丽而有诗意的名字,蕴含着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提起梅岭,人们自然地会联系到梅岭古道、梅关楼、庾岭寒梅;也会联系到张九龄、张九龄夫人庙 等;亦会联系到陈毅等革命者。梅岭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该景区的闻名之处,一是古关古道,二是古人古事,三是寒梅胜景。

“岭南第一关”梅关,设在梅岭上,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梅关,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宋时立关于梅岭上,并刻有“梅关”二字,遂称梅关。

梅关,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坐落在南雄县城约30公里梅岭顶部,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梅关的隘口合岭路,为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主持开建,路基宽约5米。宋时,人们以砖砌路面,立关于岭上,署有“梅关”二字,遂得名。关楼南北两面门楣嵌有石刻匾额,北门额书“南粤雄关”,南门额则是“岭南第一关”。梅关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驿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关南北遍植梅树,每至寒冬,梅花盛开,香盈雪径。此处脚跨两省,游人可并赏粤赣两省风光。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 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现存的梅关古道约8公里,路面铺砌青石的鹅卵石。

古道上,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梅关是南岭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关上耸立的关楼,为北宋时筑。关楼拱门两面嵌石刻,北为南粤雄关,南为岭南第一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曾在此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梅岭三章》。现在,当年陈毅活动过的地方,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

寒冬腊月,满岭梅花盛开,是沿古道观赏粤赣两省风光的大好时节。

推荐专题: 增城白水寨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