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台山圆照寺的导游解说词(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台山圆照寺的导游解说词(范文五篇)》。
路上导游介绍说:“圆照寺原名普宁寺,是五台山最早的黄庙。据佛教有关典籍记载: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于元中统元年(1260),被元世祖忽必烈加封为‘国师’后,推荐当时藏族高僧胆巴又名庆喜称,谒见了忽必烈,忽必烈加封胆巴为‘金刚上师’,并命他住在普宁寺。自胆巴逐锡后,这座原先不出名的小寺,逐渐成了名震汉藏的古刹大寺,并从此成为了五台山地区的`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黄庙也是喇嘛庙)。这个寺曾先后在明代和清代进行了重建和修葺,还一度又由黄庙改为了青庙,并列入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转眼之间,我们经罗睺侧门,行陡坡、登台阶,来到了位于菩萨顶和广宗寺之下的圆照寺山门前。导游接着介绍:“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于山林深处,所以,寺院的大门俗称山门。五台山的寺院一般都是三个门,中间一扇大门,两旁各有一扇小门,故也叫三门。有些只有一扇门的寺院也习惯上称为山门。如果专门建成殿堂式的话就叫做三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殿内一般正面塑的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陀菩萨,两边三墙分别塑的是四大天王。寺院山门的三门,象征着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佛教认为入三门即入三解脱门,可以得到解脱。而圆照寺的山门则是比较罕见的五门,佛教管这种布局叫做五念门,是根据《往生论》讲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等五门。”
“这是天王殿,是明代的遗构,殿檐下正中嵌着的“震那金界”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御匾。殿内正中塑的是一弥勒佛,弥勒佛名阿逸多,生于南天竺,今南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是的弟子,据《弥勒下生经》讲,圆寂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才能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接班成佛。所以他为‘未来世佛’,在没成佛前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和一样,是印度人的模样,头戴五福冠,面容端正。而眼前这位弥勒佛却光头大耳、袒胸凸肚、笑容可掬。据《宋高僧传》称,这位胖弥勒佛是中国和尚“契此”讹称“弥勒化身”后留下的形象。相传,唐末五代后梁时,浙江明州,现在的宁波的大桥镇长汀村出了个名契此,号长汀子的僧人,早年曾在奉化岳林寺出家。他常常背着木棒,木棒吊着布袋,见到地上有粮食就拣起来放入布袋中,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身体矮胖,肚子特大,背着布袋东游西荡,当他知道谁家没有粮食时,就把拣得的粮食送上门。平时,他逢人就笑,言语无常,整天乐乐呵呵,因此而名噪一时。后梁贞明三年(917),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就圆寂了。契此死后轰动了佛教界,不少人认为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只不过是“时人自不识”罢了,于是,有人建议把契此那仰坐袒胸、笑容可掬的胖大形象塑在了三门殿里。后来,越来越多的寺院纷纷效仿,将契此的形象塑在了三门殿或天王殿里,还撰联:“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等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对联。”大肚弥勒佛后面是韦驮护法神,山墙两侧是佛经传说,分别居住在佛教名山,须弥山腰黄金埵、琉璃埵、白银埵、水晶埵的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接下来又随导游参观了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台上供有中为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两壁是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等彩色悬塑,佛坛背后是明代所塑的“三大士”(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和五百罗汉悬塑。
“罗汉塑造多也是这个寺的一个特点,除了这个殿里两壁的十八罗汉和佛坛背面的五百罗汉过江悬塑外,后面的罗汉堂里还装有每块上雕二尊罗汉像的250块青石板组成的500罗汉石刻。五百罗汉过江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到文殊菩萨的故乡朝拜文殊,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二是为了聆听龙树菩萨讲经。实际上500是个不定量,表示多的数词,由于南宋年间,有个叫高道索的人,从各经文中摘录出500个罗汉的名字,并刻了一通《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结果得到了众多佛教信徒的认可,后来就有了五百罗汉之说。”
导游介绍完佛坛背面的五百罗汉悬塑之后,就又带我们参观了大雄宝殿后院内的一座塔基方形,中为金刚宝座覆钵式塔,四角各建有小塔一座的五塔共峙的异国风情式的白色喇嘛塔。据导游讲,这座金刚宝座式塔,叫室利沙塔,是我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式塔,元大德5年(1301),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它和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同为中尼文化交流、友谊的象征。明永乐十二年(1414),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应诏入京,被封圆觉妙应辅国光大善国师,赐金印、旗幡,明永乐十五年(1417),奉命巡礼五台山,受封大善,驻锡于普宁寺。明宣德年间,室利沙受皇诏进京,不幸圆寂于京城。明宣宗甚为悲痛,按黄教礼习敕祭火化,并将其舍利一分为二,建塔供养。一份留在北京真觉寺,一份送五台山普宁寺,并于明宣德九年(1434)建了这个舍利塔,普宁寺从此也更名为圆照寺了。
“什么是舍利?”一位战友不解地问。
“舍利一般分为发舍利、指舍利、牙舍利等,舍利子是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球状结晶体,是物化的精神象征,光滑坚硬,五彩夺目,击打不碎,甚为神奇。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佛经里记载,在拘尸那伽城娑罗双树林里涅槃后,弟子以“香木焚尸、灵骨封碎、击之不坏、焚又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这就是最初被佛家奉为圭泉的舍利子。
说完,导游又领着我们参观了塔后的都纲殿和楼下的罗汉堂、藏经楼等后,前往广宗寺继续游览。
山西的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而今天,我们一家子便来到了久负盛名的五台山。一路上,蓝天白云,再没有保定那灰蒙蒙的雾霾。一朵朵悠闲的白云在天空漫步,成了那湛蓝的天空唯一精致的点缀。四周全是山,似王的龙椅,又如一座座天然的屏障。盘山公路置于其间,被群山所环抱住,窗外的景色令我们应接不暇。在那雾气笼罩的山间,一棵棵挺拔翠绿的树木挺于最醒目的地方。即使在最凶险的几乎垂直于地面的地方,也不乏有苍松劲柏。一座座高大的山体连在一起,倒真有了些重峦叠嶂隐天蔽日的意思。美景赏不够,我们却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深吸一口气,充满芳草的空气使我心旷神怡,举目远眺,雄伟的五台山就这样默默地屹立在我的面前。可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画面,像炎夏中一阵清凉的雨,静静地平息了心中的一切烦恼和怒火。五台山的寺院都十分古老,这里供奉的是文殊菩萨,我们参观了殊像庙、显通寺、五爷庙、菩萨顶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无梁殿。显通寺是中国第二座寺庙依寺庙中轴线上有七重大殿,依次为 发菩提场 、 普光明殿 、 仞地天宫 、 夜魔天宫 、 兜率天宫 、 他化天宫 、 逝多园林 ,其中最为罕见的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 无梁殿 ,佛的智慧是无量的,所以这个大殿也叫 无量殿 此殿整体由砖石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却只有一层。殿内供有释迦摩尼报身相卢舍那佛,报身在佛教中是智慧的象征,是佛施展才能时的面目。在略晓五台山的风貌后,下起了一阵雨,我们只得驱车回家。
世界偌大,但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留一方净土,因为只有这一方真实的土地是只为自己耕耘播种,也只为自己收获金秋硕果。有时候我们总会忙碌得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这时不妨停下来,礼礼佛,暂且忘却凡尘俗事,清心寡欲,整理一下被凡事扰乱的心神,平复一下被浊世混乱的内心,再上路。
今天,我们一行六个大人,三个小孩去了五台山。刚出发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渐渐地,雨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我的心情象出笼的鸟儿一样,兴奋极了,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我不由得吟起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五台山脚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因东西南北中五峰突如台状而得名,在三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去了中台,中台最有名的是“菩萨顶”,它建于北孝文帝时期,有“喇嘛宫”之称,又称“大文殊院”。寺内一座座佛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佛乐声中,许多游人顶礼膜拜,跪下许愿,我也悄悄地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妈妈下次再带我来五台山。我特别喜欢“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萨的塑像,巍峨壮观,生动逼真,听和尚说,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拜文殊菩萨可以保佑我文运亨通。妈妈给我请了一个平安符,希望我聪明伶俐,平安健康。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积雪覆盖,白云缭绕,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一般。
下山的时候,叔叔阿姨给我买了好多纪念品,我高兴极了。哎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
从前,我对五台山仅仅有所耳闻,却从未去过;只听说过放生,却从未做过;只知道会有人从千里之外朝拜而来,却从未亲眼见过。
那是去五台山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去登黛螺顶。我们乘缆车上山,走路下山。沿途,我们看到了许多。五台山绚丽的风景尽收眼底,但让我感触颇深的,却是沿途的人和事。
下山的路上,我们看到一只穿着像齐天大圣的猴子,只是“大”圣的脖子上,拴着一条手指粗的铁链,铁链的另一端,抓在一只黝黑的手中。每当有游客过来,手就拽动铁链,示意猴子开始表演,猴子的眼睛如同一潭死水,全无灵气。我的心中一阵刺痛――它曾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生灵,如今却只能靠哗众取宠换取生存。更令我吃惊的,是路两旁囚禁在笼子里的鸟兽,摊主等待着游客买下动物放生。妈妈买下两只蜷缩在笼子里的松鼠,它们在笼门打开后就立即窜出,只留下两道黑色的影子,我沉重的心情终于轻松下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沿途遇到的朝拜者。他们三步一磕头,发黑的白色护膝上破了一个又一个洞,汗水一滴滴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落在脖子上早已看不出颜色的毛巾上。额头上也有一块块血痂。尽管满面疲倦,步伐沉重,但他们眼神坚毅如磐石,神情刚毅如钢铁,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信念。
不知他们是从几千里外跋涉而来的,只知道路途遥远,来往困难。他们脖子上的毛巾怕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们不知跪下了多少次,才使护膝磨损出洞,额头不知与这石阶碰撞了多少次,才出现了血痂。在这炎热的夏天,是什么使他们不畏酷暑,不畏艰难?是信念,是信念的力量。
朝拜者们因信念而能坚持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五台山,来到黛螺顶。许许多多的普通正因信念坚定,而被人钦佩,《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歌”就是一个例子。
五台山归来,沿途风光已变得模糊,而朝圣者们坚定的眼神却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他们因信念而坚持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五台山,来到黛螺顶,朝圣者平凡的人生,正因信念而变得不平凡!
今年暑假,我和爷爷奶奶去了五台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住在台怀镇的宾馆里。
早晨,我们去了黛螺顶。黛螺顶在台怀针中心的寺庙集群区。被台内五峰紧紧怀抱。黛螺顶、菩萨顶、寿宁寿、灵应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顶上坐落,与腹地巍然高耸的白塔相呼应。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围在树木之中,常有烟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才称山顶寺宇为大螺顶,又称黛螺顶。它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与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
第二天,我们去了显通寺、菩萨顶和塔院寺。显通寺是五台山的首刹,它始建成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距今一千九百七二余年,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座寺市庙。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永乐初年改建成易名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明万历年间重修。菩萨顶占地九千一百平方米,有殿堂一百一十多间,布局紧凑而有变化,大寺院中又分几处小院落。
塔院寺为大华严寺阁院,明永乐五的修大塔始建寺,寺宇居高临下,从大牌楼上山门步步登高。天王殿、大慈延寿殿、藏经楼雄居大白塔前后。左伽兰、右祖师分建成二侧。寺内有山海楼、文殊塔、转龙藏、佛足碑和清帝玄烨、转龙藏、佛足碑和清帝玄烨、弘历留下的古迹。1948年3月22日在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转入进攻形式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垮跃同蒲、穿鸿门岩、登五台山,上长城岭、过龙泉关、驻西板坡,指挥布置了“三大”战役,彻底打垮了蒋家王朝,取得了全面胜利。
1948年4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方丈院住宿一晚,留下了光辉足迹。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
我爱五台山的风光,我爱五台山这座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