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分钟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3分钟导游词》。
题
16、长城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第一节、历史沿革(长城起源、修筑长城的三次高峰); 第二节、基本构造与营建(基本建造、营建); 第三节、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节、居庸关与八达岭(北京境内的长城、关沟、居庸关、京张铁路和詹天佑、八达岭);
在座的两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很有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长城历史及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曾有人问:站在月球上可以看见唯一的一座地球建筑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的长城。事实上,月球上是没有重力没有空气,再加上距离的关系,纵然长城宏伟壮观也是看不到的。那为什么大家都笃定是长城?可见国内外的很多朋友都是很崇拜这条长长的中华卧龙的,不仅给予厚爱,甚至赋予了它很多很强烈的神秘感。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语中这样写道:“她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很高的评价,那么我们要了解长城,了解这项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就不能不看它的起源了。
中国最早来时修建长城约是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发生战争,为了有效的抵抗入侵,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界上修筑起能够传递信息的烽火台,以及具有防御性的驻军城堡,被称为“列城”。为了进一步的强化防御能力,又不断地在烽火台和列城之间修筑高大且宽厚的墙体,形成阻隔敌人进攻的障碍,逐渐发展为长城。在一次次的春秋争霸战中,楚、齐、燕、赵、秦先后筑起了长城,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长城遗址中保存得最多的。之后各朝各代均有一定规模的修筑长城,历史上的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发生在秦朝、汉朝、明朝。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为了维护中原地区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开拓疆土、北击匈奴,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及百万民夫,修缮了秦、赵、燕北部的旧长城,再另筑新长城连接起一条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形成第一次高峰。西汉武帝时期,为了抵抗匈奴南侵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坚决采取抗击的同时,长达10000千米,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是大家都公认的啊,人家当然知道修长城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今天有兴致有财力玩两局明天就可以歇息的,物质上的准备不做好什么都白搭。因此汉武帝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了长城的布局,每隔一定的距离就选择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列城、亭障、烽燧,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有机的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筑长城的同时,推行屯田、徙民迁边、兴修水利,为修筑长城提供物质保证)。到了明代,自朱元璋建国第一年起,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朝灭亡这2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的就多达18次。明朝为了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及保证长城的修缮,在沿线划分了9个防守区域,形成“九边九镇”,之后更是加至“九边十一镇”。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的虎山,穿过九省(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跨7000米,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的模样。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三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高峰期。
为什么要修长城呢?(很多人不解,劳民伤财不说,多占地方啊不是)统治者做的任何事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更好的维护他的专制统治啊。咱来捋捋啊,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擅长骑射,马上作战机动灵活,咱中原的士兵没有接受这样的训练,是不是就会在这最基本的作战上吃大亏,可是他们马背上的人再厉害也挡不住咱这8米多高的城墙啊。长城这第一大作用就是在这军事上,让善于骑射的敌人弃长就短,化解优势;我们在讲第二次修筑长城的高峰时期提到过,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的(不是靠国家财政一次性拨多少钱就可以完事的),因此徙民迁边和开发屯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到明代竟有言云“养百万军不费百姓一粒米”,军屯和民屯不仅是边疆的大量处女地得到开垦,也是许多的不毛之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尤其是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逮到了边疆,促进了边疆生产力的发展(和平互市加快了经济的交流)。同时,和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交往增多,促进民族融合;再者言,“丝绸之路”就是在长城的保护下才得以畅通并不断发展下去,成为今天的亚欧大陆桥。从这个角度说,长城在中西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发展中一只起到重要的维护作用。
我们是不是有些好奇:他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知道事实上长城是不会像孟姜女哭倒长城这出戏一样,抵不住眼泪的。首先咱来看看他的墙体,平均高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墙顶平均5.8米,可容10人并进5马并骑。墙体内填泥土与石块,夯筑坚实,两侧用花岗岩条石包砌。墙顶用三四层墙砖铺砌,最上一层为方砖,合逢处灌以灰浆,平整严实,野草难生。(这里可以理解啊,生出野草必定会使土层松动,那就不坚实了)
推荐专题: 云台山导游词 云台山导游词景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