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安徽导游词

2022-03-10 18:54:3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导游词》。

第一篇:安徽导游词

旅客们,大家好!下面有我来为大家介绍安徽的旅途景点!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初年,取旧时的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以长江为界,形成了皖北和皖南两大地域: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巢湖、安庆、六安11市在皖北;黄山、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6市在皖南。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

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二篇:安徽导游词

1、介绍安徽的导游词

  旅客们,大家好!下面有我来为大家介绍安徽的旅途景点!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初年,取旧时的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以长江为界,形成了皖北和皖南两大地域: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巢湖、安庆、六安11市在皖北;黄山、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6市在皖南。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

  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2、介绍安徽的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旅游!今天为大家介绍安徽景点之一露寺。露寺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位于安徽省九华山北路的半山定心石下,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朝礼九华,认为如果在这里建立寺庙,肯定会有高僧出现。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听到这句话,立即募化建寺。传说在开工前夕,满山松针尽挂甘露,故命名为甘露寺。清朝乾隆时扩建,咸丰时毁于兵燹,同治三年(1864)修复。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的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祖师殿、玉佛楼、禅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周围树林葱茏,雨露云雾,幽静宜人。寺的正门造得独出心裁,进门后即见后墙,不与院落相通,到大殿须从两旁山墙小门进去。整座寺庙依山布局,共有五层,殿宇完整,楼阁整齐。背倚青山,淙凉泉水从殿角流来。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当年歇息之处。现为全国重点寺院。著名的九华山佛学院,也设在甘露寺内。

3、介绍安徽的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徐导游,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人间仙境般的黄山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黄山的山峰奇形怪状,有的像一把尖锐的刀子,有的像一个强健有力的巨人,还有的像一艘大船,真是千姿百态!

  在这所有的山峰里有三大山峰。陡峭的天都峰、花瓣似的莲花峰,还有高旷开阔的光明顶。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其中,“奇松”是四绝之一。有的像一把绿色的伞,有的像一个绿蘑菇宫殿,旁边还有两位绿花仙子,好像在说:“欢迎来黄山游玩!”还有的像一只大章鱼,真是姿态不一!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岩石。有仙人下棋,有猴子观海,还有仙桃石……

  黄山的云海也以四绝之一著称,就像云的海洋似的,飘荡在半山腰中,一望无际,美丽极了!

  黄山的温泉清澄洁净,可饮可浴,常年保持在42摄氏度左右,属于碳酸盐型,可治疗多种疾病,尤以汤泉最驰名。

  我们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大家以后再来游览!

第三篇:安徽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旅游!

安徽位于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深厚璀璨的文化底蕴。安徽是中国道家文化、北宋理学等重要文化的发源之地。明清处于鼎盛时期的徽文化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建安文学、桐城文派等灿若星河,熠熠生辉。

享誉世界的中国京剧起源于安徽徽剧。安徽的黄梅戏,不仅唱响中国,也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中国历史上的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庄子,东汉的神医华佗,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包括近代新文化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等,都出自安徽。

瑰丽的自然景观,浓缩了中国山水的精华。黄山以雄伟瑰丽、险幻清幽而著称于世,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桂冠于一身。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莲花佛国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禅宗胜地天柱山,以雄奇灵秀著称。盛名道教之地齐云山,秀甲江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在安徽穿境400公里,称之为800里皖江,也是中国资源富集、经济发达的重要区域。穿境安徽中部的淮河,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徽文化交汇之地。

独特的区位优势,实现了国家战略规划的全覆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北地区、大别山片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均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安徽的矿产储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淮南、淮北已建成亿吨级煤炭基地,铜陵有色铜加工产量居中国第一,海螺水泥产量居亚洲第一;安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粮食净调出省之一,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

安徽是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之一,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荟萃,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明显的科教优势;安徽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优质材料、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奇瑞、江汽、科大讯飞等企业已成行业排头兵,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安徽正在成为国际战略投资者开展跨国合作的首选之地。

2012年,6900万安徽人民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17212.1亿元,增长12.1%;财政收入3026亿元,增长14.9%。安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

潮涌江淮、千帆竞发,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当前,全省上下正致力于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开放的安徽,广迎四海来宾;发展的安徽,蕴含无限商机;美好的安徽,充满生机活力。

第四篇:查济景区讲解词

查济景区讲解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查济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非常幸运今天能有这样一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希望我的服务能陪同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首先请容许我对査济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查济位于泾县县之西,东紧靠太平湖、桃花潭,南与黄山接壤,西与九华山毗邻,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金三角区域,处于泾、青、太三县交界之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最早建于唐初,始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查济是查村与济阳二村的合称,两村以村中溪流许溪为界,溪左岸为纪念查济人祖籍为山东济阳府,故名“济阳村”,溪右岸以姓为地,为“查村”。 我们查济素有“板栗村”、“桂花乡”之称,勤劳的查济人民喜栽桂花树,遍植板栗林。农历八月,桂花盛开,板栗成熟,满眼一派“金桂飘香栗满园”的诱人景象,摘下一颗板栗放入口中,竟有着桂花的清香。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查济就做了整体的村落规划,村外设四门三塔,村内有三溪汇流,把查济整个村落隔成几大版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星吾公古民居群,它大部分为清中前期的建筑,以人名命名的。星五公也叫德淑公,生于乾隆间,一生积善行德,省志载其义行。生有六子,六房人丁上百,大家聚族而居,兄弟相依为命,妯娌和睦相处,户户相通,屋屋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它背靠独山墩,面临岑许二溪,东南有大门“大夫第”,西北昔有大门“聚德里”,四围院墙高筑,形成一片封闭式的封建庄院,就如同现在城市的生活小区。明朝进士,四川按察使余珊有诗赞美查济 “武林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不怕渔郎漏消息,明年还约看桃花。”高度赞美了查济桃源般世界。进入室内,厅厢之间有墙相隔,这就是和纯徽派风格不同的地方,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处商人建筑,尽管很富有,但受官府限制,只能在民居室内装饰上铺装,促成了木雕、石雕的精雕细琢,房屋体现了商人的奢侈豪华。

明清时期,查济人才辈出,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而至仕。鼎盛时建有108座祠堂,108座桥,108座庙宇。查济祖氏山东,崇拜宋江等108将,故于建筑中注重108这个数,以示对梁山起义英雄的敬慕和纪念。下面我们重点参观的就是桥和祠堂。前面是财神桥,昔日桥头有财神楼,故得名。查济是历史文化名村,出了二个翰林,十二名文进士,百余名举人,前面这个财神桥因地理位置处东,所以也叫东门桥。其实,查济像这样的桥还很多,我们看,桥侧有棵老杏树,微风徐来,桥与树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桥、水、人家形成最具图画色彩和诗意的“小桥流水人家”,大家可以拍照留念。那来到査济的游客一定要过过这座财神桥咯,希望大家无论是官运、财运、桃花运运运亨通!

左前方这座高大的祠堂就是宝公祠,它建于明朝洪熙年间,踞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宝公祠是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造的。查宝源有华封三祝之称:即多财、多寿、多男子。这在生产力不发达医学水平低下的封建社会是族兴人旺的重要象征。

宝公祠乍看外表,其貌不扬,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不凡,门厅前有一对方形汉

1 白玉柱,柱底为汉白玉抱玉鼓,门厅两边四间厢房的门窗均有透雕图案,上有阁楼。此第一进称仪厅,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队之用。堂前有一明亮的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树,辟乾坤于洞里。天井的作用非常大:第一是采光通风。当时的人们出于防火防盗的考虑,在屋宅四周置起高墙,立面很少开窗,天井的出现解决了室内采光和通风的问题。第二是天井较之现代建筑的开窗处理更显优势,它使人与环境紧密结合,室内室外融为一体,人们在天井内从事私密活动不受外界干扰。第三,取“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积下的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用做消防。我们宝公祠的天井天面比较大,所以整个祠堂的采光度和通风性都很好,其寓意就是取天地之灵气,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宝公祠的建筑用料完全是银杏木,门厅内一人抱不过来的银杏木柱就多达十二根。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雕之一的石雕(石雕多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以及牌坊的梁坊、柱头,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法),大家看这些 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达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中国文物专家组二000年到查济进行文物考察,组长罗哲文教授评价查济的石雕柱础“体积之大,雕刻之精,可以与故宫媲美。”罗教授是中国文物界权威人士,正是他极具权威的专业评价,查济在二00一年六月份,与西递宏村一批被定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二百六十多处,比西递宏村的年代跨度更久远。

祠堂大厅称享厅、明伦堂,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顶梁上方有大型木浮雕“双狮滚绣球”,一雌一雄两狮栩栩如生。不知大家是否看出,两狮的区别主要在中间那只球上。我们看右边那对母狮子中间镂空的球上另雕有两只幼狮,可见雕刻之精。两边墙壁上是朱熹手写体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忠孝”不在一边,即应证了古语“忠孝不能两全”。祠堂的屏风前那首“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的诗的作者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查绛,其府第门坊就在隔壁。这首诗比较全面的描述了查济当时的盛景,过会儿我们沿河而上,诗中描绘的美景就会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祠堂的后进称寝厅、寝楼,主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眼前这座桥的构造方式是仿北京的金水桥而建的,祭祀的时候从中间拾阶而上,由两边下。可惜的是,栏杆上的石雕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上面有一阁楼,设有美人靠,雕梁画栋,正檐翘角。古代祠堂是不准女子进入的,当然不会有小姐阁楼,据当地的老人说,“美人靠”是当年成绩较好的学生读书之处。早在明朝,查济人就依托祠堂建立了完整的“三义制度”。三义即义仓、义学、义葬。建义仓是备灾、备荒急需之用。上报国课皇粮,下保族人免遭饥饿,度灾活命。义葬即在查村范围的无主或无力顾及的尸骸,给以清理收敛,择地埋葬。义学即族内子弟免费蒙学,学业优秀而家庭贫困的,可以获得资助,继续攻读直至登第。如今,我们来到这里,仿佛看到当年学子们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刻苦学习。查济的古建筑不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也融合了中原宫殿建筑艺术的风格,集各源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我们平日的印象中,祠堂就是祭祖、按族规惩罚人的地方,实际上祠堂有众多社会管理职能,在当时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尊老爱幼的风尚。

各位游客,游完宝公祠,现在我们就要去参观查济仅存的元朝建筑德公厅屋。它始建于元朝顺帝十年,是元顺帝封赐查姓永德公为明曦官而建的一座牌坊,因历代久远,均有损毁,但却是砖雕艺术的集中体现地,在三雕中,砖雕的技艺也是最高的,它所用的材料是质地疏松细腻适于雕刻的水磨青砖。一般采用高浮雕加镂空雕的技法。从左边这条古老幽长的巷内进入,就来到德公厅屋的门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该牌坊为砖木结构,共有四层,第一二三层的砖雕尤为一绝,可惜,一二层砖雕在文革中被砸毁,第三层砖雕图案为“鲤鱼跳龙门”,它象征着该主人已步入显赫官位之意,第四层为皇帝御书“圣旨”和“明曦官”大字。在十年浩劫中,造反派毁去了所有牌坊,而对这座牌坊门情有独钟,意外的保存下来了,甚至第三层“鲤鱼跳龙门”砖雕也没有毁去,这不能不说不是一个奇迹。进入门楼,隔一道天井,便是厅屋三间不大的和一般民宅相似的建筑,厅内十六根楠木柱子,显示了查氏一族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素面朝天的覆盆式的柱础,体现了元朝人粗犷豪放的个性。德公厅屋不仅是查济仅有的元朝建筑,也是我们皖南地区乃至安徽非常少见的元代建筑之一,借前朝牌坊为门楼,盖了“德公厅屋”这座不显眼的房子,而为避嫌把明朝初年建成的房子仿元代建筑风格而建,其用心良苦实在令人赞叹。

沿河一段是查济景致极美的一段,小桥流水人家在这儿表现的淋漓尽致,电视剧《血红雪白》是由唐国强和谢岚主演的一部片子,它的整个前期摄制过程就是在查济完成的,沿河一段景用得特别多,查济整个村落依山建屋,傍水结村,开门走桥,推窗见河,抬头可见青山,低首可见鱼游,布局非常合理,构思也非常巧妙,正因为如此,它吸引了全国各地很多影视剧的导演和制片,把查济作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外景 拍摄地。法国游客于连先生畅游查济,留恋忘返,干脆在查济的九狮巷购一老屋,定居查济。河对面那幢徽式外表的具有西式内部装潢风格的就是于连先生的房子。在这儿,他举行了中式婚礼,迎娶了他的中国新娘。新娘是南京人,现在夫妇二人还经常接待很多外国游客来查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左前方的那座平宽拱桥叫天申桥,长约10米,宽亦10米,似为正方形,从桥下往上看实为两桥,桥面连为一体,故人称“双桥合壁”,该桥建于明崇祯初年,传说是兄弟俩向母亲竞孝,以方便年迈小脚的母亲出行,双双建桥,受母亲教导,桥面连为一体,寓意兄弟同理连枝,这座桥体现的是孝道和和睦的传统美德,极具有教育意义。靠东坍塌部分是抗日战争中日本飞机轰炸留下的罪证。

与天申桥200米之距,有一座查济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桥梁——红楼桥。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重修,为一拱形方桥,长8米,宽5米,拱高10米,整座桥身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成为一座绿桥,来这里写生的学生们又给它取了个非常浪漫的名叫“一帘幽梦”。据老人说,红楼桥的南右侧于明嘉靖年曾建有二层小红楼一座,楼上开有茶楼餐厅,族中的文人绅士常在此饮酒、品茗。后人有诗云:“依山旁水势最佳,钦点翰林不敢夸,风景如画黄金地,小桥红楼独此家。”

走过红楼桥,便是洪公祠。该祠坐南朝北,傍山临水,有含山吞水之势,历史沧桑,风雨侵蚀已使我们不能近距离的了解它,现成为危房,正待修复。门外大青石块嵌

3 成的护河栏杆上爬满各种蔓藤,既使人感到往日的显赫,更多的却受到今日的衰落的感受。祠堂外昔日有立众多的旗杆夹,表明祠内人才辈出,可惜抗战时被撬去修筑祠后山垅的碉堡暗道。祠内豪放粗犷,非比寻常,清一色的汉白玉大石磉,尤其第三进,乍一望是一层楼,实是傍一座山坡,将山坡改为楼。这种巧妙的构思,实乃颇具匠心。后进天井下的两口水井,常年如一日,永远蓄有半池水,从不满溢,也从不干涸。这是祠堂教化功能的一个内容,她告诫子孙要知天外有天,永不可自满。

右前方我们看到的那座石板桥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种玉桥,它取自于李商隐的《五排

喜雪》之“有田皆种玉,无树不飞花”,但是它还有一个比较通俗易记的名字叫“大路过桥”,在这里走大路就得过桥,因此在村里无论老少都知道大路过桥在哪里,但不一定知道种玉桥在何方。

现在咱们走的小路就是通往画家村的路,这里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加修饰,天然的泥土气息,草木香气,鸟语虫鸣都在身边,所以很多画家艺术家们都在此驻足,甚至在此安享晚年,这也说明査济的人气和灵气。右前方我们看见的问溪亭就是安徽省美协会副会长王涛老师的工作室以及住家,他家门前的景象也就是他送给我们单位那幅字的写照了“栗香桂黄雨细溪长”。他的隔壁是新安晚报总编韩信东的住宅,再往上相隔50米左右的左前方就是合肥画水彩画的柳新生老师的住家了,上方还有很多的老师和画家的房子正在建造中,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在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有“树在林中 路在树中 屋在林中 人在景中”之感?早晨起来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这岂是城市绿化带中所能比拟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看夕阳西下

炊烟四起

暮色渐至

好不惬意!这里将成为画家的天堂,大有往来皆鸿儒的意味!

接下来我们去看两个比较典型的民居。一幢是清朝的商人家庭,清代建筑特点极追求美,雕刻讲究繁雕细镂,构件精巧细致。前后两进,每进五间,正厅前为一照壁,下栽牡丹,上书朱熹字体“福”字,寓意“福寿双全”、“富贵牡丹”之意。墙两侧嵌有花砖,花砖实为古代民间的贴面装饰材料,由黄粘土和高岭土混合烧制而成。同一块砖上有青白两种颜色,白色如纸,青色似墨,青墨色花纹有的成块,有的似线,纵览整个墙面或细看某个砖块,都是一幅具有山水画气质的抽象画,古朴雅致,它把建筑学和美学相融合,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室内中堂的长条桌上中间摆一老式钟,左右各放置立镜和花瓶,取终生平静之意(钟声瓶镜)。

下面参观的是明朝儒生的民居。前门小院内盆景经主人精心培育,郁郁葱葱,也体现出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家就是一典型的明朝建筑。大门由门和罩组成,两边有鳌鱼,寓意独占鳌头。这种壁饰,使得平整一片的高墙远景,嵌着雕刻细致入微的门楼近景,形成强烈的疏与密的对比,正像图画大家的手笔的“疏能走马,密不透风”那样。疏与密大反差结合,给人以艺术享受。明朝建筑无论是整体风貌还是构件、雕刻皆显古朴拙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柱子与柱础之间有一防潮防腐的木板铺垫,据说,明朝建房要缴纳一种高额的契税,垫板说明房屋尚未完全完工,人们用这种方法规避漏税。上面有一小姐绣楼,也有称儒生读书的地方,靠天井的靠栏称美人靠。民居的建设体现了房主为儒的喜欢静穆。

4 下面我们去参观的是一位伟人(王稼祥)岳父的家,也是李鸿章管家的府第,原有墨书“大夫第”,常言说“宰相门人亦七品”,李鸿章大管家当然非同寻常。八字门显得地位显赫,昔日有“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末进来”,两边上马石,进门是下人居住的下屋,昔日拜见主人要通报。进入大门,有敞大内院,高大的正屋高高矗立着,显得极有气势。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其特点是板垫柱础,柱础为覆盆式,显得拙雅古朴,镜框式板壁,泥封隔板,方砖地面。这两座明代民居就是著名的《画家村》拍摄外景地。查济拍有众多的电影、电视剧。著名演员唐国强、乒乓世界冠军杨颖都曾到查济拍戏。中央电视台二套、四套、七套都将查济制成专题节目,广东卫视上星时也曾专程来查济拍专题片,查济号称影视拍摄基地是名副其实的。

“仁让坊”就横跨在上通古徽州,下至池州的官道上,由砖砌而成,不高,单层,“仁”是孔孟礼教的核心,“让”则是做人的根本。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尽了程朱理学在查村深厚的底蕴,另一面刻有“瑞凝午道”四字,意思就是中间这条大道上凝满了吉祥的瑞气。“午”古代解作“十字路口”。每位走过这条道的人运好,回头大家都可把查济的吉祥的瑞气带回家。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16年),它是明王朝最黑暗年代却又是查济鼎盛时期的一座形象工程,无论从营造、雕刻、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艺术境界。至今仍不失为一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采用五凤楼式门楼,门楼下精雕三国演义等戏文图案,门墙左右刻有墙裙,花砖护墙。两侧各有一块上马石。因祠堂出过御封的“救驾王”查之恺,“代驾王”查曰炜,身份显赫。故建筑也气派不凡,门槛特高。大门两侧有一对非常大的汉白玉石鼓,是整个家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现在的“钦点翰林”的金漆红匾,是光绪二十四年查济最后一届钦点的翰林查秉钧,值得一提的是查秉钧的孙子查全性是当今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的化学教授,文革以后恢复高专的制度就是查全性教授首先向邓小平提出的。二00四年,查全性教授回乡寻根,在二甲祠题字“愿共同发扬查济之光”。进去厅堂,周围全为木质,内墙镶板,这正是二甲祠的独特之处“见木不见砖”,第一进的镶板上贴满了当年祠堂收支帐目,充分体现了当年“祠务公开”制度的健全。这里的木雕、石雕精致非常,青石柱础,所雕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斜撑上大型镂空雕“喜鹊登梅”栩栩如生。后堂比较狭小,中间用于祭祀活动及供奉祖宗牌位。两侧耳房用于存放祭祀用品。后堂比厅堂高五个台阶,以示祖宗与子孙地位的差异,这也是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在建筑形成上的反映。祠堂曾作为“民俗博物馆”,陈列了从民间收集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朝代的风俗物件。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们天人合一的查济古村落,意境唯美,可看可玩的地方还远不止这些,还没有尽兴的朋友可以在周边再玩一玩,有点疲乏的朋友就可以和我返回了。在返回的路上,有专门开辟的购物、餐饮一条步行街。如果我的工作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包涵,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如果各位对此行还满意,请把查济推荐给亲朋好友。期待各位的再次光临,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顺风,谢谢!

第五篇:查济古民居导游词共

查济古民居导游词3篇

作为一名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查济古民居导游词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查济古民居导游词3篇1

查济古村落,距县城60公里。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

查济村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低,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明代的“涌清堂”、“进士门”,雕刻细腻,结构精致。查济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

关于它的特色,有诗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据说古代的查济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十八座。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条小河穿村而过。现在我们看见的只是陈旧破碎的景象,农妇在溪水中洗衣,狗在巷中慢走,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如今的查济更像一个熟睡的老人,在其苍桑的眉宇间透露出昔日的繁盛。查济是个规模很大的村庄,可是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整体规划过,因此整个村子的布局略显得有些零散。在我看来这个村子像个迷宫一样,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又像这里已经走过了。但查济的巷子又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古村老式的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这里的大部分房子还住人,我们像串门般随意进入居民家中转悠,主人早已习惯,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对我们以特别的关注,这令我们更感自在些。古宅的门框均为花岗石,屋内进深和开间都很大,屋内有“一”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又极少,多在高处,采光通风良好。

古宅的门坊、墙裙、柱础上、窗棂和门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饰。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气息。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那令人骄傲的飞檐木雕、柱础石雕与高大的门头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查济古民居导游词3篇2

景区简介:

泾县查济古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古村落。这里保存着皖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倚山靠溪,展现着古朴生活气息的同时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人们可以聆听到溪水流淌出的动人音律,可以看到饱经岁月沧桑的古祠堂、古民居,也可以感受到世外桃源般悠闲的乡村生活。查济,查氏子孙繁衍的聚居地,书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找寻灵感的创作地。

景点分布:

查济古村位于泾县西端,村落绵延数十里。古村依河而建,三条溪水穿村而过,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核心保护区面积达48.80公顷,古建筑从元至清,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好似一座古建博物馆。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爱日堂、翔义堂、怀素堂、承美堂、红楼桥、德公厅屋为其中的代表,三雕精美,地域特色鲜明。

景区资质:

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安徽旅游十大美丽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景区特色:

休闲、观光、访古、古村、古建筑

查济古民居导游词3篇3

查济位于安徽泾县,南连黄山区,北邻青阳县,倚靠风景秀丽的`太平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查济村始建于唐武德八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四面环山,山为佛教名山九华山脉,惟东较为平坦、开阔。现查济为查姓正村,查姓村落绵延数十里。有岑溪、许溪、石溪穿村而过。村依河而建,两岸及巷陌皆用石板铺砌。路随水转,曲折迂回,绵延数里。正街以外,宅第散布,高低起伏,疏朗有致,是一派天然淳朴之田园景色。旧有诗云:“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古村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且门类众多,有村门、宝塔、牌坊、庙宇、社坛、祠堂、古桥、民居、古井、惜纸炉等等,如同古建博物馆。

二、去该景区的理由(至少3点)

1.查济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武德八年,距今一千四百年,现存古建筑从元至清,且保存较为完整、门类众多,如同古建博物馆。

2.查济古村商业开发较少,村中居民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状态,您在这里处处能感受到原始的生活气息。

3.查济村地处徽文化与江南文化过渡带上,属亚徽文化范畴,在饮食、生活、建筑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徽州古村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

4.查济古村落与山水融合更为紧密,村落是依山傍水,民居是因形就势,一眼望去是镶嵌在即景即境中。

三、推荐景点(推荐的每个景点需要一张图片,图片不能太小)

(1)德公厅屋:建于明代,前有牌楼,为三层四柱状,既是厅屋的大门又是独立的牌坊,门楼砖雕“鲤鱼跳龙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厅两个主柱采用了罕见的楠木料,至今质地良好,柱下是覆盆柱础。

(2)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清初,位于瑞凝午道旁,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门楼采用五凤重檐式,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三进檐柱上的斜撑系圆雕和合二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堪称三雕的精品。在厅堂与后堂之间设屏封隔开,后堂高出五个台阶,用于存放祖宗牌位,建筑形制上表明了祖宗与子孙在等级上的差别。整体建筑内部见木不见砖,内墙镶板,上保留有当年宗族收支帐目,反映了宗族管理的民主性。

(2)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清初,位于瑞凝午道旁,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门楼采用五凤重檐式,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三进檐柱上的斜撑系圆雕和合二仙、松鹤延年,喜鹊登梅,堪称三雕的精品。在厅堂与后堂之间设屏封隔开,后堂高出五个台阶,用于存放祖宗牌位,建筑形制上表明了祖宗与子孙在等级上的差别。整体建筑内部见木不见砖,内墙镶板,上保留有当年宗族收支帐目,反映了宗族管理的民主性。

(4)宝公祠:又名敦素堂,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大厅每根柱下的石柱础雕刻特别精美,且直径接近1米,为皖南古民居罕见的大柱础。穿过大厅屏封是对称的左右水池,池中间有石板修筑的精致石拱桥,临水和桥两侧设有栏杆。三进寝楼设有美人靠,寝楼两厢设有阁楼,阁楼飞檐翘角。整体建筑构思完整精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6)翔义堂:建于明代。一进二层,平面为横向五间。进大门为一横长形天井被二隔墙分为三部分,提高了厢房的私密性,这种手法罕见于徽州地区,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住宅楼沿做鹅颈椅(靠背栏杆),重台勾阑形式,其中下勾阑作如意纹底足,上勾阑云栱间花板镂空雕卷草纹,云栱下华板雕剔地起突如意纹图案。勾阑的横向用倒狮、如意等分隔,形象生动,雕工精湛,十分珍贵。

(7)如松、青山二塔:如松塔位于査济东部的如松山顶,青山塔建在査济西部的青山之巅。两塔遥遥相对,洋洋上观,系为弘扬査济文风,由査氏家族集资筹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造型基本一致,均为密檐式砖塔,高五层,约25米,六角中宫,底层各有一砖券拱门。

(8)古桥:査济沿河上下,5华里范围,建有古石桥20余座,桥跨三溪,或平或拱,或长或短,沟通两岸来往。桥边建有义仓、祠庙等公用建筑。两侧桥墩均以麻石砌成。稍长平桥中部设尖角状分水桥墩,以利分流洪水,是村落多与山水地形有机融合的典范。

(9)皖南查济艺术博物馆:位于查济景区四甲入口处,它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与人文结合、自然与传统并存的民间文化馆藏。博物馆占地5.5亩,展厅面积20xx余平方米,共有各时期藏品1000余件。

推荐专题: 武当山导游词 丽江古城导游词 皖南民居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