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包公祠导游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包公祠导游词(大全)》。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心目中的位置。
包公祠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安徽省省会--合肥这个美丽的园林城市。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很荣幸能够担当大家这次合肥之旅的导游。到了合肥你一定想看一看本地最有明确,最具有特*的景点吧!今天我就带大家去位于合肥市中心的包公文化园,这是少年包公苦读的故址,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祀包公的地方。
为了节约时间,在到包公文化园前,我先对包公文化园和包公生平作个简要的介绍,包公文化园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等景点组成,他们分别展示了历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这是合肥*为了纪念世界闻名的清官包公而修建的。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包公是*对他的尊称。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庐州虎山北麓,即今合肥市肥东县谢集乡包村。他的学历是进士(今天的博士),职业:做官。道德表现:对父母、百姓十分尽孝,这有口皆碑。工作表现:一生严于律已,为官清正廉洁。所获表彰:他死后,领导宋仁宗皇帝用:[孝肃"两字评价他的一生。并用[孝肃"二字作为谥号封赐于他。但是老百姓给了他世间的最高荣誉,清官之首,最终形成了清官文化。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公病逝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享年64岁。朝廷命其婿文效为保信*节度推官,护丧归故里,安葬在庐州合肥县城东公城里,即今合肥市东郊大兴集黄泥坎东北处。可谓是树高千丈也落叶归根,包公是生于斯、葬于斯,地地道道的合肥人啊!各位游客车子已到停车场了,万一有人走散,大家请记住车号最后的三位数是518。好!下车时请注意脚下。
各位游客,我们面前的包公祠是包公的家祠。据史料记载,早在包拯死后的第四年(1066年)当时合肥古城内兴化寿就建有包公祠,并悬挂有包公像。这是家乡人为缅怀这一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历史人物所建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包公祠屡建屡废。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庐州太守宋克明相中护城河中小孤岛(现称香花墩),在此筹建包公书院。明嘉靖己亥年(1539年)御史杨瞻新修建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孝肃公祠",迄今已有近460多年历史。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又毁于兵火。1882年合肥人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修缮一番,并建碑留念。其后断断续续时有修缮。新*成立后,包公祠得到了*的保护和整修。1981年,包公祠被定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是一座白墙灰瓦,纯朴典雅的古代建筑,门楼两遍有一对抱鼓石,正堂两旁各蹲一只石狮。过去官宦人家的门口都要有狮子。狮子为百兽之王,它威震八方,是权力的象征,更是辟邪之物。大家请看,狮子脚踩之物却各自不同,雄狮脚踩小球,象征主人的权威和气度。雌狮子脚踩小狮,象征儿孙满堂,富贵延年。一雄一雌放在门口,是家兴旺旺的标志。[双狮护门"谐音为[双狮富门"。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请大家都摸摸狮子头。今年一定会福寿绵长的。
现在大家已进入祠内,正殿大堂的正中一座八尺古铜*的包公坐像,进入大家眼帘,是这般的高大威严,使人顿生敬意。像的前上方有三方横匾。中匾是[*正芒寒" 由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左匾是[节亮风清",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是[庐阳正气",为光绪年间左锡璇所题。三幅匾额都是回文,这就是人们羡慕的清官风采,不少人都想体会一下清官的经历,而恨自己生不逢时。
我们现在来到东面的这个六角亭,大家可以看到亭内,有一口古井。据传为官不廉者饮此井水则头痛不止,且无*可救,所以叫[廉泉[。另外在包公祠西南面也有一亭名为"流芳亭[,史书记载包公幼时常来此一带读书、玩耍、并传有佳话。
环绕包公祠的包河,其中[鱼"之外形,酷似戏曲中黑脸包公形象,故称为[铁面鱼"、河中之藕因断之无丝,被誉为[无丝藕"。合二为一则体现了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宋两朝,28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史学家称他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清官代表,文学家将他塑造成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青天形象,被誉为[千古最清的官。"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包公被奉为神明,并立庙塑像,焚香礼拜。合肥的包公祠,也是世界华人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朝拜包公的圣地。在国内,包青天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
让人仰慕不已的包青天,叫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包龙图传奇。包公那清正廉明的优良品德和执法不阿的大无私精神,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好,现在我们来到包公墓园区,它占地3公顷,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由阕门,神道、享堂、主墓区、附藏区等组成。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大型照壁,它高4。2米,宽 10。2,起着掩藏和装饰的作用,上面刻有[包孝肃公墓园"六个大字。眼前的这道门就是神门,即神灵所走之门。跨过神门,我们现在所走的就是神道,神道两边各有石羊石虎石人一对,名为石像生,组成了墓前石刻。穿过神道,正前方便是包孝肃公享堂,专供祭祀活动之用,*的神龛里供奉着包拯神位。咱们穿过享堂,就是包拯的墓冢了。呈覆斗式方形墓。穿过30米的墓道,我们来到地下墓室,正中安放着包拯的墓志铭,门内便是包拯的棺木,棺木是用金丝楠木制成,棺内安放着包拯的35块遗骨。
参观完包公墓景区,现在我们来到清风*,清风*是为了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的,占地2、2公顷,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群,景区内分为功德广场、清风*、陈列馆三个部分。主体建筑 清风*坐西朝东,高42米 。共九层,明五暗四,现在我们就进*内参观吧!
清风*第一层内有大型浮雕,浮雕由两部分组成,中心是包公浮雕像,表现包公高风亮节,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的身平事迹,二楼完整的反映了宋代庐州一片歌舞升平、市井繁荣的景象。三楼为*淮奇葩厅,介绍的是安徽概况 。四楼是*南明月厅,展出的是三山披锦绣,二水尽风流。三山指的是黄山 、九华山、齐云山,而水指的是横贯安徽境内的长*和淮河。第五层是庐州夜话厅,在这里可以了解合肥地方传统文化、认识合肥人文环境。六楼是清风*的最高层,梨园揽胜厅,讲的是徽班进京及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及徽剧发展的情况。
到这里,我们这次的包公园之旅也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如有照顾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最后送上我真诚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美满幸福,欢迎再来我们合肥!
安徽合肥包公祠导游词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x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心目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