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写双龙洞风景的导游词(推荐3篇)

2024-01-22 23:32:3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写双龙洞风景的导游词(推荐3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写双龙洞风景的导游词(推荐3篇)》。

第一篇:记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大家一定都听过双龙洞吧!对!就是那一条青龙,一条黄龙的洞穴。而双龙洞就位于浙江金华。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洞形成于约一亿年前,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

而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一起去领略了一下双龙洞的美景。

整篇课文把双龙洞说得惟妙惟肖,从金华到罗店,再从罗店上山到外洞,然后从外洞找到流出泉水的孔隙,最后从孔隙进去就到了内洞。这一路看过来,可真是饱满了眼福呢!而内洞更是美不胜收。不仅形状变化多端,颜色还是各种各样的。很值得我们去欣赏。

而在这个路程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寻找泉水流出孔隙的过程和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这整个过程都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孔隙很小,但是还是可以让平躺着仰卧两个人宽度的小船自由进出。再也无法容下第三个人了。而且船的两头都会系着绳子。工人随意拉动绳子,小船就可以自由地进进出出,不用担心。不过在从外洞进入内洞或者是从内洞出去外洞的过程中你都会感觉到上下左右的山石朝你挤压过来。还会感觉只要乱动,就会碰伤擦伤哪里。不过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就抵达岸上了,就可以进入内洞了!

这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片段。相信你也和我有同感吧!

第二篇:双龙洞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光临金华双龙洞。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郑,你们就叫我小郑导游吧!我向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双龙洞的景点:双龙洞在浙江省,出金华城,再入山五公里的地方,由内洞洞顶蜿蜒着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而得名。双龙洞由外洞、孔隙、内洞三部分组成,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奇特。百闻不如一见,就让小郑带领各位去亲身体验双龙洞的奇特美景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正在去金华双龙洞的山路上。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和油桐,多漂亮。不知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里的沙土是粉红色的,在别处可见不到。听,这里溪流的声音很动听,随着山势的起伏不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在时时变换调子关于双龙洞内洞的导游词关于双龙洞内洞的导游词。这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要游双龙洞必须迎着溪流前进。

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双龙洞的洞口。你们抬头看,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让我们往里走,这是外洞,非常宽敞,在这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游客们,我们现在要经过孔隙,这是进入内洞的必经之路,这里非常窄小,请各位游客不要拥挤,注意安全。上船的游客必须听工作人员的指挥,平躺在小船上,不能动,千万不要把头往上抬,要不然就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各位游客,过孔隙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很刺激呢?我们现在离内洞的距离大约还有二三丈水程,请各位游客按秩序登陆,现在我们已到了内洞。这里有点黑,请注意脚下,走稳。请大家通过灯光,抬头看看洞顶,大家看像什么呢?对了,它们像两条龙,一黄一青的两条龙,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大家看,洞顶上还有许多石钟乳和石笋,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它们的颜色,形状变化多端,有的像暴布,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碗,有的像蛋糕……这里一共有四十多种名目,相信聪明的游客们,肯定看出了不少吧。我们看到这些景确有鬼斧神工之妙,石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经过成千上万年才长成的,因为它们一百年才长一厘米。游客们,千万不要坐在洞里,看它们成长,这样你等白了头也没有用。

各位游客,现在请你们自由活动细细观赏,好好感受洞内的奇丽景色吧!

第三篇:双龙洞导游词

那么用一句话来形容双龙洞的最大特点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这个怎么说呢?原来,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我们现在从外洞进入内洞必须经此小*逆水而行,水面离穴顶30余厘米,想进入内洞,必须平卧在船里,仰面擦崖而过,非常有意思。那么讲到这个船呢,我还要提一提两个人,哪两个人呢?他们是中国老领导人中唯一没有进过双龙洞的人,一个是,一个是郭沫若。晚年的时候因为发福,没有办法卧船进洞,还曾卡在中央进退两难,还是卫兵硬把船往下压才解了围;而郭沫若是因为觉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卧船上让人拉来拉去,自认清高才不肯进洞的。

好了,现在大家就请排队上船,体会一下卧船的'乐趣,进了内洞我会聘请景区导游为大家仔细讲解里面的景致的

推荐专题: 因为玩手机写的检讨书 写双龙洞风景的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