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导游词加青海省情(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导游词加青海省情(范文5篇)》。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北禅寺是依土楼山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这里的岩石是紫红色的砂岩、砾岩,其间还夹有石膏和芒硝层,岩性软硬相间,在长期地质、流水、风化等的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从艺术风格来看,当属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因为是道教道观,所以寺内又有魁星楼、灵宫殿等建筑。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因此有“中国第二大悬空寺”之称。
据说,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苍苍茫茫,远望云雾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时隐时现,正如古诗所吟“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树掩,天然画图米家村”,“北山烟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顶,可远眺群山之巍峨,可揽西宁全城之风貌。从土楼山下来,经供奉三教堂、迎仙桥、百花亭,可到万圣殿。万圣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骊山老母、观音老母。万圣殿左边,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宫,玄女宫东西两侧,则分别是会仙阁、聚仙阁。穿过玄女宫坊,跨过山脚的引水渠,就从道家丛林回到尘世。最佳旅游时间北禅寺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西宁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最佳旅游时间为夏季。历史文化在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年的历史。
海北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湖相望;东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永昌、张掖、肃南等市、县毗邻。
海北州古代为羌族居地。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羌人迁至祁连山下放牧。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海晏、刚察等地区。后因王莽篡政纷乱,郡邑废弃。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海晏、刚察等地区。后因王莽篡政纷乱,郡邑废弃。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复置“西海郡”(以上见《西宁府新志》)。晋和十六国时(公元265-420年),设置西平郡,海北州属西秦、北凉、南凉统治(见《甘肃通志稿》)。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击败吐谷浑伏允主力后,又设置“西海郡”,郡治多至伏俟城,海晏、刚察仍属期管辖(见隋书)。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设置米川县,辖门源地区。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徒吐谷浑诺曷钵于浩门水南。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徒蕃占据青海,海北州属其域(以上见《甘肃通志稿》)。元朝设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海北州归其管辖。明洪武八年(公元1378年),设安定、阿瑞二卫。海北州在二卫辖境。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族和硕特部落固始汗自新疆入青海,统一了蒙古族分编为5部29旗。其中,海北地区有11旗,置于青海钦差大臣(驻西宁)管辖之下。同时,筑起了大通(今门源县城)、白塔(今大通县城关镇)、永安(门源县城西北55公里处)3城,在今门源县城设“大通卫”,辖永安营和白塔营,属西宁府管辖。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迁卫于白塔。清乾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改卫为县治。1929年,青海建省后,划达坂山以北设置门源县,祁连地区和原属西宁府的仙米、珠固划归门源县。1939年,设祁连设治局。1943年,海晏建县。刚察为教兰理事辖区。
自然资源
海北州森林资源面积为34.27万公顷,有两大水系:外流水系──黄河水系,内陆水系──祁连山内陆水系和青海湖内陆水系。境内矿产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非金属及可燃性矿产和矿种达30多种。黑色金属有铁、锰、铬;有色金属有铜、铅、锌;贵重金属有金、银、铂;非金属矿化工原料有磷、重晶石、蛇纹岩、黄铁矿;建筑原料有石棉、石墨、石膏、滑石、石灰岩、粘土;冶金辅料有白云岩、硅石等;可燃性矿主要是煤。
气候
州位于东经98°05@─102°41@,北纬36°44@─39°05@。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在2440─3140小时。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无绝对无霜期。
旅游资源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远在数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和建筑物遗址。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和劳动人民辛勤发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的有36处。其中,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西汉西海郡治龙夷城(今海晏县三角城)遗址1处,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门源县北山乡唐代金巴台古城、浩门镇东南宋代门源古城、克图乡巴哈村唐代岗龙沟石窟寺,克图乡克图村宋代克图古城,祁连县峨堡乡(峨祁公路18公里处)宋代古三角城、扎麻什乡约文化夏塘台遗址,海晏县三角城西汉虎符石匮、托勒蒙古族乡德州村卡约文化德州古墓地、甘子河乡尕海村西汉尕海古城。刚察县吉尔孟乡西汉北向阳古城、吉尔孟乡舍卜齐沟岩画(制作年代待考)。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4处。其中,门源县5处,祁连5处,海晏县14处。此外,还有刚察县哈尔盖乡哈尔盖城(年代待考)、清代刚察大寺、清代刚察小寺、清代沙陀寺,门源县明代边墙等遗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该文章由www.xiexiebang.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南海殿座落于贵德县城以南2。5公里的梅茨山脚下,它是贵德龙脉文化的发祥地,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殿景区在贵德“古八景”中有“南海溪声”的美誉。上了梅茨山,一来登高望远欣赏一下贵德优美的田园风光,二来亲眼目睹“青田断脉”的遗踪。是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相依并存的旅游胜地。
这座古老的'山上有个神奇的传说:明朝开国之初,宰相刘伯温在全国各地发现了相继移动的九条龙脉。其中,梅茨山上的这条龙脉是最大的。因山呈龙行,相传是龙脉所在。这条山是向下移动的,假如龙首到了黄河边,能饮到黄河水,贵德这块钟灵毓秀之地必出一位“真龙天子”。洪武皇帝朱元璋听到此事后又惊讶又着急。因为他的江山是率领万千将士辛辛苦苦打拼得来,来之不易,他老担心江山易主,所以急派亲信大臣、当朝宰相刘伯温来贵德斩断龙脉。
派来的人是浙江青田人,后来就留下了“青田断脉”的典故。一行人在挖龙脉的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天开挖的地方一到夜间便会悄悄合拢,如此反复数日,众人无计可施。后经高人指点,在梅茨山的山腰修建了一座观音菩萨殿,供奉了观音菩萨,镇住了龙头,才顺利斩断龙脉。在挖龙脉的过程中,挖出了红色的泥土,还湿漉漉的,当地老百姓认为那是挖断龙脉流出的龙血。大家朝下看,那就是挖断龙脉的垭口,有三层楼房那么深。
从此以后,这座古老的山头就以这个神奇的传说吸引着无数来自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的游人来此祥考断脉的遗痕,倾听“青田断脉”的神奇传说。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金塔。
14世纪,藏传佛教开始向东亚和中亚地区传播。与此同时,青海省和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塔尔寺在鲁沙尔镇建立。汉族、藏族、回族、土民族人在这里或信奉佛教,或信奉伊斯兰宗教,或皈依儒道,或拜金拜神,彼此包容、和睦。佛说,“众生皆平等”。塔尔寺,就是坐落在这块“众生平等”的宝地上的一朵美丽莲花。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弥勒洲寺”。
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层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一庄严”,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
推荐专题: 青海导游词加青海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