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八分钟(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八分钟(推荐6篇)》。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欢迎参观八达岭长城。我是熊亚新,你的导游。很荣幸为您服务。我希望有我的陪伴,你能度过愉快的一天,真正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哨站海拔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重要的军事关口,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爬长城,居高临下,欣赏群山的壮丽景色。八达岭长城如巨龙,蜿蜒崇山。长城长13000多英里,东窄西宽,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约7.5米,顶部宽度约6米。张开双臂,可以平行抱十个人左右。
根据传说,在秦始皇统治期间,范希亮被迫修复长城,不久就死于饥饿、寒冷和疲劳。他的'骨头被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穿着寒衣来到长城找丈夫,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苦了三天三夜,长城裂开了,范希亮的尸体暴露在外,孟姜女绝望地投河自尽。后来,为了纪念孟姜女,人们在山海城东约6里的凤凰山修建了姜女寺。
现在,请过来欣赏长城周围的风景。城墙脚下的树木郁郁葱葱,从广场上看,大江大河和群山都是绿色的。请跟我来,你就正式爬长城了。接下来,请自由行动,一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最后,我要热情地提醒大家,长城有几千年的历史,被列为“文化遗产”,所以请不要在路上乱涂乱丢。好了,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开心!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城。我姓张,叫我张导或者小张都可以。由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去细细游赏。希望我的长城讲解可以陪伴大家度过现在这美好的时光。
请大家跟上我。长城,它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足足有一万三千多里。大家看,咱们现在脚下的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长城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t望口和射口,和射击用。大家再看看,前面这个方形的城台,就是烽火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就可以互相呼应。
游客朋友们,咱们大家来亲身体验一下走长城的感受吧!来,摸摸这墙上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这么重的条石是由以前的劳动人民们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来的呀!所以,游客们,咱们一定要爱护这用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长城。大家拍照的时候不要开闪光灯,不要到处乱扔垃圾。好,大家听,我讲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吧。
传说,一个叫孟姜女的姑娘,伶俐非凡,她嫁给了范喜郎,要修长城时,百万民夫和范喜郎一起被抓去修长城了,半年多过去了,孟姜女想去看看丈夫,走在去长城的路上,孟姜女得知消息,丈夫去世了,孟姜女哭了起来,哭倒了好多里长城。
好了,游客朋友们,谢谢大家。剩下的一小时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自己去细细游赏长城吧!请大人拉好小孩的手,拿上自己的随身物品噢!祝大家游长城快乐!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方一虎,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和大家愉快的度过。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成都!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今天我首先带大家参观的是文人故居——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游客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
妈妈常说巴塞罗那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我从小就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地中海城市。我爱巴塞罗那,更爱巴塞罗那的夏天。
具有黄金海岸之称的巴塞罗那海滨,每年一到夏天,就成为了游客们的度假胜地,沿海的宾馆全线爆满。旅游的人们都是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大家都一样热爱巴塞罗那的夏天,他们说巴塞罗那是地中海中的一颗明珠。尤其是北欧的游客,每年的`五六月份就早早儿地来到巴塞罗那的海边。他们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泳装,有的戴着墨镜,有的听着音乐,有的闭目养神晒太阳。年轻的人在沙滩上打沙滩球,还有的骑沙滩车,海里游泳者人潮汹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欢在海里以各自的方式尽情地嬉水,分享着巴塞罗那夏日里的美好时光。
我们生活在巴塞罗那的人更是可以享受地中海的美。她平静又温馨,是游艇和船只停靠的宁静港湾。神秘的大海与天空连成一片,海天一色,灰白色的海鸥时而在蓝天飞翔,时而飞落在海面戏水。每年只要一放暑假,我就会邀上五六个好伙伴,带上太阳伞、食物和饮料一起去海边游泳、玩耍,在沙滩上垒“城堡”,大家一玩就是一整天。周末,我们全家人会在海边度过,因为我们都喜欢蓝色宽阔的大海,欣赏滚滚涌动的海潮。爸爸说海潮给人们一种生命的力量。他教会了我冲浪后,我俩还常常带着冲浪板去冲浪,它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我更佩服那些常年与海相伴的人,是大海给了他们智慧和力量。
夏日里,巴塞罗那色彩斑斓的海滨真是热闹非凡。
湘西沱江为湖南省凤凰县境最大的河流,为武水一级支流,上有二源:北源为乌巢河,发源于禾库都沙南山峡谷中,滩险流急,天雨水涨,行旅多阻。沱江从西至东横贯凤凰县境中部地区,流经腊尔山、麻冲、落潮井、都里、南华山、沱江镇、官庄、桥溪口、木江坪等9个乡镇。至吉首市河溪镇会峒河水,在武溪镇汇入沅江。干流全长131公里。在凤凰县境长96.9公里,流域面积为73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89立方米/秒,自然高差533米。
沱江的水位最高的1974年为305.9米,最低的1962年为300.39米,平均为300.93米。流量最大的是1974年6月30日为896立方米/秒、最小的是1966年6月21日为0.014立方米/秒,平均为11.89立方米/秒。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她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儿女。坐上乌篷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韵味。顺水而下,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
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
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杜甫诗句“窗含西岭 1
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
2大廨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报效国家。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不久干脆辞官而去。后来流寓成都时,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官吏,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大廨内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杜甫身躯单薄,手里握着一卷诗书,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游宦蜀中,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做其幕客。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曾作《咏怀古迹五首》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句。意为:怅望先贤,令人感而落泪,自己和宋玉虽生于不同时代,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异代不同时”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在封建时代,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把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但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因此,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也概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1958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耐人寻味。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在铜像的东侧,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里面种有梅树等许多植物,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
3诗史堂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对联: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为表达对杜甫的尊崇,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后来对联被毁,现联由叶恭绰补书,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上联由沈寿榕出,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下联由彭毓松对,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反映出来,联中的“耆旧”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东去问襄阳耆旧”,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皆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杜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一是曾居襄阳,一是襄阳人,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二人都已先后故去。同样,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因此只能空存思怀。此联格调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巧妙地将咏杜甫、咏诸葛亮融为一体,是草堂名联之一。
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东侧是杜甫,西侧是李白。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
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内东侧有陈毅同志的集杜句联: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该联表达了陈毅同志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西侧是郭沫若同志撰书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上联是写诗人杜甫,意思是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下联是写杜甫诗作,意思是他的作品表现了安史之乱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有如波涛巨浪般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在大厅的东西两侧还摆放了两张古色古香的圆桌。从清代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凭吊缅怀杜甫。
4“诗圣著千秋”陈列室
诗圣著千秋陈列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上篇“诗圣著千秋”分为少年、漫游、在长安、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五个单元,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2003年,该展览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少年时期(公元712年—公元731年)
杜甫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仕宦家庭,从小聪颖敏慧、志向高远。漫游时期(公元731年—公元745年)
杜甫长大了,成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第一次漫游,他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这年他19岁。第二年,他去到更远的地方,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行。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因得罪朝廷而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杜甫与李白对酒的塑像
再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喜悦之情。
在长安(公元746元—公元755年)
公元747年,杜甫与许多才艺之士参加国家选拔考试。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这件事给杜甫很大的打击。直到公元755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年他已44岁。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公元755年11月初的一个夜晚,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看家人,途经骊山时,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正在华清池尽情享乐。此时,叛乱战争的阴影已逼近长安,沿途都是逃难的百姓。当他回到家,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他深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又联想到人民遭受着更为深重的苦难,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无限感慨中,他写下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图片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陷贼与为官(公元756元—公元759年)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诗人在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诗篇《春望》。公元757年夏,杜甫逃出长安,来到凤翔谒见刚登基的唐肃宗。皇帝任命他为掌管劝谏和荐举的左拾遗。杜甫后因直言进谏,得罪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在华州任上,杜甫曾回洛阳老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堪称“千秋之泪”的“三吏”与“三别”。他以“诗史”之笔,通过对一组典型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杜甫诗歌的最高思想境界,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安危充盈于字里行间。贬官后的经历,使杜甫对于仕途更加绝望,终于走上弃官入蜀的路。
漂泊西南(公元760年—公元770年)
公元759年7月,杜甫一家几经辗转,在岁末时节踏上艰险的蜀道。这一时期杜甫写下了大量山水纪行诗。与传统的山水诗不同的是,他在咏叹山水的同时,总是把强烈的忧国之思和身世之感倾注笔端。
公元760年春,杜甫在成都西郊建起了草堂。公元765年杜甫一家再度踏上漂泊之旅。公元770年冬,在由潭州(今湖南长沙)去岳州(今湖南岳阳)的船上,诗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杜甫在辞别人世之际写下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长诗中,还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样的句子,可见牵挂着他的仍是国家的灾难和百姓的疾苦。
屈原、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三颗巨星,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随着岁月的流逝,杜甫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日益彰显,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和古希腊的荷马,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
夫,印度的泰戈尔一样,他的名字为全世界所熟知。1962年,杜甫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纪念。
5“草堂留后世”陈列室
下篇“草堂留后世”截取杜甫在成都草堂的一段生活和创作经历,着重介绍杜甫如何苦心经营草堂,杜甫的草堂诗作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以及杜甫离开后草堂的兴衰演变。寓居草堂的日子,杜甫写了240多首诗,内容多是描写自然、亲情和友爱。或许是生活的半隐居性,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的诗作少了,不过在他的心中,从不曾忘记严峻的时局和苦难的人民,以致当他为秋风吹破草堂而悲哀时,禁不住想起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祈求上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是杜诗的精神,草堂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感染下,后世的人们满怀崇敬之情,代复一代地维护和重建着草堂,使草堂的规模逐渐扩大。今天,杜甫草堂已成为一座高扬杜甫精神的纪念碑,一块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这个展厅里详细再现了杜甫一家在成都生活的场景。同时展出的还有2001年在草堂出土的文物,有生活器皿、建筑构件、娱乐用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地区出土的六朝时期石刻佛像头,因杜甫刚到成都时暂居在浣花溪旁的一座寺庙,故在此处摆放佛像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成都地区出土的六朝佛像非常少,这尊佛像因而尤为珍贵。
6柴门
柴门是中轴线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于是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门前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的一副对联;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此联由杜甫“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诗句点化而来,明代文人何宇度将杜甫的自谦之词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后人对诗圣杜甫高度赞誉与无限景仰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草堂故居。恰受航轩
恰受航轩位于工部祠前小院的西侧,因其建筑形状狭长如舟,故清嘉庆十六年重修时,于是以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诗意而命名。门上匾额“恰受航轩”四个字是陈毅于1966年题写的。
室内为杜诗版本陈列展览。自杜诗产生以来,历代爱好者和研究者,便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文精神、道德风范和艺术成就,对其诗集进行了整理、校订、分类、编年、注释、评点,各种各样的杜甫全集和选本纷纷刊行于世,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诗集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收藏杜集版本最集中的地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纪念馆起,数十年来,致力于历代刊行的各种杜集版本的搜集珍藏工作,目前,博物馆收藏的杜诗刻本、手抄本,日本、朝鲜刻印的汉文本,以及各种外文印本,数量已达数千部、上万册,其中不乏善本、珍本以及世所罕见的海内外孤本。
杜甫草堂所藏古籍善本,品种丰富,类型多样,自成体系,且宋元明清各代版本均有,犹如一个精致的杜诗版本博物馆。正因为如此,杜甫草堂于200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有11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成为了“国宝”级的珍贵文化遗产。
8工部祠
工部祠是五重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也是最重要的一重。因为杜甫在成都时,曾被时任成都尹、剑南东西川节度使的好友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杜工部,并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绍基撰写的对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上联指杜甫居于风光明丽的浣花溪畔,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千古流传,与浣花溪可谓相映生辉。下联即借用高适与杜甫人日唱和的典故,来表达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联中以“我”对“公”,并用了“归来”二字,含蓄道出作者以杜甫的继承者自命的深意。此联出语不凡,脍炙人口。
我国传统旧俗把阴历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即意为人过年。农历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日。说明人与自然、与动物关系和谐,密不可分。杜甫流寓成都之时,好友高适任蜀州刺史,高适常常资助杜甫。公元 761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寄送杜甫。大约十年后,也在人日这天,正在湖湘一带漂泊的杜甫偶然中翻检到这首诗,此时高适已不在人世,杜甫痛感人事变迁,故旧零落,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从此,他们人日唱和的故事传为文坛佳话。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持完考试返回成都途中拟成此联,到成都之后,住在草堂外,特地在人日这天来到草堂题写了这副对联。此联一出,文人骚客竞相效仿,每年人日便云集草堂,挥毫吟诗,瞻拜杜甫,寻梅踏春。久而久之,于是演变为“人日游草堂”的地方风俗,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为什么要用他们二人
配祀杜甫呢?原因有三个:一是他们三人心迹相同,黄庭坚和陆游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学杜卓有成就,与杜甫忠君爱国思想一脉相承;二是黄庭坚、陆游与杜甫一样,都不是蜀人但都曾经寓居蜀地,写下不少吟咏蜀中风物的诗篇,而且又“去蜀而不忘蜀”,故深得蜀地百姓的敬重;三是殿内若只塑杜甫一人,异乡做客,难免过于孤单,如果三人一堂,既可共论诗艺,免除冷清,又可同受祭礼,共享香火。
在杜甫神龛两侧悬挂有清钱保塘所撰对联: 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
此联对黄庭坚和陆游配祀诗圣作了高度概括:当年在郊野溪畔筑茅屋而居的杜甫是千古不朽的;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的黄庭坚、陆游继承了他的衣钵,升堂而入室,成就显赫,堪称宋代的两位贤哲。
殿内还有两通杜甫石刻像值得一提,正中是明人何宇度所作,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把杜甫刻得体形丰满、气度雍容,这可能与唐代社会崇尚丰腴的审美取向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后人对诗人的美好祝愿。另一通是清朝人张骏临摹南熏殿本所刻的“诗圣杜拾遗像”。石刻中的杜甫像面容清癯,目光深沉。把诗人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无遗。南熏殿是唐朝时长安皇宫兴庆宫的别殿,殿里珍藏着历代圣贤图谱,杜甫画像也被收藏其中。因为是皇家收藏,来源必然比较可靠,故此像所绘应该更接近真实。除此之外,殿内还有两通草堂石刻全景图,分别为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93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所刻,石刻清楚地勾勒出当时草堂风貌,是研究草堂沿革和清代草堂规模与布局的重要依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这两幅石刻图上,我们不难发现,清代的草堂已具有祠堂和园林相结合的特点,规模和布局与今天的草堂相差无几。
9少陵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清代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少陵”是杜甫别号。“杜陵”为汉宣帝陵墓,在长安西南的二十公里处,附近有宣帝许皇后陵,因规模较小,称“少陵”。杜甫困顿长安期间,曾在这一带居住,故在其诗中常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等。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少陵,称他所居住的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此景点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10茅屋故居
茅屋景区于1997年恢复重建。杜诗素有“图经”之称,将诗人居住的环境方位描绘得十分具体,让人身临其境。杜甫在成都的240余首诗作是重建茅屋故居最直接、最形象的蓝本。“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
古道旁”,“入门四松在”,“五株桃树亦从遮”等都是杜甫描写茅屋环境的诗句。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菜圃青青,药栏郁郁,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
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穿斗式结构,以茅草盖顶。中间是堂屋,左右是卧室,东面是厨房。整座建筑简朴而自然。
茅屋前,有一株楠树,杜甫当年卜居草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中草堂的楠树。楠树给诗人灵感,是草堂的灵气之所在。诗人每做完一首诗,便在楠树前呤唱,后来有一晚,楠树被大风连根拔起,杜甫有如痛失了一位挚友,写下“我有新诗何处呤,草堂自此无颜色”的诗句。而树下的石桌石椅,也为我们展现了“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杜甫及家人生活娱乐的情景。
另外,还有南邻和北邻。杜甫写有:“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等诗句,可以想见杜甫与当地村民们相处得和谐融洽。
11唐亭台遗址
唐代遗址展厅外展示的是唐亭台遗址,目前展出的是2001年发掘出土的唐代亭台遗址的地砖部分。我们可以看见,地面是用大小不一的素面砖斜铺而成的,从柱洞来看,原来的亭台应为砖木结构,是一个八角亭。展室上部悬挂着两张杜甫的诗作《江亭》和《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的玻璃展板。唐亭台遗址与这两首诗作的描写一致,为大家展现了当时诗人与邻居的业余娱乐场景,也为研究成都地区亭台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12唐代遗址陈列馆
唐代遗址,发掘于2001年底,面积420平方米,主要出土了唐代器物及残片,以及数十枚开元通宝等货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唐人生活遗迹,主要有水井(三眼)、房屋遗址(八处)、灶坑(一处),窖坑(五处)、灰坑(九处)、排水沟(四条)等。
这些发现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杜诗中这一带是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的郊野之地。杜甫在诗中提到的“田父”、“渔人”、“邻翁”等人也应是居住此地。现场出土的三眼水井,也正好印证了杜诗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的描述。遗址出土的器物,基本上是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陶瓷器皿,工艺较粗糙,这也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吻合,也可看出诗人当时生活的窘迫。而出土的陶珠、棋子等娱乐用品,又自然令我们想起杜甫笔下描述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生活情趣。
此次出土的遗物遗存,与杜诗描写基本都一一对应。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通唐代僧人塔铭碑,这是此次发掘中唯一一件有文字、有明确纪年的文物。现在,塔铭碑与其拓片一起陈列在厅内右侧。石碑镌刻时间为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石碑长64厘米,宽55厘米,高8.7厘米,出土时反扣在一水井上。碑文基本完整,其对浣花溪一带风景的描述与杜诗相当吻合,也印证了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畔“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的描写。
唐代遗址的发掘,改变了杜甫研究从史料到史料的状况,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批唐代文物的出土,不仅完整证实了杜甫草堂在原址上代代因袭重建的史实,而且为充实草堂陈列,研究草堂历史沿革,甚至研究成都地区唐代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状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素材。
13杜诗书法木刻廊
杜甫是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华,代表了传统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历代许多书法家都喜欢以杜诗作为自己再创作的题材,从而创作了不少作品流传于世。
杜甫草堂博物馆经过长期收集,现已珍藏有大量历代名家杜诗书法作品。杜诗书法木刻廊是1999年在原盆景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陈列的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精心挑选的。这些书法木刻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内容精美,都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佳作。其二书法绝妙,这些书法作品或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郑板桥等人的手迹,或是近现代知名人士康有为、于右任、何香凝、叶圣陶、郭沫若、沈尹默、林散之等人的墨宝,也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人作品,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十分珍贵。其三材质精良,镌刻这些书法作品所采用的是木质坚固细腻的珍贵楠木,不仅有助于准确表现书法原作,而且可以长期展出不变形。其四雕刻技艺高超,木刻采用平面阴刻,朴实自然,雕刻者技艺精湛,能忠实地再现书法作品固有的笔墨效果和骨力神韵,刻工与书法交相辉映,堪称妙制。这种融诗歌艺术、书法艺术、木刻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草堂独特的文化景观,受到广大游客一致好评。
14花径
当年,在杜甫的茅屋前面,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一条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红墙夹道小径。花径西端大门的匾额上,刻有现代著名书画家冯建吴先生所书的“花径”二字。门楹两旁,是明代何宇度撰文、现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补书的对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对联的大意是:
杜甫当年在城外浣花溪畔建成的草堂,千载之后,它仍然和锦城溪山一同永存;今天沿着杜甫当年经常走过的江边小径,举目四望,青郊草木,四季常新。花径东端匾额中的“花径”二字,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门楹两旁,是郭沫若先生撰书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嵌入联首。
15浣花祠
浣花祠位于花径的中段,亦名“冀国夫人祠”,是奉祀唐大历年间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妾任氏的祠堂。任氏本是浣花溪畔一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儿,相传她在少女时,一日在浣花溪畔洗衣,有一个满身疥疮的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袈裟,求人浣洗,别人皆为恐避之不及,唯独任氏不嫌弃,欣然接过袈裟涤于溪中,而此时奇迹出现,只见溪内开出朵朵莲花,再看那僧人,却早已不见。后人因此称任氏洗衣处为百花潭。
任氏长大后被西川节度使崔宁纳为妾,再扶为继室。唐代宗大历三年,崔宁进京求职,留弟弟崔宽留守成都。这时,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引兵进犯成都。崔宽不能抵御,形势十分危急。这时,任氏毅然拿出万贯家财,招募千名勇士,击溃敌军,挽救了成都。因此,后人为了纪念其功绩,便为她建立祠宇,称“浣花夫人祠”,简称“浣花祠”。
浣花祠正厅内,有一尊浣花夫人泥塑像。而在浣花祠的大门两侧,则悬挂着一副对联: 蹇裙逐马有如此; 翠羽明珰尚俨然。
上联写任氏保卫成都的战功,只用“蹇裙逐马”四字,便将任氏身着女儿装,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击退叛军的巾帼英雄形象活画了出来;下联从塑像着笔,追怀任氏的音容笑貌。见到这尊塑像,就仿佛任氏头插翠羽,耳佩明珰的身影活现在眼前,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16草堂影壁
花径的东端是“草堂影壁”,这里有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清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向草堂的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并以碎瓷砌就。但以后被毁损。今天花径照壁所嵌“草堂”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草堂影壁”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来往游客也多在此摄影留念。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也留下了一张背影照做纪念。
“草堂影壁”的大门上还悬挂着现代书法家萧龙友先生所书的“花径”匾额。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是说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17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将其改建为展示诗歌文化的陈列厅后对外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被视为诗歌的正声。此处“大雅”之名,泛指中国优秀诗歌传统。北宋时四川丹棱人杨素翁推崇杜诗,遍刻杜甫蜀中诗歌,在丹棱建堂陈列,堂屋建成以后,大诗人黄庭坚亲自为堂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此事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今天草堂的大雅堂内,陈列着一面巨型磨漆壁画和十二尊诗人塑像。这幅大型磨漆壁画运用的是彩釉镶嵌磨漆技法,颜料全部采用天然矿物及其它自然材质,使作品既保持了古朴凝重的风格,又显现出瑰丽斑斓的色彩,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整幅壁画长16米、宽4米,以倒“∞”字的方式,将杜甫壮年漫游、困顿长安、遭乱流离、寓居成都、羁留夔府、漂泊湖湘等主要生活阶段表现出来。
同时展出的还有十二尊诗人塑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十二位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最杰出的诗人,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是杜甫的前辈,屈原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陶渊明自然质朴的诗风和陈子昂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对杜甫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王维、李白与杜甫是同一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诗名世的大家,尤其是李白,他和杜甫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后来者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或承袭了杜甫的爱国精神,或沿袭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或学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都开辟了一片自己的创作天空,在诗坛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大雅堂以杜甫为核心贯穿起中国诗歌发展线索,正体现了我国从先秦以来代代相传的优秀诗歌创作传统。
18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
情系草堂展厅展出的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亲临草堂视察参观,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国外贵宾来草堂参观游览的资料图片,同时设专柜展出领导来宾视察参观草堂时的留言题字。
1958年,毛泽东来草堂参观,站在草堂影壁前久久凝视,给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背影照。邓小平同志先后五次参观草堂,1986年春节期间,邓小平同志第五次参观草堂时说:“到成都不来草堂,就等于没到成都。”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示一定要把草堂保护好并于2002年5月21日视察草堂。
1998年6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参观草堂,他写下了:“拥有如此伟大诗人的国家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的题词。2004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草堂,他的题词是:“谨向人类这位伟大的诗人表示无限钦佩和崇高敬意”,希拉克的到访掀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热潮,直接推动了中法文化交流与合作。
19万佛楼
万佛楼是2005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重建的。原楼为木制四层重檐攒尖式宝顶结构,正八边形,楼顶盖琉璃瓦,楼内供泥塑佛像四尊,壁间绘佛像千余尊,是成都市区的著名古建筑。此楼在“文革”期间被拆毁。
2004年,在万佛楼重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掘出原址柱础,后经多次调整规划设计,决定仍在原址复建新楼,将新楼基础偏移22·5度,对出土柱础实施原址保护。我们现在透过一楼回廊地面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柱础。目前,万佛楼建筑面积910平方米,共四层,楼高三十点七米,正八边形,重檐四层,并新铸铜钟,悬挂楼顶。重建后的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景点。
20仰止堂
仰止堂是专为青少年诗歌文化教育开辟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书院。仰止堂之名源于《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仰止于此,仰慕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杰出成就,感悟诗圣“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行至于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闪亮的民族经典,弘扬杜诗以人为本、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虽然我们不能达到先贤的高度,可是心怀崇敬,为之向往,努力前行,终必有所获,“仰止堂”正得名于此。
仰止堂原是草堂寺的一座塔院,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古朴典雅,具有中式书院风格。按照功能,仰止堂分为课堂教学、儿童活动和家长接待三个区域。
课堂教学区内,仿古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齐备完善。室内装饰高雅精致,充满书香墨韵。师生们置身其间,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儿童活动区拥有图书千余册,以及棋琴书画用品,孩子们或对弈、或抚琴、或习字、或阅读,动静皆宜。
仰止堂是草堂博物馆为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而成功打造的一个的社会教育的实践、交流平台,是成都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青少年诗歌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推荐专题: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八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