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大全)

2023-06-01 23:43:33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大全)》。

第一篇:简单的杜甫草堂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今天带大家游览的是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在游览前,我先给大家说几个注意事项:第一是请大家保护景区环境,注意安全。第二是请大家记住我的手机号码:15281058756,下午五点在后门集合登车,车牌号码是川A12345。我们今天的游览线路是大门进去,依次进入大廨,诗史堂,柴门,然后是工部祠,最后从后门出去。游览时间大概需要两个小时。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甘肃省南部入蜀,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当时称之为“成都草堂”。公元765年,杜甫离开了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后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多次修复,基本上奠定了草堂今天的规模和格局,占地近271亩。它的主要特色是集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纪念性祠堂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就连朱德大元帅也曾为草堂作诗说“草堂留後世,诗圣著千秋”!在草堂的浣花溪边,还流传着关于浣花夫人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诗史堂,它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也是草堂中面积最大的建筑,诶,这位游客朋友问得好,为什么要叫诗史堂呢? 因为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所以被后人称之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中国文学史上,有飘逸浪漫的诗仙李白,有风格绮丽诗杰王勃,当然也有我们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那么杜甫为何会被称为诗圣呢?我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虽然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却始终不能得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但他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泯灭。安禄山事件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获,为逃到唐肃宗所在地凤翔,历经磨难,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zhou)”时,唐肃宗也为他的忠诚所感动。在漂泊的生活中,他所见所闻的是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的是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是政治抱负,可谓是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第二,推己爱人,心忧天下。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的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杜甫半身像,杜甫眉宇微蹙,嘴角冷峻,就准确而凝练地刻画出诗人心怀天下的拳拳赤子之心。杜甫本已身处潦倒困顿之中,仍然心系黎明百姓,甚至想着为解救黎明百姓的痛苦做自己牺牲,即使是在屋漏偏逢连夜雨时,也不忘发出

第三,有着独特的平民史观。大家都知道,唐代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李白喜欢寻仙访道,诗歌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王维喜欢游山玩水,诗歌多为描写自然风景和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杜甫,用“诗”来描写普通大众的生活状况,用“诗”来反应战火烽烟中的民间疾苦,用诗来揭示社会的混乱与朝廷的腐败,这可谓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平民史观。这些诗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并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就连郭沫若也为他撰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诗史堂,接下来我们要去到的是柴门,那么柴门又与杜甫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待会儿啊 小龙给大家一一道来。

谢谢各位评委。我的讲解完毕!

第二篇:杜甫草堂导游词

Hi,大家好,我是开心导游团的一名导游,大家就叫我小唐好了,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地方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大家请跟好队,不要掉队。

现在,现在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杜甫居住的地方,大家顺着我的左手往那边看,这时诗人的卧室,大家看,床头柜上除了蜡烛,还有几本古书,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平时学习用功的场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看完杜甫简陋的卧室后,大家请跟我一起到大厅,大厅有几个书柜,还有一张桌子,杜甫不写诗的时候,便读起古书来,杜甫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大诗人啊!

大家顺着我的右手向前走,就到了杜甫的书房,大家看,诗人的书房里除了桌子和书柜,还有一张石床,大家可以想到,杜甫刻苦读书,有时候会读一天书,而又因卧室离书房太远了,加上他需要蜡烛照亮再读书,而半途中,蜡烛可能会熄灭,所以杜甫花尽所有钱财,买了一张床。可能这些钱能让他买几件新衣服的`,但他却为了读书而没有买这些东西,让我一起学习杜甫读书的精神吧!

今天的杜甫草堂一日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希望大家再次光临。

推荐专题: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