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应用文书 > 导游词 > 详情页

镇江金山导游词

2023-02-10 21:52:25

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镇江金山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镇江金山导游词》。

第一篇:镇江导游词

各位游客:

江南百床馆DD浙江乌镇乌镇的这座江南百床馆在中国古床的收藏、展出史上,是头一家。它又叫赵家厅,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

【看点导览】既然是博物馆,自然有镇馆之宝。江南百床馆的“老大”就是这第二展厅的“清拔步千工床”。它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江南百床馆第一展厅的精美藏品则包括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简洁、朴素,比例均衡的实用家具,体现了明快的艺术风格,同时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泽和纹理特点,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浑然天成。

【开放时间】8:00至17:30,冬季提前半小时关闭。双休日从晚上18:00以后到21:00景区需要购买夜票。

【费用】位于乌镇东栅,景区联票100元。

第二篇:镇江导游词

西津古渡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第三篇:镇江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来到镇江焦山。

焦山,位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犹如中流砥柱,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浮江。焦山景点可用“四古”来概括,即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焦山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岛。谈不上巍峨高峻,但是独立江中,确实还是很有气势的。

焦山有寺,曰定慧寺,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里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的故事。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焦山有碑林。焦山碑林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如果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那么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健⑾笊健⒔继烀砣ε谔ü钩申鹘侵啤E谔ㄎ衷残伟当な剑孔畛ごξ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焦山古炮台,座落在江边,一具具古炮,静静在那安放,大炮直对江中,使人能浮现出将士们当时抗击敌寇的激烈情景。也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

镇江万佛塔,屹立在焦山最高处,从山下就能见到它的雄伟的塔影。

第四篇:镇江焦山导游词

镇江焦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领略了“金山寺裹山”的风光后,下面我们去欣赏“焦山山裹寺”的美景。焦山风景区位于镇江市区东北的长江之中,山高71米,占地570亩,为浩瀚长江下游唯独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绿色岛屿,以其“中流砥柱”的雄伟之势而令人神往。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庙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焦山不仅以古朴幽静的自然景观见长,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定慧寺:得名由来—天王殿—御碑亭—大雄宝殿—古银杏—东冷泉】

各位游客: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大家看到的这座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大门就是焦山定慧寺山门,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魄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人们将它看成。是这副楹联的横批。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巧妙搭配,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游客们:定慧寺在佛教寺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玄奘法师的弟子法宝曾来此创建大雄宝殿。鉴真大师的弟子神邕曾住持佛事,有“十方丛林”之称。宋代称为普济禅院,元改名焦山寺。清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固定发慧”和“寂照双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大家随我走进山门。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迎面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富丽堂皇,使整个大殿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蔼慈祥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 的故事。走出寺外,这里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棵500余年的古银杏,人称活化石,虽饱经风霜,却依然枝繁叶茂。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观澜阁(行宫)】

出寺向东走,我们来到了观澜阁——乾隆行宫。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50多年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澜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楼上东、南、西三面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可纵观浩瀚的江景,相传乾隆皇帝曾在阁上检阅水师。【焦山碑林(宝墨轩):“焦山四绝”—唐碑—《瘞鹤铭》】

我们从观澜阁向北走,越小桥,过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银杏树林下的焦山碑林(宝墨轩),为北宋初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珍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本,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不少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陈列。其中汉代蔡合的《焦君赞》,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怀》,唐代王瓒的诗以及晋代王素之的《瘞鹤铭》碑,饮誉古今,被称为“焦山四古”、“焦山回绝”。这些碑刻镶嵌在四廊亭阁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楷、草、隶、篆各有千秋,可谓集历代书法流派之大成。

宝墨轩中保存着江苏省境内最大的完整的唐碑,即唐朝仪风二年(677年)所立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游客们: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便来“书圣”王羲之写作的《瘞鹤铭》。瘞是埋藏之意,《瘞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相传《瘞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撰,因他平生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瘞鹤铭》。其字体游洒苍劲,别具一格,为稀世珍品。我国有“二铭”,即南有镇江的《瘞鹤铭》,北有洛阳的《石门铭》。惟有《瘞鹤铭》最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有 “大字之祖”、“书法冠冕”之称。书法界认为,此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由隶书发展成楷书过程中的著名石刻之一。现在各位看到在橱窗内陈列的书法,据说是茅山道士陶弘景所书。【古炮台遗址】

由宝墨轩东行,我们来到焦山东麓,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激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每座最长处为 77米,最宽处为55米,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 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内设6000—8000斤重的大炮,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炮台是我国人民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同时也是镇江人民浴血御敌、勇猛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铁证。【吸江楼】

各位游客:从古炮台北面上山,随我漫步登上焦山东峰绝顶,我们来到了“吸江楼”,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们又称它为“四面佛亭”。初创于宋代,明代弘治年间移建西峰顶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于原址,四面塑佛像。同治十年(187年)沈秉成改建成二层八角形,与金山“吞海楼”相呼应,取“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诗意,更名“吸江楼”。现楼为卫9别年重建。楼上的“江山胜概”横匾系沈秉成嫡孙、当代著名书法家沈迈士于90高龄时所书。

请大家随我沿楼梯盘旋而上。大家看,这楼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我们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满旋风光尽收眼底。这里视野广阔,历来为观赏日出的好地方。宋代诗人陆游,登此楼观看日出后曾赞之为:水天皆赤,真伟观也。【别峰庵(板桥读书处)—百寿亭】

各位随我由吸江楼向西,我们来到了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在这翠竹环抱的山助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为“别峰庵”。

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还选。1984年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 “板桥书屋”4字,现勒石于庵左圆门之上。别峰庵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宋代高僧佛印法师写下“绝顶天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的诗句。

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内,北侧有3间古朴清雅的小斋,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两株,修竹数竿,典雅幽绝。清代雍正年间,时称诗、书、画“三绝”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攻读。内设书屋、客厅、卧室,陈设竹器家具。门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背木刻郑板桥当年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从别峰庵出来,向西走,有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南墙的内壁中间竖嵌着4条块石,刻着 100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因而有“百寿亭”之称。相传清末有一个姓范的善士,在游焦山时,发现焦山脚下到别峰庵的山道小径,非常崎岖难走,便捐款铺设了一条直达别峰庵的花岗岩山路。庵主为了感谢这位善土,便在此山道的中速建了这座凉亭以祝福善士。这就是“百寿亭”的来历。【三诏洞—壮观亭—摩崖石刻】

由百寿亭境蜒南下,我们来到了“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祠”,相传东汉末年焦光曾弃官进乱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

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第一次以妻生病为由,加以推倭;第二次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借口年迈多病拒绝。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士,称此洞为“三诏洞”,改“樵山”力“焦山”。清光绪二十四年;焦光的后裔焦尔昌重新整修此洞。洞内塑有焦公座像,焦光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拿书卷,正襟端坐,仪态大方。

我们自三诏洞向东南走几十米,半山腰上的那座六角亭,就是明代所建的“壮观亭”,又名“坚柏亭”。亭名取自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问的诗意。登亭可远眺长江。亭柱刻有3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赵朴初登亭观景,写下了“壮观二字应无负,第一江山第一楼”的诗句。

大家看亭旁的六朝古柏,苍翠葱郁,似矫龙昂首,顶天立地,自成一景。

请大家随我继续向南下山,我们可以看到这陡崖峭壁之上,遍布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这.些石刻的年代包括六朝、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字体有正、草、隶、篆等,内容丰富多彩,好似历代书法展览,为此焦山还有“书法之山”的美誉。

在众多的石刻中,其中最珍贵的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瘞鹤铭》的题名石刻真迹,词文壮丽,书法刚劲,现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在附近的一块石壁上,还有北宋大画家米芾观看《瘞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也很有名。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华严阁】

大家沿着这摩崖石刻向东,我们看到了位于焦山西南侧的一座面临大江、背倚峭壁的两层楼临水建筑,这就是“华严阁”。

华严阁以佛教《华严经》取名。请大家随我上楼,我们看到二楼厅堂正中挂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对联,点出了登楼观景的妙处。华严阁是赏月的佳地,最富诗意的“华严月色”与金山的“妙高赏月”同称胜景。赵朴初在此挥毫题写了“无尽藏”匾,“无尽藏”3字出自苏东坡在金山与佛印和尚参禅的禅语: “江上清风,山门明月,造物无尽藏。”3字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我们下楼,可看到门北边花墙上嵌有“龙飞凤舞”4个大字,这是清代两江总督徐传龙的手迹。相传每逢五月端午节,为了奠祭爱国诗人屈原,镇江百姓在此赛龙舟,“龙飞凤舞”4字就是对当年这热闹场面的描绘。

华严阁东侧有一小山洞,人称“安隐岩”,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咏赞焦山十六景的诗。各位游客:焦山景观就游览到此,但愿这一切能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五篇:镇江导游词

镇江市博物馆占地70余亩,她西依云台山麓,北邻浩荡长江,东毗西津渡古街,是英国在中国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领事馆之一,共5幢,建筑风格为东印度式。她依山傍江,错落有致,虽经百年风雨,但风姿依旧。这幢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遗存,风貌之独特,保存之完好,在全国比较少见,故被国务院于1996年11月26日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下面是介绍镇江博物馆的导游词,大家可以一起来看看。

镇江博物馆是一座地方历史综合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馆址为原英国领事馆旧址,占地11700平方米,五幢东印度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1995年建成了1780平方米文物库房,馆舍面积达到5456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座艺术殿堂中,珍藏着3万余件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和10万册古籍书。其中国宝级文物一件,国家一级文物70余件,二级文物300余件。西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宋、元、明金银器,明清书画为馆藏特色。这些珍宝,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展示着古城镇江历史发展的足迹。

有两层楼的展示厅,展厅内展出《镇江出土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展》、《馆藏历代陶瓷器精品展》、《馆藏古代金银器精品展》、《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京江画派”书画精品展》五个基本展览,分别展出了该馆的精品文物。还有一些民俗文化也有一个单独的展示厅。

大家先看看这个青铜鸳鸯尊。

江苏省镇江市的大港一带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分布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1982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这里发掘了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铜器。此墓为研究吴国早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青铜鸳鸯形尊是该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鸳鸯形尊是一件实用的盛酒器。通高22.2厘米,口径18.3厘米。腹深17厘米。整体作鸳鸯形,昂颈平视,头顶一冠,背有侈口,与常见圆尊同,身体丰腴,双脚并立与后面一螺旋状支柱共同支撑全器,保持稳定。全身素面。造型写实逼真,反映出极强的地方特色。这类仿鸟兽的像生器在商周青铜酒器中是一种特殊的形制,《梁书刘杳传》中说:“按古者樽彝皆刻木为鸟兽,凿顶及脊,以出内酒。”认为这种仿鸟兽像生器是受木质立体雕刻的影响。西周早期器。

然后我们看看旁边的青铜双耳簋。

青铜双耳簋为直口,深腹,卷沿,圈足,双兽首下垂小珥。口沿下饰几何形勾联纹,中间并附饰蝶形浮雕牺首,腹部饕餮纹,圈足几何形勾联纹。高14厘米,口径22.2厘米,腹深11.5厘米,重3.15公斤。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在商周奴隶社会,簋跟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跟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跟五鼎相配,六簋跟七鼎相配,八簋跟九鼎相配。青铜双耳簋出土在江苏丹徒大港乔本山脊的母子墩,时代为西周早期。这件器物保存完好,纹饰铸造精良、优美。具有地方性、时代性特色。现藏镇江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

接着大家看对面那个是青铜凤纹尊。

该器1976年12月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公社窖藏,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围107厘米。器侈口、倾垂腹、圈足,通体饰纹华丽。口沿下为四组由相向的长尾鸟组成的瓣形饰,鸟长尾上卷呈∽形,作鸣叫起舞状;颈部以两道弦纹作栏,以乳钉、牺首为界,饰以两对大型凤鸟纹,凤鸟相向、顾首、展翅挺立,目光炯然有神,喙上举,长冠逶迤,甩向颈部,两侧分尾上下卷曲作C形,鸟爪等均用曲线勾出。两鸟中各有一小形动物纹,其形式圆首、凸睛、四足有长爪,前足前扑,后足屈伸,一为长形体躯,一为圆形体躯,似为雌雄相异。其有尾似龟,然四足似蛙,龟纹多见于中原青铜器,常用作族徽标志,如1955年郑州白家庄所出商代中期兽面纹,蛙纹多见于南方青铜器,如广西恭城蛇蛙纹尊及铜鼓等。

该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与陕西扶风庄白出土之丰尊极为相似,但器体更阔,所有留心纹身躯左右不对称,两鸟之爪亦不完全相同,作为地纹的云雷纹亦显系随意勾填而成,其龟纹似蛙,或其蛙纹似龟,亦就不足为怪了。丰尊年代为西周早期偏晚,此尊当为西周中期吴国的仿铸之器。

再往下看到的是釉陶虎子。

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以陶土作胎,器青施釉,温度较低,一般在900℃以下烧成,属于低温釉陶,釉色有绿色、黄色或黄褐色。

1972年金坛县香草河出土的东汉釉陶虎子,身长24.5厘米,高21厘米,腹径14.5厘米,黄褐色釉,通体作一虎伏状。虎首左转,四肢屈曲,张口露齿,以右耳为流,左耳与上翘的尾巴相连,形成把手,纹饰刻以羽毛,全器施釉。此器釉色匀净,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刻划线条流畅,想象力丰富,达到了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最后这个是青瓷虎子。

1984年宜兴出土,时代南朝。口径7.4厘米,通长30厘米,通高20.4厘米。虎头上仰,虎子前身大而耸峙,腰部收小,前后腿部微鼓,四足呈俯伏状,显得娇健有力,北有索形提梁。

此件青瓷虎子为浙江瓯窑产品,瓯窑位于温州一带,汉代的时候开始生产原始瓷器,东汉末年烧制青瓷。瓯窑青瓷胎呈色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高。南朝时期,釉色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瓯窑青瓷的品种和造型与越窑基本相同,但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这件青瓷虎子,器型奇特,手法简易,有别于其它窑的青瓷虎子。

南朝时期盛行圆形虎子,虎形虎子少见,在墓葬中虽然出土有虎形虎子,但器形很少,不是实用器,而是明器。像这样外形美观,而又较大的青瓷虎子,实属罕见。

第六篇:江苏镇江北固山导游词

江苏镇江北固山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游览了金山,焦山之后,下面我们将去"京口三山"之一的北固山.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江滨,居金山和焦山之间.高约 53 米,长 2 公里,北临长 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因,因名"北固",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著称于世.因 山上甘露寺等寺庙院落都集中在北固山顶峰,所以北固山又有"寺冠山"之说.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峭 壁如削,为风景最佳之所.山上古迹大多与甘露寺"刘备招亲"有关.新中国成立 后,中峰,后峰辟为后甘露寺公园,1986 年更名为北固山公园.北固山风光壮丽, 景色宜人,历代诗人墨客,如李白,苏武,米布,陆游,辛弃疾等都在此留下了千 古传诵的名篇.【凤凰池—试剑石】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固山公园的大门.进入大门,我们在左侧看到的 这一汪池水,叫做"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 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在凤凰池右边, 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 又名"恨石".石为两块,高的一块约 1.5 米,矮的一块减半,中间都有裂缝,平整如削.石上"试 剑石"3 字清晰可辨.说起试剑石,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有一天,孙权和 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 "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 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孙权见此即问刘备:"你为何恨这块石头?" 刘备假意地回答说:"我年近五十,不能为国清除贼党,心中异常愤慨.现蒙国太 招我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门卦,如能破曹兴汉,就劈开这块石头,现果真 如愿."这时孙权暗想,"刘备莫非用此话来蒙骗我的?"也将宝剑拔出对刘备说: "我也来问问天意,如能彼得曹操,也将石头劈开."暗中祈祷:"如能再取荆州, 兴旺东吴,石头也裂为两半."随即挥剑劈开另一块石头.两人暗暗自喜,于是就 这样留下了两块试剑石.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 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 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铁塔—阿倍仲麻吕诗碑】 各位游客:大家随我上山,在风景秀丽的北固山后峰东南,清晖亭旁,我们看 到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 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 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 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

层系明 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 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 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各位从铁塔拾级向西走,前方有块《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 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 698 年,卒于 770 年,自幼聪明好学,于 717 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 华.晁衡在中国长安进唐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 谊甚深.唐太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 护等职.753 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 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 36 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 《望月望乡》,诗中写道: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晁行汉学造诣很深.他的《望月望乡》诗已收入《全唐诗》,在日本家喻户晓, 广为传唱.此碑是 1990 年底建成的.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 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 写了碑额.【"南徐净域"题额—"天下第一江山"石刻—古甘露寺】 由《望月望乡》碑西行不远,大家在一座圆拱门上看到了"南徐净域"题额.或许有的游客会问:此地为何称作"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 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 江的别名.大家转过身,看看后面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 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 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 "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 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 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 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 "天下第一江山"之称.穿过"南徐净域"的门洞,我们就到达了建在北固山北峰之巅的甘露寺.甘露 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 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 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 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 孙刘联姻的传说

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 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 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 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 500 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 僧屋计有 200 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 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祭江亭】 我们穿过甘露寺,向西,就看到一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 有凌云亭,摩云亭,临江亭,江山第一亭,天下第一亭等名称.凌云亭和摩云亭是因为该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 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相传三国时孙刘联姻后,夫人 孙氏随刘备去荆州,又被孙权骗归强行留住江东.孙刘联盟破裂,彝陵大战,刘备 兵败,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而"江山第一亭"相传是康有为在星夜登 亭看到北固山的胜境后题写的.此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 石柱上刻有槛联两副: "客心洗流水, 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亭外有围墙,廊路,内设石桌,石凳.亭 下石壁悬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尽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爱国 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 者的昏庸苟安, 不图收复中原失地, 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 《南乡子 登 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多景楼—狠石—溜马涧】 沿着祭江亭往前走,在甘露寺的背后,我们看到一座画梁飞檐楼阁,名叫"多 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 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武汉市的"黄鹤楼"齐名.把 它叫作"相婿楼"和"梳妆楼",与刘备东吴招亲这个传说有关.据说刘备借得东 吴的荆州后,没有归还之意,周瑜便定下了美人计,企图乘刘备过江之机,把刘备 扣留起来作为人质,以夺取荆州.可是这一阴谋,却被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所识破, 就将计就计,派大将赵子龙陪刘备过江到镇江北固山甘露寺招亲,并授以锦囊妙计, 策动乔国老来促使权母吴国大到甘露寺多景楼相婿.吴国太一见刘备"方面大耳, 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甚合心意,大为喜悦,当即答应将女儿孙尚香嫁给 刘备.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楼下列刀排枪保卫刘备.刘备 一见胆战

心惊,孙尚香见此情景,只好下令撤了刀枪,刘备才敢上楼进入洞房.以 后,人们就把多景楼叫做"相婚楼",或叫"梳妆楼".这样,孙刘联姻便弄假成 真,这便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其实,刘备招亲在多景楼与孙尚香相会是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添加上 去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 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 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 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由于背景鲜明,益 发显得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当年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时曾感慨地 说:"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沿着多景楼下山向西,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 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 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而现在我们见到的狠石,是清光绪 十六年(1890 年),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 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由根石下山,山下石壁上刻着红色"溜马涧"三个大字.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 峰后测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 "跑马坡","跑马坡".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据说, 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 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 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 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 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 刻"勒马"二字.各位游客:北固山的主要景观我们都已欣赏到了,回顾我们刚才走过的景点, 这里的寺庙,楼阁,山石,草木仿佛都凝聚了历史的瞬间.往事成过去,青山依旧 在,但愿北固山的游览能让您得到历史的启迪,美好的观感!

推荐专题: 丽江古城导游词 英语导游词 镇江金山导游词

相关推荐
本站文档由会员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89702570@qq.com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千文网移动版
冀ICP备2020027182号